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刘梅闫保国图1说明见文内图2说明见文内患者女性,59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查体,血压143/83mmHg,二尖瓣面容,颈静脉怒张,心率63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心尖区可闻及粗糙的3/6级吹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56例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治疗体会以及手术经验。方法手术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单纯二尖瓣置换,同时对左房扩大者行左房缩容,三尖瓣扩大反流者行三尖瓣环缩等处理。结果本组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3.6%,远期死亡3例,死亡率为5.4%。结论二尖瓣置换病人,只要术中对其并发症进行正确的处理,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风心二狭 )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6 9例风心二狭患者行经胸及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并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及抗凝血酶 (AT- )活性。结果 :33例风心二狭左房血栓形成组与 36例无血栓组比较 ,年龄偏大 ,症状持续时间较长 ,心房颤动发生率高 ;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内径较大 ,左室射血分数较低 ,二尖瓣口面积较小 ,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少见 ,左房自发性回声 (SEC)发生率明显增高 ;血液学检查显示红细胞压积较高 ,AT- 活性较低 t PA活性较高 ,PAI- 1活性较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左房 SEC、AT- 活性、年龄、二尖瓣口面积大小是左房血栓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风心二狭患者左房血栓的形成不仅与血流的局部机械性梗阻淤滞 ,而且与机体抗栓能力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者二尖瓣轻度狭窄与重度狭窄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特点.方法 分为二尖瓣轻度狭窄者32例(A组),重度狭窄者22例(B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液相终点散射免疫沉淀法检测RHD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3(C3)、补体4(C4).用聚乙二醇法测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两组间比较.结果 B组CD3、CD4、CD8、CD19较A组明显低下(P<0.01).B组IgG、IgA、IgM、C3、C4、CIC较A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B组细胞免疫功能低于A组.  相似文献   

5.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剖宫产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产妇剖宫产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产妇剖宫产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术前接受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多数选择硬膜外麻醉,小量、分次注射局部麻醉药维持循环平稳。术中积极防治心力衰竭(心衰),产妇平安度过围术期。结论:硬膜外麻醉适应于大多数风湿性心脏病产妇剖宫产手术。围术期积极防治心衰,密切监测、维持循环稳定是确保围产期母婴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麻醉对纯二尖瓣病变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胶州市人民医院择期行心脏二尖瓣置换术的纯二尖瓣病变患者11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试验组(56例)。对照组接受丙泊酚复合麻醉,试验组接受七氟醚复合麻醉。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开始后0.5 h、术毕、术后12 h的血清神经损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水平,术前、术后2 d的认知功能评分(MMSE),术后2 d时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体外循环开始后0.5 h、术毕、术后12 h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术后2 d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七氟醚复合麻醉对纯二尖瓣病变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影响小,利于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比较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俯卧位腰椎术治疗的患者84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组,分析患者肺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行肺功能均正常。两组患者苏醒后的FVC、FEV1、PEF、FEF25%~75%相比麻醉前均明显降低(P0.05),丙泊酚组患者FVC相比七氟醚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而其他相比七氟醚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均能够降低苏醒后肺功能,相比七氟醚吸入,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肺功能的影响更为轻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9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吸入七氟醚行麻醉维持,对照组采用丙泊酚持续泵注行麻醉维持。测定两组麻醉前和苏醒后的肺功能。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后果不良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苏醒后肺功能和本组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后的用力肺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均可引起患者肺功能下降,但后者肺功能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9.
S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在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术后对妊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病历报告 患者,女,25岁,因心慌、气短伴咳嗽、咳痰1周入院.1周前因受凉出现咳嗽,咳白色粘痰,不规则发热,体温最高达38℃,活动后心慌、气短,夜间不能平卧,在外院经抗炎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但心慌、气短、咳嗽、咳痰无明显好转,且出现痰中带血,心脏超声示:左房增大,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11.
巨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巨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79例巨大风湿性心脏患者 ,心胸比 >0 7。根据心脏大小分为四型 :Ⅰ型为左右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 11例 ;Ⅱ型全心扩大 ,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 (LEVDd) 4 5~ 6 9mm 14例 ;Ⅲ型双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 ,小左心室 ,LEVDd <4 4mm 19例 ;Ⅳ型左心房扩大或 加右心扩大及大左心室 (LVEDd≥ 70mm) 35例。术前心功能Ⅲ级 5 4例 ,Ⅳ级 2 5例。二尖瓣置换术 (MVR) +三尖瓣成形术 (TVP) 32例 ,MVR +主动脉瓣置换术 (AVR)+TVP 4 7例。结果 :早期死亡率为 5 1%。发生低心排 39例 ,心律失常 4 1例。术后随访 3个月~ 4年 ,长期生存 75例 ,心功能Ⅰ级 2 1例 ,Ⅱ级 32例 ,Ⅲ级 19例 ,Ⅳ级 3例。晚期死亡 3例。Ⅲ型术后早期低心排发生率高 (P <0 0 2 )。Ⅳ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P <0 0 0 1)。大左室远期效果较差。结论 :巨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非都是危重病人 ,但是小左室 (Ⅲ型 )和大左室 (Ⅳ型 )手术风险大 ,应加强术中心肌保护和置换适宜的人工瓣。术后加强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当发生瓣膜性心肌病者 ,是否换瓣手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进一步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4年12月行风湿性心脏病、双瓣膜置换术60例,其中前16例采用4℃冷晶体停跳液间断灌注行心肌保护,后其余44例采用含甲基强地松龙、FDP冷血停跳液(10℃~15℃)加温血诱导停搏、复苏早期温血再灌注技术。结果前16例心脏自动复跳率为43,75%(7/16),3例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1例因心肌保护不佳,复跳后不能脱机死亡。1例术后第7天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后44例心脏停跳后心肌颜色红润、质地柔软、表面无出血点,自动复跳率为95.45%(42/44),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前明显缩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减小,部分病人可以不用升压药物,无早期死亡。本组死亡率为3.33%。结论加强术前处理、改善心功能及营养状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心肌保护方法,重视巨大左房及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处理,是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采用含甲基强的松龙、FDP冷血停跳液加温血诱导、复苏早期温血再灌注技术,对术前心功能差、多瓣膜病变、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的重症患者更为适合,可认为是目前最佳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总结术后抗凝治疗经验。方法 随诊 18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监测血凝指标 ,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另选取同期 47例风湿性心脏病无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作对照。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血栓发生率。结果 血栓组 ( 组 )术后血栓发生率为 2 2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组 ) ( P<0 .0 5 ) ,呈显著性差异 ,但凝血酶原时间 ( 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 ( INR)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P>0 .10 ,P>0 .10 )。血栓组术后半年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 ( P<0 .0 1) ,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血栓组 ( P<0 .0 1)。结论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左心房血栓的患者 ,瓣膜置换术后 ,抗凝治疗应注意调整 PT和 INR稍高于常规标准 ,溶栓治疗是治疗术后血栓形成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Left atrial (LA) and left ventricular (LV) remodelling are the adaptive changes that occur in primary mitral regurgitation (MR) and are related to its clinical outcomes. Despite the pathophysiological differences in MR in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RHD) and mitral valve prolapse (MVP), whether the pattern of LV and LA remodelling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 remains unknown. Hence, we compared the LA and LV strain pattern in MR due to RHD, the predominant eti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patients with MVP and age and sex-matched controls.MethodsA total of 50 patients of severe MR which included 30 MVP MR and 20 RHD MR were assessed by strain imaging by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STE) and were compared with age and sex-matched controls. 2D STE was used for LA and 3D STE was used for LV strain analysis. LA and LV strain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MVP MR and RHD MR groups.Results30 patients with MVP and 20 with RHD were studied. 60% (n = 30) were symptomatic. Mean GLS was ?17.2 ± 4.4% compared to ?20 ± 3.2% among controls and mean LA strain was 17.35 ± 10.3% compared to 51.34 ± 11.5% among control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both p < 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A strain and GLS was found between MVP and RHD subgroups (LA strain 20.45 ± 11.9% and 14.63 ± 8.85%; p = 0.08; GLS - 18.25 ± 4.3% and-16.2 ± 4.6%; p = 0.12). PALS in the RHD group was lower compared to MVP(p = 0.08) which showed a trend towards significance. LV strain parameter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MVP and RHD groups.ConclusionLA and LV strain parameter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R due to either RHD or MVP.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lower LA strain in RHD which needs validation with large multicentric studies. The current strain parameters from MVP with the prognostic value may be applied to MR of RHD etiology, pending confirmation of our results by other group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治疗的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观察组),87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1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3.80±8.87)岁;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6.54±9.88)岁。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超声结果、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术后6个月),分析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 结果 观察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较对照组短[(9.4±1.6)h比(12.9±1.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 6个月左房内径[(41.00±8.00)mm比(46.75±10.13)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5.49±5.90)mm比(47.87±5.6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早期临床效果满意,有利于心脏重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7.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2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216例风湿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BVR)58例,三尖瓣成形术71例,左心耳结扎术24例,左房折叠术10例,左房血栓清除术25例。结果209例(96.8%)恢复出院,早期死亡7例(3.2%),死囚分别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左室后壁及主动脉后壁破裂出血各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脑栓塞1例。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心肌保护、提高和改进手术技术、术后有效的监护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2年 1月 13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行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术后 6个月的随访结果对手术后不同时间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比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自动复跳或电击复跳转复为窦性心律有 78例 (5 9.0 9% ) ,维持 2 4 h以上有 4 3例 (32 .5 8% ) ,窦性心律维持 2周以上有 2 1例 (15 .91% ) ,6个月以后则有 2 3例 (17.4 2 % )为窦性心律。术后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心胸比例、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术后电击复跳次数等因素有关 ,窦性心律的维持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等有关。结论 瓣膜置换术可使部分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对心房颤动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腱索植入术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因患风湿性心脏病而需要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对二尖瓣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两组:A组(n=26),切除全部瓣膜及瓣下结构组;B组(n=24),为需切除全部瓣膜及瓣下结构的患者实行人工腱索植入术重建瓣下结构。分别于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患者左心功能,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别。结果:术后3个月B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优于A组(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中,人工腱索植入重建瓣下结构的技术安全有效,对患者术后短期左心功能的恢复有良好改善,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