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与病理特点,以期为脑出血的预防提出建议.方法 将18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老年前期组、老年组和高龄组3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人脑出血在性别,出血部位,发病前危险因素与其他组的异同;并对老年组、高龄组两组各争取到1例脑组织病理尸检,进行病理学研究,探讨老年脑出血的发病机制.结果 老年人脑出血病例男性多于女性;老年组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但脑叶和小脑出血比老年前期明显增多;在高龄老年人脑叶出血最多见;其次为基底节区;老年组脑干出血低于老年前期;病前危险因素以高血压最多,老年组比老年前期组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减低;而痴呆病史明显增多;且随增龄痴呆有增加趋势;老年组尸检的1例有痴呆无高血压病史,病理发现以βA4阳性大量老年斑,小血管βA4免疫表达阳性,小血管结构消失,呈刚果红染色阳性,病理确诊阿尔茨海默病(AD),脑淀粉样血管病性脑出血;高龄组尸检的1例有高血压及痴呆病史,病理发现存在老年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结论 老年人脑出血男性居多,以基底节、脑叶出血多见,病前常伴有高血压、痴呆,病理检查以老年斑,淀粉样血管病,或高血压脑动脉瘤出血常见;积极控制高血压,戒烟、酒,保持情绪稳定可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尤其是随着中老年高血压人群基数的增加,该病发病急、进展快、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其中基底节区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1-3])。本次研究对比了微创穿刺术与大骨瓣开颅术对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式提供参考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  相似文献   

3.
杨阳 《山东医药》2011,51(38):82-82
上消化道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006年3月~2010年3月,我们分别用泮托拉唑、奥美拉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29例。现比较其疗效。临床资料:58例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39例,女19例;年龄45~67岁。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基底节区出血13例,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18例,丘脑出血12例,大脑皮层出血7例,小脑出血2例,脑干出血6  相似文献   

4.
<正>基底节区脑出血为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是脑出血最常见部位,约占所有脑出血的半数以上〔1〕,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尤其是中老年人的重要死因。外科手术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重要手段,术中准确找到出血责任血管并确切止血,避免术后再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对13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确切处理责任血管,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再出血 ,其对患者预后影响很大。1 996年 7月至 2 0 0 1年 6月 ,我们采用 CT立体定向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1 1 2例 ,其中术后发生再出血 1 6例。现将有关资料进行总结 ,并采用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3例实施微创手术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3例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3个月内死亡率为31.6%,预后良好组109例,预后不良组84例。预后良好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手术预后与术前GCS、出血量、破入脑室、手术时机、合并心血管疾病和术后并发症呈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GCS、出血量、破入脑室和术后并发症是影响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8.124,5.161,4.096,6.358;P<0.05)。结论术前GCS、出血量、破入脑室和术后并发症是影响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CT检查诊断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头部CT检查,对CT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病率22例(38.60%),提示病情最重,且出血量30 m L死亡率最高;小脑出血的发病率7例(12.28%)最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出血的CT表现不尽相同,其各有一定的特点。结论头部CT检查可有效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显示不同部位出血的特点,可为临床诊断及确立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提示头部CT检查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偏身舞蹈症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23例老年偏身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0例,年龄65~85(75.25±10.25)岁;既往高血压20例,脑梗死8例,吸烟15例;18例伴肢体无力,21例伴肢体肌张力减低。对症治疗以多巴胺能拮抗剂为主。结果23例患者中,2例非酮症性高血糖,病灶在豆状核;21例脑卒中,其中12例(57.1%)脑梗死,9例(42.9%)脑出血,病灶在丘脑4例、豆状核5例、尾状核9例、额叶3例;所有患者病灶都位于体征对侧,经病因及对症治疗后,治愈21例(91.3%),好转2例(8.7%)。结论老年偏身舞蹈症多见于脑血管疾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病灶多位于对侧基底节区,考虑与基底节区递质失衡有关;以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3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自发性脑出血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8—2013年在南通市中医院就诊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根据研究需要设计标准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登记表》,从每一份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原始住院病历中收集有关内容。结果 232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2.05∶1,男性好发于60~70岁,女性好发于70~80岁;患者职业呈多样化,居首位的是退休人员83例(35.78%),其次是无业72例(31.03%);患者诱因中以诱因不详为主,为135例(58.19%);患者既往史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61例(69.40%),吸烟、饮酒史者57例(24.57%),脑卒中病史者30例(12.93%);患者初发症状主要为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121例(52.16%),头晕、头痛81例(34.91%),意识障碍65例(28.02%);患者病变部位主要是基底核区109例(46.98%),其次是脑叶45例(19.40%);患者转归情况:好转165例(71.12%),死亡39例(16.81%)。结论自发性脑出血以老年男性为主,多数患者为退休人员和无业人员,常有高血压病史及吸烟饮酒史,患者初发症状以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头晕、头痛为主,基底核区出血多见,且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南充地区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脑出血病因构成。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南充地区3所医院住院的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124例,男性680例,女性444例,男女比例为1.551,年龄18~92(62±20)岁。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107例、中年组(45~59岁)307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710例。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脑出血部位和病因构成差异。结果所有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于基底节区出血64.59%、脑叶出血19.75%、脑干出血3.74%、小脑出血6.58%、多部位出血3.47%、脑室出血1.87%。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基底节区出血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75%和65.21%vs 51.40%,P=0.009)。所有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为高血压71.62%、不明原因20.91%、血管结构病变3.74%、系统性/其他疾病1.96%、淀粉样血管病1.60%、药物使用0.18%。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高血压比例明显升高(72.64%和75.21%vs 44.86%),血管结构病变(3.58%和1.55%vs 18.69%)、系统性/其他疾病(0.98%和1.83%vs 5.61%)和不明原因(21.17%和19.30%vs 30.84%)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的脑出血患者病因构成有所不同;中老年脑出血病因主要为高血压,青年脑出血病因主要为高血压、不明原因及血管结构病变;高血压的防控应该从青年开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较全面的分型,针对每一类型依据其病情及出血量找出合适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和巴林左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80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治疗的方法为开颅显微手术和微创治疗(血肿腔置管引流术)。将所有病例按出血部位进行分型,然后将血肿位于脑叶及基底节区的HICH患者按照意识障碍程度分为2组。未昏迷组患者120例,GCS 10~14分;昏迷组患者120例,GCS 4~9分。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HICH患者分型统计:脑叶出血51例,基底节区出血208例,丘脑出血59例,混合型出血23例,小脑出血18例,脑干出血9例,原发脑室出血6例(继发性脑室出血例数被包含在其他型出血的例数里面),多发脑出血6例。多见的脑叶及基底节区出血的分组比较:未昏迷组中开颅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3.8%,微创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昏迷组中开颅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10.6%,微创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HICH应根据分型及意识障碍程度、出血量等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摒弃只用一种手术方法的思维模式,既减少了开颅手术带来的大创伤和高花费,又降低了微创治疗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对早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手术治疗的188例早期基底节区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95例)与显微镜组(93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 结果神经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96.6±10.7)min vs(171.3±26.4)min],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32.8±6.2)mL vs(112.8.0±17.0)mL]、血肿清除率提高(95.9%±4.2% vs 87.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6个月mRs评分,神经内镜组的预后良好率(26.3%,25/95)高于显微镜组(15.1%,14/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内镜治疗早期基底节区HICH较显微镜手术快速安全、视野清晰,且患者的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与经颞中回入路治疗50例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行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及颞中回入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50例,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采用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B组采用显微镜下经颞中回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随访0.5~1年,评价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结果 A组患者死亡(GOS分级I级)3例、生存22例,其中植物生存(GOS分级Ⅱ级)3例、重残(GOS分级Ⅲ级)3例、中残(GOS分级Ⅳ级)10例、良好(GOS分级V级)6例;B组患者死亡3例、生存22例,其中植物生存3例、重残6例、中残10例、良好3例;结论 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可靠,手术创伤小,清除血肿彻底,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 was once thought to be a one-time event with very rare recurrence, but rec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recurrent hemorrhage due to hypertension is not unusu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CH among Taiwanese. From June 1988 to December 1999, 1421 HICH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Among them, 68 patients (4.8%) had recurrent HICH. We reviewed their medical records 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findings. There were 46 males and 22 females (M/F = 2.1) with a mean age of 59.9 +/- 11.9 years at the onset of the second hemorrhage. The median interval between the first two hemorrhages was 22.5 months (range: 1-107 months). Most of the recurrence was within two years of the first hemorrhage (within 1 year in 27.9%, within 1-2 years in 25%). The location of the second hemorrhage was typical for HICH (putamen in 44.1%, thalamus in 33.8%, cerebellum in 5.9%, pons in 4.4%, and caudate nucleus in 1.5%) except for 7 patients (10.3%) who had lobar hematoma. Forty-nine patients (72%) had both hemorrhages located in the supratentorium and in most of them (40 patients) the recurrent HICH occurred contralaterally to the first one. Putaminal-thalamic pattern was the most common (23.5%), followed by the putaminal-putaminal pattern (20.6%).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second HICH was 17.6%. Seven patients (10.3%) experienced more than 2 episodes of hemorrhages. This report found that the recurrent HICH was not rare among Taiwanese.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19.1%) of recurrence was after 5 years. The male predominance and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t HICH require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小脑出血破入脑室行侧脑室外引流术与开颅手术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小脑出血破入脑室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38例(引流组),随机抽取同期小脑出血破入脑室行开颅手术的患者46例(对照组),在死亡率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分级等方面分析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引流组患者随诊6个月,恢复良好28例(73.7%),死亡6例(15.8%),对照组患者随诊6个月,恢复良好32例(69.6%),死亡6例(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侧脑室外引流术是老年人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在多数情况下可以替代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CT血管成像(CTA)点征选择老年基底节中等量脑出血超早期钻孔引流,或开颅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9年1月入住我院适合手术的老年中等量基底节脑出血(出血量30~60 ml)且家属同意超早期手术治疗患者216例,根据入院后患者是否同意行头颅CTA检查分为应用组(同意行CTA者)112例,对照组(不同意行CTA者)104例,应用组CTA点征阳性者,进入开颅亚组45例,CTA点征阴性者进入引流亚组67例。对照组根据患者家属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开颅亚组46例,引流亚组58例。2组引流手术亚组超早期均给予微创血肿软通道引流术,并给予血肿内纤溶药物治疗。2组开颅亚组患者均给予超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应用组与对照组引流亚组及开颅亚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评估应用CTA点征选择老年基底节中等量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方式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应用组总有效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3%vs 53.8%,P<0.05)。术后应用组血肿增大、死亡、颅内感染显著低于对照组(2.7%vs 13.5%,3.6%vs15.4%,1.8%vs 7.7%,P<0.05);术后对照组肺部感染与应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vs 17.9%,P>0.05)。结论通过CTA点征选择引流或开颅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CTA点征可作为客观指标是选择中等量基底节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及其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分析总结2001年10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9例双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入院时脑出血意识分级均为四级,哥拉斯格昏迷指数(GCS)评分9分以下;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Ⅲ级(生活部分自理)3例,Ⅳ级(卧床但有意识)2例,Ⅴ级(植物生存)2例;术后2个月死于再出血1例,另1例术后3个月自动出院。结论术前根据血肿部位和大小、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以及治疗方式和手术径路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地保全患者尚未缺失的神经功能作为选择治疗的主要考虑并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穿刺的准确性对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术后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4月-201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微创术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2例临床资料,按照穿刺准确度分为2组:穿刺准确的患者为研究组(54例),穿刺欠准确的患者为对照组(28例)。记录2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特征,分别比较2组患者行单针穿刺和双针穿刺的血肿清除率。结果:研究组单针和双针穿刺者分别有41例和13例,对照组单针和双针穿刺者分别有23例和5例。研究组术后残留血肿体积明显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1)。结论:穿刺准确性会影响微创术的血肿清除效果,临床实践中应注意提高微创术的穿刺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19.
初发急性基底核出血与梗死患者的认知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初次发病的急性基底核出血和梗死急性期患者认知变化的特点和差异。方法观察组共91例患者,其中基底核出血48例,基底核梗死43例。观察组卒中患者均在发病3周内,人组当日就完成一次神经心理学测验。健康对照组77名,完成一次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基底核出血组和梗死组在各个认知域的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除数字符号、Stroop测验A部分和积木测验外,基底核出血组的认知域评分均低于基底核梗死组(P〈0.05)。左侧半球基底核出血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信息处理速度和视空间结构能力的认知域评分均低于同侧基底核梗死组(P〈0.05)。右侧半球基底核出血组的MMSE、记忆力和视空间结构能力评分低于同侧基底核梗死组(P〈0.05)。左侧基底核出血组的MMSE、记忆力、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评分均低于右侧出血组,左侧基底核梗死组记忆力和执行功能评分也低于右侧半球(P〈0.05)。结论基底核卒中急性期可以出现多个认知领域的损害,基底核出血较梗死受损严重,左侧较右侧受损严重。应早期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以期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陈现安 《内科》2013,8(3):233-236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ICH)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97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1例(25.9%)合并消化道出血。依据HICH合并消化道出血与否分组,分析性别、年龄、就诊时血压、GCS评分(意识状态)、脑部出血位置、破入脑室与否、中线结构移位与否、出血量、病死率等因素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关系。结果 HICH并发消化道出血与其脑部出血位置、出血破入脑室与否、中线结构移位与否及意识状态(昏迷)等因素有关(P〈0.05);出血位于脑干、丘脑部位、并破入脑室或有中线结构移位、出血量大、昏迷程度重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HICH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GCS评分≤8分,单纯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出血且破入脑室,出血破入脑室(或中线结构移位,或有意识丧失),脑出血量≥30 mL。本组197例HICH患者,死亡40例(20.3%),其中合并消化道出血组,死亡23例(45.1%);HICH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明显比未合并出血的患者差,且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越早,患者病死率越高(P〈0.05);瞳孔散大,GCS评分≤8分,并发消化道出血及3 d内发生消化道出血,均是HICH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掌握HICH并发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后,针对原发病行积极防治,可保护胃黏膜,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并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