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社会资本对农转非居民抑郁症状的影响,探讨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和昆明的农转非居民3223人,采用流调中心抑郁水平评定量表(CES-D)以及自编社会资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研究对象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4.5%。女性、高龄、患有慢性病、文化程度低、非在婚、未与配偶住在一起、无业和失业的农转非居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P<0.05);高“社会信任与安全感”的居民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较低(OR=0.321,P<0.05)、高“社区归属感”得分的居民产生抑郁症状的风险较低(OR=0.816,P<0.05),“社会支持”得分较高的居民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较低(OR=0.269,P<0.05)。结论 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对影响农转非居民心理健康的社会资本因素进行干预,以改善其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老年社区居民群体健康相关社会资本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中老年居民1432人进行问卷调查。抑郁症状采用流调中心抑郁水平评定量表(CES-D),健康相关社会资本由自编社会资本量表测量。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居民社会资本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 中老年社区居民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5.4%。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健康状况的中老年人社会资本不同(P<0.05);在控制人口学特征、健康危险因素等变量的情况下,家庭关系较好的中老年人产生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较低(OR=0.555, 95%CI: 0.429~0.720)、社区信任与归属感得分较高的老年人产生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较低(OR=0.726, 95%CI: 0.553~0.952)。结论 家庭关系、社会归属与信任感是影响社区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主要社会资本因素,应对影响居民抑郁症状的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杭州市初产妇社会网络现状,分析其对产前抑郁的影响作用.方法 采用立意抽样的方式,选取杭州某妇产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075名初产妇,利用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和社会网络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杭州市初产妇产前抑郁的发生率为27.3%,EPDS分值6.75(3.34;孕妇居住地、教育程度、丈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格、家庭条件、初产妇职业类别、是否计划怀孕、有无不良孕产史对产前抑郁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低分组的社会网络总分、网络多样性、网顶、网差对产前抑郁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在城镇或农村、离异或未婚、性格内向、计划外怀孕、有不良孕产史、社会网络总分低是产前抑郁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社会网络是产前抑郁的保护因素,对初产妇的心理状况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幼保健》2017,(21)
目的探讨社会资本与初产妇产前抑郁的关系,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和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随机调查1 471名初产妇,采用问卷调查获取一般人口学资料、社会资本得分、抑郁得分。比较产前抑郁与非产前抑郁组社会资本得分的差异;通过在文献研究及前期课题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初产妇社会资本对产前抑郁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调查数据并对模型进行修正,验证初产妇社会资本与产前抑郁的关系及影响程度。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城市模型的拟合指数χ~2=8.609、RMSEA=0.033、GFI=0.996;农村模型的拟合指数χ~2=0.289、RMSEA=0.033、GFI=1.000。初产妇认知性社会资本与结构性社会资本对产前抑郁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城市-0.29和-0.17,农村-0.43和-0.12。认知性社会资本中社会互惠对产前抑郁的标准化总效应最大(P0.01)。结论初产妇社会资本与产前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其中认知性社会资本对产前抑郁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结构性社会资本。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可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预防产前抑郁的发生风险,提高孕产妇健康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积极成长经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的缓冲效应,为后续开展有效的支持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9年10月新冠肺炎疫情前在安徽省池州市2个县中小学校招募1 322名四至九年级学生,开展学生问卷调查,收集学生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积极成长经历、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情况等信息,并于202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复课后进行随访。以疫情前和复课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观测指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积极成长经历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变化间的相关性。 结果 复课后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的检出率(22.6%,16.0%,40.0%,29.9%)高于疫情前(16.5%,13.5%,31.1%,22.6%)。积极成长经历高分组青少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在疫情前与复课后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05,0.27,0.84,1.84,P值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积极成长经历低分组复课后抑郁症状风险是疫情前的1.39倍(95%CI=1.05~1.84,P<0.05),自伤行为风险是疫情前的1.31倍(95%CI=1.05~1.62,P<0.05)。积极成长经历高分组中,疫情前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背景下,积极成长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焦虑、自伤行为和自杀意念风险降低相关。应从家庭、学校和同伴角度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减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尊在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与初中生抑郁症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 于2023年2-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湘西州3所初中学校共1 308名学生,使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PHQ-9抑郁症状筛查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中介分析、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结果 (1)ACEs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抑郁症状(β=0.801,t=7.246,P<0.05),自尊和社会支持均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抑郁症状(β=-0.406,t=-14.276,P<0.05;β=-0.027,t=-2.781,P<0.05)。(2)自尊在ACEs与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effect=0.468,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33%。(3)社会支持直接调节ACEs与抑郁症状的关系(β=-0.017,t=-3.043,P<0.01);社会支持在“ACEs→自尊→抑郁症状”这一中介路径的后半段起调节作用(β=-... 相似文献
8.
9.
10.
妊娠和分娩属于应激事件,孕妇们往往面临着较高的心理压力,孕妇所感受的心理压力会通过神经心理、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免疫系统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孕妇全身各个系统、各种器官,直接影响孕妇的身心健康,极有可能患有产后抑郁症。同时妊娠期间的心理压力将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如先兆子痫、认知障碍及交感神经失调等神经系统后遗症,还有可能造成胎儿早产、胎儿体重减轻、出生畸形或生长迟缓和运动障碍等。传统的孕妇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相关研究都集中在消极的心理状态和负性压力对孕妇和婴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童年创伤经历对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情绪状态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伍仲珮纪念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60例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对所有入试者进行童年创伤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童年创伤组(28例)和童年无创伤组(32例)。采用情绪认知面孔识别(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FER)评估两组患者的情绪认知状态;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评估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采用杨氏躁狂(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评估两组患者的躁狂和抑郁状态,分析童年创伤对其情绪状态、社会功能以及躁狂抑郁状态的影响。结果 童年创伤组在高兴、愤怒、恐惧上的认知低于童年无创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了解打工妹抑郁症状现况,探讨抑郁症状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关系。方法在横断面研究中,用方便取样方法在合肥市1家工厂和6家饭店招募329名16~28岁未婚打工妹,累计打工时间为1月~10年。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其抑郁症状进行评定,抑郁评分≥20分界定为有抑郁心理症状;采用自编问卷评估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共6个维度,包括工作场所特征、居住环境排外性等;社会网络包括网络大小和网络密度,其取值范围分别为1~15,0~1。结果本样本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2.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饭店服务员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是工厂工人的0.554倍;年龄为21~28岁的打工妹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是20岁以下者的0.506倍;社会支持评分和居住环境诚信评分的增加,可降低抑郁症状的危险性(OR=0.964、OR=0.758)。结论本研究初步提示打工妹抑郁症状相当常见,增加社会心理支持,提高居住环境诚信,有可能降低该人群抑郁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体外受精/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女性的社会资本和抑郁状态,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行IVF/ICSI-ET治疗的104例女性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患者进行填答培训后,由患者自行填答。采用抑郁筛查自评量表(PHQ-9)评估抑郁,采用“位置生成法”测量社会资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社会资本与抑郁状态的关系。结果: IVF/ICSI-ET治疗时间中位数为2年,治疗女性PHQ-9得分的中位数为16.00分,四分位数(P25,P75)为(15.00,18.00)分,显著抑郁检出率为52.9%(55/104)。本研究将强关系网界定为配偶与亲属,IVF/ICSI-ET治疗女性的配偶职业声望中位数为73.5分,亲属职业声望上攀值中位数为7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VF/ICSI-ET治疗女性强关系网的社会位置与IVF/ICSI-ET治疗女性的抑郁水平升高相关(P<0.05)。结论: IVF/ICSI-ET治疗女性强关系网的社会位置高是其抑郁的危险因素。应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育与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幼保健》2017,(20)
目的对国内外现有社会资本与孕产妇抑郁关系的定量文献研究进行Meta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现有社会资本与抑郁定量研究的文献,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对入选的文献提取数据,对文献纳入发表情况、研究目的及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文献14篇,对社会资本定义目前较为公认的是基于Putnam和Bourdieu的观点,测量量表种类较多,研究对象多为产妇,研究类型多为现况研究,研究方法多为回归与相关分析,社会资本对孕产妇抑郁的关系以保护因素为主流,亦有危险因素。结论社会资本对孕产妇的部分直接影响已被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部分国家证实,但因果作用及强度不确定,测绘量表不统一且研究方法有局限。中国应开发本土化社会资本量表,开展较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为孕产妇抑郁预防干预途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剧治疗对网络成瘾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12例网络成瘾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仅对研究组辅以心理剧治疗,采用抑郁自评表(SDS)、焦虑自评表(SAS)、SCL-90对两组进行效果评定。结果研究组经心理剧治疗后SDS评分、SAS评分及SCL-90各因子分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各量表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及SCL-90各因子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剧治疗能改善网络成瘾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社会支持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抑郁和社交焦虑等因素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伊犁市2 00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Amos 23.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并用Bootstrap程序进行多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正相关,抑郁和社交焦虑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抑郁在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022,95%的置信区间为(0.012~0.038);社交焦虑和抑郁在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012,95%的置信区间为(0.004~0.013)。结论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少社交焦虑,从而降低抑郁的发生概率;抑郁的减少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现状,并评价与父母社会经济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地区5个学校53个班级2 202名在校中学生,于2011年9-10月期间对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问卷调查.按照评价标准,计算抑郁症状检出率.选取父母职业和最高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收入来评价社会经济状况.结果 实际调查2 032名学生,应答率为92.3%.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47.2%,其中轻度抑郁28.6%,中度抑郁15.1%,重度抑郁3.5%.在控制年龄、性别、初高中等因素后,与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为本科或大专的初中生相比,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为硕士及以上的初中生患抑郁症状的风险较高,是其2.553倍(95%CI:1.140~5.717).结论 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父母的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患病情况有影响,这种影响在控制年龄、性别、初高中等因素后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饭店打工妹抑郁现状,探讨其与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选取合肥市12家饭店、蚌埠市14家饭店为研究现场,以在饭店打工、农村户口、16~24岁、未婚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其抑郁症状进行评定。抑郁评分≥20分界定为有抑郁症状;采用自编问卷评估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0.18岁,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打工妹年龄平均每增加3岁,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降低到0.609倍;单亲或父母再婚家庭是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OR=2.542);认知社会资本为中下等、中上等及上等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性较下等者均降低(OR=0.483、0.511、0.254)。结论饭店打工妹抑郁症状检出率高,尤其是年龄小、来自单亲或父母再婚家庭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社会诚信氛围、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可提高认知社会资本,降低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医学生既往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对自身抑郁状态的影响,为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大一~大三共2 152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98名学生处于抑郁状态,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670人(74.61%),中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209人(23.27%),重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19人(2.12%)。男女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6.6%和37.8%,不同的性别(Z=-3.55,P<0.001)、不同的年级(H=14.81,P=0.001)、不同学习成绩(H=22.31,P<0.001)、不同生活经历(H=14.02,P=0.003)、父母经常争吵(Z=-5.57,P<0.001)和离异(Z=-4.40,P<0.001)之间大学生抑郁情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大三年级学生抑郁的检出率为47.0%,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抑郁检出率为52.8%,大学生既往住过托管机构的抑郁检出率为65.2%,父母经常争吵和离异情况下大学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54.5%、54.8%。800名学生在小学时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37.17%);578名学生在初高中学时有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26.86%);214名学生在大学时有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9.94%)。结果显示年级、父母争吵、父母离异、既往遭受欺凌均是医学生抑郁状态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曾在小学、初高中及大学期间偶尔和经常遭受欺凌者均比未遭受欺凌者发生抑郁的危险性高(P均<0.01)。结论 既往遭受校园欺凌是后期医学生产生抑郁状态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该增加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的支持,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进而减少医学生抑郁状态的产生,为其营造良好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理社会因素对HIV阳性者情绪障碍的影响,为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简单抽取感染HIV的既往病例250例,利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应对方式问卷、艾滋病认知评定量表(AQ)及艾滋病压力量表收集相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HIV阳性者的抑郁、焦虑得分均值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01)。AIDS相关压力分别解释抑郁、焦虑总变异的比例最大(54.1%、41.2%),自责和解决问题均与两种情绪相关,威胁和客观支持仅与抑郁相关(P〈0.01);此外,经济状况(月收入)也与焦虑有关。结论 HIV阳性者的抑郁、焦虑程度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可针对多种心理社会因素开展干预,促进阳性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