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和掌握吉林省重要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的疾病,促进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现将省内重要吸血和叮咬的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的疾病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7月1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1],该意见明确了三方面共15个专项行动。其中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控制病媒生物。病媒生物骚扰、叮咬、传播疾病,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生活。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都由病媒生物传播。近年来登革热疫情已逼近上海市,连续2年出现了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2018年4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对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了解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传播规律有助于公共卫生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明确防控重点。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截至2022年5月2日)进行总结,基于典型案例、实验室研究等结果分析梳理目前已知的SARS-CoV-2主要传播方式并分类,提出相应的个人防护策略,为新冠病毒传播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RT-PCR检测病媒生物SARS冠状病毒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广东重点地区鼠类和蜚蠊是否携带SARS冠状病毒或者是否SARS冠状病毒的宿主,为寻找SARS冠状病毒的来源及控制SARS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巢式RT—PCR技术、荧光定量RT-PCR技术。结果利用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引物对广州、中山、江门及恩平等地的160份鼠肺样品及15份蜚壕的体表擦拭子检测结果表明,荧光定量RT—PCR未检测到阳性,巢式RT—PCR显示来自广州市的1份蜚蠊体表擦拭子呈可疑阳性。结论巢式RT、PCR、荧光定量RT-PCR都适合于病媒生物SARS冠状病毒的初步筛选,目前未有明显证据显示鼠类及蜚镰携带和传播SARS冠状病毒,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2019年底,中国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以来,展现了我国对未知病原鉴定的能力.目前,报道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其他传播途径还有待证实.本文讨论了2019-nCoV的可能传播途径,现有研究证实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粪口途径传播可能性比较大,气溶胶传播、泪...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动物冠状病毒感染特征及其跨种传播机制,为防治动物源性冠状病毒导致的新发传染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以"冠状病毒"、"动物"、"感染"、"跨种传播"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检索日期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检索到中文文献910篇,英文文献1 374篇,排除重复文献与非相关研究后对1...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前后2年南京市病媒生物密度动态变化,为疫情期间病媒生物防治和居民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使用夹夜法、笼诱法、诱蚊灯法及粘捕法监测鼠、蚊、蝇及蟑螂的密度。结果 2018—2021年,南京市鼠类、蚊类、蝇类及蟑螂的优势种分别为褐家鼠、淡色类库蚊、家蝇及德国小蠊;全年都有鼠类活动,鼠密度逐年下降;蚊密度在疫情前上升,发生疫情后逐渐降低,2021年最低密度为0.396只/h,每年活动高峰期为5—8月;蝇密度在发生疫情的2020年最低,为2.215只/笼,每年活动高峰期为5—9月;蟑螂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疫情发生后蟑螂密度秋季高峰期消失。在不同生境中,2020年发生疫情时,农村自然村鼠密度下降趋势减缓,居民区鼠密度下降趋势加剧,各生境蝇密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各生境蚊密度在发生疫情前呈上升趋势,发生疫情后变为下降趋势,各生境蟑螂密度在发生疫情前均呈下降趋势,但发生疫情后农贸市场蟑螂密度变化为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峰值,为1.961只/张。结论 应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病媒生物密度变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病媒生物的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8.
解读了GB 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标准中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和分类,阐明了缓冲间和气锁的定义,重点分析了4.4.3类型实验室关于准入和退出,气压、压差和气密性及送排风高效空气过滤器等技术性条款。指出了4.4.3类型实验室开展不传染人的非洲猪瘟病毒实验活动和可传染人的新型冠状病毒实验活动时关于个体防护用品选择及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评估应重点考虑的要素,建议组织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论证,明确新型冠状病毒动物实验存在暴露风险时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依然严峻,重点国家疫情未见缓和,欧洲、东亚等地区疫情均有不同程度回升,2020年7月23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1500万.我国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弹,尤其国内外近期暴发多起聚集性感染事件,多份环境样本中检出SARS-CoV-2.环境因素在COVID-19传播中的作用引起了...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或隐性感染者传播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快速向人群传播,潜伏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有向体外排出病毒而成为传染源的可能,但是由于临床症状隐匿,这类传染源无法有效识别,容易形成防控措施的漏洞。目前有研究提示该病潜伏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可能造成疾病传播,但是研究仍然十分有限,而且近一半文献尚处于未经同行评审的预印本状态。对于\"感染者能否在潜伏期传播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是否可以传播病毒、效率如何\",尚无明确且公认的回答。亟待在更大的密切接触者或者一般人群中筛选感染者,并且评估他们传播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各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不能容忍病媒生物的侵扰和危害。所以,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和人们所接受,对其防治的任务会越来越  相似文献   

12.
病媒生物化学防治安全风险主要是对人体、环境、非靶标生物及植物的危害,其影响因素包括防治药物的性质、施药设备的性能和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等。为将其有效控制,应重点考虑:合理选用药物和剂型;做好药物的运输和保管工作;按规范要求配制与施用药物;做好作业人员个人防护;保护作业环境及非靶标生物;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2月底湖北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在国内迅速传播.相比SARS-CoV和MERS-CoV,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力更强、更快,实验室检测生物安全要求高,检测人员面临的风险大.对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生物安全风险点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探讨实验室检测过程中生物安全管理要素、操作规范及潜在的生物安全隐患,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城市病媒生物问题难以整改的解决方法,提升城市病媒生物防治效益.方法 在武汉11城区分别选96个及25个病媒生物目测法监测发现严重病媒问题点位的场所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制作包含严重病媒问题点位精确定位风险地图的病媒生物问题清单.发送试验组清单至区爱卫办及相关部门,建议区爱卫办要求整改.回访评估整改效果.场所分政府...  相似文献   

15.
选取截至2020年2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所有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为研究对象,共245例,将其分为输入型(116例,47.3%)和本地型(129例,52.7%)病例,分析其基本特征、时间分布、传播方式、代际间隔及潜伏期传播等.本地型病例的年龄(51.74±15.67)岁,以及女性(69例,53....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绍兴市病媒生物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及时掌握绍兴市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了解病媒生物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所的侵害状况,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1]、《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有关要求,我们于2008年在绍兴市区开展了病媒生物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冠状病毒是一个常见而又古老的病毒大家系,近年来多次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分别有2003年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2004年和2005年分别被发现的人冠状病毒NL63(HCoV-NL63)和人冠状病毒HKU1(HCoV-HKU1)、2012年发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及2019年12月在我国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目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已正式命名该病毒为SARS-CoV-2。冠状病毒广泛存在蝙蝠体内,但在鸟、猫、犬、猪、鼠、马、鲸鱼、穿山甲和人类也有发现,此病毒多次暴发流行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其所致疾病引起了严重恐慌,研究其病原学,可有助于掌握引起流行原因,及时控制病毒蔓延,并致力于阻止病毒的肆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运会)期间可能发生的病媒生物危害及其传播疾病的风险进行评估,为大运会顺利举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风险矩阵法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估,进一步采用Borda序值法对该风险水平进行排序.结果 病媒生物叮咬、骚扰,影响开幕式效果为高风险;使观众及参赛人员产生反感、厌恶情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早期的演变规律,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评估干预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2019年12月31日-2020年2月13日官方网络报道的疫情数据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个案数据,同期人口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采用Excel、ArcGIS软件开展COVID-19的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Berkeley Madonna软件实验平台构建COVID-19疫情的传播动力学模型,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结果陕西省截止2020年2月13日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230例,罹患率约为0.59/100 000;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40~50岁病例数最多;高发病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安康市、汉中市。SEIAR模型分析显示,陕西省疫情的基本再生指数R0约为2.95,模型结果2020年2月初是陕西省COVID-19发病的高峰期。结论陕西省COVID-19疫情呈快速扩散趋势,SEIAR模型预测的理论发病数可以为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依据,遏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浙江省舟山海岛岱山县新型布尼亚病毒相关病媒生物监测情况,探讨防控策略效果.[方法]2012—2014年采用鼠笼法监测鼠形动物;2015—2018年在岱山县有确诊病例的乡镇采用布旗法监测游离蜱密度,采用体表梳检法监测寄生蜱,所有蜱和鼠类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2011—2015年,通过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