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样本类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对EB病毒(EBV)DNA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同时检测2 694例不同疾病患者的PBMC及血浆中的EBV DNA,分析不同疾病患者不同样本类型之间EBV DN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在2 694例检测EBV DNA的患者中,PBMC和血浆均阳性的有131例(4.86%),血浆阴性而PBMC阳性的有1 045例(38.79%),血浆阳性而PBMC阴性的有3例(0.11%)。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2种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差(Kappa0.4)。84例鼻咽癌患者中有24例(28.57%)PBMC EBV DNA阳性,血浆EBV DNA均为阴性。119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45例(37.82%)PBMC EBV DNA阳性,有39例(32.77%)血浆EBV DNA阴性而PBMC EBV DNA阳性。46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193例(41.42%)PBMC EBV DNA阳性,有169例(36.27%)血浆EBV DNA阴性而PBMC EBV DNA阳性。不同疾病患者PBMC EBV DNA拷贝数均高于血浆(P0.001)。结论 PBMC EBV DNA阳性率及拷贝数均高于血浆,建议结合疾病类型选用合适的样本类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由于EB病毒独特的感染方式,其实验室诊断特别是核酸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EB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感染方式、抗体产生,特别是核酸检测中标本类型的选择、标准化以及未来的检测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述评和展望,以期为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判提供更准确的核酸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流行性出血热5期中各阶段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Fas/FasL表达及相关免疫机制研究。方法 选择经典5期经过的重症出血热患者50例,分为发热期(Ⅰ期组)、低血压休克期(Ⅱ期组)、少尿期(Ⅲ期组)、多尿期(Ⅳ期组)和恢复期(V期组)。AO/EB双染色观察各组PBMC细胞的凋亡率;ELISA法测外周血中TNF-α、IL-6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Fas、Fas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 AO/EB染色结果:Ⅰ期组、Ⅱ期组、Ⅲ期组PBMC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Ⅳ期组和V期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1h: F=29.12, P<0.001; 6h: F=27.54, P<0.001; 12h: F=25.23, P=0.003; 24h: F=18.17, P=0.005)。2. Ⅰ期组、Ⅱ期组、Ⅲ期组外周血PBMC中的Fas和FasL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组、Ⅱ期组及Ⅲ期组PBMC中的Fas和FasL mRNA表达亦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前3期的TNF-α、IL-6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I期组炎症因子最高,Ⅳ期组表达量水平相对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F-α: F=42.35, P<0.001; IL-6: F=31.27, P<0.001)。结论:重症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理过机制存在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其浓度高低与机体损害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在类风湿关节炎(RA)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62例RA患者(其中3例同时合并干燥综合征)和138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HHV6DNA表达现状。同期运用美国德灵公司血浆特定蛋白分析仪定量检测RA患者血浆中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结果RA患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s)HHV6DNA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7992);RA患者PBMC中HHV6DNA阳性率与其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RA患者组RF阳性(浓度≥20IU/ml)率与PBMC中HHV6DNA阳性率之间无明显一致性(P=0.7502)。RF浓度≥50IU/ml的RA患者组PBMCs中HHV6DNA阳性率明显高于RF浓度<50IU/ml的RA患者组(P=0.0295);部分RA患者血浆中可检出HHV6DNA,而对照组血浆中HHV6DNA阴性。结论HHV6DNA在RA患者PBMCs中有较高检出率,部分RA患者血浆中存在HHV6DNA,提示该组患者中可能存在HHV6活动性感染;HHV6感染可能与RA患者血浆中RF滴度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输血传播病毒 (TTV)检测状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对 6 6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及PBMC进行TTV DNA检测 ,同时采用酶免疫分析 (EIA)检测血清中HBsAg和抗 HCV。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TTV、HCV、HBV检出率分别为 18.2 %、2 4 .2 %、7.6 %。血清TTV DNA阳性与阴性患者 ,抗 HCV阳性率分别为 9.1%与 2 7.3% ,HBsAg阳性率分别为 0 %与 9.1% ,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BMC中TTV DNA检出率 2 2 .7% ,PBMC中TTV DNA检出率在血清TTV DNA阳性者显著高于血清TTV DNA阴性者 (5 8.3%vs 14 .8% ,P<0 .0 5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TTV感染不依赖于HCV或HBV而存在。PBMC中TTV DNA主要在血清TTV DNA阳性患者中检出 ,PBMC可能是TTV的一个贮存场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YAP)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5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和3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PBMC中YAP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28 d临床结局将脓毒症组分为死亡亚组(26例)和存活亚组(39例),比较2个亚组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和PBMC中YAP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类指标的相关性,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YAP mRNA表达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效果。结果脓毒症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具可比性(P> 0.05)。脓毒症组PBMC中YAP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死亡亚组患者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及PBMC中YAP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存活亚组(P <0.05)。脓毒症患者PBMC中YAP mRNA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60,P <0.05),YAP mRNA表达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691,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0.692。结论脓毒症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PBMC的HBV-DNA定量间的关系。方法采用FQ-DNA技术检测90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HBV-DNA含量。结果HBeAg阳性时,血清和PBMC的HBV-DNA阳性率均为100%,HBeAg阴性时,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0.9%,PBMC阳性率为66.7%。另外当HBeAg( )、HBV-DNA( )时,PBMC阳性率为100%,HBeAg(-),HBV-DNA( )时,PBMC阳性率为85.7%,HBeAg(-),HBV-DNA(-)时,PBMC阳性率为48.1%。结论同时进行HBV-DNA的血清学以及PBMC内检测十分重要,其检测结果在临床上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判断,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研究用于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的亚甲蓝是否对人体免疫细胞功能产生影响。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在T细胞特异性刺激因子Anti-CD3/CD28存在的条件下,加或者不加不同浓度的亚甲蓝共培养,培养至72h,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培养66h后,加入CCK-8染料继续培养4~6h,于A_(450)处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高浓度剂量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对AntiCD3/28刺激PBMC的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其OD值由0.897±0.385分别降至0.632±0.334、0.524±0.254、0.445±0.287,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高浓度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可下调Anti-CD3/28诱导PBMC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10、γ-干扰素(IFN)-γ,且呈剂量依赖效应。1.25、2.5、5μmol/L的亚甲蓝影响PBMC分泌IL-17a,IL-17a水平由(406±57)pg/mL分别降至(276±38)、(192±31)、(134±24)pg/mL;影响PBMC分泌IL-10,IL-10水平由(184±15)pg/mL分别降至(132±13)、(110±12)、(42±8)pg/mL;影响PBMC分泌IFN-γ,IFN-γ水平由(4 512±187)pg/mL分别降至(2 876±143)、(2 234±153)、(1 988±112)pg/mL。结论高浓度亚甲蓝(≥1.25μmol/L)对人PBMC的增殖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功能有显著抑制作用,换而言之,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浓度(≤0.33μmol/L)的亚甲蓝对PBMC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该浓度的亚甲蓝对人纯T细胞免疫功能是否有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趋化因子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20例健康者PBMC MCP-1的基因表达。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BMC MCP-1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P-1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利用荧光多肽底物,检测人PBMC中免疫蛋白酶体亚基LMP7酶活力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LMP7活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生发展的关系提供检测依据.方法 采集2018年8—12月入院的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2名健康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提取PBMC,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LMP7酶活力检测条件:PBMC...  相似文献   

11.
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X线与CT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肺淋巴瘤的CT与X线表现,以提高对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经穿刺或手术证实的肺淋巴瘤29例,均作胸部CT扫描及X线摄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9例肺淋巴瘤患者影像学表现为:结节病灶8例、支气管肺炎表现9例、节段性肺炎表现3例、肺不张1例、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27例、胸腔积液11例、网织状改变4例,其中23例具有上述两种两种以上改变。CT显示肺部病灶,尤其是肺门纵膈淋巴结方面优于X线。结论: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CT是肺淋巴瘤诊断和观察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EB病毒DNA载量与肝、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4月~7月入院147例EB病毒DNA阳性患儿,检测其EB病毒DNA载量和生化指标; 收集健康对照组80例。按照DNA载量的高低,分为低载量组80例,中载量组41例,高载量组26例,分析比较不同DNA载量与肝功能、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 EB病毒DNA低载量组、中载量组、高载量组肝损害率分别为17.50%,43.90%和61.54%; 肾损害率分别为3.75%,12.2%和37.5%。DNA载量越高,发生肝、肾损害的概率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8.38; P值均<0.05); 低年龄组DNA载量(4.93±0.75)高于中年龄组(4.60±0.83)与大年龄组(4.63±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73,P=0.006),中年龄组DNA载量对数与高年龄组DNA载量对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7,P=0.788)。女患儿组DNA载量对数(4.55±0.62)低于男患儿组DNA载量对数(4.93±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2,P=0.015)。患儿组清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1,P<0.005)。结论 小儿感染EB病毒,EB病毒DNA载量越高,发生肝肾损害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普通冰冻血浆(FP)和新鲜冰冻血浆(FFP)中血浆组分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提供的FP和FFP各20份,血浆融化后即刻分别检测凝血因子、纤溶系统及抗凝蛋白指标等12种血浆组分,即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凝血因子V(FV)活性、纤维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新型卟啉化合物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法检测精浆锌结果,观察比较其对诊断男性不育症的意义.方法 用新型卟啉化合物与精浆锌反应,用分光光度计比色,与标准品比较计算出精浆锌浓度,同时与原子吸收法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原子吸收法测定200例健康组精浆锌为2.16±0.692 3 mmol/L,分光光度法测定200例健康组精浆锌为2.14±0.871 0 mmol/L,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r=0.998 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05).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实验组210例不育症患者精浆锌均值为1.65±0.571 mmol/L,健康组200例已育男性精浆锌均值为2.14±0.871 mmol/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3,P<0.05).结论 新型卟啉化合物分光光度法是测定水中锌的一种简便方法,通过试验创新用于检测精浆锌,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复性好,与原子吸收法呈正相关(r=0.998 6),对男性不育症的诊断有很大参考价值,值得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探讨原发皮肤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PCL)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特点,着重研究和总结一些PCL的特殊类型。【方法】筛选1983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北京铁路总医院诊断为PCL者40例。收集40例的主要临床资料和库存组织蜡块,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并选出25例做TCRβ/γ和IgHFr2A/Fr3A基因重排检测。对全部病例进行追踪随访。【结果】40例平均年龄(41.53±20.14)岁。老年男性略占优势。肿瘤病变以躯干和上肢首发为主。临床表现以皮下结节为主。光镜下,一般类型PCL瘤细胞分布具有结外同类型T、B淋巴瘤细胞的特点,特殊类型如原发皮肤CD30阳性/阴性大T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特点。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检测对分型有帮助。【结论】①PCL并不罕见,本组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共28例(70%);原发皮肤B细胞淋巴瘤共9例(22.5%),以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占优势。②PCL有其不同于结内或结外其他部位淋巴瘤的独特亚型,建议采用综合EORTC分类与WHO 2001淋巴造血组织分类的修订分类。③CD30的表达与否为原发皮肤大T细胞淋巴瘤最主要的预后指标,CD30阳性者预后好,CD30阴性者预后差。④免疫组化最好两种以上抗体协同使用。⑤基因重排检测对于PCL的早期和交界性病变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淋巴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建立成熟稳定的动物模型在淋巴瘤病变机理前瞻性研究及进行有效临床治疗的药理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对淋巴瘤各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模型特点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HCY)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循环酶法检测42例NHL患者PHCY(NHL组)的水平,30例健康人(CON组)及1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组)患者作对照,比较P—HCY水平与NHL患者各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NHL组P—HCY浓度较CON组及RH组明显增高(P〈0.05);P—HCY在低年龄组、低度恶性程度及Ⅰ+Ⅱ期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显著性低于高年龄组、高度恶性组及Ⅲ+Ⅳ期组(P〈0.05)。血清乳酸脱氢酶(S-I,DH)浓度与P—HCY浓度呈正相关。【结论】NHL患者P—HCY的表达,对临床分期、病理恶性程度、肿瘤侵犯程度有一定指导意义;P—HCY和S-LDH的检测对NHL治疗反应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判断恶性淋巴瘤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淋巴组织细胞性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收集9例淋巴组织细胞性淋巴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组织学上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完全为肿瘤细胞所代替,瘤细胞8例为小淋巴细胞性,1例为大细胞性。组织细胞或连成一片,或单个散在于淋巴组织中,组织细胞有异型性,偶见分裂象。在免疫组化上瘤细胞呈UCHL1+,组织细胞呈Mac387+(或单个散在,或粘连成片)。1例大细胞性瘤细胞呈BerH2+,其余8例均为BerH2-。L26全部为阴性。结论淋巴组织细胞性淋巴瘤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RF-7 mRNA水平与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4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各15例)和30例正常对照的PBMC IRF-7 mRNA水平.结果 CHB患者PBMC IRF-7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IRF-7 mRNA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CHB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1).结论 CHB患者PBMC IRF-7 mRNA水平明显下降,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