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牟云青  蔡丽惠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8):2505-2506
目的:研究复方保元煎对绝经后冠心病(CHD)患者脂代谢、血流变的影响。方法:观察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对照组78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复方保元煎治疗,对照组采用维尼安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脂代谢、血流变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脂代谢、血流变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血流变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复方保元煎能改变血脂代谢、调节血黏度,对预防和逆转绝经后的CHD的发生和发展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脂康改善血流变学及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华  丹笑颖  宁辉  薛冰 《河北医学》2001,7(1):46-48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高脂血症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影响,方法:分别检测血旨康治疗组40例高脂血症患者和多烯康对照组40例高脂血症患者服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结果:血脂康治疗组的血流变学及血脂治疗前后差异(P<0.005),多烯康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血脂康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降低血脂,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密蒙花方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症状疗效及其用药安全性。方法观察63例患者,中药密蒙花方组31例,对照羟苯磺酸钙组32例,2组患者在均接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服药3个月,治疗前后定期观察患者各项中医症状指标、血液流变性指标,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等反映用药安全性的指标。结果密蒙花方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以及稳定无加重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为96.77%。服用密蒙花方患者血流变30/s切变率降低(P0.05),未见肝肾功能下降者。结论中药复方密蒙花方能降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液黏度,改善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状,未见肝肾功能损害,其用药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MPT方案在降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液黏滞度中的作用。方法:将5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丹参注射液加MPT方案化疗27例,对照组MPT方案化疗25例,在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测定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观察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丹参注射液联合MPT方案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在MPT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同时应用丹参注射液,可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5.
左军 《吉林医学》2010,31(9):1209-1209
目的:对比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钠与阿司匹林和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高黏血症的疗效。方法:对98例高黏血症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静脉滴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以2周为1个疗程。用药前后查血流变学,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用药后红细胞压积及全血黏度较用药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差异。结论:低分子肝素钠与阿司匹林肠溶化联合治疗可迅速、有效降低全血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是治疗黏血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舒血宁注射液是用银杏叶提取物制备的中药注射剂,其功能主要是调节血管张力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及血流变,保护神经细胞等。目前广泛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及脑血管痉挛等。我科于近日出现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1例,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将16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职业、性别、工作环境、伴随症状、并发症经比较无显著差异。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心可舒片。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流变血指标及评定临床证候,经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心可舒片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黏度和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疗效优于阿司匹林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1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采用NB-UVB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药浴联合NBUVB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PASI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9.5%)明显高于对照组(76.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PASI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药药浴联合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显著,可缩短治疗时间,改善皮损PASI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2008年~2010年我院的心脑血管重要注射剂应用情况来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使用该类药物提供指导性参考。方法:2008年~2010年我院根据中药注射剂金额、用药频率等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2008~2010年心脑血管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逐年增加,增长率为13.29%和19.56%,分别占全年药品总用药金额的6.37%、5.79%和6.04%,其中,培斯汀粉针DDDs 3年均稳居首位。结论:临床中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使用的中药注射药剂能够获得不错的效果,制药辩证施治就能够给患者带来高效的治疗效果,避免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飞  李金密 《重庆医学》2006,35(17):1561-1562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黏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46例颅脑损伤患者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值.与健康对照组40例进行对比,并与药物治疗后血黏度进行对比。结果 46例颅脑损伤患者血黏度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血黏度下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处于高黏状态,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早期应用降低血黏度的药物可明显降低血黏度,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人中医辨证分型的血液流变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6例正常人和68例中风病人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粘度和血沉5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观察,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把中风病人分为中脏腑组和中经络组。结果:两组中风病人的5项指标均高于正常组,中脏腑组的各项指标又高于中经络组。提示:中医辨证分型与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是密切相关的,血液流变学可以反映中风病人的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间关系。方法:98例银屑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另用53例正常人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作为对照。结果:血燥型、血瘀型、血热型的全血黏度有显著差异。血热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要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血燥型具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高于血热型,P<0.01。血热型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但未达显著意义。血燥型、血瘀型略下降,P>0.05。结论: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一定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98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结合血液流变学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间关系。方法:98例银屑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另用53例正常人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作为对照。结果:血燥型、血瘀型、血热型的全血黏度有显著差异。血热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要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血燥型具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高于血热型P<0.01。血热型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但未达显著意义。血燥型、血瘀型略下降P>0.05。结论: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一定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中药组给予辨证论治,西药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中药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Z=-2.028,P=0.034);治疗后中药组椎-基底动脉流速、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凝血因子Ⅰ)、疗效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评分、眩晕障碍调查表评分)等指标改善均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χ2=4.000,P=0.046)。结论:辨证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改善脑部后循环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塞通冻干配合养心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予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调脂药物、抗凝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注射用血塞通冻干400mg加入5%的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并配合中药养心汤1剂/d,300mL分2次温服,2w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评价中医证候、心电图、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收集整理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用血塞通冻干配合养心汤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的中医证候和缓解心电图ST段压低。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冻千配合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高黏血症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黏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豁痰化瘀中药方口服及中药穴位贴敷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性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水平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全血高切、低切表观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尸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合并高黏血症,可以显著改善血液流变状态。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瘀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中医血瘀证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关系的研究, 阐明血瘀在DR发生、发展上的作用及其证候特征, 为DR临床防治寻求有效治则及方药提供理论依据。将185 例(283 眼) 糖尿病(DM) 患者分为无DR组、DR组, 中医证型分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气滞3 型; 西医分单纯期、增殖前期、增殖期3期。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单纯期、增殖前期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大, 占81 .25 % , 增殖期以血瘀气滞证的比例较大, 占50 .63 % ; ②无DR 之DM 组、DR 组的臂—视网膜循环时间(tA- RC) 均较正常人延长( P<0 .001) ; ③无DR之DM、DR患者血液流变学中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正常人组升高(P< 0 .05), 血瘀气滞组升高更明显。结论:DR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tA- RC延长及各种血管病变表现、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血瘀贯穿DR始终的重要参考指标, 祛瘀法须贯穿DR治疗的全过程。在辨证时除应用传统辨证方法外, 宜与眼底情况合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在保证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方法:分别对药学干预前后3个月的152例住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药品适应症、用法、用量、疗程、联合用药以及配伍禁忌等方面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观察药学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实施药学干预后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合理性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显著低于干预前的16.7%,干预前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使用的药学干预时于保证用药合理性,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中医客观化检测工具脉诊仪对高血压的脉象进行测量,通过对脉图参数与血流变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揭示脉图形成原理。[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2例,用脉诊仪采集脉象,同步采集静脉血,用血液流变仪进行血流变指标测试。同时完成中医证候量表的填写。将调查所得资料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中医脉图检测及专家判定,高血压脉象以弦脉最多,在75%以上。高血压弦脉脉图参数改变,与全血黏度、血沉、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具有相关关系,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弦脉组实证表现出现频率高,而非弦脉组则以虚证的表现为主。[结论]高血压脉图分布以弦脉为主。血流变指标与高血压弦脉脉图参数有相关性,可以认为血流变是影响高血压脉图形成与变化的重要相关因素。脉图可以作为高血压中医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对照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13%(43/53),治疗组为94.34%(50/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