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比较,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对乌鲁木齐市331名四~六年级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测量。结果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心理健康总分比较,维吾尔族学生总分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总分与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学生孤独现状及其与认知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为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镶嵌图形测验(EFT),对某综合性大学488名本科生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较严重的大学生分别占35.7%,18.4%,10.9%和8.9%;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孤独各维度呈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过干涉均与孤独各维度呈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对孤独总分有显著预测作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认知方式对社交孤立和孤独有显著预测作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对情绪孤独有显著预测作用,母亲拒绝、否认、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父母离异和性别对情绪孤立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孤独现况不容忽视,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父亲教养方式及大学生认知方式对大学生孤独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张家港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与学生人格间的相关关系,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张家港市2所重点中学8个班(每校4班)的285名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一般资料调查表的问卷调查。结果张家港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的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1),而父亲的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水平低于全国常模(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呈正相关,过度干涉、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呈负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度保护与子女的精神质以及母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与子女的性格外向性均存在相关关系。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其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等人格特点紧密相关,改善教养方式需要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相似文献   

4.
356名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应用EMBU与SCL-90结合表,对某校356名医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男女生的父亲惩罚严厉及偏爱被试差异有显著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及母亲拒绝否认差异有显著性(P<0.05).父亲情感温暖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性,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良的教养方式可增加子女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对福州市55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际信任在性别、学校类型、是否为班干部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男女生在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及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人际信任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因子呈正相关。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初中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为指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沈阳市2所高中和2所初中的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抽取4个班级,共1 267名学生。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学生孤独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孤独感存在相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孤独感呈负相关(P<0.01),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过分干涉与子女孤独感呈正相关(P值均<0.01)。低孤独感组与高孤独感组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情感温暖和拒绝否认是影响中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是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Rutter)、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对山东省淄博市某小学一至五年级在校学生652人进行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总阳性检出率为14.35%。有行为问题者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因子分显著高于无行为问题者,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者。Rutter总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妥善的养育方式可以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对患儿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实施心理干预、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调查了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44例哮喘患儿,并与34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 哮喘组焦虑、抑郁、行为问题评分,哮喘组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呈负相关.行为与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过分干涉呈正相关;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母亲惩罚严厉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结论 哮喘儿童较健康儿童存在更多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养育方式对患儿行为和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父亲养育方式与母亲养育方式之间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促进个体心理和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某高校568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呈现负偏态分布,其中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所占比例分别是30.99%,62.32%,6.69%;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为(94.60±12.39)分。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负相关(P值均0.01),与父母教养方式所有其他因子呈正相关(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独生子女、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等4个因素是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接受与支持子女,避免过度干涉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二学生社交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200名高二学生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其余的7个因子则与社交焦虑相关极其显著。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果较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二学生社交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200名高二学生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其余的7个因子则与社交焦虑相关极其显著。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果较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自杀预防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9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与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3.6%;在父亲高学历情况下,大学生自杀意念在母亲高学历组与低学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及过度保护与应对方式、自杀意念显著相关;应对方式在父母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和大学生自杀意念间起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分别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技能有助于减少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提高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可能是改善其教养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期高中生抑郁症状与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家庭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皖中、皖南及皖北2 893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对学生开展抑郁症状、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内容的在线调查。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8.9%。有抑郁症状高中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评分较低,其余各因子评分相对较高,除父母偏爱被试因子外,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自学能力较低学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父母偏爱被试及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均较低,父母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评分较高(P值均 < 0.05)。Ordinal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OR父亲=0.95,OR母亲=0.95)和父亲过分干涉(OR=0.95)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负相关,父亲拒绝与否认(OR=1.07)与父亲过度保护(OR=1.06)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高中生抑郁症状及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联,尤以与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关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21名到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务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进行了测评。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青少年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父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多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两组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母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干涉过保护、过多的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结论: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白春玉  张迪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777-4778,4780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焦虑的影响.方法 以沈阳市两所高中和两所初中的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各抽取4个班.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定研究对象的父母教养方式,采用特质焦虑问卷对研究对象焦虑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学生焦虑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焦虑组与高焦虑组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亲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是影响中学生焦虑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是中学生焦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以贵阳、昆明两地336名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流动儿童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得分为2.06±0.67, 社交焦虑得分为6.90±3.84, 害怕否定评价分量表得分为4.55±2.70, 社会回避苦恼分量表为2.37±1.87, 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为3.42±0.69。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0.01);孤独感与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P<0.01), 与父亲偏爱呈显著负相关(P<0.05), 与父亲和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呈显著正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父亲和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P<0.01), 与父亲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培养流动儿童的积极人格特征和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提高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特点,为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一般调查表,对福州市55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生的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及“拒绝、否认”因子差异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差异显著;父母教养各因子在年级、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并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开展心理干预工作中应当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成年罪犯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普通ADHD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间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某看守所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7月1日在押未成年男性罪犯(初犯、汉族)中确诊为ADHD者41例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心理科初诊的ADHD患者38例(男性、汉族)纳入对照组。ADHD诊断采用《Vanderbilt ADHD评定量表》中的《Vanderbilt ADHD家长评定量表》(VADPRS)。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监护人的同意,并与其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有关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过分偏爱方面及母亲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过分偏爱,情感、温暖与理解等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研究组父母存在更多不良教养方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只在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否认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在父母偏爱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未成年罪犯共患ADHD者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更严重分歧。两组父母高文化程度(中专、大专)与低文化程度(小学、初中)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研究组父母文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残缺型家庭(母亡∕父亡、离异)较对照组多,且两组残缺型家庭与完整型家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未成年罪犯共患ADHD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普通ADHD青少年不同,主要表现为家庭残缺率高、父母文化程度偏低、不良教养方式更多及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更大分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于2009年采用精神发育与健康状况评定问卷(DAWBA)、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拟调查表对辽宁省8 488名中小学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7.99%,女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0.82%;男生抑郁障碍、多动障碍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相关,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对立反抗性障碍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相关,多动障碍与母亲过分干涉因子相关,多动障碍、对立反抗性障碍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相关,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多动障碍与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抑郁障碍、多动障碍和对立反抗性障碍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相关,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多动障碍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因子相关,抑郁障碍、多动障碍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相关,抑郁障碍和多动障碍与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为医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探究.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对603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得分男生低于女生,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得分男生高于女生;父母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得分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偏爱被试则是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得分市县学生高于乡镇学生,而父母的偏爱被试则是乡镇学生高于市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男生低于女生;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共情性关心市县学生低于乡镇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反应指数多个因子间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抑制共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