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超声造影对肝肿瘤射频消融(RFA)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细胞肝癌(HCC)患者12例23个病灶、肝转移瘤1例2个病灶为观察对象.全部病灶RFA治疗后即刻至2个月采用超声造影检查评价疗效,并与彩超和增强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FA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19个消融灶各期均无异常增强区,提示肿瘤完全灭活;4个消融灶边缘局部有早期增强判断有肿瘤残存;2个可疑残存肿瘤.经CT、穿刺活检及12个月以上随访,证实超声造影正确诊断23个病灶(23/25),与增强CT检查结果相近.超声造影发现新生病灶23个,其中2例有9个直径为<1 cm的病灶,同期CT未能显示.结论超声造影是评价RFA疗效的一种有效方法,且能明确肿瘤残存部位引导补充治疗,并有助于发现微小新生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治疗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9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168个病灶)在射频消融治疗后进行Sonovue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增强CT检查比较。结果 168个病灶中实时超声造影检查显示37个病灶有残留,增强CT检查显示39个病灶有残留。结论超声造影是评价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容积超声造影对肝肿瘤射频消融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容积超声造影评估肝肿瘤射频消融效果的价值。方法对22只新西兰白兔肝脏VX2肿瘤和22例肝癌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二维及容积超声造影,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增强CT检查,动物肝脏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消融前所有病灶二维及容积超声造影均表现为早期动脉相病灶内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消融后,动物实验中19个病灶的疗效判断二维超声造影与病理结果相同;22个病灶容积超声造影与病理结果相同;临床研究中20个病灶的疗效判断二维超声造影与增强CT相同,24个病灶容积超声造影结果与增强CT相同。结论容积超声造影有可能更好地评估肝脏肿瘤消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超声造影表现,并与其他影像学方法比较,评估其对介入治疗疗效判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评估介入治疗疗效66例次,病灶78个,介入治疗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同期CT/MRI/DSA检查(超声造影前后2周内),包括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38例次46个病灶,射频(RF)消融治疗13例次15个病灶,经皮乙醇注射(PEI)治疗15例次17个病灶。超声造影显像将病灶分为有增强和无增强两类。结果介入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44个病灶(56.4%)动脉相局部增强区,34个病灶无增强。同期CT/MRI/DSA诊断41个病灶(52.6%)有肿瘤复发/残存,以后者为对照,实时谐波超声造影评估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疗效的敏感性为87.8%,特异性为78.4%,符合率为83.3%。TACE、RF、PEI三种肝脏恶性肿瘤治疗方式中,超声造影对TACE治疗后疗效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最高,分别为92.0%,85.7%,89.1%。结论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疗效评估的可靠方法,且更适于TA-CE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医源性动静脉瘘(AVF)的超声造影(CEUS)灌注特征,并与复发性肝细胞癌(HCC)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21例(共22个病灶)肝恶性肿瘤RFA后经CT/MRI确诊为医源性AVF的患者,作为AVF组;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为复发性HCC的患者25例(共32个病灶),作为复发HCC组。2组患者的CEUS表现进行对照,比较2组CEUS灌注特征,包括动脉期增强形态及边界,各时相增强水平。AVF组与复发HCC组CEUS各时相增强水平、动脉期增强形态及边界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RFA后医源性AVF组患者的CEUS表现为动脉期楔形或片状增强19个病灶(86.4%),边界不清19个病灶(86.4%);复发性HCC组患者动脉期球形或团状增强31个病灶(96.9%),边界清29个病灶(90.6%);2组患者在动脉期增强形状、边界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RFA后AVF组门静脉期等增强22个病灶(100%),延迟期等增强16个病灶(72.7%);复发性HCC组门静脉期低增强27个病灶(84.4%),延迟期低增强28个病灶(87.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RFA后AVF组与复发性HCC组动脉期均以高增强为主,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肝恶性肿瘤RFA后医源性AVF患者的CEUS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消融后复发性HCC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在肝癌射频消融(RFA)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在我院行RFA的62例肝癌患者共72个病灶为研究对象,术后20~40 d以常规超声、超声造影、VTQ及增强CT进行疗效评价。应用VTQ技术定量检测肝癌病灶RFA术前和术后的组织硬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剪切波速度(SWV)。以增强CT结果为标准,评估VTQ技术在肝癌RFA术后疗效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VTQ检测64个消融完全的肝癌消融前后的SWV值分别为(2.65±0.58)m/s和9.00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个术后局部残留病变消融前后的SWV值分别为(2.43±0.29)m/s和(2.50±0.25)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增强CT为标准:72个肝癌病灶RFA后9个残留,63个完全消融。VTQ诊断消融后残留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7.8%、98.4%和95.8%,超声造影分别为100%、96.9%和97.2%;VTQ与增强CT检查结果一致性好(Kappa=0.800,P0.05)。结论 VTQ技术能反映消融灶的组织硬度,辅助识别残存肿瘤,对评价肝癌RFA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肝恶性肿瘤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405例行超声引导下肝恶性肿瘤RF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后至少3个月随访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患者RFA后病灶完全消融率、局部残存率、肿瘤复发率及肿瘤进展率,并分析影响肝恶性肿瘤RFA局部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405例患者共行462次RFA治疗,消融病灶数610个,病灶直径(2.5±1.1)cm,术后3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89.2%(544/610),肿瘤复发率17.5%(81/462),肿瘤进展率23.8%(110/462).病灶数目(≥3个)、病灶大小(≥3 cm)及肿瘤位置(位于大血管旁)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率;而病灶数目(≥3个)影响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复发性肝细胞性癌、胃肠道转移癌及非胃肠道转移癌相比原发性肝癌(HCC)有更高的复发率和进展率.结论 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肝恶性肿瘤可有效控制肿瘤局部进展,病灶数目、大小及位于大血管旁可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率,病灶数目可影响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复发性HCC及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HCC相比肿瘤复发率、进展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发现及定性诊断的价值及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后疗效的评价.方法 对20例肝肿瘤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灌注及各时相强化特点,判断肿瘤性质并与增强MRI进行比较;对超声造影/增强MRI高度怀疑恶性的24个病灶,穿刺活检后射频消融治疗,消融术后2周对消融灶行二维及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同期增强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瘤节结28个,超声造影发现瘤节结36个(增生结节12个,恶性病灶24个),增强MRI发现瘤节结35个(增生结节13个,恶性病灶22个),病理(良性3个,恶性21个);二维超声与超声造影在检测肿瘤数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在测量肿瘤大小及检出肿瘤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穿刺活检为标准,超声造影与增强MRI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实时、有效显示肝肿瘤血管和血流灌注情况,对肝肿瘤定性诊断及评估肝肿瘤射频消融疗效果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在肝肿瘤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目的探讨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在肝肿瘤消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12例肝脏局灶性占位病变患者进行实时超声谐波造影、增强CT/MR和/或病理检查。34例进行了手术治疗,32例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实时谐波超声造影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1%、95.3%和96.4%。超声造影显示病灶数增加,病灶范围增大;射频消融后10min和1个月超声造影分别有5例和3例患者见动脉早期病灶部分强化。病灶最大直径超声造影测值与手术标本测值无差异。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肝脏肿瘤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的选择,提高引导穿刺的准确性和确定治疗范围,以及术后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杆温微波刀(cool-needle microwave coagulation treatment,MCT)与冷循环射频消融(cool-tip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在恶性肝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共22个病灶,而经超声引导下低杆温微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19例共21个病灶,治疗前后经超声造影、增强CT或/和增强MRI检查明确诊断及评价疗效。结果22个病灶经一次RFA治疗后完全消融16个,5例经再次RFA后达完全消融;21个病灶经一次MCT治疗后16个达完全消融,4例经再次MCT治疗后达完全消融。两者一次完全消融率分别为72.7%(RFA)和76.2%(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杆温MCT和冷循环RFA均能有效地原位灭活肝肿瘤,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恶性肝肿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对36例肝癌患者(56个病灶)进行不同类型的微创介入治疗,治疗前、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同期CT/MRI检查,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点及可靠性.结果 36例肝癌患者(56个病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其动脉早期呈现球状包裹、弥漫性或轻度的增强,门脉期对比剂迅速廊清.与同期CT/MRI检查比较,超声造影可使肝脏正常组织显影,对于不同类型的肝肿瘤,在不同时间分别显示造影增强,在肝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提高了肝肿瘤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为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且更适用于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镜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adie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7例肝癌患者共25个病灶在术中腹腔镜超声引导下穿刺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结果 23个病灶术后1个月经超声造影和增强CT或MRI复查显示病灶完全坏死;2个病灶术后1个月复查显示病灶部分坏死,经过进行第2次治疗,其后1个月复查显示病灶完全坏死。现15例患者健在,生存期在5~22个月之间,仍在随访之中。结论术中腹腔镜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疗效良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低频超声辐照犬前列腺增生组织对射频消融灶大小的影响。 方法实验犬共9只,分为3组(每组各3只),对犬前列腺行射频消融术,实验组消融术前行低频超声辐照,对照组仅行射频消融术或仅行低频超声辐照;术后即刻行经直肠前列腺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磁共振增强检查。低频超声辐照加射频消融组与仅行射频消融术的对照组的增强磁共振成像前列腺消融灶体积的比较采用t检验,低频辐照前造影剂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与低频辐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低频超声辐照后即刻超声造影显示,前列腺内造影剂达峰时间缩短,最大强度较辐照前减低,且造影剂持续时间变长,辐照后造影剂达峰时间由(28.55±10.88)s缩短至(14.81±5.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6,P=0.0189),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曲线下面积由(2046.56±424.66)dB s缩小至(1454.82±458.12)dB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427)。超声造影及增强磁共振均能准确评价前列腺射频消融灶大小。实验组消融后磁共振增强图像显示实验组消融灶体积为(1.27±0.21)cm3,仅行射频消融术的对照组消融灶体积为(0.73±0.18)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2,P=0.0277);而仅行低频超声辐照的犬前列腺未出现消融灶。 结论低频超声联合微泡辐照能有效阻断增生前列腺组织内血流灌注量,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能有效增大消融灶体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与常规超声引导相比较,超声造影(CEUS)引导下无水乙醇治疗射频消融术(RFA)后残存的肝癌有无优越性。方法:61例原发性肝癌的患者RFA术后行无水乙醇注射进行补充治疗,根据引导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超声造影引导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方式,术后1个月对治疗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评价。结果:治疗组30个病灶,28个病灶达到完全灭活,2个病灶存有残存活性区达到部分灭活。对照组31个病灶,22个病灶达到完全灭活,9个病灶达到部分灭活。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运用超声造影引导可以有效的提高肝癌RFA术后无水乙醇治疗肝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蔺武  李力军 《临床荟萃》2009,24(10):869-87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联合缓释化疗粒子植入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不宜手术、放疗化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58例(89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同时植入缓释化疗粒子。本组肿瘤直径2.3~6.7cm(中位数3.3cm),36例为单发灶,余22例为2个以上病灶;术后采用CT增强扫描为主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肿瘤标记物等检查方法综合评价疗效。结果1个月后CT增强扫描显示87个病灶完全失去活性,近期有效率达97.7%。局部复发1例,肝内其他部位再发1例,而行第2次治疗。全部病例经3~18个月随访,目前存活52例,射频治疗后肿瘤缩小者行手术治疗2例,因手术并发症死亡,因脑和(或)肺广泛转移死亡4例。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联合缓释化疗粒子植入术可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一种微创局部治疗方法,其并发症少,缓解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与CT增强检查对比,评价普美显增强MRI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显示能力及其对化疗后引起的脂肪肝肝功能的评估潜能。方法 2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化疗后患者,术前分别行普美显增强MRI及CT增强扫描,以病灶显示质量指数、病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为指标进行评价,重点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性;并以正常肝实质背景肝胆特异期T1信号值作对比,测定化疗后肝胆特异期T1信号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2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共57个病灶。普美显增强MRI检查检出病灶60个,肝胆特异期皆呈低信号。CT增强检查检出病灶40个,门脉期皆呈低密度。普美显增强MRI及CT增强对于肝转移灶的病灶显示质量指数,病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8分、95%、95%、100%、95%及62分、63.2%、63.2%、36.8%、63.2%,普美显增强MRI均优于CT增强;化疗后脂肪肝患者肝胆特异期肝实质平均T1信号值236.9±23.45 ms,正常对照组肝胆特异期肝实质平均T1信号值371.9±48.69 ms,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普美显增强MRI较CT增强检查能更好的显示及诊断结直肠癌的肝转移灶,并具有一定评估肝实质背景肝功能的潜能,提高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及延长患者术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在乳腺肿物鉴别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在乳腺肿物鉴别诊断的实用价值.方法 176例患者(共181个病灶)在术前1~2 d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动态存贮病灶超声造影图像180 s,以备分析.运用QLAB软件的ROI功能,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获得相关指标.结果 181个病灶均经病理确诊,良性病灶121个,恶性病灶60个.对时间-强度曲线的分析,良恶性肿瘤组间,病灶增强达峰差值时间Tp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病灶峰值强度,病灶峰值减半差值时间Th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对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包膜型肝结核性的超声造影表现并将其与增强CT及病理比较。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病理确诊为肝结核且病灶位于肝包膜处的病例,同期有超声造影和增强CT结果,共20例25个病灶,超声造影观察病灶区肝包膜的连续性、病灶的增强模式、病灶周围肝实质的有无增强等,并与增强CT及病理比较。 结果 根据病灶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分为实性均匀增强1个、薄壁腔型增强5个、厚壁腔型增强8个及虫蚀腔型增强11个,超声造影显示实性和薄壁腔型病灶的肝包膜完整性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类病灶(P<0.05);而虫蚀腔型病灶的周围肝实质增强比例明显高于其余三类(P<0.05);不同增强模式的病灶腔壁病理成分组成明显不同。超声造影在包膜连续性、病灶周围肝实质增强阳性率等方面与增强CT有很好的一致性。 结论 包膜型肝结核多伴有坏死区,超声造影可以很好地显示坏死腔的范围、形态,可用于评估包膜型肝结核的病程状态,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5-Fu-MAMS)对离体牛肝脏射频消融体积的影响。 方法实验材料采用新鲜离体牛肝,根据消融介质的不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为单纯RFA组;B组为RFA联合游离5-Fu组;C组为RFA联合5-Fu-MAMS组。观察各组消融灶形态学特征,测量消融灶平均最大纵径和横径,计算消融灶体积,通过肉眼大体观察和显微镜下观察消融灶病理改变。射频消融时间、温度、消融灶纵径、消融灶横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离体牛肝对射频融灶的形态肉眼观,所有消融灶中心横切面大体形态均呈灰白色椭圆形外观;剖面可见明显的凝固性坏死区,中央组织干燥,治疗区域和周围肝组织分界比较清楚;镜下呈典型凝固性坏死改变。A、B、C组所形成的平均消融体积最大纵径分别为(4.45±0.23)cm、(4.93±0.53)cm、(5.68±0.5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3,P<0.05);平均最大横径分别为(2.83±0.25)cm、(3.08±0.22)cm、(4.10±0.1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23,P<0.05), RFA联合5-Fu-MAMS组平均消融体积明显大于其他两组。A、B、C组平均消融时间分别为:(472.00±20.49)s、(632.50±21.05)s、(836.50±19.1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9.28,P<0.05)。A、B、C组消融完成时距离中心穿刺点周围3cm处的平均温度变化分别为:(41.83±2.04)℃、(47.33±3.83)℃、(55.67±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20,P<0.05)。 结论RFA联合5-Fu-MAMS,能产生更大的组织消融灶,组织病理上呈典型凝固性坏死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实时导航技术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临床疑诊为小肝癌(直径小于20 mm)的患者50例,共50个病灶,所有患者在常规超声检查未发现病灶,而增强MRI均提示有小肝癌。采用GE公司LOGIQ E9超声诊断仪,配备超声造影与MRI导航技术。超声造影采用低机械指数下实时灰阶超声造影(MI 0.05~0.12),每次造影经肘静脉团注1.5~2.4 ml造影剂SonoVue。 结果所有病灶均经手术、活检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肝癌,其中原发性肝癌45个,转移性肝癌5个。实时导航超声造影时,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图像融合,融合成功率100%,平均融合时间为(9.1±0.5)min。在50个病灶中,常规超声造影发现15个病灶(30%,15/50),实时导航超声造影检出48个病灶(96%,48/5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73,P<0.05)。在实时导航超声造影中,46个(92.0%,46/50)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4个病灶(8%,4/50)呈同步增强;28个病灶在门脉期呈等回声(56%,28/50),超声造影联合MRI实时导航成像技术检出48个病灶(96%,48/50),2个未能显示的病灶经人工胸水后再次实时导航顺利检出。实时导航超声造影对本组小肝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为100%。 结论实时导航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小肝癌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