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斌  马晓婷 《现代预防医学》2022,(10):1797-1801
目的 了解华中地区农村中学生饮酒行为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为本地区农村中学生预防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2019年4—6月在河南、湖南、湖北三省农村地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8 462名中学生进行饮酒行为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饮酒行为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结果 华中地区农村中学生过去有过饮酒行为者54.25%,首次饮酒年龄<15岁者占30.03%,近12个月存在醉酒行为者占14.41%,近1个月饮酒次数≥3次的学生占12.16%。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47.70%,男生(44.89%)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低于女生(5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581,P<0.001)。男生在扯伤自己、撞伤自己、烫伤自己方面的比例高于女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 = 17.482、4.991、8.51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首次饮酒年龄<15岁(OR = 1.512,95%CI:1.280~1.792)、近12个月存在饮酒行为(OR = 1.342,95%CI:1.040~1.750)、近1个月饮酒次数≥3次(OR = 1.535,95%CI:1.152~2.021)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较高(P<0.05);女生首次饮酒年龄<15岁(OR = 1.682,95%CI:1.431~2.012)、近12个月存在饮酒行为(OR = 1.811,95%CI:1.312~2.521)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较高(P<0.01)。结论 华中地区农村中学生饮酒行为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饮酒行为年龄越小、饮酒次数越多,增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今后应加强健康教育,减少饮酒行为发生,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了解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7个省的8 746名中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因素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结果 在调查的8种健康危险行为中,59.87%的中学生存在至少1种,35.33%的中学生存在至少2种;男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72.83%)高于女生(47.11%),高中生(62.87%)高于初中生(56.96%)(x2值分别为602.019,31.739,P值均<0.01).男生的健康危险行为与居住地为农村(OR=1.70,95%CI=1.42~2.04)、独生子女(0R=0.78,95%CI=0.66~0.92)、父亲大专以上学历(OR=0.68,95%CI=0.50~0.93)、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85,95%CI=1.43~2.40)、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50,95%CI=1.07~2.10)、父亲管教不严(OR=1.74,95%CI=1.24~2.46)有关;女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56,95%CI=1.24~ 1.95)、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92,95%CI=1.44~2.56)、父亲管教不严(OR=1.65,95%CI=1.24~2.19)以及家庭生活氛围不融洽(OR=2.68,95%CI=1.72~4.18)有关.结论 打架、吸烟、饮酒、不良情绪等健康危险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亲子关系、父母管教、家庭氛围等过程性变量相较家庭结构变量对中学生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在预防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州省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采取干预和防治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多阶段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6所高校3 506名大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大学生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结果调查时点前12个月里,3 506名调查对象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报告率为8.78%,男生(14.6%)高于女生(6.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生(OR=1.574)、伤心绝望(OR=4.325)、动手打架(OR=6.801)、自杀意念(OR=4.641)和服用安眠药(OR=2.472)均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存在正相关。结论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联合起来对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相关行为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及时识别危险状况的发生,建立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况;探讨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所学校6 252名中小学生,使用蓄意自伤量表和中国家庭评估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NSSI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0.74%,在中小学生中,家庭相互交流(小学生:OR = 1.041,95%CI:1.028~1.055;中学生:OR = 1.036,95%CI:1.011~1.060)、家庭冲突(小学生 :OR = 1.060,95%CI:1.044~1.077;中学生 :OR = 1.045,95%CI:1.013~1.079)和父母控制(小学生:OR = 1.033,95%CI:1.012~1.055;中学生 :OR = 1.057,95%CI:1.014~1.103)均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改善和提高家庭环境功能水平,有助于预防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共存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5个市(州)的4 452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共存模式分为暴力与自杀意念共存模式组(15.1%)、偏食与自伤行为共存模式组(49.1%)、失眠与孤独感共存模式组(2.9%)、低风险组(32.9%)4个组别。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遭受家庭暴力(OR = 8.746, 95%CI:5.507~13.889)、学业压力较大(OR = 3.024, 95%CI: 2.083~4.389)等因素是暴力与自杀意念共存模式组的危险因素,学业压力较大(OR = 2.687, 95%CI: 2.032~3.553)、亲子关系较差(OR = 2.515, 95%CI:1.508~4.195)等因素是偏食与自伤行为共存模式组的危险因素,学业压力较大(OR = 5.308, 95%CI:2.514~11.208)、同伴关系较差(OR = 4.719, 95%CI:2.094~10.639)等因素是失眠与孤独感共存模式组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共存模式特征明显并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聂敏  岳静  樊玲  孟艳亭  罗阳 《现代预防医学》2023,(15):2755-2761
目的 调查湖南省50~70岁女性危害健康行为的聚集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湖南省妇女健康需求专项调研项目中的2 153名50~70岁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该调研项目采用的是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采用χ2检验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50~70岁女性中非正常体重、吸烟、过量饮酒、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缺乏锻炼等5种危害健康行为的聚集现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约有32%的调查对象存在≥2种危害健康行为,5种危害健康行为共存的组合具有最强的聚集性,他们的实际流行率约为预期流行率的10倍。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50~70岁女性危害健康行为聚集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职业,且两两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1)。相比于文盲的组,文化程度越高,危害健康行为聚集的数量越少[小学(OR=0.737,95%CI:0.562~0.967)、初中(OR=0.675,95%CI:0.506~0.902)、高中(OR=0.659,95%CI:0.472~0.919)、大学及以上(OR=0.420,95%CI:0.240~0.734)];相较于无任何收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国部分地区中学生结核病出现可疑症状时就诊意向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在分析结核病就诊意向影响因素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PPS),对我国六个省共计2 54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健康信念模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病就诊意向。  结果  女生、城镇学生、东部地区学生、住宿学生核心知识得分高于同组其他调查对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西部地区中学生感知疾病威胁程度大,男生、东部地区中学生感知疾病严重性程度高,非住宿生更容易受到家人、朋友的提醒和就诊陪伴。调查对象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时就诊意向延迟率为2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809,95%CI:0.668~0.980)、城乡(OR=0.692,95%CI:0.572~0.838)、是否是独生子女(OR=0.819,95%CI:0.676~0.992)、感知疾病的严重性(OR=0.955,95%CI:0.922~0.989)和提示因素(OR=0.514,95%CI:0.429~0.617)是结核病就诊意向的影响因素。  结论  通过健康信念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和解释影响中学生结核病就诊意向的影响因素,应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为制定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6年12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全体在校77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健康素养水平、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习日/周末视屏时间和健康素养与NSSI的关联.结果 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总检出率为41.3%(320/775).男生、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和周末视屏时间过长的学生NSSI检出率分别为45.1%,51.6%,54.3%,43.2%,均高于对应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39,16.33,22.26,7.67,P值均<0.05).周末视屏时间过长的中学生发生NSSI的风险增加,OR值(95%CI)为1.74(1.09~2.78) (P=0.02);中、低水平健康素养[OR值(95%CI)分别为2.94(1.90~4.56)、1.71(1.17~2.51)]均与NSSI呈正相关(P值均<0.01),且中、低水平健康素养和周末视屏时间过长对NSSI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值(95%CI)分别为1.82(1.29~2.59)、3.11 (2.05~4.71)](P值均<0.01);低水平健康素养和学习日视屏时间过长对NSSI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值(95%CI)=1.97(1.26~3.09)].在视屏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健康素养水平越低,NSSI的检出率越高(P<0.05).结论 中学生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与NSSI有相关性,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防控当中,应综合考虑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中职生收发性短信行为现状, 以及性短信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1年4月, 在上海市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选取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并在每所学校以专业系/部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 共选取了1 580名学生。  结果  有11.96%和2.78%的中职生分别接收或转发过其他同龄人的私密照片或视频, 2.54%向他人发送过自己的私密照片或视频, 男生的比例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45.89, 24.09, 6.66, 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相较于没有过收发性短信的中职生, 有过任意一种性短信收发行为者出现焦虑(OR=2.40, 95%CI=1.59~3.61)、抑郁(OR=1.86, 95%CI=1.25~2.75)、非自杀式自伤意向(OR=2.34, 95%CI=1.48~3.69)、自杀意向(OR=2.96, 95%CI=1.83~4.79)的风险更高(P值均<0.05)。  结论  中职生收发性短信行为与心理健康存在关联。应将性短信的潜在风险纳入全面性教育课程中, 增强青少年的媒体信息素养和行为决策能力, 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以及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武汉市中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健康防护行为具备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指导复学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2月下旬,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武汉三镇共抽取24所中学,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网络调查。结果中学生新冠肺炎健康防护行为具备率为42.86%。有超过90%的学生能够做到外出戴口罩、饭前便后洗手、居家和不聚会,但对正确选择口罩尺寸(29.88%,95%CI:28.40~31.41)、2~4 h更换口罩(46.45%,95%CI:44.91~48.07)、不用手触碰脸(29.13%,95%CI:28.09~30.27)的行为率较低。中学生新冠肺炎健康防护行为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与男生组相比:女生OR=1.123,95%CI:1.019~1.238);年龄(与12~13岁组相比:16~18岁OR=0.774,95%CI:0.624~0.960);年级(与初中组相比:高中OR=0.710,95%CI:0.594~0.849);学校属地(与中心城区组相比:远郊城区OR=0.726,95%CI:0.656~0.803);父亲文化程度(与小学及以下组相比:高中/技校/中专OR=1.453,95%CI:1.089~1.938;大专/本科OR=1.385,95%CI:1.022~1.877)和母亲文化程度(与小学及以下组相比:高中/技校/中专OR=1.330,95%CI:1.071~1.652;大专/本科OR=1.365,95%CI:1.073~1.737)。结论武汉市中学生整体健康防护行为水平一般,对细节的防护行为掌握情况较差,存在健康防护行为率较低的特征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太原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现状,探讨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与中学生NSSI行为的关联,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太原市2 635名初、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一般人口学特征、社会生态学风险水平和近一年内NSSI行为发生状况进行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NSSI行为与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生NSSI行为报告率为13.5%,不同性别(χ2=11.12)、不同关系密切朋友数量(χ2=30.52)、不同学习负担(χ2=37.51)的中学生之间NSSI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性别、关系密切朋友数量和学习负担因素后,以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的低风险水平作为对照组,个人因素高风险(OR=2.93,95%CI:1.87~4.59)、家庭因素高风险(OR=3.10,95%CI:2.04~4.71)、家庭因素中风险(OR=2.08,95%...  相似文献   

12.
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初高中在校学生1 046名,使用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量表及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愤怒得分高于男生,男生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28,2.56,P值均<0.01);两两比较显示,初二学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的学生(P值均<0.05).男、女生在父母控制总分、父亲行为和心理控制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07,3.01,P值均<0.05);父母控制存在年级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初中生父母控制水平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父母控制与男女中学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0.29),其中父母的心理控制与男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3),父母的行为控制和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女生的攻击性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13,0.29,0.3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OR=0.50,95%CI=0.21~0.79)和母亲(OR=0.32,95%CI=0.02~ 0.62)的心理控制对男生的攻击行为具有预测性;对于女生而言,母亲的心理控制(OR=0.55,95%CI=0.23~0.87)和父母控制(OR=0.17,95%CI=0.01~0.33)可以预测女生的攻击行为(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对父母控制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预防和控制中学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为针对性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上海、乌鲁木齐、长沙、昆明4座城市选择共8 102名12~17岁青少年,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调查被试者的抑郁症状以及NSSI行为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NSSI总体检出率为24.6%,其中男生(23.1%)检出率低于女生(26.2%)(χ2=10.97,P<0.05),初中和高中总体检出率分别为24.7%和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伴NSSI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总体检出率为49.7%,不伴NSSI组的检出率为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80,P<0.01)。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中,伴NSSI组(男生:44.0%,女生:5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城乡接合部地区初中生自伤行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青少年自伤行为量表对2 178名城乡接合部地区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城乡接合部地区初中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9.37%(442名),女生(22.87%)高于男生(1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1,P<0.001);不同年级、学业成绩、朋友个数、父母婚姻状况以及家庭收入之间自伤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99,24.57,22.43,28.70,11.03,P值均<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二年级(OR=1.49)、女生(OR=1.60)、没有朋友(OR=2.61)、学业成绩较差(OR=1.89)、父母离异(OR=2.20)、父母再婚(OR=1.59)是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城乡接合部地区初中生自伤情况不乐观,人际、学业、家庭等都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30~79岁人群代谢健康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侗族、布依族及苗族成人共10 110名;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描述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代谢健康型肥胖的流行现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结果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代谢健康型肥胖的总体患病率及95%CI为9.1%(8.6%~9.7%),在肥胖人群中的患病率及95%CI为38.8%(36.9%~40.8%)。MHO的患病率存在一定民族差异(χ2=100.983, P<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χ2趋势=59.897, P趋势<0.001),女性高于男性(χ2=22.158,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429, 95%CI:1.133~1.803)、布依族(OR=1.475, 95%CI:1.182~1.841)、苗族(OR=1.448, 95%CI:1.177~1...  相似文献   

16.
了解深圳市高一学生近视流行现状并分析近视危险因素,为实施针对性的学生近视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7所高中全部高一年级学生共5 443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 443名高中生中,有4 115人为近视患者,近视率达75.6%.其中女生近视率(79.9%)高于男生(70.8%)(x2=61.456,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有一方近视、父母双方都近视、中学生近视发生风险行为、父母不近视中学生的1.73倍(OR=1.73,95%CI=1.49~ 2.02)和3.20倍(OR=3.20,95%CI=2.46~ 4.17);女生近视风险是男生的1.32倍(OR=1.32,95%CI=1.14~1.52);近距离读写、看电视、看计算机和长时间持续读写是近视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8(95%CI=1.24~1.53),1.29(95%CI=1.16~1.44),1.17(95%CI=1.04~1.30)和1.12(95%CI=1.01~ 1.22),持续用眼40 min后远眺休息眼睛是近视的保护因素(OR=0.78,95%CI=0.71~0.86).结论 深圳市高一学生近视率较高;父母近视对孩子近视影响大,近距离、长时间持续用眼行为是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则是近视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中等到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不足1h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参加体力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多层整群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共8个行政区16所中小学,对入选学校的9 583名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学生体力活动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MVPA不足1h的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中小学生平均每天MVPA时间为0.55(0.21~1.07)h,70.1%的中小学生每天MVPA不足1h,其中男生为67.7%,女生为72.8%,女生MVPA不足1h的比例高于男生(x2=29.7,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272,95%CI=1.156~1.399)、年龄小(OR=0.906,95%CI=0.892~0.920)、孩子从不或很少和同学/朋友一起运动(0R=3.347,95%CI=2.303~4.864)、父母每天MVPA时间少(OR=0.793,95%CI=0.763~0.825)、家长很少给孩子留出运动时间(OR=1.412,95%CI=1.178~1.684)、学校下午没安排体育活动时间(不包括体育课时间)(OR=1.667,95%CI=1.496~1.858)是中小学生MVPA不足1h的危险因素.结论 MVPA不足1h现象在上海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急需开展更多能够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参加体力活动的工作.在开展促进活动时,需综合考虑学生自身、同伴、家长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了解广州市城区中学生饮食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营养教育和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工作,对城区27所学校的初一和高一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饮食行为等资料.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建立中学生饮食行为模式,采用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因子分析得到3种饮食行为模式:模式Ⅰ (37.09%)属于健康饮食行为模式,模式Ⅱ(33.37%)和模式Ⅲ(29.54%)属于西式饮食行为模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住校(ORⅡ=1.57,95%CI=1.33~1.85;ORⅢ=1.28,95%CI=1.07~ 1.52)、视屏时间≥2 h/d(ORⅡ =2.89,95%CI=2.51~3.33;ORⅢ =2.14,95%CI=1.85~2.48)与模式Ⅱ和Ⅲ呈正关联;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ORⅢ=1.31,95%CI=1.14~1.51)与模式Ⅲ呈正关联;高中生(ORⅡ =0.83,95%CI=0.73~0.95;ORⅢ =0.74,95%CI=0.64~0.85)、父母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父ORⅡ=0.64,95%CI=0.52 ~ 0.79;母ORⅡ=0.67,95%CI=0.54~0.82;父ORⅢ =0.72,95%CI=0.58~0.90;母ORⅢ=0.73,95%CI=0.59 ~ 0.89)与模式Ⅱ和Ⅲ呈负关联.结论 广州市城区中学生存在3种饮食行为模式,父母文化程度、视屏时间、年级、住校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是中学生饮食行为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大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皖南和皖北两市三所高校的4 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自伤检出率为4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低于男性大学生(OR=0.508,95%CI:0.411~0.627,P<0.001);非医学类院校自伤行为检出高于医学类院校(OR=1.612,95%CI:1.445~1.779,P<0.001);与父亲(OR=1.514,95%CI:1.168~1.961,P=0.002)、母亲(OR=1.593,95%CI:1.188~2.135,P=0.002)关系不和睦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学习负担重是大学生自伤的危险因素(OR=1.277,95%CI:1.061~1.538,P=0.010);对自己要求高、学习成绩好、与同学关系较好是大学生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均有P<0.05)。  结论  男性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加强对男性心理情况的观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父母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上海市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发生的行为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上海地区调研资料中9~18岁中小学生11 913名,调查项目包括形态指标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睡眠、饮食、体育锻炼及静态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不同群体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结果 男生每天睡眠时间≥10 h的超重或肥胖检出率(36.7%)高于睡眠不足8h的学生(31.3%)(P<0.01).女生不吃早餐的群体(36.4%)高于天天都吃早餐的群体(17.6%)(P<0.05).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38.2%)高于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30.8%)(P<0.01).初中每天玩游戏和计算机时间≥2h的学生(28.1%)高于<1h的学生(23.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愿意参加长跑(OR=1.16,95%CI=1.05~ 1.27)、每天看电视时间≥1h(OR=1.22,95%CI=1.05~1.43)的学生群体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较高.女生中吃早餐的学生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下降(OR=0.33,95%CI=0.16~0.67).城区学生每天看电视时间≥1h(OR=1.36,95%CI=1.07~ 1.74)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提高,郊区每天睡眠时间≥10 h(OR=2.0,95%CI=1.23 ~ 3.25)的学生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增加.小学生每天玩电子游戏和计算机≥2h(OR=1.45,95%CI=1.01~2.08)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提高.结论 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与睡眠、饮食习惯、锻炼意愿和静态生活方式相关,且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