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19年,结直肠癌领域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围手术期的治疗模式以及姑息治疗中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本文将根据今年大型会议的报道以及重要期刊上的文献作为基础,梳理2019年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上皮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指上皮细胞在某些特定因素下获得间质细胞表型的过程。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EMT发挥重要作用。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运动和肿瘤远处转移与EMT密切相关,EMT可能成为未来抑制结直肠癌转移的一个新的靶点,为肿瘤治疗开辟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CRC)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目前研究认为CRC是一种由各种原因造成的遗传不稳定性长期积累、共同作用所致的异质性疾病,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其中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就MSI与CR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预后较差,其三线治疗仍是一大难题。为进一步延长mCRC患者的生存时间,新型口服药瑞戈非尼、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及呋喹替尼已陆续获得批准成为mCRC的标准三线治疗,另有一些有前景的药物也进入了临床研究。本文将综述难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三线治疗用药选择以及该领域新兴的治疗方案,并探讨用药顺序对患者生存获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由遗传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本文就结直肠癌发生机制包括染色体不稳定(CIN)、微卫星不稳定(MSI)、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肝转移是主要死因。本文阐述了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治疗方式及进展。分为系统性治疗,包括了新辅助化疗、转化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及局部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射频消融及介入治疗等。各种治疗手段各有优缺点,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模式的推广,将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制定出较适合的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隋红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8,7(2):120-124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大会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肿瘤专家年度会议。2017年ESMO大会于2017年9月8日至1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大会将癌症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聚集在一起,开展合作,交流思想,促进实验室到临床以及从临床到实验室的相互转化。现将会议期间有关结直肠癌领域临床前沿及引申的基础研究诸如免疫治疗优化获益人群、转化研究、肿瘤标记物、肿瘤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化与疾病预后以及治疗方式和/或药物选择的相关性、结直肠癌新靶点等做一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其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肝转移。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诊治理念不断更新。个体化治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诊治理念的提出,外科技术以及局部治疗的迅速发展,使患者的生存期得以明显延长。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治疗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进而转化为患者生存获益,这一点在其他实体瘤中也已得到证实。但新辅助治疗是否延长所有患者生存期以及患者能否从局部治疗中获益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随着环境因素的恶化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将呈上升化、年轻化趋势,本文就有关结直肠癌的生物学特性作一综述,旨在对指导其诊断和治疗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总体预后相对较差。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而言,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免疫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在黑色素瘤、肺癌等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重点阐述抗肿瘤免疫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手助腹腔镜与全腹腔镜在外科治疗结直肠癌中的近期疗效,另外对手辅助腹腔镜外科治疗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做出评估。
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的79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者41例,接受手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者38例。根据2种术式分为全腹腔镜组(LAC组)和手助腹腔镜组(HALS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病理类型、分期、ASA分级、BMI指数等;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取标本切口长度、Trocar数目等;术后资料包括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HALS组和LAC组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Trocar使用数目、取标本切口长度、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存在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14.
Ankita Tiwari Shivani Saraf Amit Verma Pritish Kumar Panda Sanjay K Ja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WJG》2018,24(39):4428-4435
Colorectal cancer(CRC) is the third most common cancer of mortality in the world. Chemotherapy based treatment leads to innumerable side effects as it delivers the anticancer drug to both normal cells besides cancer cells. Sonic Hedgehog(SHH), Wnt wingless-type mouse mammary tumor virus/β-cateni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SMA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d Notch are the main signaling pathways involved in the progression of CRC. Targeted therapies necessitat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particular aberrant pathways. Advancements in gene therapies have resulted in the recognition of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related with these signal-transduction cascades. CRC is a stepwise process where mutations occur over the time and activation of oncogenes and deactivation of tissue suppressor genes takes place. Genetic change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induction of carcinogenesis include loss of heterozygosity in tumor suppressor genes such as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mutation or deletion of genes like p53 and K-ras. Therefore, many gene-therapy approaches like gene correction, virusdirected enzyme-prodrug therapy, immunogenetic manipulation and virotherapy are currently being explored. Development of novel strategies for the safe and effective delivery of drugs to the cancerous site is the need of the hour. This editorial accentuates different novel strategies with emphasis on gene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for the management of CRC. 相似文献
15.
目的印戒细胞癌(SRCC)是结直肠癌中预后极差且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的特殊亚型。由于相对少见,目前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尤其是免疫微环境的表达特征尚不清楚。 方法本研究入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79例SRCC病例并以156例管状腺癌(TC)病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信息,并进行免疫微环境相关的免疫组化标记染色,比较两组差异。 结果与TC组相比,SRCC更多见于≤60岁人群(χ2=12.35,P<0.01),发生部位多见于乙状结肠/直肠(χ2=10.91,P<0.01),T分期、N分期及M分期更晚(P值均<0.01),常见脉管瘤栓(χ2=24.16,P<0.01),预后较差(HR=4.19,P<0.01),而且进展方式主要以腹腔播散为主而较少发生远处转移。免疫微环境上PD-L1表达低,但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值均<0.01)。 结论结直肠SRC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组织学亚型,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及免疫微环境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肿瘤组织内高迁移率蛋白族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和Bcl-2表达与结直肠癌(CRC)化疗耐药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97名CRC患者肿瘤组织中HMGB1和Bcl-2的表达强度,并分析其与CRC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总生存期及化疗反应率间的关系。
结果中分化、低分化CRC中HMGB1高表达率和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正常组织(P<0.05)。HMGB1表达与CRC患者淋巴浸润、脉管浸润及化疗反应率显著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总生存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Bcl-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化疗反应率显著相关(P<0.05)。
结论HMGB1高表达和Bcl-2阳性表达可用于预示CRC化疗耐药,HMGB1高表达可作为CRC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甘露糖敏感性血凝菌毛的铜绿假单胞菌(PA-MSHA)制剂与顺铂在治疗结直肠癌恶性腹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腹部B超证实为中-大量腹腔积液,且经细胞学检查为恶性腹腔积液的结直肠癌患者49例。根据治疗方案的选择分为2组,铜绿组(31人)和顺铂组(18人)。铜绿组:腹腔注射铜绿假单胞注射液10 mL×10支,第1、3、5天给药,7天一个周期,共2个周期;顺铂组:腹腔注射顺铂50 mg/m2,d1,7天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两组同时期内给予mFOLFOX6方案化疗。参照WHO(1981)制定的腹腔积液治疗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参考Karnofsky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铜绿组31例中19例患者有效,顺铂组18例患者中5例有效(χ2=5.118,P=0.024)。铜绿组31例患者中22例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顺铂组18例患者中7例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χ2=6.586,P=0.01)。铜绿组中有12例(38.71%)患者出现发热,顺铂组中有2例(11.11%)患者出现发热(χ2=4.25,P=0.039);铜绿组中有1例(3.23%)腹痛患者,而顺铂组中有6例(33.33%)患者出现腹痛(χ2=8.43,P=0.004);铜绿组未出现腹腔感染,顺铂组中有2例(11.11%)患者出现腹腔感染(χ2=3.591,P=0.058)。 结论腹腔灌注铜绿假单胞注射液在治疗结直肠癌恶性腹腔积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并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顺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