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答]《素问·调经论篇》有“阳虚则外寒”其经文之意是因寒邪袭表,卫阳郁遏,不能温煦肌表,寒邪独留体表而产生寒慄之症。此“寒”并非虚寒,乃卫阳郁遏之表症。与“阳虚则寒”的虚寒证不同,此为阳气不足,失其温煦所致。“阳虚内寒”应为“阳虚生内寒”即指全身阳气不足,而产生的里虚寒证。“内”应作“里”讲。  相似文献   

2.
阳郁证治     
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责而不彰。”阳者,少火也,功主温煦生化。人非此阳,既不能生养命根,又不能温暖形体。然阳之所以能内温五脏六腑,外暖四肢百骸,必需通达疏畅、流行发越。譬犹目光,普照大地,定是晴空无云,天高风清。若实邪阻滞,或为寒凝、或为热变、或为湿遏、或为痰阻、或为气滞、或为血瘀,皆可使阳气郁滞,失于温煦,而出现阳郁之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也。”(《医经溯徊集·五郁论》卜阳郁证的主要表现是形寒脚冷,或病变局部寒冷,治当祛邪通阳,邪去阳伸,寒冷自除。此证临床并不少见,如若不识,误…  相似文献   

3.
<正> 局部恶寒是指人体某个局部自觉异常恶寒怕冷,如风冷直入,喜裹衣重裘,虽盛夏酷暑也如故,而其他部位则正常。局部恶寒或由于阳虚阴胜,或由于风寒痼冷、痰饮寒湿、气滞瘀血等郁遏阳气而致,阳虚则无以温煦,阳郁则无以敷布,即叶天士所称“阳失流行”也。治则:阳虚当湿振阳气,阳郁宜宣通调畅,如  相似文献   

4.
针对慢性偏头痛的疾病特点,导师李彬教授提出“阳郁络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阳郁络阻”即“阳气郁滞,脑络瘀阻”,风、寒、湿、热等邪气和情志内伤致阳气郁滞,阴血亏少、有形之邪尤其是痰浊与瘀血会造成脑络瘀阻,“阳郁”与“络阻”相互影响,缠绵不愈,最终导致慢性偏头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金匮》通阳法在内科临床中应用广泛,然在伤科临床中,阳气郁滞常为损伤重要病理现象。这一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金匮》中虽无损伤、金创之专篇,但观其方,配伍精当,运用灵活,只要病机相符,伤科疾病亦可应用。兹就笔者体会,简介于下。1 瓜萎薤白白酒汤治疗胸背部宿伤,本病俗称“老伤”。“老伤”之人多因外伤失治或劳损,经年累月,伤处气血滞涩,瘀血凝聚所成。而瘀之为病,易与痰互结,痰瘀互结则郁遏阳气,致胸阳不振,经脉失于温煦,瘀血更为难化。综其病机为:气滞血系,痰瘀互  相似文献   

6.
陈一峰 《新中医》2012,(4):170-171
心主南方火,以阳为用,其病不外两端:一为阳虚,阳气虚衰,温运乏力,痰瘀内生,痹阻心脉;二为阳郁,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郁遏阳气,血脉痹阻。笔者多年深思其理,兹选阳郁验案3则,并述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7.
从阳气与营卫循行角度简要剖析了丁元庆教授关于抑郁症“阳气抑遏.神颓志衰”新的病机理论.即指出抑郁症病机的关键在于“阳郁不达,神机颓废”,抑郁症患者的绝大多数临床表现概由人身之阳气郁滞,不能布达全身,引发心神失养、神机不振所致.因此,畅达阳气是抑郁症治疗的关键步骤,宁心安神则是辨治抑郁症的重要环节.围绕着“阳郁神颓”的基本病机,介绍了抑郁症的主要证候表现形式以及丁元庆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抑郁症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其临证经验,以期为抑郁症的临床辨证与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阳法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 《中医杂志》2002,43(9):665-667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在人体起着主导作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具有卫护机体,温煦体表,润泽肤腠等作用,从而实现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若气血郁滞,经络闭阻,寒邪侵袭,情志郁结,所愿不遂等皆可使经气郁滞而阳气不能宣通于外、从而导致诸多临床病症。通阳法是指患者的阳气失于温通,经络气血阻滞而出现的一系列阳气闭郁的症状,可通过温通阳气的方法得以  相似文献   

9.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者抑遏之谓,发者发越之意。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当发而越之,以返其本然之性。火郁非一病之专名,乃是一系列病证的共同病理基础,囊括的范围相当广泛。因火与热同性,故火郁又常称为热郁。一、火郁的病因病机郁火何来?乃阳气被郁化而为火。阳气为人身之正气,升降出入,循行不已,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明变化所由生焉,乃立命之本。一且气机郁遏不达,则出入废、升降息,阳气不能循行宣发,失其冲和之性,则郁而化火,此即“气有余便是火”之谓。故费伯雄曰:“凡郁病先气病,气得流通,何郁之有?”  相似文献   

10.
朱光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31-532
通阳与温阳均为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临证实践中,常可见将通阳与温阳混为一谈者,其实二者同中有别。兹对此二者加以辨析。1通阳 通阳,顾名思义为通达阳气,其适应症当为阳气阻遏。阳气是机体的一种营养物质,为机体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呈现的是一种流动、弥散的状态。它弥漫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具有温煦、推动、固护、防御、气化等作用。当机体发生某种病理变化时,这种状态即有可能被打破,表现为郁滞、阻遏。临证发现,造成阳气不通的原因很多,其常见病变证治如下。1.1寒凝遏阳:素体阳虚,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  相似文献   

11.
对于"扶阳气""存阴液"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内经》."扶阳气"包括了扶心阳、扶肝阳、扶脾阳以及扶肾阳;而"存阴液"在临床包括了三阳病固护胃阴、阳明腑实急下存阴、三阴病重在救助肾水.现代研究表明,阳气、阴液是人体的根本,"扶阳气""存阴液"可应用于多种危急重症及消耗性疾病的治疗,起到减轻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结合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及患者临床症状,探讨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理及论治思路。认为机体阳气亏虚导致清气和能量不足,继而影响水谷精微化生,致使阴血亏虚,有形物质的凝聚及形成乏源,为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因病机。治疗当重视温阳补肾、健脾养血,以达助阳化气、辅阴成形之功;“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中医论治骨质疏松症中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但遣方用药当根据证候虚实、病邪性质调整,方能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系统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将出汗的机理归结为“阳加于阴”,也就是说出汗必须以阴液为原料、阳气为动力、汗孔为通道。但凡影响阴液、阳气、汗孔者皆可使出汗量发生改变,甚至造成病理性出汗即汗病。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汗病可分为炅汗、魄汗、漏泄、偏风、寝汗等。鉴于出汗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病的调治总以调和阴阳为法则,具体则应根据汗病类型的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14.
营卫失和(阳不入阴)是失眠主要病机。少阴枢机调节太阴开及厥阴合使阳气入阴;少阴枢机不利,则太阴不得开,厥阴不得合,升发之阳气则收降失乖,故不得入于阴。治疗不可只重安神,追溯《内经》对营卫失和及阴阳离合阐述,四逆散化裁,调节少阴枢机,使卫气入阴。少阴枢机得利,太阴厥阴开合有度,表里如一,阴阳通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境。  相似文献   

15.
结合糖尿病当前的辨证治疗现状,指出脾肾阳虚、阳气亏损是引发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病机,从而在阐明温肾健脾为本病治疗大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温肾健脾法治疗糖尿病的五大施治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介绍清初名医郑重光的医案集《素圃医案》,探讨郑氏学术思想。郑重光(素圃)为火神派前期的扶阳名家,黄童白叟无不知其名。医案具有鲜明的火神派风格,其学术特色:强调治病宗经,娴于伤寒;重视阳气,自命"留热医也";擅用姜附,特色突出;火分阴阳,善辨阴火;以脉为准,凭脉者十之八九;园通活法,医意达变等。这些在其医案中均有突出的体现,足以启迪后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叶新翠  李宏 《光明中医》2016,(19):2873-2875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顾植山教授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不寐治疗,疗效甚佳。文中列举防风通圣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乌梅丸、血府逐瘀汤治疗不寐案3则以佐证。案1不寐用防风通圣散解表使卫行通畅,太阳得开,清下阳明,则阳明得阖,寐差易醒得解;案2不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枢转少阳、太阴,使太阴"机转"而获效,二诊使用乌梅丸调节厥阴枢机,使阴阳之气顺利交接而愈;案3不寐用血府逐瘀汤,调畅少阳、少阴枢机,使阴阳开、阖有度,阳入阴则寐,阴出阳则寤。  相似文献   

18.
阳明中寒证之固瘕是以泄泻为主并伴有全身寒性症状的长病程疾病,肠中必有硬便结滞;其病机为胃阳不足,中寒结聚,水谷的腐熟、传导失常,治以温阳导滞。提示辨治泄泻为主诉的疾病应先分清病位,对内有实邪者应采取"通因通用"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提升,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残疾病.抑郁症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症状综合征,西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抗抑郁药多从单一靶点出发,普遍存在抗抑郁谱窄、起效慢、副作用大的弊端.中药方剂以多成分、毒副作用小、多效应、协同作用强和整体调节为特点,在抑郁症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本文阐述了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是由消渴迁延而致。究其病机,乃因燥热阴虚日久耗气而致气阴两虚,病情持续发展则阴损及阳可出现阴阳两虚,后期则出现阳衰浊毒瘀阻,且病变过程中又每多夹瘀。故主张本病辨证可分燥热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及阳衰浊毒瘀阻4型,并且每型可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各期相对应,以便临床施治。强调中医辨证治疗的重点应放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期,才能取得较佳疗效并能防止变证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