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对牙周炎患病情况的影响。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于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风湿病分院就诊临床确诊为RA患者30例(RA组),对照组为同期本院工作人员及口腔科门诊就诊患者及其陪同家属30例。分别检查两组缺牙数、探诊出血指数(BOP)及探诊深度(PD),记录RA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检测其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以及类风湿性因子(R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A组与对照组牙周炎患病率分别为76.8%和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失牙数、BOP及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A组晨僵持续时间、ESR、CRP以及RF与BOP、PD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未发现RA对牙周炎患病情况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牙周袋内硫化物的检出率、浓度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初诊患者20名,采集龈下菌斑,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同时用金刚探针牙周诊断仪测量同一取样位点的硫化物水平,并记录临床探诊深度、出血指数。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92%)明显高于硫化物的检出率(34%)(P〈0.05);在深牙周袋、出血的位点,硫化物的检出率、浓度均明显高于浅牙周袋、不出血的位点(P〈0.05);而在深牙周袋、出血的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和浓度无显著性增高;在硫化物检测阳性的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高于硫化物检测阴性的位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袋内硫化物的水平不是反映牙龈卟啉单胞菌数量的敏感指征,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和炎症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检测不同时段大鼠上颌第一磨牙龈下人工定植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素rgpB和kgp相对含量的改变,动态观察牙周炎发展不同阶段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基因的变化。方法:选择6周的成年雄性大鼠13只,应用钢丝结扎法和细菌种植法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分别在4周和8周取上颌第一磨牙龈下菌斑,提取细菌DNA,应用PCR方法进行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素基因rgpB和kgp特异引物扩增,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大鼠牙周炎不同时段rgpB和kgp的相对变化。结果: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相对含量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周组高于4周组;实验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素rgpB和kgp明显高于对照组,4周组和8周组rgpB和kgp相对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gpB基因和kgp基因与牙周炎的致病性有关而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可能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牙周炎是口腔临床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表面的牙龈素(gingipains)、菌毛和脂多糖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毒力因子,是近年来牙周炎机制研究的热点,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牙龈卟啉单胞菌gingipains的结构、引起牙周炎症的机制和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公认的牙周主要致病菌之一,是与慢性牙周炎密切相关的红色复合体的重要成员,在引发牙周组织破坏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毒力因子及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龈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自身在此过程中的改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类风湿性骨性疾病大体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这两种类风湿性骨病与牙周炎都是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牙周炎人群中类风湿性骨病的发病率增加,类风湿性骨病患者牙周炎发病率同样增高。究其原因,牙周炎与类风湿性骨病在病因机制方面存在共同之处。本文就类风湿性骨病与牙周炎患病与治疗相关性,造成发病部位炎性表现和骨质改变的原因、机理进行综述。希望以此增加多学科的联合以及对牙周病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牙周炎症状态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l gingivalis,P.gingivalis)rag-1基因mRNA的表达规律.方法:收集1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PCR法检测P.gingivalis和rag-1基因.对P.gingivalis rag-1基因阳性的菌斑样本,采用RT-PCR法检测rag-1 mRNA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不同炎症状态下的表达差异.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秩相关检验.结果: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rag-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9±0.06、0.46±0.05和2.22±0.10(P<0.05).结论:rag-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随着牙周组织破坏程度及炎症状态的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牙周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小鼠模型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方法实验小鼠被分为单纯类风湿关节炎组与牙周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组。实验中通过口腔涂抹牙龈卟啉单胞菌构建牙周炎模型,利用牛Ⅱ型胶原诱导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建立。通过比较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与否对类风湿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影响来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是否会促进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发展。实验中通过类风湿关节炎评分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利用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血浆中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因子的水平。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合并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组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出现时间较单纯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组明显缩短,并且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情况下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及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炎症因子如TNF-α、IL-1、IL-6、IL-17的水平也明显升高。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能促进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并加重类风湿关节炎症状。 相似文献
12.
革兰阴性厌氧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牙周炎密切相关,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外膜中的主要结构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被认为是革兰阴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本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所启动炎症信号通路及其起始受体,引起牙周炎症的机制和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毒力岛中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探讨3个基因与临床牙周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iltitis,CP)患者90例,共采集龈下菌斑标本270个.记录受试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情况.设计特异性引物,检测P.gingivalis阳性龈下菌斑标本的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对不同牙周临床指数基因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在CP患者P.gingivalis阳性龈下菌斑中,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6.17%、24.88%和27.86%.探诊出血阳性位点的PG0839基因检出率(28.35%)显著高于探诊出血阴性位N(14.29%,P<0.05).在牙周探诊深度为4~6mm和>6mm的受试位点,PG0839基因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牙周探诊深度<4mm的位点(P<0.05).PG0836和PG0838基因在不同牙周指数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PG0839基因的检出与CP病损部位的临床指标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该基因可能与P.gingivalis的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慢性牙周炎是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其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目前尚不清楚.笔者下面就与慢性牙周炎关系最为密切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和牙龈卟啉单胞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以及Toll样受体在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牙龈卟啉单胞菌肽酰精氨酸脱亚氨酶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牙龈卟啉单胞菌外膜蛋白肽酰精氨酸脱亚氨酶(PAD)克隆表达重组子,转化于大肠杆菌BL21中,并在最适宜条件下诱导表达。方法:以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33277全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PAD,将扩增得到的PAD基因定向插入线性克隆载体PMD18-T Vector中,得到克隆重组子PMD18-T-PAD。经PCR和双酶切鉴定正确的克隆重组子PMD18-T-PAD与表达载体PET-28a经Xhol和Ncol双酶切后,在一定连接体系下,连接构建表达质粒PET-28a-PAD。鉴定正确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AD,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在不同浓度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及时间诱导下表达融合蛋白。以抗His Tag单克隆抗体为一抗,Western免疫印迹鉴定。结果:DNA测序结果表明,PAD与NCBI核酸数据库中收录的PAD序列同源性达100%;37℃,IPTG浓度为0.5mmol/L,250r/min振摇培养6h的诱导条件下,PAD可高效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PAD的克隆表达重组子,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PAD蛋白,为进一步研究PAD的免疫学性能及相应的抗体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其侵袭牙周组织后引起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从而引发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不同的微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不同表型和功能的细胞,此过程被称为巨噬细胞的极化.极化的巨噬细胞能够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导致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又能产生某些杀菌物质,发挥其抗病原微生物的功能.本文就近年来巨噬细胞极化在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牙周状况及龈下菌斑产生的精氨酸脱亚胺酶(arginine deiminase,ADI)活性,明确RA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是否与ADI有关。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患者入组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RA组:选择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RA的患者34例,其中男2例,女32例;年龄40 ~ 60岁。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者29例,符合基线入选标准,无关节炎症状和脊柱疾病史;其中男1例,女28例;年龄40 ~ 60岁。采集入选者的龈下菌斑制成混悬液,采用二乙酰一肟-氨基硫脲比色法测定ADI活性。采集静脉血留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检查入选者全部牙齿的菌斑指数(P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和缺失牙数。对两组患者牙周状况以及龈下菌斑ADI活性和血清抗CCP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A组PI值3.03 ± 1.97、PD值(2.52 ± 0.89)mm,对照组PI值3.52 ± 0.92、PD值(2.63 ± 0.45)m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RA组AL(1.41 ±1.21)mm、人均缺失牙齿(4.29 ± 5.85)颗,对照组AL(0.40 ± 0.33)mm、人均缺失牙齿(0.56 ± 0.80)颗,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RA组ADI活性[(1.59 ± 1.05)IU]明显高于对照组[(0.68 ± 1.08)I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38,P < 0.01)。抗CCP抗体阳性率(≥ 20 RU/mL):RA组为55.9%,对照组为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91,P < 0.01)。结论 RA患者牙周状况差且龈下菌斑ADI活性高,提示ADI活性增高可能是RA与慢性牙周炎相关联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牙周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牙周状况,初步探讨牙周炎与RA的关系。方法 选择70例RA患者为RA组,70例未患RA的健康人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及性别分布互相匹配。对RA组与对照组进行牙周状况检查,同时对RA组行类风湿病学检查,比较RA组和对照组间牙周状况的异同,并就RA组患者牙周状况与类风湿病学检查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RA组牙周炎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1),缺失牙数和探诊出血阳性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A组牙周炎指数为5或6的牙数多于对照组(P<0·05),说明RA组患有中、重度牙周炎的牙数多于对照组。RA组中、重度牙槽骨丧失者,其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无或轻度牙槽骨丧失者。结论 RA患者比正常人群更易罹患牙周炎,并以中、重度牙周炎较常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52例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并根据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Ⅱ型fimA和Ⅳ型fimA菌株的分布.结果:16S 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中阳性检出率是76.9%.牙周袋PPD>6 mm位点龈下菌斑标本的P.gingivalis检出率高于4<PPD≤6 mm采样的位点,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者的检出率分别是:ⅡfimA型为37.5%,ⅣfimA型为22.5%.结论: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有较高的检出率.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毒力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