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我国成年人睡眠状况与抑郁的关联,为居民抑郁的防控提供科学合理依据。方法 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数据库,获取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健康与生活方式等信息,纳入有效样本20 384例,使用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探讨睡眠与抑郁的关系。结果 成年人抑郁检出率为16.2%,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长与抑郁发生呈J型相关和U型相关;午睡时长<30 min(OR=1.220,95%CI:1.090~1.366)、夜间睡眠时长<7 h(OR=1.727,95%CI:1.572~1.898)、>9 h(OR=1.228,95%CI:1.050~1.436)与抑郁发生高风险相关;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午睡时长<30 min的抑郁发生风险,女性高于男性,18~44岁人群高于≥60岁人群;男性在夜间睡眠时长<7 h的抑郁发生风险高于女性,女性在夜间睡眠时长>9 h与抑郁发生高风险相关,男性无统计学差异;在夜间睡眠时长<7 h抑郁发生风险,18~44岁、45~59岁高于≥60岁;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日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关联。方法数据来自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在2017-2018年调查的数据集,最终共纳入14966名研究对象,同时收集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参与、行为、饮食营养、生活习惯、家庭结构、疾病状况、心理健康、认知功能等数据。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价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组(65~79岁、80~89岁、90~99岁和≥100岁)、性别研究对象睡眠时长和认知功能受损间的关联。结果14966名研究对象中,65~79岁、80~89岁、90~99岁和≥100岁的研究对象分别有5148名(34.40%)、3777名(25.24%)、3322名(22.20%)和2719名(18.16%);女性有8455名(56.49%);每日睡眠时长≤5 h和≥9 h的老年人分别有2704名(18.94%)和3883名(27.19%);认知功能受损者有3748名(25.04%)。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结果显示,与自报每日睡眠时长为7 h者相比,睡眠时长≤5 h和睡眠时长≥9 h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联,OR值(95%CI)分别为1.35(1.09~1.68)和1.70(1.39~2.07)。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关联在65~79岁老年人和男性老年人中更为显著。结论老年人睡眠时长过短或过长可增加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流行现状,探讨成年人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使用频数和百分比对超重肥胖进行一般统计描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探讨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长与成人超重肥胖的相关关系和非线性关系。结果 本研究纳入有效样本20 955人,超重肥胖率、有午睡习惯率和夜间睡眠不足率分别为38.8%(8 137/20 955)、61.1%(12 806/20 955)、20.4%(4 279/20 955)。控制混杂因素后,相较于不午睡,午睡30~<60 min(OR=1.105)、60~<90 min(OR=1.143)、≥90 min(OR=1.207)与超重肥胖发生存在关联;相较于夜间睡眠时长7~9 h,夜间睡眠时长<7 h与超重肥胖发生存在关联(OR=1.168)。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结果显示,午睡时长30 min和夜间睡眠时长8 h为临界点,午睡时长>30 min、夜间睡眠时长<8 h与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升高相关。性别分层结果显示,男性在午睡3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中国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方法,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共纳入7 885名研究对象,按照夜间睡眠时长分为5组:≤5 h、>5~ < 6 h、6~ < 7 h(参照)、7~ < 8 h、≥8 h。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并建立3个模型,在调整不同协变量下逐步探索不同夜间睡眠时长对高血压发生的影响,获得OR值和95% CI值。  结果  以夜间睡眠时长6~ < 7 h为对照,夜间睡眠时长≤5 h患高血压风险较高(OR=1.37, 95% CI: 1.12~1.69, P=0.002)。进一步按照性别分层分析,逐步调整混杂后,男性睡眠时长≤5 h组患高血压的风险是6~ < 7 h组的1.72倍(95% CI: 1.14~2.59, P=0.009)。而在女性中,调整混杂后并未发现关联(OR=1.26, 95% CI: 0.99~1.59, P=0.055)。  结论  在中国中老年人群中,夜间睡眠时长≤5 h可能是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夜间睡眠时长≤5 h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风险与睡眠问题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以合肥市5896名3~5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家长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评价睡眠问题、全球饮食质量评分评估营养不良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风险、食物摄入频率与睡眠问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中营养不良中、高风险的儿童占目标人群的49.2%、25.0%,平均睡眠时长不达标、总体睡眠质量不良的发生率为56.5%、8.9%。与营养不良风险高风险组比,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睡眠质量不良(中风险组:OR=0.60,95%CI:0.49~0.74;低风险组:OR=0.44,95%CI:0.34~0.58)、睡眠时长不达标(中风险组:OR=0.83,95%CI:0.73~0.94;低风险组:OR=0.61,95%CI:0.52~0.70)发生风险均显著降低。动物血制品(OR=0.79,95%CI:0.64~0.98)、红黄色蔬菜(OR=0.91,95%CI:0.85~0.98)、奶及奶制品(OR=0.91,95%CI:0.86~0.97)摄入频率增加,糖类(OR=1.28,95%CI:1.14~1.44)和含糖饮料(OR=1.27,95%CI:1.12~1.45)摄入频率降低与睡眠问题发生率减少有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风险更低与睡眠质量更好相关,提示改善饮食质量可能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中老年人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项目,计算两次调查认知功能得分差值,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调整协变量,分析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与认知各项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 40.0%的研究对象睡眠时长过长(≥9 h)或过短(<6 h),睡眠时长不良的参与者中词组记忆能力变差的比例更高(38.2%vs. 34.6%,χ2 =14.483;P<0.001),调整所有协变量后,睡眠时长不良与认知功能得分在全人群中呈负向关联(β=-0.631,P<0.001),女性中老年人群中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是词组回忆能力变差的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OR=1.151,95%CI:1.023~1.295;P=0.019)。结论 中老年人群不良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特别是在中老年女性中,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会使瞬时记忆与延迟记忆能力变差,提示女性为提升睡眠质量改善认知功能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在成都市农村老年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和认知功能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于2020年10月在成都市农村地区招募年满60岁的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732名。采用老年人体力活动量表(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认知状况电话访谈问卷(telephone interview for cognitive status)等工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体力活动水平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中介软件包(mediation package)探究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结果 体力活动对认知功能具有正向影响(β=0.004,P<0.01);睡眠时长在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P<0.05),中介效应为0.000 4,总效应为0.004 1,中介效应占比7.74%;睡眠质量在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P<0.01),中介效应为0.000 9,总效应为0.003 6,中介效应占比19.18%。结论 为了预防和延缓认知功能下降,农村老年居民应坚持参加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室外夜间灯光与儿童青少年睡眠问题的关联性。方法 于2017年4—11月,在广东省广州市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37所学校共34 751名6~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睡眠问题评估,利用卫星图像和研究对象的居住地址获取其室外夜光(LAN)暴露水平;问卷调查儿童青少年睡眠情况[包括睡眠时长(<7 h为睡眠时长不足)和从上床到睡着的时间(> 45 min为入睡困难)];以室外LAN暴露最小值为参照,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中使用自然立方样条曲线探索不同百分位的室外LAN暴露与儿童青少年睡眠问题发生概率,同时探索儿童年龄和性别对室外LAN暴露与睡眠问题之间关系的修正作用。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4 751名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长不足的儿童青少年7 184人,占20.7%;入睡困难的儿童青少年679人,占2.0%。研究对象的室外LAN暴露水平为(26.7±11.7)nW/cm2/sr。室外LAN暴露第95分位(P95)与最小值相比,睡眠时长不足的概率上升54%(OR=1.54,95%CI=1.27~1.87);入睡困难的概率上升86%(OR=1.86,95%CI=1.19~2.91)。分层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睡眠、肥胖的联合作用对中老年人功能损失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数据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睡眠、肥胖对功能损失的联合作用。结果 以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正常+夜间睡眠6~<8 h组为参照,腹型肥胖+夜间睡眠0~<4 h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1.655,P<0.001)。以WC正常+午睡0~<30 min组为参照,腹型肥胖+无午睡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3.360,P=0.008)。以非全身性肥胖+夜间睡眠6~<8 h组为参照,全身性肥胖+夜间睡眠4~<6 h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2.359,P<0.001)。以非全身性肥胖+午睡0~<30 min组为参照,全身性肥胖+午睡30~<90 min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1.905, 95%CI:1.237~2.933,P=0.003)。结论 夜间...  相似文献   

10.
张丹  伍晓艳    陶舒曼    杨娅娟    邹立巍  谢阳  李婷婷  曲杨  翟爽  陶芳标   《现代预防医学》2021,(17):3182-3186
目的 描述大学生睡眠时长和时型与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AL)流行现状,并探讨睡眠时长和时型与AL的关联强度,为大学生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和江西省2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和体质检查,共纳入729名问卷有效及生物标志物完整的大学生。使用自评问卷和《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进行调查,根据生化检查、血压和人体形态学测量结果评定大学生AL水平。使用〖XC小五号.EPS;P〗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睡眠时长和时型分组间大学生AL水平,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长和时型与AL水平的关联。结果 大学生睡眠不足检出率为56.2%,清晨型、中间型和夜晚型时型检出率分别为15.1%、74.2%和10.7%,AL高水平的检出率为52.0%。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AL水平与睡眠不足(OR=1.63,95%CI=1.21~2.20)和夜晚型(OR=2.01,95%CI=1.11~3.66)均成正性关联。结论 大学生睡眠时长和时型与AL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需要进一步纵向研究阐明大学生睡眠时长和时型与AL的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饮茶行为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横截面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饮茶行为与患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 845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84.89±11.46)岁,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为20.2%。多模型调整结果显示,与几乎不饮茶的研究对象相比,每天饮茶(OR:0.64,95%CI:0.53~0.77)与患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降低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饮用绿茶(OR:0.63,95%CI:0.53~0.76)和花茶(OR:0.71,95%CI:0.55~0.93)也与患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降低有关,尚未发现偶尔饮茶以及饮用红茶和其他发酵茶与认知功能障碍有统计学关联。以上结论在亚组分析中得到了进一步佐证。结论 合理的饮茶行为可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风险,应当在老年人群中提倡形成良好饮茶习惯,积极预防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孕期睡眠时长与早产风险的关系,为预防早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 INFO、CNKI、万方和维普共7个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3月。纳入有关孕期睡眠时长与早产关系的观察性研究。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并交叉核对后,用Rev Man5. 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纳入研究的相对危险度(RR)或归因危险度(OR)值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5篇为队列研究,1篇为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孕妇4 494名。文献纳入结果显示,孕早期和孕中期的睡眠时间与早产没有关联,Meta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睡眠时间少于7 h可能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4. 28,95%CI (1. 53,11. 93),I2=0,P=0. 84]。结论孕早、中期睡眠时长与早产的发生未见明显关联,孕晚期睡眠时间少于7 h可能会增加早产风险,未来需要更多的基础医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来深入探讨孕期睡眠时长和早产风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描述儿童早期睡眠时长特征及睡眠时长不足的发生情况,探讨睡眠时长不足与儿童36月龄执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围产门诊招募初次建册孕妇,随访至儿童3岁。分别在儿童6月龄、12月龄和36月龄时采用调查问卷随访收集儿童睡眠时长信息。根据《0~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推荐相应月龄睡眠时长低限值为参照来定义“睡眠不足”;随访至儿童36月龄时,由家长填写《中文版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父母版)》(BRIEF-P),评估儿童的执行功能行为。结果 儿童睡眠时长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睡眠不足发生率较高,其中6月龄睡眠不足发生率高达16.2%。6月龄和36月龄睡眠总时长不足的儿童总执行功能异常率高于睡眠充足组(χ2值分别为7.867、8.320,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儿童6月龄和36月龄总睡眠时长与执行功能整体异常显著相关,OR及其95%CI值分别为1.83(1.16~2.87)、1.63(1.02~2.62);儿童12月龄夜间睡眠时长不足与认知灵活性异常显著相关,OR及其95%CI值为8.99(1.6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为防止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自安徽省健康长寿调查(AHLS),该调查于2021年7—8月采用典型抽样策略抽取调查对象,共纳入1 516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测量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及认知状况。采用SPSS 17.0和Stata 12.0软件进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53,95%CI:1.18~1.97)、70~<80岁(OR=1.49,95%CI:1.16~1.92)、80岁及以上(OR=2.77,95%CI:2.00~3.83)、文盲(OR=1.53,95%CI:1.19~1.96)、睡眠质量差(OR=2.21,95%CI:1.42~3.42)与安徽省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高风险相关。在MMSE 5个维度中,定向力(r=-0.06)、记忆力(r=-0.06)、计算力(r=-0.14)以及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睡眠与焦虑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我国≥60岁老年人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与焦虑状态之间的关联。方法研究纳入"我国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研究"项目2017年7月18日至2018年2月7日调查的≥60岁老年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与焦虑之间的关联。结果共纳入3897名≥60岁老年人,年龄为(73.4±8.0)岁,焦虑者占6.5%;睡眠质量差者占1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在调整一般人口学、社会经济因素、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程度及大气PM2.5暴露等因素后,睡眠时间过短是老年人焦虑的危险因素,与睡眠时长7 h者相比,睡眠时长≤6 h者焦虑的OR值(95%CI)为2.09(1.49~2.93)。与睡眠质量好者相比,睡眠质量差者焦虑的OR值(95%CI)为5.12(3.88~6.7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各条目评分升高与焦虑均存在统计学关联,其中睡眠障碍、主观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障碍与焦虑的关联更强,OR值(95%CI)分别为4.63(3.55~6.04)、2.75(2.33~3.23)和2.50(2.19~2.86)。亚组分析显示男性、<80岁老年人的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与焦虑的关联更强。结论睡眠时间较短和睡眠质量差与老年人焦虑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焦虑和抑郁症状在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为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9 323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描述其基本人口学特征,探究体力活动、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间的相关关系,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结果 体力活动、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与认知功能均具有相关关系(均P<0.001),其中体力活动为正相关(r=0.41),焦虑症状(r=-0.12)和抑郁症状(r=-0.22)为负相关。一方面,体力活动可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效应值为0.234 8,SE=0.012 2,95%CI:0.211 0~0.258 6);另一方面,体力活动可通过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介导认知功能下降,其中,焦虑症状的独立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02 6(SE=0.001 2,95%CI:0.000 3~0.005 3),抑郁症状的独立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18 6(SE=0.012 3,95%CI:0.014 2~0.023 2),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串联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农村老年人可逆认知衰弱与日常生活功能受损、住院、跌倒的关联,为预防老年人发生功能残疾、住院等不良结局及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设计,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2个县(区)内12个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分析可逆认知衰弱与ADL受损、住院、跌倒之间关联。结果 此次纳入老年人1 279人,可逆认知衰弱的检出率为37.8%,ADL受损率为4.3%,住院率为19.0%,半年内跌倒率为10.7%。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与无可逆认知衰弱的老年人相比,有可逆认知衰弱的老年人ADL受损风险较高(OR=4.492,95%CI:2.405~8.389),与住院风险存在关联(OR=1.371,95%CI:1.020~1.841),但与跌倒风险没有关联(OR=0.897,95%CI:0.612~1.313)。进一步对慢性病分层分析发现,可逆认知衰弱与ADL受损的关联依然存在(P<0.05),可逆认知衰弱与住院风险的关联仅存在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老年人血清脂质水平对认知下降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养老与追踪调查队列(CHARLS)队列2011—2018年的数据,选取年龄≥45岁的中老年人群,采用中文版简易精神量表(MMSE)对2018年随访的中老年人认知评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及血脂综合指数(LCI)与认知下降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6 556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7.03±8.03岁。在调整多个混杂因素后,与最低四分位数组(Q1)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组(Q4)的TG (OR=1.229,95%CI:1.036~1.456),LDL (OR=1.221,95%CI:1.034~1.443),LCI (OR=1.282,95%CI:1.081~1.522)与认知下降发生风险呈正相关,是认知下降的危险因素,HDL (OR=0.765,95%CI:0.646~0.906)与认知下降发生风险呈负相关,TC (OR=1.010,95%CI:0.855~1.193)与认知下降发生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绝经状态下高尿酸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病风险的关联性,并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 BMI)在不同绝经状态下对高尿酸与MS关系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苗族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尿酸与MS的关联,计算MS患病风险。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BMI在高尿酸与MS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值。结果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共3 194人,绝经人群高尿酸和MS的检出率分别为58.26%、62.24%,大于未绝经人群高尿酸和MS的检出率(41.74%和37.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在未绝经及绝经人群中,高尿酸均与较高的MS风险相关,且绝经后的高尿酸与MS关联风险[OR (95%CI):2.58 (2.01~3.32)]强于绝经前[OR (95%CI):2.33 (1.72~3.1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BMI介导高尿酸与MS的关联,中介效应值及其95%CI在未绝经人群、绝经人群中分别为0.03 (0.02~0.04)、0.05 (0.03~0.07),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8...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成都市各年龄段成年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与睡眠时长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收集成都市1 274名20~70岁居民为研究对象,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三组。午睡时长由公式(平均午睡时长×午睡频率/7)获得。夜晚睡眠时长通过问题"你每天晚上平均睡眠时间是多久"获得。MS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的诊断标准。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MS的患病率分别为13.8%,36.4%,40.7%(P0.001)。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中年组中午睡时长在1 h内相对于无午睡习惯的人,血压(BP)和空腹血糖(FPG)升高的OR值为0.64(0.42, 0.96),0.60(0.40, 0.90),而午睡时长1 h与MS的发生风险无关。夜间睡眠时长6 h相对于6~8 h的人,发生MS,中心性肥胖的OR值分别为1.81(1.16, 2.82),1.67(1.05, 2.70),而夜间睡眠时长8 h与MS的发生风险无关。青年组和老年组中,均没有发现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长与MS的关联。结论成都市成年人MS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45~59岁成年人中,夜间睡眠时长6 h患MS和中心性肥胖的风险可能高于6~8 h的,午睡时长在1 h以内患BP升高和FPG升高的风险可能低于无午睡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