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黏膜异型增生(Dys)虚实关联证候结构类型特征及最具癌变趋向的证型.方法 多中心临床协作,采集324例Dys虚实关联证,聚类统计证候结构类型,同步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TSGF)或癌胚抗原(CEA),并以TSGF、CEA水平判断癌变趋向程度.结果 Dys虚实关联证有5类11种,5类中肝胃气滞并/兼气阴两虚类占30.9%;湿热蕴胃并/兼胃阴不足类占23.5%;瘀阻胃络并/兼气阴两虚类占15.4%;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证占12.3%;痰湿中阻并/兼脾气虚弱类占11.1%.TSGF、CEA水平的高峰值出现在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证、瘀阻胃络并/兼气阴两虚证,表明是最具癌变趋向的证型.结论 Dys证候呈11种虚实关联结构的多态性分布,从证候层面向临床揭示了趋向癌变的两种高危证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胃黏膜异型增生虚实关联证候类型与血清TSGF水平变化,探讨最具癌变趋向的证候类型。方法:临床病理确诊为胃黏膜异型增生(Dys),经《虚实关联证候类型辨识数据库》辨识属虚实关联证者145例,检测血清TSGF值,以其值水平高低判断不同类型癌变趋向。结果: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证的TSGF值最高(59.54±3.24U/ml),瘀阻胃络并/兼胃阴不足证TSGF值(58.35±8.00U/ml)次之,初步可以认为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证,瘀阻胃络并/兼胃阴不足证最具癌变趋向。肝胃气滞并/兼脾胃气虚证TSGF值(53.70±6.81U/ml)较低,癌变趋向程度可能小。11例虚实关联证转入胃癌的患者其实证中以瘀阻胃络癌变机率高,虚证中以脾胃虚寒、气血两虚或兼肾阳、肾阴虚癌变的机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中医证候层面探讨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演变规律及不同证型的癌变趋向。方法:多中心临床协作,采集324例胃黏膜异型增生(Dys)虚实关联证患者,设5个时位观察窗进行为期2年的临床跟踪研究,并同步检测肿瘤标志物肿瘤相关物质(TSGF)、癌胚抗原(CEA)。结果:0.5-2年,Dys消失率为28%;跟踪6个典型证候2年演变平均转为虚实关联证为56%;5个时位观察窗上的证候结构类型演化走势与首诊证型结构类型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其演化规律与病性寒热及体质阴阳盛衰有关。肿瘤标志物检测水平值最高的证型是: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证TSGF值为(59.5±2.0)U/L,CEA值为(12.8±4.5)μg/L;胃络瘀血并/兼气阴两虚TSGF值为(59.2±5.4)U/L,CEA值为(14.4±2.4)μg/L。结论:Dys证候以本虚标实、虚实关联证居多,证候结构类型动态演化与首诊类型分布基本相似。证候层面显示: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证、胃络瘀血并/兼气阴两虚证可能最具癌变趋向。  相似文献   

4.
惠建萍  沈舒文  刘力  刘梅君 《河北中医》2012,34(9):1295-1296,1299
目的研究陕西省延安地区胃黏膜异型增生(Dys)中医证候特征及发病因素。方法将首诊病理诊断为Dys的患者,通过望、闻、问、切采集临床症状体征资料,录入Dys虚实关联数据库辨识系统进行辨识,属虚实关联证者,按证候结构类型进行归类,进行证候特征研究及发病原因分析,同时检测肿瘤相关物质(tumor supplied group of factors,TSGF),分析Dys虚实关联证候类型与TSGF的相关性。结果 Dys证情复杂,证候多为虚实共存,虚证主要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寒及胃阴不足,实证主要为肝胃气滞及瘀阻胃络,其发病主要与受寒、劳累、嗜食辛辣及烟酒等因素有关。TSGF水平的高值峰出现在寒热错杂证即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和胃络瘀阻并/兼胃阴不足、脾胃虚寒中。结论 Dys的证候特点为虚实关联证,单实证仅见疾病早期或加重期,单虚证多在其稳定阶段或恢复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宁夏地区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dysplasia,Dys)临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追踪观察.制定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将信息输入Dvs虚实关联证候辨识数据库系统进行证候辨别,得出证候类型。结果:收集的宁夏地区37例Dvs患者中医证候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关联的证候特征,分布规律按比率高低排序前6位是:肝胃气滞兼气阴两虚(9.24.32%)〉湿热蕴郁兼胃阴不足(8,21.62%)〉络瘀气滞兼气阴两虚(7,18.92%)〉肝胃气滞兼脾胃气虚(6.16.22%)〉寒热错杂兼气阴两虚(5,13.51%)〉脾胃虚寒兼湿浊中阻(4,10.81%)。结论:宁夏地区Dys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分布以虚实关联证居多.且不少为3证、4证相兼。  相似文献   

6.
《四川中医》2021,39(7):58-61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证型与P53、PCNA、CerB-2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42例,根据胃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气犯胃证、胃热伤阴证、气滞血瘀证、痰湿凝结证、脾胃虚寒证、气血亏虚证共6个证型,所有患者胃癌切除组织石蜡包埋,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PCNA、CerB-2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证型患者病灶组织中P53、PCNA、CerB-2表达差异。结果:142例患者中医证型包括肝气犯胃证27例、胃热伤阴证25例、气滞血瘀证21例、痰湿凝结证19例、脾胃虚寒证34例、气血亏虚证16例;痰湿凝结型、气滞血瘀型、肝气犯胃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74%、80.95%、77.77%高于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亏虚型48.00%、41.18%、37.50%(P0.05);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胃热伤阴证、痰湿凝结型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48%、87.50%、80.00%、73.68%,高于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44.12%、40.74%(P0.05);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痰湿凝结型CerB-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24%、89.47%、75.00%,高于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48.00%、44.12%、37.04%(P0.05);各中医证型与P53、PCNA、CerB-2蛋白阴性与阳性表达的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肝气犯胃证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与PCNA、CerB-2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气滞血瘀证与PCNA、CerB-2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痰湿凝结证与P53、CerB-2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脾胃虚寒证与P53、PCNA、CerB-2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气血亏虚证与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PCNA、P53、Cerb B2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证候特征,为术后合理配合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制定调查问卷表,对初次发现、无明显转移灶的230例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4d进行临床调查,按诊断标准分虚实辨基本证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基本证型以虚证为主,气虚占69.56%,实证中痰湿占23.91%.术后患者仅6.52%无证可辨,63.91%出现兼夹证,在证的兼夹组合中,以气血两虚证最多见.结论:虚证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基本证候,此期治疗应以益气养血、扶正培本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的兼夹证分布规律,评估益气养血方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的疗效。方法:纳入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60例,统计兼夹证出现频次。以益气养血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并对不同兼证的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组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兼夹证出现频次如下:表虚不固(48.21%)、肝肾亏虚(39.29%)、肝郁气滞(21.25%)、脾虚夹湿(19.64%)、瘀血阻滞(3.7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SDS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养血方治疗产后风湿总有效率为94.64%;不同的兼夹证治疗疗效不同,表虚不固、脾虚夹湿、肝肾亏虚、肝郁气滞的显效率分别为58.82%、28.57%、21.43%、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血方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临床疗效确切,并且不同兼夹证占比及其临床疗效存在明显差异,表虚不固证临床疗效最好,该研究为产后风湿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相关中医证型诊断标准,选择临床常见6种基本证型,对16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辨证归类及分类统计,并观察不同证型患者贫血及肝功能异常情况。结果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80例)、气血双亏(35例)、痰瘀互结(19例)、胃阴亏虚(14例)、肝胃不和(8例)、湿热内蕴(6例)。出现较多的症状的例数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腹痛消瘦纳差乏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寐差咳嗽咳痰黑便呃逆嗳气烧心。中重度及极重度贫血患者以气血双亏证多见,脾胃虚寒证发生较少。气血双亏、脾胃虚寒证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较少,肝胃不和证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较多。结论进展期胃癌证型以脾胃虚寒最为多见,气血双亏证患者多有贫血,肝胃不和证患者多有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0.
用标本理论辨析胃黏膜异型增生(Dys)的临床证候,其具有本虚标实相关联的结构特征.为了研究Dys虚实关联证证候结构,探讨其演变规律,判断各类别的癌变趋向,课题组建立起虚实关联证证候辨识系统数据库,多中心协作,将首诊选择的186例Dy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信息资料,输入数据库进行辨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首诊病例75.27%属虚实标本关联证,且以主兼关联证居多,在一月后复诊时点上的个体化证候演化统计,转入单实证24例,多有饮食、劳倦、受寒等诱发因素,多因病情加重而就诊;转入单虚证16例,其中脾胃气虚、胃阴不足、气阴两虚证病情轻.表明Dys的证候具有本虚标实的结构特点,治疗Dys不能陷入非实即虚、非虚即实的证候选择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具有一定优势。目前临床一般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论治,对不同证型PLGC患者确立相应治法,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前病变(PLGC)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CDX2基因的表达,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CDX2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CDX2表达与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例健康人及120例PLGC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脾虚气滞证组、阴虚有热证组、胃络瘀阻证组,每例取新鲜胃黏膜6块,包括胃体、胃角和胃窦各2块,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X2基因的表达。结果 CDX2基因阳性表达在脾虚气滞证中为16.67%(6/36),阴虚有热证中为52.17%(24/46),胃络瘀阻证中为63.16%(24/38),健康对照组无表达;其在Ⅰ型肠化生表达为33.33%(18/54),Ⅱ型肠化生表达为25.93%(14/54),Ⅲ型肠化生表达为27.78%(15/54),异型增生表达为12.96%(7/54)。结论 CDX2基因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可为PLGC的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随访其再发情况和癌变情况。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基线情况(病理类型、性别、年龄、腺瘤位置、瘤体大小等)、中医辨证分型、再发率、癌变率等。结果 (1)本研究期间,最终共收集有效病例316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21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99例;男性(58.54%)占比略多于女性(41.46%);患者年龄以40~60岁为多见(65.82%);癌前病变好发于左半结肠(73.42%);瘤体大小,多数在2 cm以下(86.08%)。(2)患者中,脾虚气滞证73例,湿热蕴结证86例,痰浊壅盛证85例,阳虚寒凝证37例,血瘀证35例。(3)中医辨证结果显示,湿热蕴结证和痰浊壅盛证占比较高,分别为27.22%和26.90%,其次是脾虚气滞证,占比23.10%。在LGIN组中,脾虚气滞证和湿热蕴结证居多,二者占比均为27.65%;在HGIN组中,痰浊壅盛证占比最高,为32.32%,其次是湿热蕴结证,占比26.26%。(4)在LGIN组中,湿热蕴结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高,为61.67%;阳虚寒凝证、痰浊壅盛证和脾虚气滞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分别为58.33%、56.60%、40.00%,血瘀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低,为35.00%。在HGIN组中,血瘀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高,为80.00%,湿热蕴结证、痰浊壅盛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分别为69.23%、62.50%,脾虚气滞证与阳虚寒凝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均为53.85%。(5)在癌变情况方面,痰浊壅盛证、湿热蕴结证、血瘀证组中均有发生癌变的患者,癌变率分别为9.38%、6.67%、3.85%。结论在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中,湿热蕴结证、痰浊壅盛证及脾虚气滞证是临床主要中医证型。对于本病而言,痰浊、湿热、血瘀不仅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是导致本病复发、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临床中应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类,为临床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频数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反流性食管炎中医临床证候常见3个类型,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65例)>类肝郁脾虚证(25例)>类脾虚气滞证(20例),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证亦多见。结论:通过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因子分析模型,揭示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病的临床辨证规范化的建立打下了一定基础,并丰富了证候分类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证候分布和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90例,对患者四诊资料进行系统收集,以进行辨证分型,并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初步判定,以探讨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90例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辨证分型为:肺脾气虚证42例(46.67%)、肝郁气滞证24例(26.67%)、气阴两虚证12例(13.33%)、肺肾两虚证12例(13.33%);体质分布为:气虚质64例(22.61%)、阳虚质64例(22.61%)、气郁质48例(16.96%)、阴虚质33例(11.66%)、痰湿质29例(10.25%),血瘀质13例(4.59%)、特禀质13例(4.59%)、湿热质10例(3.53%)、平和质9例(3.18%);体质类型与证型之间关系:气虚质与肺脾气虚证最为密切,阳虚质与肺肾两虚证、肺脾气虚证最为密切,阴虚体质与气阴两虚证密切,气郁质与肝郁气滞证密切,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中主要是肺脾气虚证、肝郁气滞证、气阴两虚证和肺肾两虚证,并分别与气虚体质、气郁体质、阴虚体质和阳虚体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103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证组35例,肝郁脾虚证组38例,脾胃虚弱证组30例,正常对照组10例。运用放射免疫同批测定血浆胃动素(MOT)、胆囊收缩素(CCK)和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组患者血浆MO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郁气滞证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个证型组间比较,脾胃虚弱证组MOT水平显著高于肝郁气滞证组(P〈0.01)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3个证型组血浆S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其中肝郁气滞证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上述胃肠激素存在不同的变化。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与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