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经验。石学敏院士指出,难治性面瘫病位在面部经筋,核心病机为正虚瘀阻,经筋不利,提出“活血祛风,疏理经筋”为治疗准则。本文从神经解剖学发微,以近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腧穴,整体调摄。将透刺、排刺、刺络拔罐紧密结合,明确施术手法量学,促使量效最优化,针刺过程治神为要,以求神应效佳。  相似文献   

2.
介绍陆瑾教授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陆教授认为面肌痉挛的发病多基于正虚不固,外邪客络,使面部经络因气血不和、经筋功能失调,终致面部肌肉痉挛、抽搐,甚至萎缩、瘫痪.临证中重视面部望诊,取穴以局部腧穴为主,选取眼部相应穴位和肢体远端穴位,以舒筋通络、息风止搐为总纲,采用体针结合眼针治疗,临床效果颇佳.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面肌痉挛是面部神经被血管压迫导致的面部不由自主地抽搐类疾病。西医治疗此病多采用手术,但有一定风险,多数患者难以接受。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俞红五主任医师认为面肌痉挛的病位在手足阳明经筋,而以脉络空虚为本,核心病机以风为主。俞红五主任医师通过数十载临床经验,总结面肌痉挛患者用“循经感传针法”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循经感传针法”是指以“侧三里穴(健侧)、侧下三里穴(健侧)、翳风穴(患侧)、合谷穴(双侧)”选穴组方;针刺患侧合谷穴后,运用小幅度、高频率的上下震动手法,诱发循经感传,从而使气至病所,实现祛其外邪、补其内虚之目的。文章通过案例,介绍俞红五主任治疗面肌痉挛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面肌痉挛迁延难愈,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陈以国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工作数十年,临床经验丰富,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陈教授认为面肌痉挛是本虚标实之证,以肝阴不足、肝气失疏而致肝亢失制为本,经筋失濡为标。肝亢失制,风气外现贯穿该病始终,整体表现为面肌异常之“动”。“肝木偏亢,经筋失养”为其病机关键。治疗当遵滋肝阴疏肝气、肺金承制肝木、熄风动濡经筋。故陈教授基于《内经》独创“陈氏吊针”,结合基于圆运动独创的“腹三针”,明辨病机,谨遵辨证以论治,借助共同作用调动肺脏、恢复肝脏和经筋的生理功能治疗该病。附验案一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有寒冷刺激学说、缺血学说、免疫反应学说等,多因机体气血亏虚,脉络空虚,卫表不固,外感风寒热邪,侵袭面部筋肌,以致经络痹阻,经筋失养而纵缓不收。从病因病机、分期辨证、针刺取穴、病案举例等方面,介绍分期辨证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6.
面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为临床上难治疾病之一。近年来,针灸治疗在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传统针刺手法在治疗本病中疗效欠佳。杨文辉教授在治疗面肌痉挛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将本病病机归结为虚风内动、阴阳失衡。在临床上擅长通过调奇经八脉中跷脉、维脉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庄子齐教授在传承杨文辉教授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通经络、通脏腑、通元神”三通针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介绍杨文辉教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总结以及庄子齐教授的临床经验发挥,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岐黄针疗法是陈振虎教授在长期针灸临床工作中对传统针灸的继承与创新,针具与手法皆具自身特色,在临床应用中也具有完整的“理-法-方(穴)-术”体系。陈振虎教授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时注重经筋辨证,认为其病位在经筋,与肉、筋和骨失调相关。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注重“点-线-面”相结合,以经筋为“线”,以分筋取穴或脏腑气血相关的穴位为“点”,再根据病位深浅为“面”选取五刺法达到筋肉骨同调。岐黄针疗法可以减轻膝部的疼痛、改善运动障碍,临床中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介绍申鹏飞主任医师运用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的经验。申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证多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肝血不能上达于头目,导致经筋失养,睛目失荣;实证多因邪郁气滞血瘀,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临证以局部取穴,注重手法、善用头针,疏利头目、远端取穴,整体调节、重视调神,针刺本神为主要治疗原则,建立针灸处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标幽赋》“中风环跳而宜刺”理论,并结合下肢伸肌痉挛病位在经筋,脏腑归于肝肾,病性属本虚标实及阳急阴缓的病机特点,阐述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医案,总结临床体会,为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0.
刘素芳 《河南中医》2012,32(10):1287-1287
总结王季良老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指出治疗小儿面瘫时,应多取局部穴位,针刺轻浅,稍做甚至不做手法,疏通面部经络,即可使患儿康复,切忌治疗过度,矫枉过正,损伤脏腑经络,造成面肌痉挛,甚至形成“倒错症”.治疗成人面瘫时,根据疾病发展阶段,邪气所居何处,采用相应针刺治疗.病症初期,邪在腠理,治以祛风通经络,采用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方法;恢复期症状改善不明显者,说明病邪已入肌肉,应激发机体阳气,加强抗邪能力,配合面部穴位刺激加强,双管齐下,促进机体整体和病变局部气血循行;后遗症期加用透刺法,加强面部经络、腧穴之间联系,使经气得以相互沟通,行气理血;发病超过3个月以后,邪已入脏腑,单纯针灸已难治愈,针药并用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1.
田维柱教授认为面肌痉挛属"睥轮振跳""瘛疭"等范畴;责之于"风",也可因劳累过度、阴血亏虚、虚风内动导致;分为风邪袭络和阴虚风动两类;提出面肌痉挛和面瘫均由面部经络失养、阴阳失衡所致,治则大致相同:平衡阴阳,舒经通络;但两者病因病机不同,故取穴也不同;面肌痉挛"动之太甚",根据经络"如环无端,周遊不息""行气血,贯阴阳"的特点,可通过健侧调整不平衡状态,以达到阴阳平衡;面瘫病变侧"动之无力",故针刺病侧,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病侧肌肉力量,以达阴阳平衡。"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临症田师以风为纲,滋阴熄风、通络止痉,按痉挛部位取穴健侧针刺,调动患侧经络中残存之真气,达到平衡经气、调和气血、舒柔经筋的目的;配合肢体远端取穴,通过经络感传、经气直达病所,使筋脉得到气血滋养;依据抽搐部位,分别酌加对侧眼、面及口角部腧穴,取病变对侧眼周阿是穴、四白、迎香、颧髎、地仓、颊车、合谷,病变侧中渚、太冲、内廷。田师强调急性期乃正邪交争期,使用强烈刺激手法,致使攻伐太过,损伤局部正气,反而会留邪之弊;重视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经筋病是临床常见病,该病的针刺治疗多“以痛为输”,重视局部经筋组织的实质性病变,轻视经脉气血的整体功能失调,又常失于辨证、辨经以及补泻手法的运用,从而影响了临床疗效。而杨上善“脉引筋气”思想强调经筋病的针刺治疗须首要明确其病因病机、病变所属经脉,在选取局部病痛穴位的基础上,循经配取远部经穴,调补肝、胆、脾、胃、阴阳跷等相关经脉,资助气血生化以濡养经筋,同时视疾病寒热虚实属性,辨证施以补泻手法,实现调理虚实、协调阴阳的目的。该思想无论是取穴特点还是补泻手法的操作应用,均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掌握并灵活运用之有助于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面部浅刺配合远端取穴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面部浅刺多穴及针刺手法配合远端取穴治疗面肌痉挛34例,对照组采用直刺或透刺穴位法34例。结果:经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结论:浅刺多穴配合远端取穴是治疗面肌痉挛行之有效的方法,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谢辉  郭亮  吴笛  冉丹 《中国中医急症》2022,(6):1092-1095
腰痛病属于中医学“筋伤”“痹病”范畴,推拿是筋伤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全国名中医郭剑华主任中医师从“经筋”上阐述,以“筋结”为病机,要求医者治疗腰痛病时做到:“手摸心会”“以痛为腧”辨证取穴,推拿施治以“轻、柔、透、巧”为准则。手法治疗上将多种推拿手法有机结合,手法技巧与力量有机组合,提出“急性筋伤不治伤,治伤首先治远端”,针对不同病情施治,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5.
皮肤针结合皮内针治疗面肌痉挛1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肌痉挛属中医“经筋”病变 ,是以面部肌肉阵阵收缩 ,发无定时 ,不能自制的病症。是临床常见病 ,不易治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原发性面肌痉挛 ,是神经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病理性刺激的结果 ,少数为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笔者采用皮肤针结合皮内针治疗面肌痉挛 13例 ,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13例患者中 4男 9女 ,病程最短者 2个月 ,病程最长者 30余年 ;年龄最大者 6 3岁 ,年龄最小者2 1岁。其中 1例为面神经麻痹后遗症。2 治疗方法  常规消毒患侧面部 ,先用皮肤针轻轻叩打患侧面部 ,采用浅表弹刺 ,手法宜轻 ,以皮肤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杨继军教授面部十线刮痧法的理论内涵及治疗头面疾病的临床应用。面部十线刮痧基于藏象经络,行于皮部经筋,精选面部十线,借刮痧善通、偏泻之特性,结合当前多湿、多痰、多瘀的体质,用特定刮痧手法,通经络,理经筋,散瘀结,除痰湿,调脏腑。治疗头面疾病,既直达病所,又调脏腑、平阴阳。临床辨病辨证,以通为补,以泻为调,灵活施治,治疗头面疾病屡收良效。  相似文献   

17.
从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的病因病机入手,认为本病病性“标实本虚”。标实者,金刃外邪损害经络,经络不通,血不利则为水;本虚者,水湿瘀血久留,久病伤正致虚。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祛邪扶正的作用,“以痛为腧”是临床针灸的重要指导理论和取穴原则。局部针刺治疗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符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本病病位在局部,痛之所在,邪之所存,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局部针刺治疗本病就近逐之,疏通经络。与中药口服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局部针刺可以针对病灶、直接作用于病位,发挥更为直接的“疏通经络、驱邪扶正”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8.
庄礼兴教授治疗小儿单症状性夜遗尿注重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认为病位在肾与膀胱,与心、脑功能失于协调有关。调神针法是庄礼兴教授在继承"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建立的科学有效的针灸取穴和操作方法,取头部督脉为主的腧穴作用在脑以调神,通过辨证取穴调节气血、内脏功能,配合补泻手法,以改善排尿功能,故起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介绍陈振虎教授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经验。陈振虎教授认为,颈源性耳鸣病机关键在于颈项部三阳经经筋不通,故临证注重经筋辨证,治以筋治筋之法,兼顾调神,注重督脉取穴,具体为先辨筋、次选穴。临证强调针具对针灸疗效的影响,运用特殊设计的针尖既圆又利、针身中空的岐黄针进行治疗,治疗手法强调轻、快。日常调养推崇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经筋病证作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针灸疗法有效病证之一。但经筋病证的针灸治疗多以痛为腧,重局部而轻整体,常常失于辨证、辨经及正确刺灸方法的应用,从而影响了临床疗效。任何经筋病证都应明确其病因病机,病变所属经脉,在病痛局部选穴的基础上,配合循经远部取穴,并重视调补肝脾二经,同时还应依阴阳缓急的不同,充分发挥针刺补泻手法,达到补缓泻急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