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及其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有血小板输注(platelettransfusion,PT)史血液病患者76例,共输注血小板287次,其中有效输注174例次,无效输注113例次。Logistic逻辑回归分析比较影响患者PT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反复PT(xz=39.26,P〈0.01)、感染(x2=8.62,P〈0.01)、脾肿大(X2=29.53,P〈0.01)和活动出血(x2=4.82,P〈0.05)与无效PT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3次(OR=3.42,P=0.001),脾肿大(OR=3.01,P=0.002)是导致无效PT的独立因素。结论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脾肿大患者发生无效PT的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丁琪 《中国医学创新》2013,(30):150-152
目的: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笔者对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3年1-6月的红细胞输注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红细胞输注后影响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456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697次,无效输注107次,占15.35%。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有4个: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结论:输血次数、妊娠次数可能是通过免疫因素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而发热及恶性肿瘤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贫血患者192例,根据红细胞输注效果分为输注无效组(n=35)和输注有效组(n=157)。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因素的最佳截断值,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既往输血次数、既往输血量、妊娠史、感染、发热、肝脾肿大、红细胞储存时间长、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既往输血量> 10U、感染、发热、肝脾肿大、红细胞储存时间长是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以这些危险因素为预测因子,构建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其C-index为0.813(0.736~0.920)。风险阈值> 0.21时,此预测模型所提供的临床净收益较高。结论 既往输血量> 10U、感染、发热、肝脾肿大、红细胞储存时间长是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  相似文献   

4.
血液病患者红细胞无效输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昆梅  欧海  吴少麟  莫红燕 《海南医学》2010,21(22):132-133
目的为探讨红细胞悬液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对血液科146名输血患者进行调查。方法调查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普洱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患者红细胞无效输注病例的发生情况,分析红细胞输注后影响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 146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悬液363次,无效输注56次,占15.43%。结论输血次数、妊娠次数、发热及输血不良反应与红细胞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与红细胞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及妊娠次数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而发热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并验证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9 年1月至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174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其中4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128例血小板输注有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多次妊娠、活动性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脾肿大、发热、ABO血型、输注血小板次数、血小板抗体和血小板计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 =2.43,95%CI =1.08~5.44,P =0.031)、血小板抗体阳性(OR =4.46,95%CI =1.11~17.85,P =0.035)、发热(OR =2.42,95%CI =1.03~5.71,P =0.042)、脾肿大(OR =2.14,95%CI =1.01~5.92,P =0.045)、输注血小板3 次以上(OR =4.90,95%CI =2.10~11.42,P =0.002)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由此建立列线图模型。模型经内部验证(Bootstrap重抽样500次)后,预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列线图预测模型准确性良好,有良好的校准度与区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临床红细胞输注无效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临床对策。 方法 选取2015 年5 月-2016 年5 月在湘雅医院行红细胞输注的4 148 例患者,患者输注红细胞后24 h 内复 查血红蛋白(Hb),与输血前比较,若Hb 未达到预期值,则视为红细胞无效输注,并对调查结果及相关因素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院总无效输血率为12.01%,血液内科无效输血率最高为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红细胞输注效果与性别、年龄、输血次数有关,女性患者无效输血率高于男性患者(P <0.05); 输血次数越多,无效输血率越高(P <0.05);患者年龄越大,无效输血率越高(P <0.05);血液病患者发生无 效输血率高于非血液病患者(P <0.05)。结论 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红细胞输血效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 保临床输血疗效,做到合理使用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影响临床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提倡建立个体化输血的治疗策略,并就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临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与其年龄、性别、病种、输血次数、既往输血史的关系。结果:2146例患者中,实行了4302次输血治疗中出现了620次红细胞输注不佳。患者的年龄、性别对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不大,而病种、输血次数、既往输血史以及输血不良反应对红细胞输注效果有明显影响。对于恶性肿瘤性疾病和血液病的患者,在输血治疗的过程中,相比其他患者而言,其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增加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导致输血治疗效果不良。结论:红细胞临床输注效果与患者免疫状况有密切关系,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安全、有效、独立的个体化输血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影响临床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提倡建立个体化输血的治疗策略,并就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临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与其年龄、性别、病种、输血次数、既往输血史的关系。结果:2146例患者中,实行了4302次输血治疗中出现了620次红细胞输注不佳。患者的年龄、性别对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不大,而病种、输血次数、既往输血史以及输血不良反应对红细胞输注效果有明显影响。对于恶性肿瘤性疾病和血液病的患者,在输血治疗的过程中,相比其他患者而言,其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增加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导致输血治疗效果不良。结论:红细胞临床输注效果与患者免疫状况有密切关系,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安全、有效、独立的个体化输血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分组的依据为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其中Ⅰ组(n=31)、Ⅱ组(n=28)、Ⅲ组(n=20)的输血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1)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较高(P〈0.05);(2)三组间的输血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后三组患者的Hb、RBC均显著升高,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Ⅰ组比较.Ⅲ组的Hb、RBC、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改善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时选择红细胞制剂输注联合应用血液置换,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危象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Liu WB  Men LN  Tang BY  Huang RX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9):2737-2740
目的 探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扩大切除术后危象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76例全身型MG患者术后危象的影响因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36例发生术后危象。研究项目包括:性别、手术时年龄、手术时病程、胸腺病理类型、手术时受累部位、手术时临床分型(Osserman分型)、术前感染史(术前1个月内)、术前危象史(术前1个月内)、术前吡啶斯的明用量(mg/d)、术前激素使用情况、手术持续时间(min)、手术过程的出血量(ml)、手术时胸膜破损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吞咽肌受累(OR=8.494,P=0.001),术前危象史(OR=5.667,P=0.000),胸腺瘤(OR=2.147,P=0.047),Ⅲ、Ⅳ型(OR=4.549,P=0.000),术前感染史(OR=3.30,P=0.038),术前吡啶斯的明用量大(OR=1.019,P=0.001),手术持续时间长(OR=1.012,P=0.034),出血量多(OR=1.004,P=0.012)为术后发生危象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吞咽肌受累(OR=7.709,P=0.003)、术前感染史(OR=4.582,P=0.037)、术前危象史(OR=4.526,P=0.001)、术前吡啶斯的明用量大(OR:1.016,P=0.01)是术后发生危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吞咽肌受累、术前感染史、术前危象史、术前吡啶斯的明用量大是术后发生危象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降低术后危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及早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科38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无合并血栓性疾病发生的恶性肿瘤患者38例做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既往病史的统计,测定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并对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单、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有既往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史者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在并发感染、输血治疗、地塞米松治疗上存在差异(P〈0.05)。并发感染、输血治疗、地塞米松治疗可以作为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并发感染、输血、地塞米松可作为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正确评价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风险,做好预防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高丽斌 《河北医学》2013,19(1):93-97
目的:探讨国内人群肝门部胆管癌(HC)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本院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128例为研究组,512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收集并统计分析与HC发生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肝胆疾病及手术史,肝炎病史及其它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胆总管结石(X2=21.759,P〈0.001)、肝内胆管结石(X2=20.645,P〈0.001)、胆囊结石(X2=69.532,P〈0.001)、胆囊切除术(X2=10.400,P=0.001)、胆道蛔虫病史(X2=11.231,P〈0.001)、肝血吸虫病史(X2=9.146,P=0.003)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其余各项不存在差异(P均〉0.05)。逐步logistic回归发现胆总管结石(OR=3.451,95%CI=0.889-11.327)、肝内胆管结石(OR=3.189,95%CI=0.783-10.482)、胆囊结石(OR=4.981,95%CI=1.645-21.482)、胆囊切除术(OR=2.783,95%CI=0.668-8.455)、胆道蛔虫病史(OR=3.589,95%CI=0.984-13.793)、肝血吸虫病史(OR=2.442,95%CI=0.401-6.742)是发生HC的高危因素。结论:我国人群中HC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了胆道结石及肝胆寄生虫病史,乙肝及丙肝不是其高危因素,通过了解HC的高危因素可以更深入了解HC的病因学内容,为临床诊治HC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冠心病患者1421例,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根据CTA结果,将至少1处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70%定为狭窄组(n=626),其余为对照组(n=79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冠心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44.05%(626/1421)。两组性别、收缩压、三酰甘油、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OR=1.337。95%CI1.039~1.721,P=0.024)、收缩压(OR=1.014,95%CI1.009~1.020,P=0.000)、三酰甘油(OR:1.190,95%CI1.055~1.341,P:0.005)、心肌梗死病史(OR=1.463,95%CI1.088~1.966,P=0.012)均为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与多种独立危险因素有关.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唐渊    王伟  宋昱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3):247-251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6例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111 例)和非AKI组(585例)。对术后患者AKI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与非AKI组比较,AKI组年龄更大(t=6.020,P=0.003)、合并糖尿病的更多(χ2 =11.941,P=0.001)、术前心功能更差(t=5.911,P=0.014)、同期行搭桥手术的更多(χ2 =19.399,P=0.000)、体外循环时间更长(t=4.518,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t=3.115,P=0.000)、呼吸机应用时间更长(t=10.141,P=0.000)、肺炎发生率更高(χ2=76.872,P=0.000)、术后输血率更高(χ2=38.954,P=0.000)、ICU住院时间更长(t=4.577,P=0.000)、术后30 d内死亡率更高(χ2=42.520,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OR=4.338,95%CI:2.149~8.753)、呼吸机应用>72 h(OR=8.846,95%CI:4.621~16.933)、术中输血(OR=3.774,95%CI:2.024~7.040)、术后肺炎(OR=3.302,95%CI:1.152~9.467)是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LVEF<40%、术中输血、术后肺炎、呼吸机应用时间延长是心脏瓣膜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术后30 d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年龄是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病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在我国高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且理论上年龄不是介入治疗的限制因素。所以,进一步分析我国这部分特殊患者目前治疗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目的 分析高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1月至2019年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入院诊断为NSTEMI患者5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75岁组(152例)和<75岁组(384例),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在≥75岁组中按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Killip>Ⅱ级、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心率、既往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高血压≥2级、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脑血管病〕、吸烟、饮酒。记录患者GRACE评分、射血分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空腹血糖、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治疗策略选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高龄NSTEMI患者选择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倾向评分后<75岁组介入治疗比例高于≥75岁组(P<0.05)。与保守治疗组比较,介入治疗组的GRACE评分、肌酐水平降低,总胆固醇、白蛋白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OR=1.022,95%CI(1.002,1.044),P=0.034〕、GRACE评分〔OR=1.015,95%CI(1.001,1.030),P=0.031〕、白蛋白水平〔OR=0.86,95%CI(0.763,0.969),P=0.013〕、肌酐水平〔OR=1.018,95%CI(1.000,1.035),P=0.044〕是选择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率低,低血压及高白蛋白是介入治疗的促进因素,高GRACE评分、高肌酐水平是其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远期预后预测目前应用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评分,其在ACS中占比逐年升高,有超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趋势,二者虽同属ACS,但其发病率、急性期死亡风险及远期预后存在明显差异。然而截止到目前,尚无有关针对于NSTEMI患者远期预测的有效工具的文献。目的 分析NSTEMI患者院外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入院诊断为NSTEMI的患者32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Killip分级、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心功能、既往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溶栓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陈旧性脑梗死、脑出血、贫血〕、吸烟、饮酒。记录患者院内是否心力衰竭、院内用药、GRACE评分、射血分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离子、血脂以及治疗策略选择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至2020-09-01,观察MACE及全因死亡发生情况。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分析NSTEMI患者院外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结果 (1)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年龄、高血压≥2级比例、院内应用倍特类比例、总蛋白、球蛋白、院内心力衰竭比例、未血管重建比例均较高,吸烟比例、肾小球滤过率、低密度脂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较低(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OR=0.621,95%CI(0.408,0.946),P=0.026〕,血红蛋白〔OR=0.983,95%CI(0.969,0.996),P=0.013〕,未血运重建〔OR=2.030,95%CI(1.153,3.573),P=0.014〕,总蛋白〔OR=2.412,95%CI(1.244,4.675),P=0.009〕是NSTEMI患者发生院外MACE的影响因素。(3)进一步建立危险因素的回归方程:logit(P)=3.98-0.476X1-0.018X2+0.88X3+0.708X4(注:X1表示淋巴细胞计数,X2表示血红蛋白,X3表示总蛋白,X4表示未血运重建)。结合各因素的危险系数β,最终建立了总分值为21分,预测截断值为9分的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结论 NSTEMI患者远期发生MACE较为常见,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蛋白、未血运重建是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了总分值21分,预测截断值9分的远期MACE发生预测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率高,危害性大,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但社区实施眼底筛查较为困难,而DR风险预测模型可帮助全科医生早期识别DR高危人群。目的 探讨社区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DR风险预测模型,进一步提高DR患者筛查效率。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421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336例,检验组8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压以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尿蛋白,均行非散瞳眼底彩色照相(NMFCS)。模型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出发生DR的相关因素,得出的相关因素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构建DR风险预测模型,并由检验组评估DR风险预测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在42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DR患者共87例,其中模型组69例,检验组1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R的危险因素有病程(β=0.196,OR=1.217,P<0.001),收缩压(SBP)(β=0.028,OR=1.028,P=0.038),FBG(β=0.409,OR=1.506,P=0.003),HbA1c(β=0.594,OR=1.811,P=0.001),LDL-C(β=0.360,OR=1.434,P=0.038)。据此,构建的DR风险预测模型为Y=1/〔1+e-(0.196X1+0.028X2+0.409X3+0.594X4+0.360X5-16.482)〕,其中,Y指DR发生概率,X1指病程,X2指SBP,X3指FBG,X4指HbA1c,X5指LDL-C。DR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组发生DR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84,诊断临界值是0.192。DR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检验组发生DR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03,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79.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病程、SBP、FBG、HbA1c、LDL-C与DR显著相关,DR风险预测模型对DR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PP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2例胃肠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PC组和非PPC组,比较两组患者66个观察项目的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6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2%(206/8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31个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51)、伴存呼吸疾病(OR=2.942)、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OR=0.977)、术前抗生素使用时间(OR=1.068)、术中气管插管时间(OR=1.003)、保留鼻胃管时间(OR=1.05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OR=1.939)为发生PPC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术前伴存呼吸疾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术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术中气管插管时间、保留鼻胃管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长的胃肠手术患者易发生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