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图像引导技术在鼻咽癌精确放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本院螺旋断层放疗中心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30例接受螺旋断层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每例患者在每次治疗前均采用兆伏级CT( MVCT)扫描获得治疗体位图像,将该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分别获得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腹背方向)3个方向的偏移数据,并根据van-Herk推荐外扩边界估计值公式计算得出靶区外扩边界的估计值。使用该估计值进行边界外扩,重新勾画靶区,在计划系统中重新计算剂量,得到调整前后的正常组织平均剂量对比。结果:30例鼻咽癌患者的摆位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96±0.88)mm、(1.55±1.13)mm、(1.03±0.78)mm,根据van-Herk推荐外扩边界估计值公式计算得出:X方向为1.74 mm, Y方向2.14 mm,Z方向1.65 mm。使用不同外扩边界值前后,腮腺、内耳、颞颌关节、喉(食道)、下颌骨的平均剂量降低比例分别为12%、9.5%、11.9%、14.7%、22.4%。结论:TomoTherapy图像引导技术保证了精确放疗的实施,降低了正常组织的平均照射剂量,可为临床医生勾画靶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扇形束螺旋CT系统分析讨论头颈部肿瘤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接受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128例。分别扫描患者初步摆位后、误差纠正后、治疗结束后的CT图像,将治疗图像与计划图像匹配,获得患者肿瘤靶区中心点在X (左右)、Y (头脚)、Z (腹背)方向上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误差并讨论。结果:经统计总体线性误差在X、Y、Z方向上平均值分别为(0.91±1.33)、(0.97±1.59)、(0.87±1.28) mm。其中,初步摆位后误差数值分别为(0.98±2.08)、(0.96±2.42)、(0.83±1.79) mm,纠正后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57)、(0.06±0.62)、(0.05±0.75) mm,与初步摆位后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86)、(0.25±0.78)、(0.14±0.98) mm,与纠正后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应用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纠正摆位误差可以使治疗个体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Vrian Trilogy锥形束CT(CBCT)分析盆腔部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为设计放疗临床靶区(CTV)外放到计划靶区(胛V)提供数据参考。方法30例盆腔肿瘤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真空袋固定,首次治疗均需行CBCT扫描,以后每周扫描1次,将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及手动匹配,获得X(左右)、Y(头脚)、Z(前后)方向的偏移数据,以判断摆位的准确性。结果患者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其在X、Y、Z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1.73±0.62)mm、(5.63±0.13)mm、(2.81±0.52)mm;经纠正后的误差明显降低,且与首次摆位后的误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过程中的再次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根据MPTV的计算公式(M=2.5∑总+0.7总σ),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58mm、11.82mm、6.45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78mm、2.84mm、2.14mm。结论使用CBCT扫描系统,能较准确、高效地修正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确度,并为治疗单位准确设定计划靶体积(PTV)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系统误差校正前后摆位误差的差异。为了确定在鼻咽癌治疗中最合适的影像引导策略,我们使用不同的扫描范围和影像引导频率对鼻咽癌(NPC)患者进行螺旋断层放疗(HT)。【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0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HT治疗的NPC患者15例。每次治疗前均进行高压计算机断层扫描(MVCT)。放疗5次后,进行系统误差校正,调整摆位中心。采集了系统误差修正前后的摆位误差,以及不同扫描范围、不同扫描频率下的摆位误差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系统误差校正前后摆位误差比较,左-右(LR)、上-下(SI)、前-后(AP)方向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颈”、“鼻咽”不同扫描范围比较,偏航旋转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系统误差校正后的每日扫描频率与每周扫描频率比较,AP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根据前5次摆位误差可以纠正系统误差,然后选择小范围扫描进行每天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定位中的临床应用及CT扫描床的误差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TOSHIBA Aquiiion 64层螺旋CT机上进行肿瘤调强放疗定位CT扫描患者25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5岁。头颈部肿瘤10例,胸部肿瘤5例,腹部肿瘤6例,盆腔肿瘤4例。CT定位图像经DICOM3.0接口传输到XVI软件中,在Workstation上进行治疗床与定位床的误差分析。结果:组内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误差值X轴为(0.968±0.910)°,Y轴为(0.508±2.09)°,Z轴为(0.3±2.62)°。除X轴外,旋转误差均不符合国标GB/T17589—1998。结论:64层螺旋CT碳纤维平板床在肿瘤调强放疗定位中误差已超过阈值,不适合做精确调强放射治疗定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扇形束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VCT)获取的数据分析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在临床靶区-计划靶区外放间距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治疗的食管癌病人,将治疗前行MVCT扫描获取的图像与模拟CT的图像进行配准,记录X(左右)、Y(头脚)、Z(腹背)和ROLL(沿横截面旋转)四个方向的误差并对其分析。结果≥ 70岁病人在X、Z和ROLL三个方位的摆位误差均大于 < 70岁病人(P < 0.01),在Y方向上两年龄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向的摆位误差显示,X轴和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主要集中在0~3 mm,Z轴方向的主要集中在3.1~6 mm;横断面旋转误差分布在区间0°~、1.1°~和2.1°~的分别为537(88.2%)、62(10.2%)和10(1.6%)。体膜固定与颈胸膜固定病人的摆位误差在X轴方向和Z轴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Y轴方向和ROLL轴方向上采用体膜固定方式病人的摆位误差大于颈胸膜(P < 0.01)。在Y轴方向上女性摆位误差大于男性(P < 0.05),X、Z和ROLL方向不同性别间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不同固定方式治疗食管各有优点与缺点,临床医生在勾画靶区外放距离时应考虑病人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影像(SSD)和MPR)在四股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要点。方法:研究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患者的螺旋CT横轴位及三维影像。统计重建图像质量优劣。结果:SSD图像质量优秀41例(77.4%),良好8例(15.1%),较差4例(7.5%),MPR图像质量优秀40例(75.5%),良好9例(17.0%),较差4例(7.5%),结论:螺旋CT横轴位结合SSD和MPR图像能提供肢体骨肿瘤样病变非常有价值空间结构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利于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8.
刘苗苗  段诗苗  陈培培  徐全敬  张雷  申建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2):1748-1750, 1756
目的探讨发泡胶+头颈肩热塑膜在鼻咽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体位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鼻咽癌病人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和观察组10例,对照组的固定方式是常规头枕+头颈肩热塑膜;观察组的固定方式是发泡胶+头颈肩热塑膜固定。将治疗前行MVCT扫描获取的图像与模拟CT的图像进行配准,记录X(左右)、Y(头脚)、Z(腹背)以及ROLL(沿横截面旋转)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并对其分析。结果对照组在X轴、Y轴、Z轴及ROLL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1.58±1.14)mm、(1.44±1.29)mm、(3.19±1.26)mm、(1.16±1.09)°,观察组分别为(1.06±0.89)mm、(1.02±0.73)mm、(2.71±1.37)mm、(1.31±1.12)°;2组在X、Y、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ROLL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向的摆位误差显示,对照组X轴、Y轴和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主要集中在0~6 mm;观察组X轴、Y轴和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主要集中在0~4 mm;观察组横断面旋转误差分布在区间0°~、1.1°~和2.1°~的频数分别为134(48.2%)、89(32.0%)和55(19.8%);对照组横断面旋转误差分布在区间0°~、1.1°~和2.1°~的频数分别为177(59.8%)、60(20.3%)和59(19.9%)。结论鼻咽癌病人进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时,为降低摆位误差,建议采用发泡胶+头颈肩热塑膜作为体位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千伏级锥体束CT ( KV-CBCT )肝癌图像引导放疗摆位误差,为肝癌放疗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直线加速器治疗31例肝癌患者,KV-CBCT扫描采集的X线容积图像( XVI)与计划CT图像的靶中心匹配,获得腹背( X)、头脚( Y)、左右( Z)三个方向的线性误差x、y、z和绕X、Y、Z轴旋转形成的旋转误差u、v、w。由公式计算出肝癌临床靶区( CTV)到计划靶区( PTV)的外放边界值( MPTV )。结果共进行275次 CBCT 扫描,其在 X、Y、Z 方向上摆位误差 x、y、z 中位数分别为1.70 mm、1.30 mm、0.80 mm,旋转误差u、v、w分别为0.65°、0.38°、0.31°。 MPTV在X、Y、Z方向上分别为4.11 mm、8.49 mm、4.94 mm。结论采用KV-CBCT技术测量肝癌图像引导放疗的摆位误差,为肝癌放疗MPTV提供参考,提高了肝癌放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使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与仿真内窥镜(CTVE)技术相结合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术前病理分期,探讨MSCT对进展期胃癌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对46例胃镜确诊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术前充水增强三期MSCT检查,其中26例在增强之前先进行了胃充气平扫,比较CTVE与胃镜所见,探讨CTVE对进展期胃癌病灶的检出率;通过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比较5mm层厚横断面影像与1.25mm薄层横断面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影像对术前肿瘤T分期和N分期评估的准确性。结果CTVE对26例进展期胃癌均检出,与胃镜检查结果一致。46例患者手术后病理检查T分期结果显示T2为24例,T3为13例,T4为9例,5mm层厚CT影像和薄层结合MPR影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63%和80%,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X^2=4.083,P=0.039),1.25mm薄层结合MPR影像符合率高;N分期病理检查结果显示N0为21例,N1为14例,N2为6例,N3为5例,5mm层厚CT影像与薄层结合MPR影像下检查进展期胃癌的符合率分别为52%和5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X^2=0.071,P=0.791)。结论 MSCT薄层影像结合后处理技术MPR和CTVE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术前分期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断层放疗联合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anti-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09年11月我科收治的34例行根治性螺旋断层放疗的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处方剂量:鼻咽部肿瘤(pGTVnx)及可见的转移淋巴结(pGTVnd)70Gy/33次,高危临床靶区(PTV1)60Gy/33次,预防照射区(PTV2)56Gy/33次,5次/周。其中17例放疗期间联合尼妥珠单抗,200mg/次,静滴,每周1次,共6-7次(尼妥珠组);另17例放疗期间联合西妥昔单抗,首次剂量400mg/m2,以后每周250mg/m2,静滴,每周1次,共6-7次(西妥昔组)。参照RECIST 1.0版实体瘤评价标准评价疗效,采用RTOG/ERO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结果随访27-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放疗后1、2、3年区域局部复发率、淋巴结复发率、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尼妥珠组均为0、0、17.6%和88.2%,西妥昔组均为0、0、11.8%和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后急性反应,尼妥珠组口腔黏膜反应(u=2.25,P<0.05)、体重下降程度(t=2.56,P=0.02)、皮疹(u=4.36,P<0.01)较西妥昔组轻。结论螺旋断层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与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鼻咽癌的1、2、3年临床疗效无差异,急性反应尼妥珠单抗较西妥单抗轻,但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螺旋断层放疗系统获取的摆位数据探讨口含器对头颈部肿瘤的摆位误差的影响,为预防及减少病人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病人25例,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采用热塑膜+口含器固定,对照组采用热塑膜固定。利用MVCT影像分析2组病人在X轴、Y轴、Z轴和ROLL四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观察组在X轴和ROLL方向的摆位误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高于对照组(P < 0.05),2组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轴和Y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在0~2 mm,观察组在X轴和Y轴方向的低误差分布均高于对照组(P < 0.01和P < 0.05);Z轴摆位误差主要集中在>2.1 mm,观察组高误差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ROLL方向摆位误差主要集中在0~1.0 mm,观察组低误差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口含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摆位误差,对于无明显张口困难、耐受性较好的病人,可以考虑使用口含器,从而减少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法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空军总医院收治的35例符合条件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共计51处病灶,均采用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实现靶区层层递增的剂量模式,靶区勾画为肿瘤靶区、临床靶区,分别给予40~50Gv、50—60Gv的处方剂量,连续照射15~20次。结果随访率97.14%,完全缓解(CR)31.43%(11/35),中度缓解(PR)54.29%(19/35),轻度缓解(MR)8.57%(3/35),总有效率94.29%(33/35);中位起效时间为治疗后第6.5次;中位维持时间7个月;治疗部位病灶改善17例(50%);稳定状态16例(47.06%);恶化1例(2.94%);中位局部无进展生存期为7个月;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有血液学毒性,I级11.43%,II级25.71%,III级2.86%,无Ⅳ级骨髓抑制。结论采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技术实现靶区剂量层层递增的模式治疗脊柱转移瘤疼痛缓解率高,维持时间久,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螺旋断层放疗系统进行骨髓移植前全身照射的剂量评价及急性毒副反应。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螺旋断层放疗对6例白血病患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期间实施全身照射,其中4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1例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MAL)、1例为T细胞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T-LBL)。毒副反应的评价按CTCAE v3.0。结果:全部患者按计划完成全身照射。截至2013年12月1日,2例生存、4例死亡。急性毒副反应:腹泻4例,口腔黏膜炎4例,恶心、呕吐6例,未发现放射性肺炎和皮肤毒性。结论:应用螺旋断层放疗技术进行全身照射的剂量分布评价直观简便。肺的剂量限制对胸部和上腹部器官的剂量分布有明显影响。胃肠道3级或3级以上副反应常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解放军总医院螺旋断层放疗鼻咽癌的2年临床经验及近期结果。方法 2007年9月-2009年9月间收治73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其中单纯放疗24例,同步综合治疗49例。处方剂量: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计划靶区70-74Gy/33F,高危计划靶区60-62.7Gy/33F,低危计划靶区52-56Gy/33F。根据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结果平均出束治疗时间为468.8s。放疗急性反应发生率:皮肤0级2.7%,1级76.7%,2级13.8%,3级6.8%;口腔黏膜0级1.4%,1级32.9%,2级60.2%,3级5.5%;口干0级4.0%,1级45.3%,2级50.7%。口干症随时间逐渐缓解,至放疗结束后1年无≥2级口干。同步化疗显著增加了急性反应。放疗结束1月时,鼻咽原发病灶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91.8%和98.1%。中位随访时间14.8个月。2例患者放疗结束后肿瘤局部复发,2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1年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5.6%、97.2%和94.8%。结论鼻咽癌螺旋断层放疗是一种高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与常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近期疗效.方法228例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HT组153例、IMRT组75例.盆腔淋巴引流区照射46-50.4Gy/23-28F;高危淋巴引流区60Gy/25-28F;残留肿瘤及肿大淋巴结64-66Gy/25-28F.阴道后装放疗2-3次,每次黏膜表面剂量8Gy.采用RTOG(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和ERO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cancer)评分标准评价直肠和膀胱放疗反应及1-3年生存率.结果放疗期间HT组和IMRT组1级直肠反应为28.76%和42.67%(χ2=4.381, P=0.036);膀胱反应为10.46%和17.33%(χ2=2.143,P=0.143),两组均无≥2级急性放疗反应发生.HT组和IMRT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22%、89.13%、85.21%和93.86%、81.84%、71.11%(P=0.327).结论宫颈癌术后放疗急性反应HT组明显低于IMRT组,1-3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T)治疗NSCLC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5例中央型NSCLC和5例周围型NSCLC患者的CT图像,勾画靶区及正常器官,分别进行HT计划和IMRT计划设计。给予肿瘤靶区(GTV、GTVnd)处方剂量70Gy/33F,临床靶区(CTV、CTVnd)处方剂量60Gy/33F。正常器官限制剂量为脊髓〈45Gy,全肺V20〈30%,心脏V50〈50%,食管V55〈50%等,比较两组患者两种治疗计划的差异。结果周围型NSCLC组的HT计划等剂量曲线能更好地包绕靶区;周围型NSCLC组肺的V5均大于60%,中央型NSCLC组肺的V5近似于60%,HT可减少周围型NSCLC组肺的V20-V30,减少中央型NSCLC组肺的V25;两组的两种计划中脊髓、食管、心脏和气管的最大量均低于IMRT组,但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T计划在周围型NSCLC组较IMRT计划有更好的靶区剂量均匀性及更陡峭的剂量梯度,能降低肺的中高剂量照射体积,但有可能增加肺的低剂量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和常规静态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剂量学特点及危及器官保护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方法:选择10例已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的CT图像,统一勾画肿瘤靶体积及危及器官后,分别传输至螺旋断层放疗计划系统和常规静态调强治疗计划系统,统一给予肿瘤处方剂量76Gy/35次。结果:HT计划的剂量均匀性指数与IMRT计划相似,HT计划在直肠和膀胱的V20、V30、V40和V50均比IMRT计划小;双侧股骨头在V20、V30和V40均显著低于IMRT计划。结论:两种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分布均能满足临床治疗所需,但HT比常规静态IMRT更陡峭的剂量梯度,并可更好地保护肿瘤周围的器官。  相似文献   

19.
原锦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037-1038
目的:探讨CT模拟过程在三维适形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三维激光定位系统、双螺旋CT机、放疗治疗计划系统及三维挡块切割机通过网络连成一体分别对49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体模制作、CT定位、制定治疗计划和切割、制作铅挡块并进行验证。结果:49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顺利通过CT模拟过程,成功率达100%。其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头颈部肿瘤误差(1.0±0.3)mm;胸部肿瘤误差(3.0±0.3)mm;腹部肿瘤误差(2.5±0.2)mm;盆腔肿瘤误差(2.0±0.4)mm。结论:CT模拟过程是三维适形放疗的重要环节,误差小,利于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为保证CT模拟过程准确,放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