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50例(综合心理护理),对照两组患者术后者自我形象、焦虑、抑郁、生存质量水平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者自我形象量表(BIBcQ)、焦虑(SAS)、抑郁(SDS)水平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水平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可有效减少心理方面并发症,并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我科自2003年1月-2009年5月收治的52例Ⅰ~Ⅲ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保留ICBN组和不保留ICBN组,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两组乳腺癌切除均行常规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或保留上干或上支组34例,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正常30例(88.2%),感觉异常4例(11.8%);不保留ICBN组18例患者感觉异常12例(66.7%),无异常感觉6例(33.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肿瘤随访均无局部复发。结论:腋静脉下方途径最为方便和安全,Ⅰ、Ⅱ、Ⅲa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切除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肢感觉障碍及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9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限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0):研究组静脉泵注DEX 0.5μg/kg,10 min后按0.5μ/(kg·h)恒速注药;对照组匀速输入等量盐水。记录清醒时(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 (T3)、10 min (T4)的镇静-躁动评分(SAS)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SAS和Ramsay评分于T1-T4时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及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X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有较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期应用硅凝胶假体植入乳房再造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对38例乳腺癌行保留NAC的皮下乳癌改良根治术,同时应用硅凝胶假体植入行乳房再造.结果全部再造成功;随访2~36个月(平均17个月),再造乳房效果良好,均无癌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保留NAC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即时乳房再造,手术操作简单;切口隐蔽,再造乳房形态效果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皮瓣厚度选择,预防皮瓣坏死。方法选取该院于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1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住院号尾号的奇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60例。治疗组应用改良根治术,对照组应用传统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的坏死率为13.33%,对照组为27.50%,两组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理的皮瓣厚度,皮瓣无张力缝合,利用双管引流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患者的腋下和胸骨,能够降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岳瑞清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2(5):60-62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焦虑,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在患者入院当日、手术前一日、化疗前一日、出院当日针对性的给予心理干预。结果:实施干预组的患者各种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对于减轻乳腺癌患者不同时期的焦虑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乳腺癌根治术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利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分别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AG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36例端粒酶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前1~3天及术后8~1 0天各取外周静脉血标本一次,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扩增,所得样本分别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AGE)定性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ELISA法检测各样本的吸光度(ΔA) ,将同一时相样品的吸光度(ΔA)分为一组,用方差分析法进行组样品ΔA均数间的比较。结果 Native -PAGE定性检测结果:术前各样本凝胶电泳染色后有明显间隔6bp条带;术后各样本在电泳图上的条带较术前减弱。ELISA定量检测结果:样品的吸光度(ΔA) ,术前1~3天为0 .35 0±0 .0 2 6,术后8~1 0天为0 .2 5 1±0 .0 2 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 )。结论 ( 1 )乳腺癌根治手术可以明显降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2 )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可能作为乳腺癌判断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通过改良后的根治术治疗的效果和特点。方法从该院2010年2月—2013年10月接收并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随机抽取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究,研究对象随机性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为34例,其中研究组中的34例采用的是改良后的根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中的34例患者均采用的传统的治疗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的治疗状况。结果研究组手术后病理学检查,存在导管癌、炎性乳腺癌、湿疹样癌、髓样癌和单纯腺癌的分别占76.4%、2.9%、2.9%、5.9%和11.8%,淋巴结转移的占32.4%。手术后研究组中出现皮缘坏死、皮下积液、上肢淋巴性水肿、切口瘢痕或胸肌挛缩伴同侧上臂运动障碍的分别占2.9%、11.8%、5.9%和2.9%,而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82.65%,5年后的生存率为82.3%。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乳腺癌采用改良后的根治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联合背阔肌成形术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共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来院接受治疗的顺序将其分组,即5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保乳组,4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改良根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保乳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69.4±13.8)min、住院时间(12.7±2.1)d、术中出血量(176.4±14.7)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4%)均显著低于改良根治组的手术时间(185.7±19.7)min、住院时间(14.8±3.4)d、术中出血量(192.3±18.4)mL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术对乳房的切除较少,外观影响较小,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综合社会支持对提高乳腺癌化疗期患者应对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爱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27(3):42-4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乳腺癌患者化疗期的应对能力和生命质量的效果。方法两组乳腺癌化疗期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综合社会支持组(干预组)在常规处理措施基础上,采用综合社会支持,评价两组患者入院后1 d和30 d的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SSS)、医学应对问卷(MCMQ)以及癌症康复评价简表(CARES-SF)评分。结果入院后30 d,两组患者家庭外支持评分明显高于入院后1 d(P〈0.05,P〈0.01),家庭内支持评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入院后1 d(P〈0.05);两组患者MCMQ3个维度:面对、回避、屈服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干预组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和与医务人员关系维度评分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入院后30 d,干预组患者家庭内支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家庭外支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与医务人员关系三个维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综合社会支持能提高乳腺癌化疗期患者生命质量,增强患者的正性应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