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究Sirt3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以C57BL/6野生型小鼠和Sirt3基因敲除小鼠为对象,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联合脑定位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1-40建立AD小鼠模型。莫里斯(Morris)水迷宫实验、自发活动开场实验和悬尾实验观察造模前后小鼠学习记忆和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脑内海马区域Aβ沉积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体外实验选小鼠皮层原代细胞作为对象,给予Aβ1-40建立AD体外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野生型小鼠诱发AD后平台潜伏期延长(P < 0.05),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均P < 0.05),提示造模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而Sirt3敲除能够缓解AD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均P < 0.05)。相较于野生型小鼠,Sirt3基因敲除小鼠脑内海马区域的Aβ沉积减少(P < 0.05),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表达减少(P < 0.05)。另外,野生型小鼠诱发AD后LC3-Ⅱ和P62蛋白表达增加(均P < 0.05),提示自噬流受阻;而Sirt3基因敲除小鼠诱发AD后LC3-Ⅱ蛋白表达增加,P62蛋白表达减少(均P < 0.05),提示自噬被激活。小鼠皮层原代细胞AD模型中,Sirt3基因敲除的细胞较野生型细胞死亡减少(P < 0.05);加用自噬抑制剂氯喹后,Sirt3基因敲除的保护作用消失(P < 0.05)。结论: Sirt3敲除对于D-半乳糖联合Aβ1-40诱发的AD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自噬流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月龄APP/PS1/tau三转基因(3×Tg)小鼠脑内突触相关蛋白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为选择合适时程的3×Tg小鼠进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并且研究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ornel iridoid glycoside,CIG)对模型小鼠脑内突触相关蛋白的影响,从而明确其对不同月龄的模型动物的作用特点,为阐明CIG改善AD样认知障碍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7月龄小鼠3×Tg小鼠给予200 mg/kg CIG至9月龄,16月龄3×Tg小鼠给予100或200 mg·kg-1·d-1 CIG至18月龄;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CIG对学习记忆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synaptophysin和synaptotagmin的表达,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n protein,APP)及相关代谢酶α分泌酶(recombinant 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10,ADAM10)、β分泌酶(β-site APP-cleaving enzyme 1,BACE1)、早老素1(presenilin-1,PS1)、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 degrading enzyme,IDE)的表达,tau蛋白在pSer404及pSer199/202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7月龄3×Tg模型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物体识别分辨指数无明显变化,主要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synaptophysin和synaptotagmin的表达没有差异,CIG给药未对3×Tg模型小鼠分辨指数及脑内突触相关蛋白产生影响;16月龄3×Tg小鼠物体识别分辨指数明显降低,synapsin-1在脑内表达水平均相比对照组下降,而给予CIG治疗后不仅能够提高转基因小鼠的分辨指数,而且明显提升synapsin-1的表达。7月龄3×Tg小鼠模型与对照组全长APP、ADAM10、BACE1、PS1、IDE及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突触相关蛋白在不同月龄3×Tg小鼠脑内表达差异较大,CIG对不同月龄3×Tg小鼠脑内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及认知功能存在不同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发生认知功能损伤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小鼠脑组织中肠道菌群代谢物的变化。方法 选取20只6周龄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n=10)和1型糖尿病模型组(DM组,n=10)进行处理。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T1DM小鼠,造模成功8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随后收集小鼠脑组织采用宏代谢组学检测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并分析差异代谢物以及代谢通路。结果 STZ腹腔注射后8周DM组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受损,表现为Morris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P<0.001),平均游泳距离显著增加(P=0.001),目的象限所在时间(P=0.043)和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04)。采用宏代谢组学鉴定了脑组织中123种肠道菌群代谢物并发现了谷氨酰胺(Log2FC=0.262,P=0.002)、酒石酸(Log2FC=0.847,P=0.017)、乳酸(Log2FC=0.326,P=0.002)和间氨基苯甲酸(Log2FC=1.028,P=0.046)、3-氨基异丁酸(Log2FC=-1.466,P=0.049)、葡萄糖酸内酯(Log2FC=-0.796,P=0.043)和苏糖酸(Log2FC=-0.310,P=0.042)、吲哚乳酸(Log2FC=-1.252,P=0.030)、酮亮氨酸(Log2FC=-0.922,P=0.040)、3-羟基丁酸(Log2FC=-0.372,P=0.009)以及肉豆蔻酸(Log2FC=-0.563,P=0.035)11种显著差异代谢物,涉及14个主要相关代谢通路,包括嘧啶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短链脂肪酸代谢等。结论 DM小鼠脑组织中多种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发生显著变化,靶向肠道菌群及其相关代谢通路有望成为治疗T1DM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尿液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代谢组学的方法,考查AD患者和正常老年人尿液中代谢产物的扰动。对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所产生的色谱图,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出疾病组和正常组之间的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AD患者的鞘氨醇类、色氨酸相对于正常组变化明显,发现7个潜在的与AD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结论 AD患者的代谢物谱发生了明显改变,可以为AD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线粒体动力学的变化对APP/PS1转基因小鼠移植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C57BL/6J (C57)和APP/PS1雄性小鼠分为C57移植瘤组(n=7)和APP/PS1移植瘤组(n=7)。观察2组小鼠肿瘤出现时间并计算肿瘤体积,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光学显微镜观察2组小鼠肿瘤组织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动力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泛素化及多泛素化蛋白、LC3、PINK1及Park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57移植瘤组和APP/PS1移植瘤组小鼠皮肤下均见肿瘤组织,肿瘤细胞内呈现黑色素颗粒。与C57移植瘤组比较,APP/PS1移植瘤组小鼠出瘤时间晚,肿瘤组织体积小(P<0.05)。小鼠肿瘤组织中Mfn2表达水平降低(P<0.05),Fis1和Drp1表达水平升高(P<0.05),泛素化及多聚泛素化蛋白、LC3-Ⅱ、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APP/PS1小鼠移植瘤模型肿瘤生长缓慢,其机制可能与PINK1/Parkin通路参与线粒体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糖尿病肾病模型db/db小鼠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方法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db/db小鼠(6只)和db/m小鼠(6只)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应用模式识别技术对积分数据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辨别(OPLS-DA)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做相关系数图。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db/m小鼠相比,试验组db/db小鼠血浆中葡萄糖和氧化三甲胺(TMAO)的含量升高,多种氨基酸含量下降。结合代谢途径分析发现,糖尿病肾病小鼠体内存在氨基酸代谢异常和能量代谢异常,肾脏受到损伤。结论本文所采用的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糖尿病肾病小鼠血浆中的代谢物变化,潜在的代谢标志物分析及代谢途径探讨将为临床诊断及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儿童哮喘患者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儿童哮喘患者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方法 取50例儿童哮喘患者尿样及49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尿样,用GC/MS技术检测尿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A)的方法,观察正常儿童对照组和儿童哮喘组的代谢轮廓差异。结果 正常儿童对照组和儿童哮喘组的代谢谱能明显的区分,利用商业化的代谢物谱库(如Wiley和NIST质谱库)及本实验室建立的标准品代谢物谱库鉴定了18个差异代谢物。与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儿童哮喘患者磷酸盐、L-苏氨酸含量降低;丁二酸、L-脯氨酸、β-D-呋喃木糖、肌酐、2,3-二羟基丁酸、苯乙酸、D-阿拉伯糖、1H-吲哚、木糖醇、α-L-吡喃甘露糖、苯乙酸、α-L-吡喃甘露糖、甘氨酸、D-葡萄糖、肌醇、尿酸、马尿酸、1H-吲哚-3-乙酸含量升高。结合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儿童哮喘患者体内存在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代谢异常。结论 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儿童哮喘患者体内尿液中的代谢物变化,潜在的代谢标志物分析及代谢途径探讨将为儿童哮喘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金钗石斛水提物(dendrobium nobile lindl,DNL)是否能通过调节突触的可塑性缓解APP/PS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损伤。方法:12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两组(n=6):对照组(WT),单纯DNL处理组(WT+DNL):DNL(10 mg/kg,灌胃,每天1次,持续2个月);12只APP/PS1小鼠分为2组:APP/PS1 AD模型组(APP/PS1)和APP/PS1 AD模型治疗组(APP/PS1+DNL):APP/PS1小鼠7个月龄时给予DNL(10 mg/kg,灌胃,每天1次,持续2个月)。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记忆能力;高尔基染色法检测小鼠脑海马区树突棘数量;海马脑片电生理检测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离子钙接头蛋白(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因子TRB3在不同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的表达情况,阐明TRB3与阿尔茨海默病(AD)病情进展的关系。 方法 将APP/PS1转基因小鼠分为3月龄WT组、3月龄APP/PS1组、7月龄WT组、7月龄APP/PS1组,每组各10只。分别以3月龄、7月龄野生型(WT)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RB3在小鼠脑内的表达。 结果 与同月龄WT组比较,3月龄APP/PS1组未出现明显行为学改变(P>0.05),而7月龄APP/PS1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B3主要在大脑皮层表达,与同月龄WT组比较,TRB3在3月龄及7月龄APP/PS1组脑内的表达均明显增多(P<0.05),且7月龄APP/PS1组脑内TRB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3月龄APP/PS1组(P<0.05)。 结论 TRB3在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表达增多,且TRB3表达水平的增多可能与AD的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中存在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Aβ)。AD可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其中早老蛋白1(PS1)是家族性AD最主要的风险基因,PS1突变占已知致家族性AD突变的80%以上。PS1是构成γ-分泌酶的催化亚基,后者负责加工Aβ前体蛋白(APP)生成Aβ。虽然新型PS1突变日渐被报道,但其诱发家族性AD的分子机制仍无定论。由于90%的PS1突变降低γ-分泌酶活性,学术界提出了PS1功能缺失性突变假说,认为PS1突变通过显性负效应导致PS1功能下降或缺失是诱发家族性AD的关键。近年,大量实验研究支持了该假说。首先,PS1功能缺失性突变通过干扰γ-分泌酶在APP上的切割位点促进长链Aβ生成,进而增加Aβ42/Aβ40比率;其次,PS1功能缺失性突变可破坏神经细胞内质网中的钙离子稳态以及通过阻断神经细胞自噬活性导致APP加工产物的异常聚集;再者,PS1功能缺失性突变可通过干扰神经元的内吞和转胞吞作用诱发神经元萎缩以及通过激活神经免疫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强神经炎症;最后,PS1功能缺失性突变降低糖酵解和乳酸输出,破坏机体对神经元的能量供应。本文总结了PS1功能缺失性突变诱发家族性AD的分子机制,并对今后潜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尿毒清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尿液代谢谱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尿毒清组。采用腺嘌呤法制备大鼠CRF模型。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比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尿毒清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谱,筛选出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且P < 0.05的内源性物质作为CRF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肾脏系数增高、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均P < 0.01),而尿毒清组上述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所改善(均P < 0.01)。共鉴定出15个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涉及9条代谢通路紊乱,分别为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结论: 尿毒清对CRF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体视学方法定量研究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海马内胆碱能神经元的早期改变情况.方法 Morris水迷宫检测10月龄雌性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APP/PS1组)和同月龄同窝生雌性野生型小鼠(Wild-type组)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运用现代体视学方法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精确定量小鼠海马各亚区的体积和胆碱能神经元的数量.结果 APP/PS1组小鼠定位航行实验中逃避潜伏期长于Wild-type组(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APP/PS1组小鼠穿越平台的次数及平台所在象限时间百分比均少于Wild-type组(P=0.007、0.041).APP/PS1组小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的体积较Wild-type组缩小(P =0.001),而APP/PS1组小鼠海马CA1、CA2/3区的体积较Wild-typ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9、0.059).APP/PS1组小鼠海马DG内胆碱能神经元的数量较Wild-type组显著减少(P=0.017),APP/PS1组小鼠海马CA1区、CA2/3区内胆碱能神经元较Wild-type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76、0.074).结论 早期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DG内胆碱能神经元丢失,可能是AD早期出现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的重要结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β片层阻断肽H102对PS1/APP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脑中LPL及PPAR表达的影响,探究H102对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将AD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H102治疗组,并将同月龄同背景C57BL/6J小鼠设为正常对照组,H102治疗组小鼠鼻腔给予H102药液,5 μL/d;模型组及正常组小鼠鼻腔给予辅料溶液,5 μL/d。连续给药4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应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以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脑内LPL 和PPAR-γ表达的改变。 结果: Real-Time 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以及免疫组化法均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H102治疗组小鼠脑内LPL和PPAR-γ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 结论:β片层阻断肽H102能够增加AD小鼠脑内LPL的表达,从而进一步促进Aβ的细胞内吞与降解,而在这个过程中,PPAR-γ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癌组织、癌旁黏膜及正常黏膜的代谢差异。 方法 选取25例CRC患者,分别取癌组织、癌旁黏膜和正常黏膜各1份,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分析平台对组织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3种组织间相互比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数据建模,分析差异代谢物并在KEGG数据库中映射,找出相关代谢通路。 结果 与正常黏膜相比,癌组织中有47种差异代谢物(P<0.05, q<0.05),其半乳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及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代谢明显改变(P<0.05);癌旁黏膜中有3种差异代谢物(P<0.05, q<0.05),其半乳糖代谢明显改变(P<0.05)。癌组织与癌旁黏膜相比,有34种差异代谢物(P<0.05, q<0.05),其半乳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及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代谢明显改变(P<0.05)。 结论 CRC癌组织中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3-羟基异戊酰基肉碱(C5-OH)代谢异常的遗传学原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浙江省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经串联质谱法筛查结果为C5-OH增高的52例新生儿的资料,包括新生儿筛查与复查随访的C5-OH、C5-OH/C3、C5-OH/C8检测数据,并换算成C5-OH增高倍数。采用液相捕获技术靶向捕获MCCC1MCCC2等79个遗传代谢病相关基因,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基因的突变信息,参考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分类标准进行分级。依据基因检测情况,将C5-OH增高新生儿分为未检出突变组、MCCC1母源突变组、MCCC1父源突变组、MCCC2突变组,采用威尔科克森秩和检验分析不同组间C5-OH增高倍数的差异。结果: 37例检出MCCC1突变,涉及21种突变型,其中14种为新发现的突变型;4例检出MCCC2突变,涉及6种突变型,其中5种为新发现的突变型。MCCC1母源突变组、MCCC2突变组的C5-OH增高倍数均高于未检出突变组(均P < 0.05),MCCC1父源突变组的C5-OH增高倍数与未检出突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CC1MCCC2基因突变是导致新生儿血C5-OH增高的主要遗传学原因,其中母源性单杂合突变可导致中重度C5-OH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对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自主活动及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探讨VPA对AD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及同窝野生型小鼠分为VPA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运用VPA[30 mg/(kg.d)]和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4周。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尼氏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自主活动明显减少(P<0.05);野生型小鼠VPA处理组与对照组自主活动无明显差异(P>0.05);而AD模型小鼠VPA处理组比对照组的自主活动明显减少(P<0.05)。尼氏染色显示:AD模型小鼠脑内神经元密度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AD模型小鼠中,对照组脑内神经细胞明显肿胀,尼氏小体明显减少而致细胞质淡染,神经细胞密度降低(85.2±13.3);而VPA处理组脑内神经元肿胀程度明显减轻,神经元数量显著回升(116.9±16.2,P<0.05),但VPA不影响野生型小鼠脑内的神经元数量及形态(VPA处理组:142.2±24.4 vs生理盐水对照组:136.7±23.1,P>0.05)。电镜结果显示AD模型小鼠对照组脑内神经元细胞核、线粒体及神经毡肿胀明显,突触结构稀松;而AD模型小鼠VPA处理组脑内神经元细胞核、线粒体及神经毡的水肿明显减轻,突触结构清晰。结论 VPA可显著减少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的自主行为,显著减轻躁狂症状;VPA可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减少肿胀的神经元并抑制神经元数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Cre-LoxP技术构建自噬相关基因Eva1a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初步探讨Eva1a基因敲除对小鼠表型的影响。方法 LoxP标记的Eva1aflox/+小鼠与Alb-Cre工具鼠通过多次繁殖杂交,构建纯合型肝细胞条件性Eva1a基因敲除(Eva1aflox/flox: Alb-Cre)小鼠模型。选取Eva1aflox/flox: Alb-Cre小鼠与同窝野生(Eva1aflox/flox)小鼠雌雄进行体质量、肝指数、肝脏组织学、肝功能、糖脂代谢以及细胞自噬等表型分析。结果 Eva1a纯合型基因敲除小鼠无胚胎致死现象,出生后一般生理状况良好。常规饲养条件下,肝脏Eva1a基因条件性敲除在小鼠体质量、肝脏外观以及组织结构、肝指数、肝功能、糖脂代谢及自噬等与野生型小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细胞条件性Eva1a基因敲除对小鼠生理条件下的表型无显著影响,为进一步探讨Eva1a在肝脏疾病状态下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提供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