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正> 本文对711名HBsAg阴性(低于2ng/ml)的献血者进行抗-HBc测定。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被检样品:已确证HBsAg浓度低于2ng/ml,且其他肝功能试验正常的血样。 2.试剂:HBsAg和抗-HBc酶标试剂盒由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HBsAg批号为910722,抗-HBc批号为910729。 3.方法:按试剂盒说明操作,阳性判断标准为被检血清HBsAg的OD值大于阴性对照血清OD值的2.1倍为阳性;抗-HBc按试剂盒所定抑制率>85%为阳性。  相似文献   

2.
<正> 经血液传播的肝炎主要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建立于1989年。在此之前,对当时被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无特异性的检测手段。曾有研究,谷丙转氨酶(GPT)和抗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的抗体(抗-HBc)阳性血液的输入,与受血者输血后肝炎(PTH)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GPT和抗-HBc曾一度被作为NANBH的替代  相似文献   

3.
<正> 血清中抗-HCV筛查试验已经得到发展,我们应用此试验和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对天津献血者抗-HCV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用美国Abbott.HCV ELISA第二代重组试剂(批号57580HP,效期1991年11月)做抗-HCV筛查;用美国Chiron公司的RIBA·HCV(批号MFC278,效期1992年1月)做RIBA。385份血清取自我站多次献血者,60份血清取自首次献血者。  相似文献   

4.
输血为传播丙型肝炎的主要途径之一,预防输血后发生丙型肝炎,对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我院从1992年12月起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进行检测,现收集至1993年2月来我院的1877例献血者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由于丙型肝炎患者中HCV浓度极低,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近年来我国采供血部门对丙型肝炎日趋引起重视,我站自1994年1月份开始对献血者进行了抗-HCV检测,我们对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HBsAg阴性而抗-HBc或/和抗-HCV阳性献血者294人进行HBVDNA和HCVRNA阳性率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广州市部分HBsAg阴性抗-HBc阳性或抗-HCV阳性献血者。1.2 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按Garson等方法改进,乙肝ELISA试剂盒按说明书进行。1.3 试剂 HBV DNA、HCV RNA PCR试剂盒均由  相似文献   

7.
<正> 国内用进口试剂对自然人群和献血者抗-HCV的调查已多有报道,而用国产试剂检测抗-HCV则报道尚少。我们将用国产试剂盒对献血者抗-HCV的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献血者664人,年龄19~42岁,男249人,女415人,均为河北省某县农民。 2.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CV。试剂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相似文献   

8.
天津地区献血者抗-HCV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源性传播,而输血后肝炎(PTH)的90%为丙型肝炎[1],因此某地区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对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关系重大。笔者对近几年天津地区献血者的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其检测结果如下。1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丙型肝炎作为输血或血液制品的主要传播班病,日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扰体(抗-HCV)对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以下单位对献血者进行了抗-HCV 的检测,其检测方法均用 ELISA。现将检测结果综合报告如下,见附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郑州市无偿献血者HCV感染现状,我们对2002/2007年度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进行调查统计学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调查对象2002/2007年来该站献血的无偿献血者445 370例,年龄18~55岁。1.2试剂与仪器抗-HCV检测试剂盒分别购自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和北京万泰公司;RSP全自动加样器,瑞士TECAN公司产;BEPⅢ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德国B erh ing公司产;FAM E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及STAR全自动加样器,均为瑞士H am ilton公司产;HT 3酶标仪,奥地利产。W e llw ash洗板机,芬兰产。1.3调查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两种试剂都有反应性的样本判为阳性,一种试剂有反应性,另一种无反应性,则用有反应性的试剂做双孔复试,若有反应性,判为阳性,若无反应性,则判为阴性。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分析。2结果2002/2007年共检测无偿献血者445 370例,出现HCV阳性者2 610例,抗-HCV阳性率0.59%。见表1。表1 2002/2007年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年份献血人数阳性人数阳性率(%)2002 5551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抗-HCV反应性献血者进行随访以分析反应性献血者的归队途径。方法随机对上海地区52名抗-HCV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献血间隔6个月后随访,使用4种采供血机构常用的抗-HCV ELISA试剂检测,对于抗-HCV反应性标本使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确证,同时使用罗氏cobas Taqscreen MPX核酸检测试剂(NAT)单人份检测;3~6个月后进行第2次随访,开展相同实验。结果 2次随访研究发现,52名献血者中,39名(75%)献血者4种抗-HCV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3名(25%)献血者4种抗-HCV试剂至少有1种试剂检测结果为反应性,与原抗-HCV试剂检测结果相同,且S/CO数值保持基本一致,13名抗-HCV反应性献血者中有1名免疫印迹检测结果为阳性;52名献血者NAT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献血者抗-HCV单试剂反应性,经过至少6个月间隔,使用包含原抗-HCV在内的2种试剂检测结果阴性,同时NAT检测阴性者可恢复献血权利。  相似文献   

12.
目前认为输血后肝炎的78%~90%由HCV引起,做好血源的HCV筛查是控制输血后HCV感染的关键。为了解金华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CV的感染情况,为募征献血者及控制输血后丙肝的发生提供资料,笔者对3年来47047名无偿献血者的抗-HCV检测结果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部分地区献血者抗-HCV阳性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人们对丙型肝炎危害性认识的加深,国产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试剂的问世,不少医疗单位,尤其是血站系统对献血者进行了抗-HCV的筛检,以便及时淘汰不合格献血者,保证血液质量。部分地区献血者抗-HCV检测结果见附表,其检测方法均用ELIS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ELISA检测值/临界值(S/CO比值)预测确证结果,并以此建立献血者告知策略的可行性。方法以第3代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3.0)对78份标本进行确证试验,比较2种筛查试剂检测与确证结果间的符合性差异,分析确证条带与确证结果间的关系。其中试剂1检测呈反应性标本26份,试剂2检测呈反应性标本33份,以及2种试剂均为反应性标本19份。结果 59份单种试剂检测呈反应性标本的确证结果为阴性31份,不确定28份。2种试剂检测均为反应性的19份标本中,确证阳性16份,确证阴性1份,不确定2份。确证阳性标本的S/CO值明显高于不确定和阴性标本。结论 2种试剂检测均为反应性,与RIBA确证阳性结果有较高的符合性。确证结果与确证的条带分布有关,可根据ELISA筛查反应性强度(S/CO比值高低)预测确证结果,有助于献血者管理。  相似文献   

15.
王长金 《新医学》2010,41(7):454-456
目的:探讨ALT不合格在献血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相关性。方法:分析佛山市南海区血站2006年1月-2007年12月经初筛合格的5028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其中单纯ALT不合格者及合并HBsAg、抗-HCV阳性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282份血液标本中,ALT不合格率为5.61%(2819/50282),占总不合格数的69.01%。HBsAg、抗-HCV阳性者AIJT不合格率高于HBsAg、抗-HCV阴性者的ALT不合格率(P〈0.05)。单独ALT不合格比率明显高于ALT不合格合并HBsAg阳性比率、ALT不合格合并抗-HCV阳性比率(P〈0.05)。ALT不合格率在30~35岁年龄组最高,并且男性ALT不合格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ALT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献血者ALT不合格主要表现为单纯ALT不合格。ALT不合格与人群的多种非病理性因素有关,因此,加强献血知识宣传,可有效避免血源浪费、控制经输血途径感染和传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6.
<正> 丙型肝炎(HC)在我国部分地区献血者中流行。国外文献报道,ALT>25iu、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献血者中抗-HCV阳性率较高。因此我国部分血站也借用这两个指标来筛选献血者。本文作者随机抽取农村采血点献血者血样本326份,分别检测ALT、抗-HBc和抗-HCV。材料与方法 1.检测样本:农村采血点献血者样本326份。 2.ALT测定:比色法。试剂均为本站质控科配制。具体操作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正常值≤25iu。  相似文献   

17.
日本卫生福利部一项对输血后肝炎11年期(1976—1987年)的合作研究中,对3437例受血平均10单位者进行输血后肝炎监测,虽然已筛除掉HBsAg阳性及ALT水平大于35Karman单位(KU)的血,但在11年中仍有3437例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发生,这些患者经证实缺乏甲肝及乙肝血清学感染标志。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过去10年中因输血感染PTNANB发生率为18.1%,此足以表明日本PTNANB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郭俊勇  王凯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603-3603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我国输血后肝炎病毒感染的最主要病原体之一.为防止输血后丙肝的发生,国内血站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献血员HCV抗体,但由于有部分HCV感染者因所处感染期的不同或由于所使用的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抗-HCV检测表现为阴性,但并非为真正的阴性[1].  相似文献   

19.
自1989年12月以来,日本红十字会血液部已将检测抗-HCV的酶联免疫试验和筛查高效价抗-HBc引作筛选献血者的一种方法。为评价这种新筛检试验对预防输血后肝炎的效果,作了使用这种新方法之后(1989年12月至1990年12月)和之前(1982年1月至1988年12月)输血后肝炎发病率比较。 1988年12月前,检测所有受血者HBsAg并证实为阴性。1989年12月后,加第一代抗-HCV检测且第一代抗-HCV ELISA证实所有受血者为阴性。输血后肝炎的标准为:血清ALT值升高>200IU/L  相似文献   

20.
献血者ALT与HBsAg抗-HCV阳性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为了解献血者肝炎血清学标志的分布情况及ALT与HBsAg、抗-HCV的关系,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笔者对8639名献血者作肝炎血清学的调查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