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医药健康管理主要体现在“治未病”思想上。本文通过在“治未病”三个层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综述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情况,并提倡加强既病防变及病后康复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进行中医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三个环节,从“治未病”入手来阐述HIV/AIDS的三级预防,在“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三个方面对HIV/AIDS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莹  马银虎 《西部中医药》2012,25(10):86-88
从中医眼科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入手,指出治未病思想对于眼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阐述青光眼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4.
达瑞  刘永琦 《河南中医》2011,31(6):582-583
“治未病”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中医耳鼻咽喉之“治未病”思想在治愈耳鼻喉疾病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中贯穿“治未病”思想,不仅能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更可以减少痰病复发和并发症,对于耳鼻咽喉痰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见于成书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昭示了“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中医“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大方面,内容和方法设计饮食、起居、劳作、心理、体育锻炼,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诸多方面。而我国的社区防护工作主要是以“三级预防”的形式开展的,两者有着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6.
崔云竹 《陕西中医》2014,(9):1219-1220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在桥本甲状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解读古代文献,深刻理解"治未病"的含义,并结合现代研究和笔者临床经验,分析了"治未病"思想贯彻于桥本甲状腺炎中医治疗的始终。结论:"治未病"思想体现在桥本甲状腺炎中医治疗的各个阶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治疗过程中结合西医的检验结果,更有利于掌握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运用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手段,中医“正气”是治未病的关键。“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的排除异已,保护自己,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西医多采用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如可乐定等,症状控制快,但不良反应大,多因此而中断治疗。中医治疗则具有较强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盛病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即预防为主、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展趋势、控制病情恶化。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萎”、“骨痹”的范畴,病因主要归于肝肾亏虚、脾虚、血瘀。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宋鑫  于叶 《光明中医》2023,(17):3485-3488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因其慢性、反复性等特点,多种治疗方式对于AD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一直是医学界难以攻克的课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AD的发生和发展,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提前干预AD发生、发展、预后各个阶段。有利于提高正气,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发挥中医药在防治AD的独特作用。指出“治未病”思想在AD及其他难治性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中医辨证的思想下运用中西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为“治未病”研究拓宽了思路。研讨中医古籍,联系临床运用,试从“治未病”核心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角度浅谈中医辨证思想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王琦教授运用玉屏风散,在未病状态下调体,防病于先,在既病状态下扶正,固本防变,在瘥后调理,培元健体,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健康管理调体用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4.
杜狄佳  陈盼碧  杨孝芳 《新中医》2021,53(7):127-130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治未病理论中欲病防发和已发防变的学术思想贯穿于哮喘发病的各个阶段。从治未病角度阐述针灸在哮喘不同阶段的防治方法,可为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哮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丁强 《吉林中医药》2013,33(8):763-765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针对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各环节,从未病先防、病后防复、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等4个方面,可防治哮喘的发作及进展.其中,“未病”指未发展成典型哮喘阶段,“病后”指典型哮喘缓解期的阶段,“欲病”指哮喘未发作向发作过渡期阶段,“既病”指典型哮喘发作期的阶段,针对4个阶段不同病因病机,配合中药辨证施治,可达到“治未病”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治未病”角度探讨儿童骨质疏松的中医防治思路,对“未病先防”“饮食有节”“既病防变”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在儿童骨质疏松中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对多发性硬化的中医护理进行理论探讨,以期为多发性硬化提供全方面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先进、科学而超前的医学思想,主要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其中蕴含的理念与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重视对心理疾病的预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高度契合。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心理育人实践,应未病先防,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应既病防变,加强对心理困扰学生的识别帮扶;应瘥后防复,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把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到高校心理育人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亟待进一步推广和挖掘。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前期是处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发病人群广泛且能对心、脑、肾等身体重要器官造成损害。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的内容。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从调节体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方面防治高血压前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药在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分为3个方面:“未生先防”强调防患于未然,避免疾病的发生;“未盛防变”强调已病早治,防止其进展及传变,避免其他脏腑受累;“已衰防复”强调在疾病初愈之时,注意调摄,以防疾病复发。“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便秘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样的手段干预慢性便秘患者各个病程阶段,对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