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邹晓蕾  曹栋  孙福生  杨旭  刘华强  闫美兴 《医药导报》2013,32(11):1527-1530
目的通过建立剖宫产术药学路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制定药学路径并实施干预,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2011年1~3月267份出院病历(药学干预前)及2012年1~3月192份出院病历(药学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后,该院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在总体合理率及品种选择、联合用药、用药疗程等方面均明显改善,抗菌药物使用总合理率由40.45%增至73.96%,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52.81%提高为98.96%,疗程合理率由46.07%提高为77.60%,联合用药比例由41.95%下降为6.77%,联合用药合理率由28.57%增至92.3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人均住院费用、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占住院总费用比例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临床路径中实施药学路径可行且有效,可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我院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普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普外科临床药师深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前后腹股沟疝修补术出院病例,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以考查临床药师的工作效果。结果:干预后腹股沟疝修补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6%(96/100)降至39%(39/100)(P〈0.0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由5%(5/100)升至69%(69/100)(P〈0.05);围术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药费、抗菌药物费用下降显著(P〈0.05)。结论:我院临床药师深入临床,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有效干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极大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为下一步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药学服务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的干预对门诊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本院门诊外科Ⅰ类、Ⅱ类切口手术患者,以2007年(干预前)的232例作为非干预组,2009年(干预后)的243例作为干预组,调查分析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非干预组为86.64%,干预组为58.02%(P〈0.01);干预组较非干预组抗菌药物平均费用降低61.1元,降低了62.03%(P〈0.01);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由干预前的13.36%降至干预后的2.88%(P〈0.01);术前30min用药率由干预前的7.76%上升至干预后的54.73%;切口感染率两组没有明显区别;术后用药时间超过48h的由干预前的27.59%降至干预后的5.35%(P〈0.01);品种选择不当率由干预前的22.84%降至干预后3.29%(P〈0.01)。结论通过药师提供有效的药学服务和干预,可明显改善门诊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围术期不合理用药实施药学干预的效果,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2011年7—12月哈尔滨二四二医院外科围术期病历500份作为非干预组;在医院进行一系列药学干预措施后,另选取2012年1—6月外科围术期病历500份作为干预组。对2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选择、给药时间及疗程等较非干预组有较大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84.80%(424/500)下降为29.60%(148/500),选药以第1代头孢菌素为主,术前规范预防性用药的比例提高至94.59%(140/148)。结论:临床药师对围术期抗菌药物实施药学干预可以强化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明显降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  相似文献   

5.
王柯静  陈琳 《中国药房》2016,(5):691-694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宫腔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实施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7-9月(干预前)、2014年10-12月(干预后)宫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历各250份,对干预前后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7.02 DDDs/(100人·d)降至23.30 DDDs/(100人·d),使用率由82.40%降至57.2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腔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指征合理率由56.80%升至82.52%,用药疗程合理率由49.51%升至79.02%,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宫腔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是有效、可行的,能积极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李振知  韩凤昭  杨文华 《中国药房》2012,(22):2036-2038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6月(非干预组)和2011年9月-11月(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围术期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71%、68.57%、11.43%提升至干预后的75.90%、95.18%、75.90%(P<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814.6元下降至433.5元(P<0.05);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4.07d下降至3.65d。结论:通过制定规范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可显著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6,(1):61-64
目的: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清洁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效。方法:分别抽取2012年2—7月期间的清洁手术患者140例(未干预组)以及2013年2—7月期间的清洁手术患者140例(干预组),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组患者预防给药时机的合理性明显高于未干预组;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率、给药疗程、药物选择种类、联合用药百分比以及抗菌药物费用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5);综合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0.71%降至36.43%;用药指征、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的合理率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用法用量的合理率从87.61%上升到94.12%;联合用药情况从18.58%降至1.96%;抗菌药物费用占总用药费用比下降了5.87%;平均用药时间为(4.03±0.61)d,干预后用药时间为(2.80±0.13)d,较干预前有所缩短。结论:临床药师对清洁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有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效果。方法分别抽取医院2013年7~12月(干预前)和2014年1~6月(干预后)的子宫肌瘤切除术病历各50份,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联合用药比例由70%降至64%;品种选择合理率由78.0%升至100.0%,抗菌药物疗程合理率由10.0%升至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药品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由30.0%降至27.3%,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药品费用的比例由32.0%降至23.0%;患者人均住院时间减少1.08d。结论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行且有效,能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研究药学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抽样法调取干预前(2008年1月—2009年12月)和干预后(2010年1月—2011年12月)Ⅰ类切口手术(疝气手术、乳腺手术和甲状腺手术)病历各150份,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给药时间合理率、疗程合理率、无指征用药比例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74.50%下降为干预后的48.00%;给药时间和疗程合理率明显上升,干预后术前30 min用药率达100%,术后用药时间超过24 h的比例由干预前的68.47%下降至干预后47.22%;无指征用药比例明显下降,由干预前的44.67%下降至干预后的38.00%;选药合理率上升,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8.65%下降至干预后的16.67%。经过药学干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结论:采取有效的药学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降低抗菌药物费用,为医院设计单病种临床路径及降低单病种费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全程持续的干预实现围手术期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通过临床药师组织的一系列措施来改变临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对干预效果从术前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间以及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使用剂量、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干预前的数据进行比较来验证干预效果。结果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用药的合理性明显提高,术前用药合理率达91.67%;术后平均用药时间由原来的8.14d缩短到4.98d,抗菌药物费用降低了29.49%;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得到抑制,围手术期用药趋于规范。结论临床药师直接组织并干预抗菌药物的使用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东  詹三华  金涌  赵云燕 《安徽医药》2017,21(8):1519-1521
目的 调查分析药学干预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促进效果.方法 对干预前、后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给药时机、用药疗程、费用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经药学干预,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合格率上升36.0%,疗程合格率上升43.0%,抗菌药物费用下降41.3%,总药费下降23.1%.结论 经药学干预,该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某"三甲"医院临床药师依据该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规范,对病区清洁手术预防用药过程进行干预。将2011年7-8月实施临床药师干预的509例患者作为干预组,2010年7-8月未实施临床药师干预的495例患者为未干预组,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状况、用药频度(DDDs)、抗菌药物费用。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率由未干预组的55.96%上升至干预组的67.58%(P<0.01);抗菌药物种类由未干预组的51种降至干预组的35种;干预组第1、2代头孢菌素使用增多,第3代及3代以上头孢菌素使用减少,与未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二、三线抗菌药物DDDs的降低也使得药品费用有了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临床药师的干预提高了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改善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药学路径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7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药学干预组45例和常规组45例,药学干预组实施药物指导、用药知识教育等药学干预,常规组未开展药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ADE)、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等。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药学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均更高,而用药偏差则较前者更低(P<0.01)。结论:遵循药学服务路径对于接受多药治疗的COPD住院患者进行全程化的药学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情况,降低用药偏差,为临床药师药学路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加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通过信息手段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开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并评价其干预的有效性,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按卫计委相关文件的要求,设计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流程,开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并嵌入医院HIS,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指证、品种选择、给药时机、预防用药疗程等作了具体限制。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第一季度(软件应用前)与2015年第一季度(软件应用后)3个科室(骨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前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软件应用后(干预后)3个科室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显著下降(P<0.01),由软件应用前(干预前)的84.08%(169/201)降至干预后的56.52%(117/207);药物选择合理率有了显著提高(P<0.01),由干预前的48.52%(82/169)提高到了82.91%(97/117);术后疗程合理率显著提高(P<0.01),从干预前的55.03%(93/169)提高到了95.73%(112/117)。对给药时机及单次给药剂量无影响。结论:临床药师通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参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使得Ⅰ类切口手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该管理软件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在医院超常使用药品美罗培南管理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药师干预前后美罗培南处方合理使用、使用量和使用金额等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师起草院内药品合理使用规范,明确6条使用标准。药学干预前后美罗培南处方合理使用率极显著上升(P<0.01)。与同期相比,美罗培南使用频度比和金额比在干预后有显著性降低。结论:药学干预在医院药品合理使用管理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药学服务对哮喘患者的哮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哮喘控制情况的影响,推动药师给哮喘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提高患者哮喘控制水平。方法:将2015年1月至5月来某院就诊的81例门诊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接受正常门诊和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干预组患者接受正常门诊、ACT评分及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3个月后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别接受ACT评分及哮喘知识问卷测试,将ACT评分及哮喘知识问卷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ACT评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193 5±1.492 63和21.548 4±3.304 9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哮喘相关知识,干预组回答4个问题的正确率(分别为46.67%、55.56%、53.33%、26.67%)全部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85%、6.45%、13.33%、13.33%),有3个问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可显著增加哮喘患者对哮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ACT评分,药师的药学服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动态分析某三甲医院肿瘤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考察临床药师用药干预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促进效果。方法: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肿瘤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每月每个病区随机抽取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审核。应用PDCA循环管理对一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干预。比较一病区和二病区抗菌药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肿瘤内科一病区和二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6.3±1.5)%和(12.5±2.8)%(P<0.01)、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百分率分别为(1.6±1.2)%和(2.8±1.0)%(P<0.05);2个病区抗菌药物合理率分别为82.3%和66.6%(P<0.05)。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用法用量不合理、无用药指征、用药级别高、特殊级抗菌药物无感染专科会诊单、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结论:老年肿瘤患者感染发病率较高,PDCA干预病区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抗菌药物费用低于非干预病区。临床药师用药干预实践能够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肿瘤科辅助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的调查、干预和结果分析,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月-2014年12月肿瘤科所有住院病例中辅助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评价其使用合理性,作为干预前期。自2015年1月起,临床药师通过参与肿瘤科临床用药实践,对不合理用药进行综合干预。在此基础上,调查2015年3月-2016年2月肿瘤科所有住院患者辅助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评价其使用合理性,作为干预后期,并与干预前期各类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辅助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使用率显著下降(P<0.01);合理使用率显著提高(P<0.01);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患者功能状态(PS)评分改善率有所上升。结论:临床药师在促进辅助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中大有可为,能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院门诊药房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处方的用药合理性,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药师对他汀类药物处方的审核干预,促进他汀类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调取某大型三甲医院门诊药房2016年1-6月与2017年1-6月中关于他汀类药物的电子处方,比较加强药师对他汀类药物审核干预前后,对他汀类药物用药合理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通过实施提升药师对他汀类药物的审核干预综合技能的措施后,他汀类药物处方占抽查处方比例(%):处方的不合理率(2.57±0.11 vs. 1.47±0.25)、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0.68±0.16 vs. 0.62±0.08)、重复用药(0.33±0.05 vs. 0.06±0.02,P<0.01)、用法用量不适宜(0.73±0.21 vs. 0.43±0.16)及联合用药不适宜(0.94±0.09 vs. 0.37±0.12,P<0.05)等情况均较提升整改前均有所减少;他汀类药物不合理类型占他汀类药物总不合理处方比例(%):重复用药(12.65±1.84 vs. 4.16±1.95,P<0.05)及联合用药不适宜(36.75±4.01 vs. 24.79±7.06,P<0.05)等情况均较提升整改前均有所减少,而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26.67±6.61 vs. 42.38±3.61)、用法用量不适宜(23.95±4.86 vs. 28.66±7.80)的占不合理处方类型的总数略有上升,提示仍需实施持续性整改。结论:通过实施提升药师对他汀类药物的处方审核干预综合技能的措施,对他汀类药物的潜在不合理用药风险有降低趋势,为临床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了解临床药师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的干预效果,并探讨临床药师在今后工作中的切入点以及着重点。方法:监护药师对癌痛患者进行药学监护如药学查房、审核医嘱、优化给药方案并开展患者用药教育。评判药师收集数据后与另一组未得到临床药师干预的患者进行数据对比,统计两组之间的癌痛控制、不良反应以及爆发痛之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癌痛缓解率分别为(25.38±16.11)%和(13.99±11.12)%;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43%和51.35%,缓解率分别为41.67%和42.10%;爆发痛发生率分别为54.05%和59.46%,缓解率分别为70.00%和45.46%。经统计分析,试验组在癌痛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爆发痛化解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药师在参与癌痛规范化治疗中,可协助临床医师提高患者癌痛的缓解率;在癌痛治疗初始阶段进行患者用药教育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临床医师提前制定爆发痛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爆发痛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