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医针灸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中医针灸在瑞士发展迅速,本文就瑞士中医针灸从业人员及教育背景、中医针灸诊所的现状及治疗模式、中医针灸在瑞士存在问题及处理对策做简要介绍,进一步探讨中医针灸在瑞士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医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相当多的人错误地将“中医现代化”等同于“中医现代化科学化”。“中医现代科学化”的前提就是“中医不科学”、“中医落后”, 这是对“科学”的评价标准认识错误所致。“中医现代科学化”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西医化”,其结果将导致中医学的消亡。  相似文献   

3.
中医客观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目前中医客观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医客观化研究,作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由于客观化研究的前提是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直接影响着中医客观化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因此,中医客观化研究的“科学方法”便成为问题的焦点。许多人认为,科学方法具有普适性,作为同样研究人这一客体的西医学是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医学的方法也是研究中医的“科学方法”。因此,目前的中医客观化研究几乎完全套搬西医学的方法及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将传统中医药科学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西医学)武装起来,而成为现代中医(药)科学,首先创建时空医学。时空医学是形态结构医学(西医)与藏象结构医学(中医)的高度统一.是构建两者联结的桥梁。经40多年的研究和创新,开创了一条现代科学技术中医化的正确道路。不是现代科学理论融化与统帅中医,而是中医药科学融合统领了现代科学,作为中医药学的外因,由此引发和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因而称谓“现代中医(药)科学”。现代中医药学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集中了中医西医两个优势于一身,同时又有新的提高和创新.因此现代中医药学是独立的、完整的、超前的整体性科学。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的中医养生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了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和中医认识,探讨了高血压病“整体调养,自然和谐;持之有恒,平衡稳定;见微知著,警防病变”的养生保健三原则,并从精神情志、起居宜忌、药膳食疗、针灸按摩、运动气功五方面介绍了中医养生方法及其机理研究,最后就高血压病研究的热点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内治(辨证分型及经方、验方、效方治疗)、外治、内外合治、中西医结合、针灸治疗几个方面介绍了黄褐斑的中医治疗进展,在评定各个方法的治疗特点的同时,指出了黄褐斑中医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急症。方法回顾历代医家治疗急症的著作、案例及现代各地的经验。结果历代中医对急症的治疗和研究,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中医学术,有效的指导着对急症的诊疗工作。但由于西医传入中国加之各种因素的干扰,中医学术逐渐受到歧视,于是就形成“慢性病看中医,急性病看西医”的观念,致使中医急救发展缓慢。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结论望巾医界有志之士,以振兴中医为己任,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勇于探索防治急症的治疗规律,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际化已成为本世纪中医药发展的大趋势。各国对中医、针灸陆续立法是大趋势的显著标志,而其他趋势和思考为:中医药理论、剂型、临床等方面的改革;中医药针灸标准化的进程;重视保护中医药针灸原创性的知识产权;中医海外兵团的崛起与优势整合;海外中医针灸教育的改革及与大陆中医院校的互补和交流;作为中医针灸发源地及正在崛起的中国,应担负起历史的负责,顺应发展的趋势,主动引领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70例帕金森病术后平衡障碍的中医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辩证施护,配合中医独特的针灸、气功、推拿按摩以及肢体康复功能训练。结果:明显促进了患者术康复进程。结论:PD术后平衡障碍,属中医“中风”(中经络)范畴,早期开始有计划地中医护理指导,并充分调动患者主动配合和自觉训练的积极性,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医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大致存在两类研究方法,即“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所谓“中医研究”,是指用中医传统的理论思维方式和临床研究方法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研究的对象是人;“研究中医”则是指以中医本身为研究对象,采取多学科,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目前这两类研究中都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这些误区产生的方式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医现代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现代化是指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方法和技术去分析、总结、提高中医理论和技术,把中医学术中的“自然之谜”、“医学之谜”用现代科学手段解释出来,并在名词术语、病名、证候、诊断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不断完善中医学术的现代属性。  相似文献   

12.
对中医康复学一些问题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康复学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1)中医康复学是随着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大量引进,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应接受或移植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并适当加以限定,而不能囿于中医古籍“康复”的固有概念中。(2)中医康复学与养生学在基本概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不可混为一谈。(3)中医“治末病”的康复预防观,“杂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开发高质量多媒体网络课件及素材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本文结合作者开发中医针灸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实践经验,论述了Flash在实现多媒体网络课件动画及其交互式控制方面的应用。将交互式动画应用于中医针灸网络课件中,可以使枯燥抽象的针灸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提高远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骨伤科疼痛性疾病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治法是属于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应用广泛,既包括含有中医内治法的理论,又结合了中医针灸的优点,是颇具特色的中医疗法。我院伤科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针灸:中药外敷、放血等不同的外治方法治疗颈椎病、腰腿痛等常见的伤科疼痛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结合病例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旨在阐述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优势,促进单细胞测序技术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概况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论述单细胞测序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可应用方向。运用单细胞测序方法进行“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中医体质关键科学问题和“禀赋遗传”等中医体质基本原理的研究,拓展中医体质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探索中医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有利于中医体质研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弘扬祖国医学搞好中医外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是军队系统培训外军中医针灸学员的基地,形成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专业的教学体系。我们根据外军学员的实际情况,因材分层施教,加强临床教学,突出实用原则,使学员掌握中医针灸的常用技术,学以致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要适应中医对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扩大对外教育的规模,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国际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17.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康复学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①中医康复学是随着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大量引进、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基本确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应接受或移植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并适当加以限定,而不能囿于中医古籍“康复”的固有概念中。②中医康复学与养生学在基本概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不可混为一谈。③中医“治未病”的康复预防观、“杂合以治”的康复治疗观以及自然医学的康复治疗法,将会在未来世界康复医学的发展中显示出巨大优势。④中医康复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缺乏严密规范的康复功能评价方法、系统的康复治疗体系和完善的康复治疗手段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报告了对71位医院院长、医务科长及医学高校临床课教师关于“中医本科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问题”的咨询结果。结果表明,当前中医院校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认国中医本科生应把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放在第一位,西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放在第二位。  相似文献   

19.
陈莉军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7):91-93,96
本文在“护理学”由二级学科增列为国家一级学科的契机和前景下,对中医护理学学科的建设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探索,阐明了中医护理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考验,在借鉴国内外现代护理学发展经验与思路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学的特色,提出了中医护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弥补时代断层 建立中医遗传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遗传学是中医学传统遗传思想与现代遗传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这个学科的建立中,我们要弥补中医传统遗传学思想与当今遗传学之间的“时代断层”,用现代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整理,研究中医遗传学思想。中医遗传学的研究中既要注重保留中医的合理内核,又要注重利用现代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先进研究手段,以求适应时代潮流,获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