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安春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13-2714
目的:探讨老年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22例年龄≥60岁老年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及116例〈60岁同期的抑郁症患者(对照组)采用“抑郁症患者一般项目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组并发躯体疾病较多(P〈0.05);病前生活事件以精神因素为诱因较多(P〈0.05);焦虑、疑病、躯体化症状、自杀行为表现较对照组更多见,而昼重夜轻波动、睡眠障碍症状则低于对照组(P〈0.05)。抗抑郁药物以SSRI类为主,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多表现为躯体化症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需要提高诊断意识,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伴有慢性躯体疾病的老年抑郁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躯体疾病对老年抑郁症的影响及伴有慢性躯体疾病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照分析38例有慢性躯体疾病的与无慢性躯体疾病的老年抑郁症病例。结果两组在临床症状和疗效上有显著差异,伴有慢性躯体疾病的老年抑郁症临床症状重,在精神焦虑症状(χ2=7.93,P〈0.05)、易激惹(χ2=6.61,P〈0.05)、自杀行为(χ2=9.77,P〈0.05)、躯体不适(χ2=9.05,P〈0.05)和疑病观念(χ2=4.29,P〈0.05)症状上两组有显著差异;在近期疗效上疗效差,有显著差异(χ2=6.75,P〈0.05)且治疗困难。结论慢性躯体疾病会影响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与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21条)和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对武汉市一所高校1197名本科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79份(男生432份、女生747份)。结果30.27%的大学生有抑郁症状,其中轻度为24.34%、中度5.0%、重度仅为0.93%。女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略高于男生(31.86%与27.55%)。无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家庭住址)差别。调整后的Logist回归分析发现:父母被诊断有精神疾病(OR=2.38,P〈0.05)、样本学生自己有身体疾病(OR=3.83,P〈0.01)、自我报告精神状况不好(OR=28.91,P〈0.01)、没有朋友(OR=19.02,P〈0.01)、只有1~2个朋友(OR=4.68,P〈0.01)是与抑郁症状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而课余参加一种社团活动(OR=0.48,P〈0.05)显示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数有抑郁症状的学生报告自己和父母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较差;他们几乎没有朋友;他们课余时间很少参加社团活动。结论高校开展大学生精神健康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非常重要,有必要构建校园情绪支持和社会援助体系,以利于非临床症状的抑郁大学生能够得到年级辅导员老师、班干部和寝室长的及时救助和鼓励。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功能性躯体不适症状的特征,并探讨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与功能性躯体不适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20项中文版(TAS -20)、患者健康问卷(PHQ -15)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 -17),对113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0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1)抑郁症组 TAS -20总分及各因子分、 PHQ -15总分及各条目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 <0.05);(2)根据 PHQ 总分将功能性躯体不适分为轻、中、重度,抑郁症组 TAS -20总分、情感辨别不能因子分和外向性思维因子分均依次升高(P <0.05);(3)情感辨别不能因子主要与四肢躯干疼痛及疲劳症状呈正相关(r =0.211,r =0.434,均P <0.05),外向性思维因子与头部及消化系不适呈正相关(r =0.192,r =0.388,均 P <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情感辨别不能(β=0.220,95%CI 20.55~22.28)、外向性思维(β=0.216,95%CI 21.32~22.76)和 HAMD -17总分(β=0.334,95%CI 21.54~23.79)为功能性躯体不适的影响因素(R 2=0.238)。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严重而广泛的功能性躯体不适症状,情感辨别不能和外向性思维可能对部分症状的产生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发的无症状性脑梗塞(SCI)对抑郁症状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先后两次住我院并伴有SCI的抑郁症患者12例,进行梗塞出现前后自身对照分析.结果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如抑郁心境、自杀意念与行为、晨重夕轻、早醒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焦虑激越、躯体不适主诉、疑病、妄想等方面在伴SCI时显著较高(P>0.05),治疗剂量则显著低于无SCI时,好转时间也显著延长(P<0.05).出院时疗效差异无显著.结论:SCI的存在是加重原有抑郁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复发性抑郁症与首发抑郁症患者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OGM)的差异,以及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对34例首发性抑郁症患者以及31例复发性抑郁症患者,采用自传体记忆测评(autobiographicalmemorytest,AMT)评定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HAMD-17)及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结果①复发性抑郁症组OGM总分显著高于首发抑郁症组[分别为(3.90±1.65)分,(3.10±1.57)分,t=2.035,P〈O.05];②复发性抑郁症组积极线索词诱导的OGM总分显著高于首发抑郁症组[分别为(2.40±1.36)分,(1.70±1.08)分,t=2.308,P〈0.05];③OGM与BDI总分、HAMD总分以及认知障碍因子、迟缓因子呈高度的正相关性(r=0.497,P〈0.05;r=0.552,P〈0.05;r=0.631,P〈0.05;r=0.553,P〈O.05)。结论与首发性抑郁症患者相比,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的OGM更为严重,抑郁症患者的OGM亦能够增加抑郁症的复发频率,加重认知障碍、迟缓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高儿童预防保健工作质量。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本院门诊体检的1420名1~5岁儿童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检测,分析维生素D缺乏的发病率,并对可能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因素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平均水平为(124+39.6)nmol/L,维生素D缺乏发病率为7.3%,维生素D相对缺乏发病率为14.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5,OR=1.339)、季节(P〈0.05,OR=1.529)、户外活动时间(P〈0.05,OR=2.195)、厌食(P〈0.05,OR=0.716)、经常腹泻(P〈0.05,OR=0.742)及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P〈0.05,OR=2.719)与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厌食(P〈0.05,OR=0.975)、经常腹泻(P〈0.05,OR=0.374)是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P〈0.05,OR:4.026)及规律服用鱼肝油(P〈0.05,OR=2.024)是保持维生素D水平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仍然较为突出,应该加强儿童保健的科普教育,降低儿童维生素缺乏的发病率,预防儿童佝偻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急性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病理症状,分析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与患者年龄、发病年龄、病程、PANSS量表评分的关系。结果:①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组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组S100β蛋白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三组之间S100β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3,P〉0.05);②急性期精神分裂症各分型之间S100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4,P〉0.05);③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β蛋白与年龄(r=-0.11,P=0.49)、发病年龄(r=0.05,P=0.75)、病程(r=0.13,P=0.21)、PANSS阳性症状评分(r=-0.21,P=0.19)、阴性症状评分(r=0.16,β=-0.34)、一般病理症状分(r=-0.18,P=0.26)、总分(r=-0.19,P=0.62)不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β蛋白与正常人群无差异,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不能绝对作为精神分裂症临床病情评估、预后判断的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抑郁程度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中文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比较患者及其家属家庭功能之间,以及抑郁症严重程度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按照HAMD-17总分将患者及其家属分组后,探讨抑郁症严重程度对家庭功能的影响。结果患者及其家属的行为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9,P〈0.05)。HAMD-17总分与患者的问题解决(r=0.391,P〈0.01)、沟通(r=0.376,P〈0.01)、家庭角色(r=0.437,P〈0.01)、行为控制(r=0.427,P〈0.01)、情感卷入(r=0.299,P〈0.05)、总体功能(r=0.294,P〈0.05)显著相关;与家属的问题解决(r=0.362,P〈0.01)、沟通(r=0.303,P〈0.05)显著相关。急性发作组患者及家属的家庭角色(t=2.984,P〈0.01)、总体功能(t=2.967,P〈0.01)、问题解决(t=2.2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全缓解组患者及家属的行为控制(t=-4.98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行为控制(H=11.353,P〈0.01)、问题解决(H=7.527,P〈0.05)、家庭角色(H=7.480,P〈0.05)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家庭功能差异不明显,但抑郁症状会扩大两者的差异性;症状的严重程度对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更加明显;抑郁症状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问题解决和沟通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心理精神障碍患者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的临床特点。方法以427例心理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诊断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R),其中神经症278例;躯体疾病伴有情感障碍159例。结果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神经症组患者N分高于对照组(P〈0.001),E分和P分低于对照组(P〈0.05);躯体疾病伴有情感障碍组患者N分高于对照组(P〈0.05),E分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症组患者N分高于躯体疾病伴有情感障碍组患者(P〈0.05)。症状自评量表中神经症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显著增高(P〈0.01);躯体疾病伴有情感障碍组与对照组比较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显著增高(P〈0.05);两组间比较,除躯体化、抑郁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心理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情绪不稳定、内倾的人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建议在关注躯体症状的同时,要注意识别、诊断心理精神障碍,必要时转心理门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大五人格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为医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等问卷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作路径分析。结果儿童期虐待对神经质有直接正向影响(Sβ=0.255,P〈0.01),对外向性、友善性和谨慎性有直接负向影响(Sβ=-0.224、-0.166、-0.251,P〈0.01);神经质对自我效能感有直接负向影响(Sβ=-0.194,P〈0.01),谨慎性对自我效能感有直接正向影响(Sβ=0.242,P〈0.01);儿童期虐待对自我效能感无直接影响(P〉0.05)。神经质和谨慎性作为中介变量完全地中介着儿童期虐待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论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自我效能感具有间接影响,而无直接影响,大五人格在儿童期虐待和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黛力新联合多潘立酮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80例餐后不适综合征伴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黛力新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排空及HAMA及HAMD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5,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分别为[(17.08±6.76)分比(11.60±5.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别为[(23.93±4.74)分比(14.53±3.97)分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P〈0.05)。两组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好转,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71.00±8.90)%比(65.23±7.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结论黛力新联合多潘立酮能够明显减轻餐后不适综合征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并改善的临床症状及胃排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膳食模式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用食物频率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淮南市4所大学2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928份.使用因子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的4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分别是T1型(摄入较多面及面制品、粗粮、牛羊肉、动物肝脏、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汉堡包及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坚果类、咖啡、糖类)、T2型(摄人较多猪肉、牛羊肉、禽肉、动物肝脏、蛋类、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T3型(摄入较多米及米制品、面及面制品、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猪肉、蛋类)、T4型(摄入较多蛋类、盐腌制品、汉堡包及油炸食品、零食、可乐,雪碧、糖类).调整混杂因素后,高摄入T4型膳食模式的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偏执的风险性较高(OR=1.62,95% CI:1.28~2.04; OR=2.92,95% CI:1.03~7.68; OR=1.57,95% CI:1.28~ 1.96;均P<0.05);与T4型膳食模式相比,摄入较多的T1型有较高的危险出现焦虑、抑郁、偏执(OR=1.32,95% CI:1.09~ 1.67; OR=1.35,95% CI:1.09~1.68; OR=1.32,95% CI:1.13~1.76;均P<0.05),而高摄入T2型膳食模式只会增加焦虑和偏执发生的危险性(OR=1.34,95% CI:1.08~ 1.64; OR=1.28,95% CI:1.02~ 1.63;均P<0.05).T3型饮食可以降低大学生患焦虑、抑郁、偏执的风险性(OR=55,95% CI:0.43~0.69;OR=0.44,95% CI:0.32~0.63; OR=0.58,95%CI:0.44~0.80;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不同的膳食模式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异位妊娠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十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叫顾性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异位妊娠患者的资料,同期收集正常孕妇的资料进行对比,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研究影响异位妊娠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异位妊娠组平均年龄为(32.35±6.61)岁,正常孕妇组平均年龄为(26.18±8.10)岁,异位妊娠组年龄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t=7.85,P〈0.05);异位妊娠组焦虑得分为(11.18±1.94)分,正常组焦虑得分为(8.24±1.47)分,异位妊娠组焦虑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t=6.97,P〈0.05);对两组焦虑发生率比较,异位妊娠组心理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x^2=31.20,P〈0.05);对两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发现:异位妊娠组在躯体化因子(t=4.16,P〈0.05)、强迫症状因子(t=3.95,P〈0.05)、人际关系闪子(t=4.08,P〈0.05)、抑郁因子(t=4.15,P〈0.05)、焦虑网子(t=3.84,P〈0.05)、其他因子(t=3.82,P〈0.05)、总分(t=8.15,P〈0.05)等方面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结论异位妊娠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症状,需要积极探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模式,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以住院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组146例,按照入组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估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变和防御方式变化.结果研究组掩饰型因子分、积极应对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研究组和对照组间掩饰型因子分、积极应对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2组HAMD、HA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HAMD分与积极应对因子分成负相关(P<0.05),与掩饰型防御方式成正相关(P<0.05),HAMA分与掩饰型防御方式成正相关(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其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影响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中文版(QOLIE-31中文版),对148例成年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可能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有关的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教育程度等)、临床变量(起病年龄、病程、发作类型、发作频率、药物治疗等)及精神共病(抑郁、焦虑)进行筛选,再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能的预测因素。结果影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职业(P<0.05)、教育程度(P<0.05)、发作频率(P<0.05)、抑郁(P<0.001)及焦虑(P<0.001)。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抑郁(P<0.001)是解释癫痫患者低生活质量最强的因素,焦虑(P<0.001)也是预测因素。结论抑郁及焦虑超过了人口学及临床变量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识别和处理精神共病可以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临床医师对医药分开改革的意愿,分析影响其意愿的相关因素,为更有效的调动临床医师的积极性,对医药分开改革提供建议.方法 对北京某三甲试点医院703名临床医师的收入、诊疗及医患关系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对668份收回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 提高了收入(OR值=1.516,P=0.035<0.05)、纠正了过度医疗(OR值=1.595,P=0.043<0.05)、提高了技术服务水平(OR值=2.020,P=0.010<0.05)和患者的信赖程度(OR值=1.771,P=0.048<0.05)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影响临床医师意愿的因素采取措施加以干预,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充分实现临床医师自身价值,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推进医药分开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波利特)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治疗伴有抑郁和焦虑的作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临床疗效。方法NERD依据临床症状结合胃镜进行诊断,症状采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GERDQ)方法进行记求,抑郁和焦虑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90例患肯随机分为雷贝唑组(n=30)、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n=30)和甫贝拉唑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n=30),治疗共进行6崩,疗效评价采用症状积分。结果 雷贝拉唑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单独应用,对NERD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两组在治疗后第1、2、d和6周对烧心和胸痛的缓解,雷贝托唑比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略好,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贝拉唑治疗反酸优于氟哌噻吨美利柏辛。两药联朋能更好地缓解NERD的症状.显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雷贝批唑组(33.33%)和氟哌囔吨美利曲辛组(16.67%)(P〈0.01);两药联用总行效率为100%,亦明显高于雷贝拉唑组(76.67%)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63.33%)(P〈0.01)。结论 雷贝拉唑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伴有抑郁或焦虑的NERD有较佳的治疗效果,提示抑郁或焦虑状念影响NERD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冻结肩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及其与睡眠及肩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74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为本研究试验组,1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ADS)、疼痛(VAS)和肩关节功能(SST)自评量表调查分析,并记录冻结肩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结果 冻结肩患者中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23.6%和28.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无焦虑抑郁情绪的冻结肩患者相比,有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冻结肩患者其睡眠障碍发生率和VAS评分明显升高[有焦虑情绪者/无焦虑者分别为:70.7%/45.9%,(7.6±1.2)分/(6.6±1.4)分,均P<0.05;有抑郁情绪者/无抑郁者分别为:77.6%/54.4%,(7.5±1.1)分/(6.8±1.4)分,均P<0.05],SST评分明显降低[有焦虑情绪者/无焦虑者为(4.5±1.3)分/(5.3±1.9)分,有抑郁情绪者/无抑郁者为(4.4±1.5)分/(5.3±1.8)分,均P<0.05].且睡眠障碍发生率,VAS、SST与焦虑及抑郁情绪评分明显相关(与焦虑情绪评分的相关性分别为r=0.42,0.38,-0.36,均P<0.05;与抑郁情绪评分的相关性分别为r=0.54,0.48,-0.45,均P<0.05).结论 冻结肩症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一定相关性,有焦虑抑郁情绪的冻结肩患者其自觉疼痛更重、睡眠障碍发生率更高、肩关节功能受限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WCSQ ),对60例脑瘫患儿父母和60名与脑瘫患儿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父母(对照组)心理状况和应付方式进行评估。结果:脑瘫患儿父母组SCL-90总分152±13.5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122±13.1,P均<0.01;脑瘫患儿父母组WCSQ中的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因子分为0.7±0.1、0.6±0.1、0.8±0.2均高于对照组0.5±0.2、0.4±0.1、0.7±0.1,P均<0.01;而WCSQ 的退避、幻想、自责因子分为0.2±0.1、0.1±0.1、0.3±0.2均低于对照组0.3±0.1、0.3±0.2、0.4±0.1,P均<0.01;脑瘫患儿父母组WCSQ的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因子与SCL-90各项因子呈正相关(r=0.55~0.91,P均<0.01);WCSQ的解决问题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呈负相关( r=-0.27、-0.26、-0.26、-0.24、-0.25,P均<0.05)。结论:脑瘫患儿父母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其多能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这可能有助于减轻心理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