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针灸与免疫的关系一直是针灸学者研究的热点,文章从针灸与免疫的概念,针灸选择性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针灸效应与正气免疫的关系3个方面,对针灸与免疫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并指出针灸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预防疫病,即增强人体的"正气"的功能已被广泛认可,但针刺不同的穴位如何选择性地激活不同的免疫系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运用本体论哲学分析法,探寻当代针灸文化迷失的自我因素,及其文化回归的理论构建与临床发展模式.结果表明,针灸技术特点与文化内涵的剥离以及现代针术与古典针道的脱离是导致当代针灸文化迷失的重要因素;针灸理论与临床"和而不同"、并行并重的发展模式是当前针灸文化回归的有效途径.以针灸自身的文化命脉为根基,增强传统意识、文化观念,让文化在和谐中回归针灸理论与临床.  相似文献   

3.
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结合的范围和要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未来结合范围和前景,本文较全面的论述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两者结合的范围(包括“针灸推拿与康复并重,针灸推拿康复结合”,“康复为主,针灸推拿适时参与”,“针灸推拿所长,康复治疗配合”3种情况),及结合要点(如针灸推拿治疗与康复评定的结合,针灸推拿与物理疗法的结合,针灸推拿与作业疗法的结合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理定现阶段针灸学的内涵与外延,以更好地继承且发扬针灸学。通过分析文献,针灸学内涵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经络腧穴理论、针灸诊断、针灸技术、针灸临床和针灸经典文献;针灸学外延主要包括针灸学基础结合医学、生理学、病理学、现代科学等衍生的理论外延、针灸技术和针灸临床结合现代科技衍生出的外延、现代针灸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5.
科学、客观地评价针灸临床疗效是关系针灸发展的重大问题。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以经验为主的评价、套用西医评价指标、评价研究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急需建立一套符合针灸理论和临床特点与优势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完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提高临床疗效评价质量,促进针灸临床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结合新的理念和方法,提出新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应该以把握针灸理论与治疗特点为前提,借鉴循证医学及量表评价等方法,并建议尝试将标准化的群体评价和个体化诊疗评价相结合,建立“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方法,从而加快针灸走向国际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从"针灸学博士可以不会看病吗""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针灸属于针灸吗""没有学习针灸的学者不足以谈论针灸吗"3个常见的认识误区谈起,讨论针灸学科知识的构成与流动。认为针灸学科的知识分为内核与外围两部分,内核是针灸实践与理论,构成了针灸学术知识体系,外围知识主要来自于交叉学科,内核与外围知识共同构成了针灸学科知识系统。无论内外,知识都是在时间、空间与人群中流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就我国近年来在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及今后如何更好的相结合进行分析。方法:分析我国近年来有关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相结合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如何更好的结合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进行思考总结。结果:根据目前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并重,以针灸推拿为主、以康复理疗为辅,以康复理疗为主、以针灸推拿为辅的研究思路,可尝试将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领域中的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相结合。结论: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相结合的研究过程中,两种方法从不同方式进行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疾病进行治疗干预,是临床实践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8.
针灸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雪苔 《针刺研究》1997,22(4):245-249
20世纪即将结束,全世界都在准备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在回顾20世纪已经走过的历程,瞻望对世纪的发展前景。我们针灸医学界为了加快针灸在全世界的发展进程,也很有必要在回顾过去与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于针灸的未来加以预测,以期使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更符合针灸的发展规律。120世纪的针灸发展特点与现状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进入20世纪以来,其发展历程具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一是走向世界,其二是与现代科学结合。前者促进了针灸国际化,后者推进了针灸现代比。尽管18~19世纪在欧…  相似文献   

9.
目的浅谈针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发展与优势,提高急性期带状疱疹的诊治水平,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方法通过总结针灸各疗法的发展与优势及查阅近年来针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研究与工作实践,对针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针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起效快,不良作用小。结论针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优势显著,易于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针灸文化的传承是针灸发展的灵魂,针灸医学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创新和继承不泥古及发展不离宗三方面论述了针灸研究的传承、创新与回归。指出针灸文化的传承是针灸发展的灵魂。针灸要想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实现自身的创新。针灸的研究应不拘泥于传统针灸理论之见,不偏离传统针灸理论之纲,积极挖掘传统针灸文化和理论的价值,针灸研究和教育应回归中医,才能更好地实现针灸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心理疏导在针灸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心理因素与疾病治疗的关系,针灸治疗的特点,心理因素对针灸治疗的影响等,说明心理疏导与针灸治疗的相关性,并提出针刺过程中心理疏导应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四个方面引用了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阐述了针灸医学与现代心身医学的相关性。针灸对全身各个系统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作用于大脑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来实现的,神经反射是针灸作用的关键环节。针灸医学将是心身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临床手段,而心身医学的发展将为针灸医学提供更为先进的现代医学理论支柱;针灸医学的众多实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代心身医学关于心理与躯体之间联系的中介机制研究的巨大补充;而心身医学在心理—神经—生理方面的研究也将有助于针灸医学的实验研究。针灸医学的实验研究中与心身相关的上述研究,为针灸心身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针灸治疗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身调节过程,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个物理刺激过程。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患者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伴随着患者大脑皮层兴奋点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促进循证证据向临床实践转化,优化针灸临床研究模式与框架,对于针灸理论的升华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研究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其关注干预的实施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针灸临床研究可能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实施研究的内涵、运用模式、设计方法等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剖析真实世界中针灸临床研究特点和循证证据应用中的难点,提出借助实施研究策略来优化针灸临床研究模式的思路,探讨实施研究可能在针灸传承、学科发展及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倡导借助实施研究模式与框架来优化针灸临床研究模式,促进真实世界中针灸方案的高效实施,提升针灸干预的临床效果,促进针灸临床研究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穴位与针灸疗效的关系密切,是针灸疗法取得疗效的作用基础。穴位特性、穴位配伍、得气与补泻、刺激方法、刺激量等均是影响穴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如何运用穴位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是针灸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阐述针灸疗效与穴位的关系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如何进行穴位研究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国际针灸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近10年来针灸医学的发展概况;概述了国际针灸学术研究进展;展望了21世纪针灸医学的研究趋势;论述了当前针灸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相似文献   

16.
针灸、针灸学、针灸学科概念之间存在层层包含的关系,针灸学知识体系与组织建制相结合建构了针灸学科。交叉学科的方法与视角引入是针灸学科形成与发展演化的核心动力,不仅促进了针灸学科问题域的变化,更与建制力量相互作用。在学科交叉的参与下,当前针灸学科在临床、技法、基础与人文等4个维度上有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创建,  相似文献   

18.
系统评价与针灸文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四个方面为针灸工作者简介了系统评价的概念,大根方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灸间隔时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时间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古代和现代的相关文献,发现针灸间隔时间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对针灸间隔与疗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尚未建立规范的临床指导模式。倡议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开展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间隔的对比研究以及不同针灸疗法治疗间隔的对比研究,寻找疾病的最佳针灸间隔以及规律性,提供切实可信的数据与结论,以规范临床操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总结针灸标准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针灸标准化亟需协调的四方面关系:针灸标准化与个体化、中国针灸与世界针灸、针灸标准的数量与质量,以及针灸标准化的内在动力和政府的统筹引导。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要注重标准化相关知识学习和标准宣贯;要增加投入,重点支持标准化理论研究、战略研究、方法学研究以及标准适用性研究等;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吸引一流相关专业人才实质性参与到标准化工作中来;要整合机构,理顺关系,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