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痴呆源流考     
本病指发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 ,以神情呆傻蠢笨、行为异常、言辞颠倒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轻者可仅有善忘、性格改变 ,如沉默寡言、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烦躁易怒等 ;重者神志异常 ,行为不轨 ,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所有的情感活动 ,如羞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最后直至完全痴呆 ,晚期多卧床不起 ,甚至衰竭死亡。呆者 ,痴也 ,癫也 ,不慧也 ,不明事理之谓也。后世医家根据其特点又称为呆病。由于本病属于神志异常的病证 ,涉及到心、脑、肾等脏腑 ,因此中医认识本病也是从心、脑、肾等脏腑开始的。早在《内经》中已有许…  相似文献   

2.
消法理论起源于《内经》;汉·张仲景首次将消法应用于临床;后世医家进一步丰富了消法的使用范围。至清·程钟龄明确提出消法为中医八法之一,确立了消法在中医治法中的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和法源流考     
《内经》为和法的产生打下了理论基础,张仲景创制的小柴胡汤等经典方剂开创了和法的临床应用,后世医家进一步丰富了和法的医疗实践。至清·程钟龄明确提出和法为八法之一,确立了和法在中医治法中的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之同时代的医家戴天章进一步完善了和法的概念,拓展了和法的发展空间和临床应用范围,在和法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其起源、流派众多,传承脉络模糊,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各个派系均自封是太极拳的创立者,争议颇多。笔者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初步探究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发现在古典唯物主义、阴阳学说等理论基础上,上古时代就有太极拳的缩影;先辈韩拱月、程灵洗等人历经数百年的努力,太极拳在南北朝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留下了可供今人修炼的拳谱;唐朝时期,太极拳已经基本成型,修炼此拳者众多,太极拳自此得到发展壮大,遍及全国。  相似文献   

5.
“白癜风”这一病名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晋隋时期,命名为“白癜风”“白癞”“龙舐”“白定”“白癜”。唐宋金元时期 ,出现“白癜风”“癜风”“白驳”等称谓,并趋于固定。明清时期,除沿用上述名称外,又出现“白驳疯”“白癜疯”“白驳风”“白屑风”等相关病名 ;历代医家认为白癜风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六淫侵袭、气血失和、脏腑虚弱;治法以疏风活络、行气活血、益气扶正为主,另有关于外治法、灸法、食疗法应用的记载。  相似文献   

6.
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称“月水来过多”。金代刘完素《黃帝素问宣明论方》首次将“月水过多”作为病名单独列出。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将月经过多病机分为血热、痰多、血虚,奠定了该病辨证论治的基础。月经过多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气虚不摄、血虚不固、血热妄行、虚寒不摄、情志内伤、痰湿阻滞,治法以益气摄血、补血养阴、滋阴凉血、温经止血、疏肝健脾、化痰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7.
阴痒源流考     
阴痒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较为常见,历代文献论述颇丰.文章通过对阴痒古代文献的梳理,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入手,考查其学术脉络及规律,对现在临床认识和诊治阴痒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闭经源流考     
“月事不来”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秦汉以降,又衍生出诸多称谓。至明代,其命名趋于统一,谓“经闭”。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籍对闭经之认识日益完善。明清时期,形成了完备的闭经辨治理论体系。闭经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脾失运化、肾水不足、肝伤失藏、痰湿壅滞、寒凝血瘀;治法以祛痰除湿、活血化瘀、调补脾胃、补肾益精、疏肝调气、养血调经、针灸及纳药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9.
口疮源流考     
“口疮”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火”,可分为外感风热、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脾胃虚弱、阳虚火浮等证型,论治以疏风泄热、清心泻脾、滋阴降火、温补脾胃、补肾敛火为主。  相似文献   

10.
疫病源流考     
中医疫病学是历代中医药学家与疫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以后,中医全程、深度介入治疗,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从疫病病名、病因病机、治疗三方面进行源流考证,对发挥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肉瘤源流考     
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肉瘤病机的论述,其病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肉瘤病位在脾,其病因病机包括卫阳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湿痰内生,情绪内伤、郁结伤脾,气血不和、阳明郁火。肉瘤治疗方法可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益气健脾和攻补兼施;外治法有针灸、手术和其他外治法。妄用针刺、破溃和随意攻伐均为肉瘤治疗禁忌。  相似文献   

12.
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3方面对内伤发热的源流进行考证,追溯内伤发热的病名沿革,探析不同时期对内伤发热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认识,以期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酒渣鼻亦名“酒齄鼻”“酒皶鼻”“赤鼻”等,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已载有“皶”“鼻先赤”之相关论述,“酒齄”之名,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后至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立“鼻候”“酒齄候”,阐明其病因病机及病证特点,宋代以降,诸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载有“酒渣”之论,迨至明清,形成较为完善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历代医家著作中有关哮病的论述,深入研究哮病病名、因机、证治理论框架,总结其内在发展规律。在病名方面,哮病有“喘呼”“喘鸣”“喘喝”“呷嗽”等之称,命名与症状、病因、病性密切相关;因机包括外邪袭肺、肺失宣降,饮食不当、痰浊内生,情志失调、气机不畅,痰伏于内、壅阻气道,体虚病后、脏气虚弱;证治包括解表宣肺、化痰平喘,涤痰利窍、降气平喘,扶正治本、益气固脱。  相似文献   

15.
颤证源流考     
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颤证病名首见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唐宋以前,有关颤证症状、病机的论述散见于各医家著作之中,并未归纳为一种疾病。唐宋时期,治疗颤证的方药较为丰富,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医家对颤证进行系统整理,从而形成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6.
痴呆,最早出现于唐代孙思邈所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中。明清及以前,“痴呆”多作为癫、狂、痫的症状描述。至明清时,始有“痴呆”专论。历代医家对于痴呆病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虚”“痰”“瘀”三方面。痴呆病常虚实夹杂,病位在脑髓,尤以肾虚为本,同时,与其他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其论治以培补五脏、活血化瘀、化痰开窍、调畅情志为主。  相似文献   

17.
该病在肺系病证中最为常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性肺浸润等疾病,应注意排除心源性哮喘、支气管肺癌等其他疾病并发的哮喘.临床医生应注意询问病史,结合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了解哮喘的程度、缓急、时间、起病方式、诱发因素、缓解因素、既往病史及伴随症状等,注意区别:①是肺、支气管疾病,还是心源性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19.
胎黄源流考     
胎黄作为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大多数可自愈,然而其危重症危及生命,其防治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载胎疸,后世医家总结本病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病因病机有胎孕湿热,寒湿困脾,肝郁血瘀及胆汁外溢等。宋元明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知不断完善,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提出多种辨治方法:清热利湿退黄法、温中化湿退黄法、化瘀消积退黄法等。祖国医学对本病辨治已有丰富经验,现将历代重要医籍中胎黄病的相关病症论述进行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胎毒理论是中医儿科学对某些疾病病因的独特认识。运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对中医儿科胎毒理论源流进行梳理,认为其在宋之前开始萌芽,此时尚处于胎病理论阶段,认识到小儿尤其是新生儿诸多疾病的病因是在胎儿时期获得的,与患儿母亲胎孕时期养护及饮食不当相关,防治上注重清热解毒;宋金元时期明确提出胎毒为诸多儿科疾病的病因,并出现了胎毒医案的记载;明清时期渐趋成熟,认为胎儿形成前或胎儿期,由于父母嗜食辛辣甘肥,或五志过极化火,或房事过度,或孕母感受寒热之邪,形成胎毒内蕴,导致小儿出生后罹患鹅口疮、重舌、木舌等口腔疾病,虫疖、流丹、湿疹、痈疖等皮肤疾病,胎黄、胎惊等新生儿疾病以及麻、痘等传染性疾病,防治方法上注重辨证祛胎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