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便的量、色、次数以及排尿感觉、伴随症状,常能反映体内五脏六腑功能状态和气血津液的盛衰。《金匮要略》一书中关于小便的论述颇多,涉及条文50余条。仲景根据小便的具体情况,分析其病理性质和发病机理,明确指出了类病类症的鉴别、治疗宜忌和疾病的预后,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兹不揣愚蒙,试析如次。  相似文献   

2.
问小便变化是中医问诊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根据小便颜色、气味、量、次数、通利与否及溺时兼有症状,判断疾病之寒热虚实。如《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所说:“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直接记载小便变化的条文就有50余条之多。通过条文中所描述“小便自利”、“小便不利”、“小便微利”、“小便不通”、“小便必难”、“小便赤”、“小便数”、“遗溺”、“淋秘”等不同情形,进行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为辨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小便的条文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条文中有关小便问题的本原意义,对学者正确理解《伤寒杂病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便的变化,能反映机体水液代谢的情况。中医根据小便的色、量、次数、通利与否,以及小便时患者的感觉,应用于辨证论治过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张仲景《伤寒论》涉及小便的条文有60余条,约占该书全条文的六分之一;《金匮要略》记载有关小便的条文亦近60条,约占其全条文的七分之一。本文试就这些条文进行归纳浅析,以冀对临床辨证有所裨益。一、辨别疾病确定病位  相似文献   

5.
中医根据小便的色、量、次数、通利与否及溺时伴随症状,应用于辨证论治全过程.仲景于《金匮要略》中,直接记载小便变化的条文就有59条之多.条文中所描述“小便利数”,“小便自利”,反多”,“小便数”,“淋甚”,“小便不利”,“小便难”,“尿少”,“小便不得”,“遗溺”,“尿赤”等不同情况,进行分析痊病的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金匮要略》全书中口渴与小便的相互关系,从揭示病机、辨明病位、鉴别疾病、指导治疗、推断预后五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说明仲景在论治杂病时重视人体的正气的特点,尤其在考虑人体的津液损伤程度方面,辨口渴和小便异常与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希望对临床诊治疾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利小便法在《金匮要略》中论述颇详,广泛地用来治疗多种病证,探讨它的药物配伍、适应病证及辨证要点等,是有益的。一、淡渗利水法即以甘淡渗泄之品化饮利尿,适用于治疗某些呕吐、哕、下利等病机属于单纯水湿壅盛者。“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呕吐、哕总以胃气上逆使然,一般固宜取和胃降逆法,但不可胶柱鼓瑟,尚需进一步分析引起胃逆的原因所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对膀胱病的论述较为系统,试就治疗小便异常的方剂配伍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小便异常虽病机复杂,但总不离气化失常与津液代谢障碍两端。其治疗重在通畅气机,调理五脏功能,以恢复肾司开阖、脾转输津液、肺通调水道、肝气疏泄、膀胱气化的正常机能,使津液得以正常输布则小便自利。同时应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正虚为主者或养阴利水,或温阳以助气化;邪实较盛者当配伍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等药物以助邪去,以利小便畅通。  相似文献   

9.
小便为体内津液所化,体内津液的输布,则要依靠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气化功能。如果脾失健运,津液不能四布;肺失肃降,无以通调水道;或肾的气化失常,关门开合不利,引起水液的代谢障碍,就会发生小便的改变。另外,体内热盛,或汗、吐、下后,损伤津液,使尿液化源不足,也会引起小便异常。因此,询问病人的小便情况,则可了解津液的盈亏和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是否正常,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一项  相似文献   

10.
小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其生成与排泄无不与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及气血津液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息息相关。仲景在《伤寒论》中,既通过观察小便一证的变化,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又灵活运用利小便之法治疗多种病证,本文仅就此略作探析。1探求病因病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外感热病在发病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会出现不同的病理机转,观察小便的变化,可以测知津液的盈亏,脏腑的气化功能等,有助于病情的诊断。1.1误治损伤津液:太阳风温用汗法治疗后,若再用攻下之法治之,则可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6条)的危重变证。这是由于误治耗伤津液,化源告竭所致。1.2过汗阴阳两伤:太阳病用汗法治疗,本为正治之法。但若发汗太过,汗漏不止,则可见“……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条),此为过汗伤阳,卫表不固,汗漏不止,耗伤阴津,化源不足则小便难,阳虚失于温煦,阴伤失于濡养,故四肢微急,难于屈伸。1.3表证兼阴阳两虚:患伤寒病后,脉浮,自汗出者,若见其“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29条)者,是素体阴阳两虚,阳虚不能制水则小便数,虚阳上扰则心烦,阴津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脚挛急。此非桂枝汤之适应症,故曰“此误也”。1...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对小便的论述,粗略统计约有60余条,内容丰富,临床意义广泛,综合简析如下。一明津液存亡小便系五液之一,膀胱为津液之府,“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若人体津液充盛,可外泽皮毛,内濡脏腑,小便亦会通利正常。若热盛伤津,或误用汗下伤阴,均可致津液亏耗,化源不足,常表现小便难、小便不利。因此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观察小便量的多少、利与不利,可知体内津液之存亡。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系东汉张仲景所作,全书:共十卷,凡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其中有提及小便者达四十余条,可见仲景对小便的育无、利否,非常重视,现将其有关内容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利小便法适用于水湿之邪停滞机体部位趋于下、偏于里的疾病,以小便利、湿邪除为治疗目标。在运用利小便法治疗痹证的过程中,需根据患者体质、病因和病势的不同辨证施治,正确掌握利小便的应用要点,使邪尽去而津液不伤。基于张仲景相关理论,结合既往临床现实经验,总结出《金匮要略》利小便法治疗痹证的应用,并附医案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浅议《金匮要略》中的比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庆刚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40-284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比较法的运用颇具特色,病证、方证等比较贯穿于全书。对此进行归纳分析,对进一步研究总结中医治则,指导中医临床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的整体观及临床意义王建军甘肃中医学院(730000)主题词《金匮要略》/历史,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中《金匮要略》作为杂病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现思想,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  相似文献   

16.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病问题愈来愈突出,而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慢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故从中医经典文献《金匮要略》原文出发,探讨其对慢病防治的临床意义。治疗原则方面,论述了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以及治疗慢病时重视调理脾胃后天的原则。治疗方式方面,论述了治疗慢病多采用丸剂、散剂,用药剂量相对较小,且慢病用药剂量多从小到大采用逐渐加量的试探性用药方法。治疗手段方面,针对慢病防治多为多法并用、手段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8.
吕娟 《四川中医》2007,25(1):32-33
寸口脉是《金匮要略》中的主要诊脉部位之一,本文讨论了寸口诊法在杂病诊疗中的重要意义,依据病症特点结合寸口脉象推断疾病的病位和性质,分论了寸口诊法是诊候脏腑与上焦的病变、气血的盈亏与运行障碍等方面的依据,同时亦可根据寸口脉推测机体正气盛衰和病邪性质及其强弱。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奠定了治疗杂病之基础,其中泻下法也得到广泛运用。纵观全书,言及下者达35条之多,立方约15首。然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归纳整理为泻下七法,兹将每法的代表方、证及应用范围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浅议《金匮要略》中大黄配伍张博生(扬州医学院附属苏北人民医院225001)大黄性味苦寒,为通腑泄热要药,临证用途甚广。仲景用此,配伍灵活,匠心独运,实堪后学效法。其《金匮要略》书中用大黄方约20余首。其配伍方法大率言之,有以下几种:配行气药:如大承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