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讨在实验性脊髓挤压伤早期,大剂量DEX对内源性NT-4在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了成年大鼠脊髓挤压伤DEX治疗后NT-4在L3节段腹角运动神经元的表达变化。结果:大剂量DEX促进内源性NT-4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推测DEX在治疗脊髓损伤时除了已知的抗炎作用外,还可能通过促进NT-4的表达,从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 (NS)组和 GDNF组 ,改良 Allen法撞击致伤 T1 2 脊髓 ,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 NS和 GDNF,分别取不同时间的伤段脊髓进行切片 ,应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 (Ch E)和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 ,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GDNF组较 NS组 Ch E活性显著增加 ,ACP活性显著降低 ;2 1d时 NS组的 ACP及 Ch E活性均高于及低于假手术组 ;GDNF组与假手术组 Ch E和 ACP活性差别不显著。 结论 :GDNF对脊髓损伤后的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NOS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7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于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以及NOS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无明显死亡,且未见NOS表达。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1周,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开始减少,并出现NOS阳性表达。之后随着NOS阳性神经元增多,神经元死亡率也增加,6周后神经元数目基本维持稳定而NOS阳性神经元逐渐减少消失。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NOS参与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或在运动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臂丛神经根笥发断伤及根性撕脱后脊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情况。方法 选用60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笥切断僵和根性撕脱伤,于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取髓标本,观察颈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 臂丛神经根笥切务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无明显变化,而根性撕脱伤1周后神经九目开始减少,2周时神经元数自己减少30%,6周时达70%,撕脱伤与切断伤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应用环孢素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mRNA的表达,研究环孢素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环孢素干预,在3、7、14、21、28天,5个不同的时相点各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随机抽取6只大鼠,取下脊髓T12-L1节段,脊髓前角GAP-43mRNA的表达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对照组GAP-43mRNA第3日呈低表达,第7天表达量增加,第14天表达量达到高峰,第21天表达量下降,第28天表达量接近第3天水平。实验组第3、7和14天表达量与对照组相似,第21和28天表达量较对照组有所提高,经统计学处理,第3、7和14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21天和28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环孢素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延缓神经元的退变。  相似文献   

6.
脊髓爆震伤后早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脊髓爆震伤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脊髓爆震伤后早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学变化. 方法: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 ,6 h实验组(B组,n=12)及24 h实验组(C组,n=12),采用0.9 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RDX)将B,C组家兔炸伤,分别于伤后6 h及24 h两个时间点取材,进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银浸染色,观察脊髓神经元形态学改变. 结果:脊髓爆震伤后6 h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可逆性改变,部分神经元坏死,死亡均数为12.58±2.23,而伤后24 h脊髓运动神经元大量坏死,死亡均数达到了31.52±2.6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脊髓爆震伤后6 h内脊髓运动神经元以可逆性改变为主,提出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唯物事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和GDNF组,改良Allen法撞击致伤T12脊髓,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NS和GDNF,分别取不同时间的伤段脊髓进行切片,应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结果:GDNF组较NS组ChE活性显著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压氧预处理是否可以通过抑制早期的细胞凋亡来保护脊髓后角神经元。方法 随机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与高压氧预处理组。高压氧预处理组在给予高压氧5 d后与对照组同时制作脊髓(T8~T10)全横断模型。术后8 h、1 d和3 d取脊髓做冠状冰冻切片,行Nissl及TUNEL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Nissl染色显示,术后8 h及1 d时脊髓后角内浓染的细胞多见,高压氧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浓染的细胞较少,3 d后两组无明显差异;TUNEL染色显示,术后8 h及1 d时阳性细胞多见, 8 h时两组差异明显(P<0.05),1 d时差异最显著(P<0.01)。结论 高压氧预处理对脊髓损伤术后后角神经元起保护作用,术后1 d内保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新生SD大鼠全横断损伤1h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外向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变化及川芎嗪(tetramethypyrazine,TMP)对全横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外向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影响,探讨TMP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新生SD大鼠22只,随机分成两组:即正常组(n=12)和脊髓T 10全横断损伤1h组(n=10),正常组和脊髓全横断损伤1h组又分别灌流8mM TMP.取各组脊髓的L3—L5段,振动切片机切片(厚300μm),36℃孵育1h.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间接共培养情况下是否可以对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的功能产生影响.方法 从孕15 d的SD胎鼠的脊髓内分离培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从新生1 d的SD大鼠的坐骨神经内分离培养SCs.将上述两种细胞分别种植于Transwell培养板的上、下室内,通过细胞计数、3H-TdR掺入观察SCs的存活与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Cs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情况.然后将经共培养处理和未经共培养处理的SCs分别与经1%低氧预处理4 h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共培养72 h,通过细胞计数、MTT法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共培养组SCs增殖指数为(24 197.6±739.8),明显优于直接培养组的(17 451.2±512.7)(P<0.05),共培养组SCs表达BDNF的水平明显高于直接培养组(P<0.05).缺氧后处理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及MTT分别为(89.6±2.3)、(0.238 4±0.006 7),分别优于对照组的(66.4±4.8)、(0.196 2±0.005 9)(P<0.05).结论 在间接共培养情况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可以促进SCs的增殖及分泌BDNF等功能;SCs对缺氧后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更明显的保护作用.利用Transwell进行间接共培养,可以获得活化状态的SCs.  相似文献   

11.
A protocol for the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culture of motor neurons from newborn rat spinal cord was described and the effect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 on the growth of neurite of motor neurons was investigated in vitro. Spinal motor neurons (SMNs) were dissociated from ventral spinal cord of postnatal day 1 rats. The culture system for SMNs was establish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differential adhesion, and use of serum-free defined media and addition of exogenous GDNF. After 72-h culture, the cells displayed the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y of motor neurons, exhibited extensive neuritic processes and were positive for 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 (CHAT) expression. The neurite length of SMNs in GDNF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This protocol can be adapted for various postnatal motor neurons studies.  相似文献   

12.
 高颈段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往往导致膈肌麻痹,了解如何恢复SCI患者膈神经的节律活动至关重要。控制膈运动神经元(phrenic motor neuron,PhMn)的兴奋性前运动神经元主要起源于同侧延髓,因此,当C2脊髓半离断(spinal cord hemisection,SH)后,损伤侧的下行冲动中断,同侧膈神经的节律消失。随后,潜在的对侧下行冲动逐渐增强(神经可塑性),使PhMn的节律性活动恢复。众多证据表明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通过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受体(如TrkB)在神经可塑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鞘膜内注射BDNF能促进PhMn节律性的恢复,而注射TrkB-Fc(一种可抑制细胞外BDNF的融合蛋白)则延迟恢复。应用腺病毒载体(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AVV)靶向诱导PhMn中TrkB的表达也可促进PhMn节律性的恢复,而Si-RNA诱导的PhMn中TrkB表达抑制则延缓恢复。总之,增强PhMn的BDNF-TrkB信号通路可能是促进SCI后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实验性家兔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肢体肌力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MEP)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家兔随机分为打击组和对照组共9组,打击能量分别为0、50、75、100、125、150、175、200、250 gcf.打击后和第4周末记录实验兔双后肢肌力、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并在第4周末取家兔脊髓固定,脊髓神经中丝(NF)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观察,测量NF光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脊髓受到外伤打击后,术中MEP的表现是出现或消失,即"有或无",并与伤后实验兔后肢运动功能状态、术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微丝NF光密度相关.伤后4周实验兔的后肢MEP潜伏期延长程度与肌力下降呈线性相关,但其波幅与伤后肌力变化无相关.结论 在脊髓损伤中可以通过肌肉MEP的"有或无"作为判断脊髓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带血运的组织并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带蒂的大网膜、椎旁肌并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将动物分为胚胎脊髓移植 大网膜组、胚胎脊髓移植 椎旁肌组、胚胎脊髓移植组、损伤对照组。移植后1、2、4、8、12周,进行HE、Nissl、嗜银染色、电镜检查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查,观察移植存活、分化及其宿主之间的关系。结果 提供血运的胚胎脊髓移植到损伤的脊髓后,移植物膛逐渐增大,充满损伤的洞腔,并可在宿主脊髓内继续分化发育,与宿主脊髓形成部分纤维和血管联系。结论 带蒂的大网膜和胚胎脊髓组织联合移植能较好地修复损伤的脊髓。  相似文献   

15.
陈德纯  任先军  唐勇  蒋涛 《重庆医学》2007,36(9):843-845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ChABC治疗组,采用Allen法打击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伤后即刻和随后每天1次连续1周蛛网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和ChABC。在伤后第1天,第1、2、4周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组织切片中NF200的变化,尼氏染色观测各组脊髓切片中尼氏体和神经元的改变,BBB评分检测损伤的后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1d和1周给药组NF200着色面积、Nissl染色阳性细胞和BBB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4周,治疗组要显著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ChABC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提高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金腰带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
响,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2)脊髓挫伤组;(3)甲基强的松龙
治疗组(术后8 h内肌注50 mg/kg,此后每天甲基强的松龙肌注量减少10 mg/kg);(4)金腰带治疗组(50 mg/kg,每日1次灌胃);
(5)金腰带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组(两种药物及给药方法相加)。采用BBB评分系统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对大鼠脊髓损伤
术后4周的脊髓切片进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定位、分布以及数量变化。用方差分析进行多个样本间比较。结
果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腹角和背角神经元。联合治疗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以及BBB评分分值
较假手术组、脊髓挫伤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均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
和金腰带联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优于单纯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其发挥疗效可能与上调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total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TPNS)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以及对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G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溶媒对照组和TPNS组,实验组大鼠建立脊髓半横断模型,TPNS组损伤处为脊髓右侧T10段.损伤后15 min,腹腔注射剂量为20 mg/kg的三七总皂苷,每天给药1次,溶媒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3、7、14、21、28d进行行为学指标检测;采用免疫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脊髓损伤远侧端GS表达的变化.结果 行为学结果表明,该浓度的三七总皂苷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损伤后7d和14 d的BBB评分表明,三七总皂苷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明王高于溶媒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在损伤脊髓远侧端GS的表达损伤侧强于对侧,损伤侧GS的表达趋势为1、3d逐渐增强,7d达高峰,在14 d时GS的表达逐渐下降,至28d仍略高于正常组.三七总皂苷组和溶媒对照组相比,GS的表达在相同时间点优于对照组,尤其是3d和7d.结论三七总皂苷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其促进GS表达,从而改善脊髓再生的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减压后脊髓病理与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构建大鼠T9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30只Wistar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组:假手术对照组(5只)、慢性压迫组(5只)、减压组(20只),减压组分为减压后1周、2周、4周、6周,采用斜板试验,观察大鼠后肢功能;利用HE染色、NissⅠ染色和TUNEL染色方法,观察受压部位脊髓及临近上下节段的脊髓前角病理变化和细胞凋亡现象.结果 慢性压迫组大鼠斜板试验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脊髓减压后第1周,斜板角度显著提高(P<0.01),随着时间延长后肢肌力逐渐增强;受压部位脊髓减压后早期病理变化无明显改变,减压后第2周细胞凋亡指数仍较高,为(24.31±4.73)%,与慢性压迫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近上下节段脊髓减压后早期病理恢复可见,细胞凋亡率于减压后1周显著下降(P<0.05),分别为(15.21±4.81)%和(16.21±3.98)%,以后继续降低.结论 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减压后,其早期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主要因受压部位临近上下节段脊髓功能代偿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