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柴胡汤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方剂,在《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的记载所占篇幅,比其它任何方剂都大得多,在临床上也频被许多医家采用。关于小柴胡汤症的病因,在《伤寒论》中有明确地论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指出人体气血不足时,营卫不和,卫气不固,腠理大开,处邪乘虚而入。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病机为“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相似文献   

2.
一、《伤寒论》与伤寒病《伤寒论》是一部辨识疾病的方法论,也是治疗一切外感证的专书。所谓伤寒病,当是《难经》“伤寒有五”中的第二个分证,指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指狭义的“伤寒”,即是麻黄汤证的“伤寒”。二、学习《伤寒论》的现实意义《伤寒论》这部书之所以有学习价值,在于学了它可以为中医理论奠定坚实  相似文献   

3.
<正>导师党毓起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的治疗应内外合治,病证结合,辨病、辨证、辨症与辨理化指标相结合,从“滞”论治,从而达到祛瘀化痰的目的,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现将导师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经验加以总结。1虚滞《素问·刺法论篇》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党毓起主任医师提出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正是人体正气虚弱,以脾肾虚为主,病邪乘虚而入,停滞于脏腑经络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张静  郝冬林 《江苏中医药》2023,55(11):39-41
“主客交”理论出自《温疫论》,原用于温疫病后期变证的治疗,后被引申至人体正虚而邪毒胶结于血脉为病,对各种慢性疾病属正虚邪着、缠绵难解者有广泛适用性。干燥综合征又名“燥痹”,其病程漫长、经久难愈,属“痼疾”。本病病机责之于正虚外感、阴虚津亏、燥盛化毒、气滞血瘀等,由虚、燥、毒、瘀相互胶着所致,故适用“主客交”理论辨治。临证以扶正祛邪、分解主客为基本治法,运用麦冬地芍汤化裁治之,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一、概说本篇论述五脏中风、中寒、真脏脉、三焦各部病证以及脏腑积聚等病证。因均属五脏病变,故合篇论述。五脏中风、中寒,断不同于《伤寒论》所论外感中风与伤寒,亦不同于中风历节病篇之中风。文中“风”,“寒”二字代表两种性质不同的病因。由阳、热、实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证候即属中风,由阴、寒、虚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证候则属中寒。  相似文献   

6.
何任 《新中医》1991,23(2):18-1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中“心下痞”之病证,乃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而不痛的证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相结,寒热错杂。故仲景有泻心汤之设。临床所见此证甚多,但并不多由表邪误下所致,即所谓内伤杂病之心下痞也。其证有因忧郁气结而致心下痞满,亦常见兼见脘腹  相似文献   

7.
分析《金匮要略》和《中医内科学》关于中风的辨治规律,比较其辨治思路。《金匮要略·中风篇》“正虚邪中”理论及其方药迄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邪关系可以概括疾病的全过程 ,疾病的产生自始至终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正胜邪祛 ,正虚邪进 ,因而病情就有轻重变化。正邪关系虽然复杂多变 ,但邪气侵犯人体后 ,存在留、藏、传、变四种基本形式 ,抓住四种基本形式 ,就抓住了正邪关系的实质。1 留1.1 留邪即蓄 ,郁痹不行邪气侵犯人体 ,多侵犯人体的某个部位 ,形成正邪斗争。如果正邪处于相持阶段 ,或湿邪凝恋 ,或邪气郁滞 ,邪气就会停留在所侵犯部位 ,留邪为郁 ,表现出郁痹证状。《素问·四时刺逆论》曰 :“内气外泄 ,留为大痹”。《素…  相似文献   

9.
正邪关系可以概括疾病的全过程 ,疾病的产生自始至终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奏 ,其气必虚” ;正胜邪祛 ,正虚邪进 ,因而病情就有轻重变化。正邪关系虽然复杂多变 ,但邪气侵犯人体后有留、藏、传、变四种基本形式 ,抓住了这四种基本形式就等于抓住了正邪关系的实质。1 留1.1 留邪即蓄 ,郁痹不行邪气侵犯人体 ,侵犯人体的某个部位形成正邪斗争 ,如果正邪处相持阶段 ,或者属湿邪凝恋 ,或者属邪气郁滞等 ,邪气就会停留在所侵犯部位 ,产生积蓄及郁痹症状反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有“内气外泄 ,留为大痹”。…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其中辨脉颇为详尽。笔者通过重温原著,谈谈肤浅体会。论脉辨经,阐述病机六经病的发生,都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相争的结果。《伤寒论》中的致病外邪,主要为风寒之邪。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发病与否及病势轻重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应,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而其病理变化则是正邪的相对消长。对此,《伤  相似文献   

11.
<正> 喘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是以证命名的一种临床常见疾患,《内经》曰:“邪在肺则上气喘”,“肾病者……喘咳身重”,“劳则喘息……故气耗矣”。仲景禀承经旨,且深入阐发,对喘一证主从肺肾入手,体现了上焦邪实,从肺而治;下元多虚,从肾而治的辨治思想,并具体地创制出诸多法、方,对后世临床颇多启迪。笔者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前者计22条,后者计26条,条文号序按《校订宋本》),将其约为“治喘十法”,以飨同道。一、解表宣肺法(《伤寒论》35条) 适应病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薄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三急下"病证辨治,皆为救阴而设.阳明邪实火热伤津、少阴正虚津亏火旺,两者虽病变因机有别,虚实病证有异,一为邪实致虚,一为因虚致实,但热盛火旺、阴津亏虚则一.故宜急下火热实邪以存虚亏之阴津.  相似文献   

13.
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姜良铎 《中医杂志》1994,35(4):201-203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外感病与内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认识内伤病证与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意义,对内伤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1 无内伤基础时外感病的特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正气存内”者不易感邪,并不是说“正气存内”者就不会发病。即使是“正气存内”者也可能由于正气一时  相似文献   

14.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关于呕吐的辨治,论述颇详,读之很受启发。今不揣愚陋,略撰心得如下: 一、病机辨寒热虚实,治疗分温清补泻呕吐虽属胃气上逆,但其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异,因此治有温清补泻之别。诚如《直指方》所说,呕吐“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景岳亦云:“呕吐一症,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可谓言之中的。  相似文献   

15.
从麻黄与石膏的运用看《伤寒论》的动态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概念的本身就包含有动态的含义。所谓动态辨证 ,就是考察正邪消长盛衰的变化过程 ,把握这一过程中邪正进退的程度 ,尤其是机体正气的运动状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一个综合的辨证体系 ,整体观和动态观是其灵魂。整体观不仅指人体本身及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而且还指在辨证时从发病到当前状态的过程是一个整体 ,即对整个病史过程予以综合考察。如“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得病二三日 ,脉弱……至四五日……”等等。动态观具体到《伤寒论》中 ,主要是指在整体考察的前提下 ,着眼这个整体的运动过程 ,了解当前病证是整个…  相似文献   

16.
石卫东 《光明中医》2011,26(3):421-423
人之有病,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邪相搏”即是此意。如果正气旺盛,虽有邪气侵入,可以不发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祖国医学的治病特点,就是调整正虚邪实,扶正祛邪,使未病者不发病,使已病者得以愈。  相似文献   

17.
饮食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保障。传统观点认为,饮食异常为机体患病的症状表现,多表现为食欲减退、消谷善饥、餐后不适与反能食4种类型。通过“邪之所凑,其气必趋”,即实者正气趋而攻之,虚者正气趋而补之,探讨饮食异常实为正邪斗争过程中,正气保护机体的反应。借助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参考《伤寒论》原文,探索饮食异常的辨证论治,以期为临床因势利导辨治饮食异常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临床辨治饮食异常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医虚实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邪之所凑与其气必虚的反思“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 ,是解释人体为什么会患病的经典理论依据。运其中之“气”字 ,是指正气 ,“虚”是指正气虚 ,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对“虚”的理解 ,绝大多数医家皆囿于正气亏虚的一  相似文献   

19.
正太阴病是《伤寒论》三阴病之一,"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仅8条原文,述证简略,未明主方,学者读其文似易,而得其要实难。笔者发现,在太阴病发病过程中,随着太阴脾家阳气亏虚程度的变化,其病证方药亦随之而转变。为此,笔者从太阴阳气亏虚的角度,讨论太阴病证治。1太阴病概述《伤寒论》主要讨论的是伤寒邪气伤人阳气病证,邪气由外而来,侵入人体之后,人体之阳气奋起  相似文献   

20.
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看外感病辨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两部外感辨治的专著,在外感病的辨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的研究,透过外感病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寒温问题,探讨外感病辨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