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医学流派的跟师学习发现老师运用"乌梅丸"治疗凡症状发生在丑至卯时的疾病屡获奇效,重新阅读《内经》,学习五运六气,了解厥阴的生理、病理根源,分析乌梅丸的组成、功效,来解读"乌梅丸"与"厥阴病欲解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乌梅丸为《伤寒杂病论》厥阴病脉证治篇经典方,随着"经方热",乌梅丸在临床中大量应用以及现在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乌梅丸可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临床发现符合乌梅丸寒热错杂病机,厥阴病特点的患者,均可考虑用乌梅丸,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同时发现乌梅丸可作为"精神调节剂"治疗因肝气不舒或者阳气馁弱致使肝用不及而出现肝气郁结的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正>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附原文338条之下,主治蛔厥,兼治久利。《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等方书及现行通用的《方剂学》教材都将其列为"杀虫剂"、"驱虫剂"的首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清·柯韵伯~([1])论述乌梅丸立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东  刘绍能 《北京中医药》2011,30(7):510-511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原主治蛔厥。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根据消化系统疾病的病机特点,结合乌梅丸的药物配伍,对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运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据此将乌梅丸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不错的疗效,尤其当证属上热下寒、土木相克时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燕东  刘绍能 《北京中医》2011,(7):510-511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原主治蛔厥。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根据消化系统疾病的病机特点,结合乌梅丸的药物配伍,对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运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据此将乌梅丸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不错的疗效,尤其当证属上热下寒、土木相克时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杂病》,原方主治蛔厥与久利,现代《中医方剂学》将其列在驱虫剂中。但从目前大量的临床报道来看,乌梅丸被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寄生虫、慢性胃炎等,同时本方还被应用于呼吸、妇科、内分泌等系统多种疾病治疗。简要回顾中医经方乌梅丸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方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不拘于原"蛔厥",应秉承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理念,拓展乌梅丸的应用范围。刘丽坤教授对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有独到见解,擅长活用乌梅丸治疗肿瘤晚期诸证,效果显著。通过呕吐、失眠2例病案的分析,介绍刘丽坤教授运用乌梅丸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出自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被认为是驱蛔要剂。厥阴病篇历来争议颇多,乌梅丸亦是如此。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本文试从肝木、脾土角度出发,对乌梅丸是否为厥阴病的主方及蛔虫的生源进行阐释,同时对乌梅丸证的病机和其用药机理进行讨论。认为乌梅丸是厥阴主方,而蛔虫生于肝木,养于土湿。另一方面,乌梅丸证是由于木土不和而成,且乌梅丸作为理肝重剂,可用于调肝理脾治疗临床诸多疾病。  相似文献   

9.
<正>1乌梅丸证治述略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可将乌梅丸  相似文献   

10.
<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厥阴病的主方,其特点为寒热并用、清上温下,主治“蛔厥”。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适用疾病和病机进行了深化,扩大了乌梅丸的应用。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首次提出“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专剂矣”。现代中医将乌梅丸加减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也用于妇科疾病,皮肤病及肿瘤的治疗[1-4]。  相似文献   

11.
付焕香  蔡少峰 《陕西中医》2010,31(6):746-746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蛔撅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但在临床中发现,乌梅丸并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现将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各种疾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临床常用名方乌梅丸按期临床应用研究概况。方法:对乌梅丸近期临床应用研究的文献进行探析。结果:乌梅丸首创于《伤寒论》,主治蛔厥,久利,但发展至今天,其治疗范围已非常宽广。结论:乌梅丸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临床中不论哪一种病,当其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时,即可运用乌梅丸进行辨证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霍黎生  陈强 《陕西中医》2013,(11):1552-1552
<正>乌梅丸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后世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将乌梅丸归于驱虫剂,以致后人对其临床证治的理解易拘于蛔厥、下利。从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的认识,可以看出乌梅丸并非仅仅是一驱蛔剂,而是厥阴证的主方。北宋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于厥阴提纲证后补充了"乌梅丸主之",清代的柯韵伯认为"太阴以理中丸为主,厥阴以乌梅丸为主。"[1]"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2]  相似文献   

14.
乌梅丸为仲景治"蛔厥"主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38条[1]言:"蛔厥者,乌梅丸之,又主久利."根据后世医家的临证经验及相关文献报道,乌梅丸的应用从不应囿于"蛔厥"之症,本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临证凡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特点的见症,皆可使用乌梅丸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临床体验乌梅丸治疗疑难杂症的使用方法。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临床运用功效卓著。本人从事临床中医工作20多年,治好了很多患者的疾病。可是我很少用过乌梅丸这个方子,一直觉得这个方药是对蛔虫病作用较好的,没有在其他方面试用过。直到前一段给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用乌梅丸治好了困扰她一个多月的可怕(自述)疾病之后,我彻底被这个方子折服。  相似文献   

16.
《光明中医》2021,36(13)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原治蛔厥及久泻久利之证,因其寒热刚柔同用,被历代医家作为厥阴病主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此文基于六经辨证探讨乌梅丸治疗腹痛、畏寒验案2则并分析其病因病机,以期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芳芬 《光明中医》2022,37(1):34-3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从条辨中可看出,乌梅丸主治蛔厥、久利,后世也多以此论治.此文从《辅行诀》的五行互含理论出发,研究乌梅丸组成药物的五行属性,继而探讨《伤寒论》中乌梅丸条辨中的藏寒、蛔厥、藏厥之本意,并从实践(典型医案)中证实之.结论:①从《辅行诀》探寻乌梅丸方剂,其病机一目了然,较《伤寒论》乌梅丸条辨更易理解方剂所主治的病机;②中下焦藏寒导致藏厥,藏气不升,尤其肝气不升,是乌梅丸方的主要病机;③乌梅丸主治不仅是蛔厥、久利,而是符合条辨中所指的藏寒、藏厥病机的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原为蛔厥、久利而设,清代柯琴谓"乌梅丸为厥阴主方"。刘喜明老师认为乌梅丸酸苦甘辛寒热并用、阴阳共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刚柔相济,集扶正祛邪于一方;凡厥阴风木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而木土不和,及寒热虚实错杂的内、外、妇、儿各科诸证皆可使用。本文从厥阴之本质、乌梅丸使用指征、乌梅丸的组方思想、应用关键及验案举例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刘师使用乌梅丸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厥阴寒热错杂和蛔厥的名方。喻昌《尚论篇.厥阴经全篇》指出:"乌梅丸中酸苦辛温并用,……久痢而便脓血亦主此者,能解阴阳错杂之故也。"导师采用乌梅丸治疗慢性腹泻1例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病例:王某,男,38岁,于2011年6月15日就诊。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方剂,由乌梅、黄连、干姜、细辛、附子、桂枝、黄柏、人参、当归、川椒组成,后世多改丸为汤剂.笔者根据乌梅丸"酸甘辛苦复法”组方特点灵活运用临床,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