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特点,以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 对经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28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与MRA的特点.结果 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85例,脑于脑神经压迫损害症状26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11例,脑积水6例.基底动脉平均直径为4.9(4.5~5.4)mm,平均长度为34.5(30~39)mm,横向偏离超过基底动脉的起始点到分叉之间垂直连线的平均长度为11.2(10.5~15.1)mm.结论 VBD的临床表现多样,以脑卒中为主,致残率及致死率高,MRI对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特点,以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对2009年确诊的5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及MRA特点。结果临床表现多样,常表现为脑干/脑神经压迫症状、缺血性中风、脑积水等。头颈MRA可见增粗、延长、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及基底动脉移位、扩张、压迫脑干。基底动脉直径>4.5 mm,全长>29.5 mm,侧方移位>10 mm。结论VBD多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脑干/脑神经受累症状。头颈MRA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变异的椎基底动脉的立体形态、血管壁钙化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以作为VBD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CT血管造影(CTA)的特点,加深对该种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2008年7月确诊的5例VB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及CTA特点。结果: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可表现为眩晕;VBD还可以引起周围性面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不全闭锁综合征。头颈CTA可见增粗、延长、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及管腔、管壁内钙化斑,以及基底动脉移位、扩张、压迫脑干。结论:VBD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更多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脑干梗死及脑神经损害。头颈CTA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变异的椎基底动脉的立体形态、血管壁钙化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以作为VBD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病人,男,55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1月,加重2 d于2011年5月5日入院。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左侧面瘫、脑梗死病史,长期吸烟30余年,约15支/d,否认外伤史及家族遗传病史。查体:血压16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未见异常。神经科查体:意识清,语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在C T血管成像(C T A)上的特征和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VBD患者(n=46)的临床资料及CTA图像,根据临床症状分组标准分为血管性症状组(n=30)和无血管性症状组(n=16),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以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1月诊断为VBD的28例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结果 28例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38~87(61.5±10.1)岁,症状性VBD患者12例(42.9%),非症状性16例(57.1%)。症状性VBD主要表现为后循环脑梗死、脑出血,颅神经症状以及脑干受压症状;有症状VBD患者头颅MR的椎基底动脉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相血管高信号较无症状VBD患者发生率高(75.0%vs.43.8%,x2=5.471,P<0.05),且信号强度更高[(2.1±0.2)级vs.(1.3±0.3)级,t=2.480,P<0.05]。结论 VB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依靠影像学表现,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2):80-82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VBD患者45例进行观察,另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非VBD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合并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45例VBD患者中仅行MR检查12例,包括循环新鲜梗死灶6例,脑干压迫4例,脑出血1例,脑积水1例。仅行MRA检查8例,MRA显示可见迂曲、延长、扩张的椎基底动脉及基底动脉移位、压迫脑干等。两者均进行检查共25例。观察组VBD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吸烟/饮酒史、合并内科疾病及主要临床表现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VBD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不同检查方法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ehoeetasia,VBD)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血管变异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VBD主要发生于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临床表现复杂。我科于2012年收治1例VBD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相关文献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佘孝君  柳四新  王爱民 《海南医学》2013,24(16):2398-240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25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头晕、肢体无力及耳鸣;对患者的CT、MRI、MRA分析可见明显扩张并延长的基底动脉,对周围脑组织尤其是脑干造成明显的压迫。结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率较低,易造成误诊,采用多种诊断方式结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确诊率,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治疗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11.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临床特点及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ZY  Jiao JS  Xue S  Tian ZH  Liu Z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7):3313-3317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 对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5例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经磁共振确诊的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临床特点:经研究本组患者以后循环缺血(84%)为主,临床表现以不间程度头晕(40%)最常见.(2)影像分析:头颅CT漏诊2例(8%).头颅MRI及MRA诊断率100%.基底动脉分叉高度及基底动脉侧向偏移均以2级(Smoker分级法)最常见(分别占60%及68%),且基底动脉以右侧移位多见(60%).延髓受压变形常见(40%).基底动脉钙化占(12%)及并发脑积水(4%)少见.另外,VBD常合并后循环颅内血管动脉硬化性斑块(40%以上).(3)随访结果:随访期(0.5~1.5年)内3例(12%)患者发生严重的脑干梗死,其中2例(8%)死亡.均为基底动脉分叉高度及侧向偏移程度3级者.结论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临床表现多样,但表现为后循环缺血并不少见,尤其是高龄患者.因其致死及致残率较高,我们必须及早诊断,磁共振对明确诊断及评价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脑卒中的临床分析(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高利 《北京医学》2008,30(10):582-58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引起的脑卒中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5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为一种少见的血管异常性疾病,无特异临床表现,所引起的脑卒中以后循环脑梗死多见。影像学检查示,脑千梗死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小脑出血1例,顶枕部出血1例。CT、MRI及CTA、MRA检查示5例均见椎基底动脉的延长扩张.其中2例形成骑跨。脑血管及颈动脉超声示2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结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起的脑卒中无临床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16-18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神经内科入院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RA或CTA检查诊断分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患者100例(VBD组)及非VBD患者100例(非VBD组),观察、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VBD组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脑卒中、高尿酸血症、合并两种或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TC、TG、LDL-C、HDL-C方面与非V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性别、糖尿病、BMI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吸烟史、饮酒史、合并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及两种或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均为导致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临床表现复杂,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对VBD发病的危险因素予以广泛重视,对合并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的患者应及时干预,从而为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方法:使用Mimics软件读取1例VBD患者颅内动脉影像的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数据,进行三维实体重建,应用Ansys软件对实体模型进行流体力学分析,模拟VBD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并描述流线、管壁切应力和管壁压力情况。结果: 双侧椎动脉汇合为基底动脉后血流仍表现为分层流动,在基底动脉迂曲部出现绕壁血流。椎基底动脉汇合部及基底动脉下段的局部低壁面切应力和高壁面压力区域相吻合。推测VBD的生长初始部位可能位于椎基底动脉汇合部及基底动脉下段,低壁面切应力导致的血管壁退化及相应区域存在的高壁面压力可能与VBD的发生、发展有关。结论:CFD数值仿真可能为进一步研究血流动力学在V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患者磁共振成像(MRI)的分级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点,以提高对VBD的诊断和预后的认识。方法:对23例经MRI确诊的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MRI及TCD特点。结果:(1)本组患者以后循环缺血为主,临床表现以不同程度头晕最常见。(2)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基底动脉分叉高度及基底动脉侧向偏移均以2级(Smoker分级法)最常见。(3)TCD分析:双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20cm/s,基底动脉Vm≤30cm/s,同时伴有基底动脉侧向偏移程度3级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高。结论:VBD临床表现多样,但表现为后循环缺血并不少见,尤其是高龄患者;MR结合TCD特点对诊断及评价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