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开通玄府法在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通过梳理玄府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关系,探讨养玄益智、通玄开智、运玄生智等开通玄府法在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理。结果 轻度认知障碍病位在脑,玄府郁闭是重要病因;开通玄府法可以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结论 开通玄府法可能是通过调整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善脑的内外环境以发挥其作用;通过滋养脾肾以养玄益智,化痰祛瘀以通玄开智,开通玄府以运玄生智,共奏开玄益脑之效,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虢周科教授以中医"先后天之本"理论为基础,认为"脾肾亏虚,痰瘀阻络"为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病机,脾肾亏虚为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发病之本,痰瘀阻络为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发病之标,其治疗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痰"为法,拟定脑髓康方(由黄芪、葛根、酒女贞子、川芎、丹参、天麻、墨旱莲、桑寄生、补骨脂、远志、白术、全蝎、酸枣仁等组成)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提出通过早期中医药干预,可有效防止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进展及恶化。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中医“善忘”“痴呆”“呆病”等范畴,以神志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灵枢·本神》篇中对“神”及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将其分属五脏,因“心、脾、肾”三脏的功能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故构成主宰神志活动的“心-脾-肾”轴。基于“心-脾-肾”轴理论,AD的发生发展可责之于三脏各自功能的失调及其相互影响。因此以“心-脾-肾”轴理论为基础,通过古方分析探究AD治疗思路,以期通过调节“心-脾-肾”轴功能恢复神机。  相似文献   

4.
探讨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认识及其与心气虚的关系。从文献理论、流行病学及临床疗效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从“心”论治轻度认知障碍的观点,为中医药防治轻度认知障碍提供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梦呓为中医梦证的一种。中医“五脏神”理论提出:“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意、肾主志”,肝魂、肺魄二者与睡眠有着密切关系,“魂魄不调”是梦呓的重要病机,其具体的病机变化主要为肝魂妄动、肺魄不宁、魂魄不调,但其具体治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轻度认知障碍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近年来在痴呆研究中采用的一个新术语。痴呆、轻度认知障碍和正常老化是出现在老年人中一系列不同阶段的认知状态 ,MCI是指介于正常老化与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的认知障碍。关于轻度认知障碍的特征、定义、转归尚存在着争议 ,对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其自然发病史、生物学标记及与阿尔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预防的关系等方面。有研究发现约有 19%~ 5 0 %的 MCI患者 3年后将发展成为痴呆 (通常是阿尔兹海默病 ) ,目前对轻度认知障碍发展成为痴呆的危险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临床应用化痰逐瘀通窍法干预治疗以痰瘀阻窍为其基本病机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以临床一则验案为例,从中医病因病机,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方面对其干预治疗MCI进行浅析,从而为医者辨治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中医典籍有关记载,探讨了胰的具体解剖位置,胰腺病变的病名及病位分类,脾内应胰脾二脏的根据,并由此提出了糖尿病气虚“阴火”为本,阴虚燥热为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丽  胡慧 《医学综述》2013,(23):4344-4346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强调了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通过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概念演变和治疗现状的回顾,阐述了其对痴呆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意义.中医针灸是认知损害干预的重要手段,分析中医针灸对干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识,描述与其相对应的中医病名病位、病因病机,阐述了针灸学对与其相关的经络、腧穴的认识,综述了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和科研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三伏灸”依据中医学的“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及时间治疗学为基础。选择化痰、平喘及补益肺、脾、肾的药物精制成药膏,在炎热的“三伏”季节,敷贴穴位以治疗顽固性呼吸系统疾病。常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治疗。我科自1999年至今采用三伏灸治疗哮喘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心绞痛的发病关键在于“瘀毒虚”,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病机转化为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及虚实夹杂。PCI治疗过程中存在造成斑块脱落及微血栓形成的风险,能诱发、加重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内皮,引起血管痉挛或形成新的狭窄,从而反复出现心绞痛症状。针对PCI术后患者“瘀毒虚”的病机,徐凤芹教授在继承陈可冀院士“愈梗通瘀汤”基础上化裁,结合临床经验与科研实验,运用“清解不妄泻,瘀毒不忘虚”法治疗,主方由栀子、川芎、赤芍、丹参、黄芪、人参、虎杖、广藿香组成。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脑积水临证辨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虚、邪实两方面的论述,旨在述明正虚致邪为小儿脑积水的主要病机,脾肾阳虚在下,饮聚血瘀病上,然正虚方面虽病在脾肾,但临证也有病在肾阳与病在脾气的不同,并且在邪实方面也有饮聚与血瘀之分.本病脾肾俱虚,饮血同病,本虚标实,故其治疗尤应标本兼顾,虚实并疗,予以“温化”之治,文中自拟“消积利水散”并七加减,“温”脾肾之阳,“化”聚饮痪血,临证症效显著,后附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13.
雷超  刘志华 《广西医学》2023,(9):1089-1092+1114
肠道菌群的构成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代谢通路及免疫通路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如粪菌移植、补充益生菌/益生元有望成为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肠道菌群失调对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可能作用机制及肠道菌群调节在轻度认知障碍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制订新的轻度认知障碍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就不同人群临床应答情况验证、优化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中医核心术语。方法通过对945例有认知障碍主诉或家属代诉患者的调查,现场收集信息,采用卡方分析、信度分析的方法验证、优化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中医核心术语。结果验证并优化出“转盼遗忘”“多忘善误”“神思不聚”“持筹握算差”“言语懒、重复、言善误”“言辞颠倒、贫乏”“忧愁思虑”“庶事皆废”“居暗避人”“思维反应迟钝”“懒动嗜卧”“日间静则瞌睡、夜间躁扰不宁”12项核心术语,“多疑寡断”需进行进一步论证及临床再验证。结论12项核心术语能较好的体现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状态,所有术语与痴呆术语及西医术语有较好的区分,可用于其症状描述。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日益增多。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正常脑老化发展为AD的过渡状态,因此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进行研究,提早进行干预,对降低痴呆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分型、诊断、相关检查、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综述了近10年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为预防轻度认知障碍进展成阿兹海默病或其它类型痴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整理,总结临床治瘤经验,不断强化治瘤措施,力求为肿瘤患者服务.方法通过四十余年的大量临床资料分析、对比、研究、总结,去伪存真,取其精华.不断丰富临床治疗手段,增强和提高治疗效果.结论中医肿瘤病治疗,应是综合系统地,辩证而施治,非单一性.重点在于“扶正固本”“利气破瘀”“温经通络”、“抗毒排毒”“软坚除痞”之法,“三合”“五位一体”“靶向”是其基本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7.
开展轻度认知障碍中医病因学研究的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轻度认知障碍(MCI)西医病因研究、中医“健忘”病因病机认识的现状,回顾中医病因学研究的发展。并结合中医药学发展对中医病因学研究的需求,提出运用流行病学巢式病例一对照研究开展MCI中医学病因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克罗恩病属难治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方案在促进黏膜愈合方面存在不足.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认为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外科病肠痈高度吻合,克罗恩病可按肠痈论治.明代著名外科医家陈实功在治疗疮疡病时,提出“疮全赖脾土”的学术思想并贯穿于疮疡病治疗始末,特别在促进疮疡愈合方面,其遣方用药以“脾土”、“气血”为中心,以恢复“脾”之生理功能为要,其治则治法能为中医药促进克罗恩病肠黏膜愈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燥”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既往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基础上,运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对本病的中医病机与证侯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内燥”是其基本病机之一,胃液枯涸,胃体失养是其主要病理基础。结合现代电子胃镜检查表现:胃粘膜上皮损害,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从而提出“胃痿”的病名。通过临床观察,将“胃痿”分为5型,从“燥”论治,用药时注重增液润燥,养胃体、扶正气,慎用香燥伤阴类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噫”即嗳气,为胃中气体经口所出而发出声音的临床症状。历代医家就“噫”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多有研究阐述。本文追溯《黄帝内经》《伤寒论》、唐代、金元及明清代表医家对于“噫”病的论述,基于黄元御“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理论体系探讨“噫”病,认为胃虚气逆为其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过程中可兼有肝郁气滞、胆火上炎、肺气郁闭、心气不调等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表现,治疗时需要以固中气、调四维为原则,以和胃降逆为主要治法贯穿全程,配合养心、宣肺、疏肝、泻胆之法,和济水火、升降金木,以期为临床治疗嗳气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