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劈离式肝移植(SLT)和活体肝移植(LDLT)治疗胆道闭锁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暨肝移植中心行SLT的64例胆道闭锁患儿及同期实施LDLT的44例胆道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SLT的患儿中, 男40例, 女24例, 移植时年龄为4~168个月, 中位年龄为8个月;接受LDLT的患儿中, 男24例, 女20例。移植时年龄为4~24个月, 中位年龄为7个月。将64例胆道闭锁患儿根据接受SLT手术时间的先后分为两组:SLT早期组32例(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和SLT技术成熟期组32例(2019年2月至2022年5月)。LDLT组和SLT组及SLT早期组和SLT技术成熟期组中胆道闭锁患儿移植肝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法和Log-rank 检验。结果 LDLT组冷缺血时间[M(IQR)][218(65)min]、术中出血量[175(100)ml]及移植物与受者体重比(3.0±0.7)低于S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供肝类型对低体重(≤6 kg)儿童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244例低体重儿童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肝类型将其分为活体肝移植组183例、劈离式肝移植组18例和全肝移植组43例。比较各组供者和移植物的基本资料, 受者术前、术中基本资料, 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率。结果三组受者术前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血型匹配、原发病、Child-Pugh分级、儿童终末期肝病评分等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活体肝移植组受者肝动脉血栓(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 HAT)发生率为2.2%(4/183), 劈离式肝移植组为16.7%(3/18), 全肝移植组为25.6%(11/43)。活体肝移植组与劈离式肝移植组、全肝移植组HAT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和P<0.001);劈离式肝移植组与全肝移植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5)。活体肝移植组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活为37个月, 劈离式肝移植组为31个月, 全肝移植组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劈离式肝移植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移植物类型不同, 分为劈离式肝移植组(60例)和全肝移植组(765例)。劈离式肝移植组中男性23例, 女性37例, 年龄(52.5±10.2)岁, 体重指数为(22.4±3.3)kg/m2;全肝移植组中男性630例, 女性135例, 年龄(51.2±9.6)岁, 体重指数为(24.5±3.7)kg/m2。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1︰1匹配。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对两组供受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移植物存活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 累积存活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匹配后有51对数据基线资料相似、匹配度良好。匹配后劈离式肝移植组中, 移植物质量和受者体重比为(1.78±0.55)%。与全肝移植组相比, 劈离式肝移植组的手术时间[M(IQR)][10.8(1.5)h比8.0(1.9)h, U=6.608, P<0.01]和冷缺血时间[5.4(1.3)h比4.6(2...  相似文献   

4.
劈离式肝移植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劈离式肝移植(SLT)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问10例SLT的临床资料,观察受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状况,受者及移植肝存活率以及血管并发症、胆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0例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23个月),受者及移植肝1年存活率均为70%(7/10).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10%),胆管并发症4例(40%).结论 尽管SLT仍存在较高的技术并发症发生率,但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与全肝移植相近.为解决供者短缺的严重问题,可在临床上选择性应用SLT.  相似文献   

5.
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1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供、受者术前评估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中心95例LDLT患者的临床资料.良性终末期肝病92例,其中Wilson病45例;肝脏恶性肿瘤3例.结果 供肝切取不带肝中静脉右半肝31例,带肝中静脉右半肝3例,带肝中静脉左半肝51例,不带肝中静脉左半肝或左外叶10例.所有供者术后顺利恢复,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受者随访1~86个月,良性终末期肝病受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82例)、78%(71例)和73%(67例),其中Wilson病受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42例)、89%(40例)和76%(34例).3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死亡2例,1例长期生存.供、受者铜代谢均恢复正常.结论 建立供者安全保障体系是LDLT开展的先决条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受者生存率的关键.亲体肝移植是治疗Wilson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劈离式肝移植手术的4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25例, 年龄(49±12)岁。根据肝再生率(LRR)是否大于100%, 分为两组:再生良好组(LRR≥100%, n=24)和再生不良组(LRR<100%, n=20)。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差异及术后生存率。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结果术后15、30、90、180 d的移植肝体积变化率分别为(117.04±7.00)%、(164.03±16.72)%、(180.98±26.30)%、(159.40±26.28)%。受者的体质量指数、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 以及供肝脂肪变性和供肝类型是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再生良好组受者术后第2、3、4、5、6、7天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术后第1、2、3、4、5、6、7天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低于再生不良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良好组受者术后第5、6、7天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再...  相似文献   

7.
1992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肝移植中心首先尝试了原位劈离式肝移植(SLT),这种最初为获得活体供者移植器官设计的方法被应用于有心跳的脑死亡供者。随着近10年的发展,SLT除了为儿童供肝外,现已成功地应用于成人受者,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术后受者与移植器官存活率甚至超过了全肝移植术。SLT为缓解供肝短缺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肝移植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供肝来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肝移植发展最重要的瓶颈。为解决供肝短缺问题,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和劈离式肝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应运而生。影响成人LDLT和SLT疗效的主要因素是移植物体积绝对或相对过小,易发生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 syndrome,SFSS)。虽然LDLT和SLT已取得巨大进步,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22例体外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间22例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第一阶段(2006年6月至2(D7年2月)移植10例,第二阶段(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移植12例.共对11例供肝进行劈离,获得22个移植物,其中超右半肝8个,左外侧叶肝8个,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3个,不含肝中静脉的左半肝3个.观察术后移植肝功能的恢复情况、血管和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受者的存活率.结果 22例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1.7个月(0.5~43个月),术后1年和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2%和63.7%.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2例受者中有5例死亡,其中2例的死亡原因与外科技术并发症相关,但均为第一阶段移植的受者.结论 随着供肝劈离技术和部分肝移植技术的进步,体外劈离式肝移植的受者和移植肝的存活率与全肝移植相近.应在我国推广此技术,从而增加供肝数量.缩短受者等待移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病因、预后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的26例再次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再次肝移植时间不同,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代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再次肝移植治疗经验探索期)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早期移植组(共9例),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成熟期移植组(共17例)。根据移植间隔时间不同,将26例受者分为移植间隔>1年组(15例)和移植间隔≤1年组(11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再次肝移植术前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时长、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长及术后第7、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间隔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术后第7、14天总胆红素、ALT和AS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再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移植间隔>1年与≤1年组受者术后2年生存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再次肝移植病因包括:胆道并发症8例,移植物失功8例,原发病复发4例(肝细胞肝癌复发),慢性排斥反应2例,首次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2例,血管并发症2例(门静脉血栓和肝动脉栓塞各1例)。早期移植组受者术中无肝期时长和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分别为(53.3±7.9)min和(34±5)g/L,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分别为(45.1±1.8)min和(38±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和-2.111,P均<0.05)。早期移植组肝移植术前年龄、MELD评分、移植间隔时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ALT和AST以及术后第14天总胆红素、ALT、AST和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至2020年10月1日,26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15 d(105~1 842 d),期间9例受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早期移植组6例,成熟期移植组3例)。早期移植组和成熟期移植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3%和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5)。移植间隔≤1年组和移植间隔>1年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4.5%和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P>0.05)。 结论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物失功能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器官捐献成熟时期的再次肝移植预后优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因再移植受者病情复杂、手术困难,应谨慎进行再次肝移植手术评估。合理的个体化治疗能够为再次肝移植受者带来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维护中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对肝移植受者及移植物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19例DCD供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依据DCD供者在器官切取前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将19例DCD供肝移植的供、受者分为血管活性药物组(用药组)和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组(未用药组).观察和比较两组供、受者间的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受者和移植物存活时间等.结果 术后两组受者间肝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受者均未出现与供者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门静脉狭窄、肝动脉血栓形成等.用药组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为(4.2±4.2)个月,未用药组为(6.2±4.2)个月,两组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基本相同(P>0.05).结论 在DCD供者的维护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胆道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门静脉狭窄、肝动脉血栓形成及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LDLT)技术应用于成人完全劈离式肝移植(fSLT)的疗效并比较左半供肝(LHG)和右半供肝(RHG)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实施的25例fSLT的供受者资料。13例fSLT供者中男性11例, 女性2例, 年龄[M(IQR)]38(19)岁(范围:25~56岁), 身高168(5)cm(范围:160~175 cm), 体重65(9)kg(范围:50~75 kg)。25例受者中男性17例, 女性8例, 年龄 52(14)岁(范围:35~71岁);原发性肝癌15例, 良性终末期肝病10例;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0(9)分(范围:7~23分)。按供肝类型将受者分为LHG组和RHG组, 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技术特点。随访截至2022年1月。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 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按LDLT技术实施原位完全左右半肝劈离, 获取有效左半供肝和右半供肝13对, 获取时间230(53)min(范围:125~352 min), 获取出血量250(1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在体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中国一类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供者接受供肝在体劈离手术,并将劈离后的供肝移植给4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供肝的劈离手术中,在保证供者循环稳定的情况下使用超声吸引刀劈离肝实质,离体劈离肝脏血管和胆道,并对供肝进行修整.供者例1的全肝质量为1800 g,劈离成右三叶供肝和左外叶供肝,右三叶供肝移植给1例成人受者,左外叶供肝经减体积后移植给1例儿童受者.供者例2的全肝质量达2100 g,在体劈离成左右半肝,分别移植给2例成人受者.结果 在体劈离肝实质的手术耗时分别为1h和45 min,离体劈离肝血管和胆道的耗时分别为30 min和40 min.供肝热缺血时间均为0 min,冷缺血时间为120~360 min,移植肝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GRWR)为1.5%~2.2%.肝移植后,1例成人受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经手术取尽门静脉血栓后,行门静脉-腔静脉搭桥,术后早期出现肝性脑病症状,经内科治疗后好转.肝移植后4例受者均恢复顺利,随访期间移植肝功能正常,均未发生排斥反应和感染并发症.结论 对于中国一类供者,实施在体劈离式肝移植是安全可行的,此项术式有望成为扩展供肝来源的重要途径,详细的术前评估技术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保证肝移植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劈离式肝移植术是一种理想的扩大供肝利用和缓解供肝短缺矛盾的方法,可以缩短受者等待时间,降低等待期间患者病死率.劈离式肝移植与全肝移植比较,在供肝及受者选择、移植物血管分配、供肝劈分技术要点及移植物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更严格,是影响劈离式肝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随着对部分肝移植认识的加深,器官保存技术、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发症预防手段的进步,劈离式肝移植必将拥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GRWR)对1岁以内儿童全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岁以内首次行全肝移植140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GRWR值分为三组:低GRWR组(GRWR<2.5%, 48例);中GRWR组(2.5%≤GRWR<5%, 73例);高GRWR组(GRWR≥5%, 19例)。比较三组儿童受者的基本情况, 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移植物和受者存活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0例儿童受者,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78例;年龄(7.34±1.81)个月;体重(6.81±1.09)kg;GRWR为3.27%(1.33%~8.12%)。三组间GRWR越高, 其供者的年龄、体重、移植物重量越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GRWR组手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较中GRWR组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GRWR组受者术后肝动脉血栓的发生率(31.3%)大于中GRWR组(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综合征4例, 均发生在低GRWR组, 与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补救性肝移植(salvage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或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手术体会。方法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16例,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3例,其中合并肾功能异常2例,均接受SLT。术前充分评估病情。手术方式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其中肾功能异常的2例采用股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肝动脉的重建采用供肝腹腔干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行端端吻合17例,采用供肝腹腔干动脉通过供者髂动脉间置搭桥与受者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2例。胆道的重建全部采用胆道端端吻合。术程始终遵循精细的无瘤操作,术后常规抗排斥和抗感染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围手术期19例SLT患者无死亡。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4%、84%;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9%、89%。结论采用SLT治疗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或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较好。采用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充分的术前评估以及遵循精细的无瘤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PVT)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脏移植手术的29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45例, 女性45例, 中位年龄51(44, 56)岁。依据肝移植受者术后是否发生PVT分为两组:PVT组(n=16)和非PVT组(n=274)。对比两组肝移植受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和住院方式进行随访。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 290例肝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时间59(42, 73)个月, 明确术后存在PVT者16例, 发生率为5.5%(16/2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受者术前存在PVT(OR=12.773, 95%CI:3.887~41.973)是肝移植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出现PVT的16例患者, 其中10例行门静脉介入干预治疗, 剩余6例患者由于症状轻微, 口服阿司匹林或者利伐沙班抗凝治疗。PVT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93.8%(15/16), 非PVT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90.1%(247/274), 两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间...  相似文献   

18.
劈离式肝移植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肝短缺已成为制约肝移植进一步开展的因素之一,部分肝移植和肝段移植是解决供肝短缺的重要方法,劈离式肝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最初应用于儿童肝移植,现已成为解决供肝短缺的手术方式之一。我院于2002年7月19日采用劈离式肝移植技术对2例患者进行了肝移植,现结合病例资料对SLT技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HBV感染导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患者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7年10月完成的10例LDLT治疗ALF、SALF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LDLT的供、受者均为成人,切取右半肝为移植物,8例含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MHV).10例供者的评估均在确定实施LDLT的24 h内完成,供、受者手术均在确定供者后的12 h内完成.移植物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1.03±0.17)%(0.86%~1.22%),移植物体积与受者标准肝体积比为(52.2±11.8)%(47.6%~70.1%).结果 10例受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7、28 d时因肺部感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腹腔感染死亡.1例胆管吻合口胆漏,经十二指肠镜下置入鼻胆管引流治愈.2例术后1周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增强免疫抑制强度后肝功能恢复正常.8例中位随访期9.6个月(2~84个月),生存质量优良.10例供者中,1例出现急性门静脉高压症导致脾脏破裂,行脾脏切除术,其后出现胆管断端胆漏,经鼻胆管引流结合经皮穿刺腹腔引流治愈.其余9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LDLT适宜治疗HBV感染导致的ALF、SALF,而且能获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龄供肝对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及受者生存率的影响及其干预策略。方法根据供者年龄≥或<60岁1:1配对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行肝移植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高龄供者(elderly donor,ED,n=74)组和非高龄供者(non-elderly donor,NED,n=74)组。比较分析受者肝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移植物及受者生存率。结果ED组移植物早期功能不全发生率为47.3%,显著高于NED组的28.4%(P=0.018);ED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21.6%,显著高于NED组的9.5%(P=0.041);ED组移植物存活率显著低于NED组(P=0.023)。ED组冷缺血时间>12 h者移植物早期功能不全发生率显著高于<12 h者(70.6%比40.4%,P=0.003)。结论高龄供肝的使用会影响移植物早期功能恢复及其1年存活率,缩短冷缺血时间可以显著降低EAD的发生率,改善受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