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医大师陆广莘,将中医药学学术思想归结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中医学为健康医学的本质属性,奠定了健康医学理论基础.本文从中医学之"本"和从实际出发,以辩证与辩病、生生之为道总结了陆广莘先生的主要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2.
陆广莘先生生前从"生生"角度阐释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健康医学属性,提出扶助人体自身的内在动力是"生生之气",认为"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脚下"。在当前国内外医学模式转换的大背景下,认知并实践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健康医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但还要看到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3.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说:“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指出中医学是为人的生命健康生存、长生不息服务的方法和技术工具。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以其坚实的中西医药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洞悉学科本源的睿智和创造性的思辨能力,将中医药学的学术思想归结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最近记者就中医药的诊疗思想及特点,采访了陆广莘研究员,听到了陆老独到而精辟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对中医学“正气为本”的认识,结合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健康医学思想及对中医学“生生之道”的阐释,重新审视中医学之“正气”,进一步探讨中医学“生生之道”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并基于中医学“生生之道”,探讨研究“治未病”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现实意义,尝试基于中医学“生生之道”构建的健康医学新模式进行探讨研究,为构建健康医学新模式及推动以“养生保健”为主的“治未病”方法技术的发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生生”之说源于《周易·系辞》,乃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之意,国医大师陆广莘曾用“循生生之道兮,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兮,谋生生之效”来归纳中医药的核心思想。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肿瘤恶液质的治疗应扶“生生”之气,将顾护肝胆生发之气和脾胃化生之气贯穿治疗始终,运用柴胡桂枝汤加减辨治中晚期癌症患者恶液质,疗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我国《汉书·艺文志》最早将古代医学典籍归列"方技"一门,并指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是给医疗技术所下的古老定义。"生生之具",语本《易经》"生生之谓《易》"和"天地之大德曰生"。遵循生物之理,生其所当生,这也就是扁鹊所说的"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陆广莘"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生生之道"之学术思想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筑基于长期的医疗实践,内容丰富而扎实。陆先生的健康生态医学模式重视生命层次,重视气的作用,不主张多用药,重视升降开合等,主要学术思想与气功的理论与实践呈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8.
生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脉络之一,中医学是体现生生之道的一门学问。人禀天地间生生之气而生,人的生生之气与自然界生生之气彼此息息相通,人的生生之理亦即自然之理;人不仅是自然界"生生之德"的产物,也最能体现、应用自然界的"生生之德",而中医学则是将天人之生生之德融为一体、体法天地好生之德于人身的学问;人不仅禀生生之气而生,且以生生之气为生命之本,生生之气是中医学的作用对象和依靠对象,是中医学之所以取效的依靠力量;中医诊疗的基本精神是以自然的生生之气助人的生生之气,医生(医术)实际是沟通自然生生之气与人之生生之气的桥梁,中医药作为生生之具,是依靠和帮助人的自组演化调节和主体抗病反应的生生之气而取得"生生之效"的。  相似文献   

9.
陆广莘 《山西中医》2004,20(6):37-39
21世纪的医学,将要从疾病医学教条统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类健康生态目标模式。中医学的诊疗思想强调。养生治病实践必求于本。人的“生生之气”是主体开放的自组织演化调节的功能目标动力学系统。要实现“生生之效”的健康生态目标,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生生之道”,依靠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转化和利用医药这一“生生之具”。  相似文献   

10.
<正>陆广莘先生的《中医学之道》出版以后,我认真读过,深受启发,激励着我悟道治学。"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我的座右铭。孔德是大德,容自然社会之规律,要依据"道"来为人处事。就现实而言,遵循德与道来治健康医学、来克服疾病医学之弊端。1科学格局的深刻变革迫使现代医学反思当今科学格局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生命的起源,曾出现过"神创论""自生说""生生说"等观点."神创论"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生命的起源,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天命观;"自生说"认为原始生物直接从非生物突然化生出来;"生生说"认为生物只能由已有的同种生物产生,不能由非生物自生.<内经>不仅从哲学的高度对整个人类的起源作出探索,还从医学角度对人类个体的生命起源进行了讨论,它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的结合.<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张介宾注云;"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父得乾之阳,母得坤之阴,阳一而施,阴两而承,故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譬之稼穑者,必得其地,乃施以种."  相似文献   

12.
讲究“阴阳自和”的中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成中医家言”,中医学是以追求人类健康为目的的健康智慧学。“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汉书·艺文志》),是生其所生,助其自助的创生性实践。刘禹锡所谓“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生万物”是一种自组性创生,“?..  相似文献   

13.
喻昌为我国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医门法律》为其代表作,书中记载有喻氏对水肿病论治用药的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其论水肿病机"水病莫不本之于胃","其权尤重于肾",治疗"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并为医者订施治规范"律七条",较重视附子、生姜在方剂中的应用,同时喻氏用方擅于"生心之化裁",用药不拘一格,较多方剂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家恽铁樵在<生理新语>中对传统中医的人的生生之气阐发为人体的"救济功能",认为利用人体"救济功能"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并以中西医治疗烂喉痧为例,对中西治疗烂喉痧的不同原则进行了对比解说,深化了人们对中医为"生生之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献探讨了"求本"观在中医养生学的体现,以期对中医养生学本质的认识有所助益。认为中医养生学的"求本"观,以人为中心,并依据个人不同特点,以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生理机能水平、生命质量和长度为价值取向,以追求培养巩固人体"生生之气"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生生之气"是生命的内生动力,它关乎生长壮老已生命全程;中医"养生"与"生生"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故而"养生"之本在于养护"生生之气"。"生生之气"源于天地自然,受之于父母,充养于后天,养护"生生之气"、勿害"生生之气"应当成为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对健康及生存质量的日益关注,健康医学逐渐成为21世纪的医学发展方向。而中医学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基本理论与国际卫生组织20世纪末所提出的健康医学理念极为相近,中国中医研宄院陆广莘等著名专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健康医学进行了深入研宄,取得了丰硕成果,奠定了我国健康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近日,本刊记者拜访了陆教授,请教了健康医学与中医养生问题。陆教授思路开阔,视角独特,学术见解深邃、超前、充分表现了其卓尔不群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19.
<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而王孟英将日常饮食观上升到一个国家的高度,其曰:"呜呼!国以民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乱天下;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善颐生者,必能善教民也,教民极平易……食而不知其味,已为素餐,若饱食无教,则近于禽兽"。同时针对当时人们"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编撰  相似文献   

20.
五脏苦欲补泻、毒药学说为<内经>中重要的中医医学理论,其中蕴涵有相反相成用药配伍思想,这些理论对认识"十八反"十九畏"用药思想的内涵有着重要研究意义和价值.反治法思想揭示了一种具有独特内容的、反常态的重视多重矛盾的共现特征,在治疗上求其本质,为解决多重矛盾,在用药上要敢于打破用药配伍禁忌原则"反其道而用之",综合解决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