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水学派李东垣与其弟子罗天益(谦甫)在老年泄泻方面有独到经验,反映在东垣《脾胃论》和罗谦甫《卫生宝鉴》的医案中。老年人体质虚弱,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感受外湿外寒而致泄泻,劳役过度、饮食不节的因素也很常见。泄泻的证候表现往往比较严重,病情复杂。易水学派老年泄泻治法有顾护脾胃,重视升阳之法;温补脾胃,兼顾他脏;伴见它病的,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2.
易水学派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他们对药性的研究颇有心得.创立了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并且在临床用药上有诸多发挥.对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学文教授业医四十余载,医道精湛,学验俱丰,临床辨证用药独具匠心。余随师侍诊,所学匪浅,现兹将张老血证验案三则整理如次,以飨同道。1 经闭伴肥胖案边××,女,33岁,营业员。1991-12-21初诊。患者近2年来月经时闭,形体亦日渐丰赢,体重已由病前51kg 增至现68kg,虽多方中西医诊治而效罔,遂转来张老处求治。刻  相似文献   

4.
张再康  张紫微 《中医杂志》2012,53(15):1339-1340
易水学派和河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相似性,又有很大的不同。从所处社会背景、面临医学风气、接受运气学说、继承创新、影响久远等5个方面就其相似性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关注角度、继承角度、创新角度、影响结果等4个方面就其不同点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先父李鸿翔业医数十载 ,学有渊源 ,精益求精 ,擅治内科疑难杂症 ,学验颇丰 ,临证用方遣药匠心独具 ,活法圆机 ,效验显彰 ,笔者侍诊多年 ,收获不小。现择其治疗血证案例 ,介绍如下。1 苦降通腑止呕血秦某 ,男 ,46岁 ,农民。 1 982年 3月 1 5日诊。患者于 1 96 5年 1 0月患血吸虫性肝硬化、脾肿大 ,而作脾切除。第 3年又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因反复便血 ,而作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体质状况一般。 1周前因饮食失节 ,加之外感 ,遂致发热 ,上腹部胀痛 ,呕吐大量咖啡样胃内容物。经 X线确诊为食道静脉曲张。建议外科手术治疗 ,患者拒之 ,而转中医…  相似文献   

6.
简述易水学派脏腑辨证源流及脾胃论,并探析其在古代儿科疾病及现代临床应用中的发挥。认为易水学派之健脾助运等补土理论在儿科临床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血证验案     
傅忠林 《江苏中医》1993,14(12):25-25
  相似文献   

8.
易水学派论治冠心病撷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涵  张明雪 《光明中医》2010,25(5):771-773
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活动于北方的重要学术流派,以重视脾胃元气为基本学派特点,在脏腑辨证、脾胃学说、阴证学说、三焦寒热辨治等方面均有建树。本文介绍了易水学派对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方面独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安艳秋 《中医研究》2011,24(6):F0003-F0004
易水学派以金代张元素为始祖,因张元素家居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故名。易水学派有突出的创新思想特点,其注重致病的内因,创立了脏腑辨证及其遣药制方的体系,强调因病、因时、因境施治,重视扶正祛邪。自金至明清,易水学派师承授意,代有薪传。自张元素后,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赵献可、张介宾等继往开来,其中明代赵献可对易水之学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金代易水学派开创者张元素的生卒年及"犯庙讳下第"情况,历史记录及已有研究有误,需要重新进行考证.本研究以张元素科举经历为切入点,结合金代科举政策的变动及张元素生平经历,并参考张元素与同时代医家的交往经历,可以推知张元素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以后,"下第"原因并非现有记载中的"犯章庙讳",而是"犯景庙讳".  相似文献   

11.
蔡青城  毛玉璇  常甜  王艳君 《河北中医》2021,43(10):1589-1592+1597
易水学派精于脏腑辨证论治,在先后天元气论的认识基础上,重视后天元气之本在治疗咳喘中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脾胃受损是导致肺失宣降的关键病因之一。易水学派将脾胃学说运用于咳喘的临床辨治中,以补脾胃、调气机、培土生金为其治疗咳喘的治疗思路,灵活运用甘温、升浮之药。通过梳理易水学派对咳喘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治咳喘的治则治法经验,分析其代表医案,进一步挖掘易水学派调补脾胃辨治咳喘的学术观点及组方遣药规律,为临床辨治咳喘提供更多思路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易水学派在继承《黄帝内经》刺血理论的基础上,重视脏腑辨证,发展脾胃学说,将脾胃理论与刺血疗法相结合,在应用于热证、经络壅滞之证等实证治疗的同时,扩大了刺血疗法的主治范围,将其应用于虚证、虚实夹杂之证。同时对刺血工具的选择、刺血部位、出血量、适应症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后世医家对刺血疗法的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论易水学派的本草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水学派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他们对药性的研究颇有心得,创立了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并且在临床用药上有诸多发挥,对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易水学派医家对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拓宽了升麻的应用范围,为后世的遣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张元素认为升麻归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阴四经,具上升之性,可引药入阳明、升阳于至阴。李杲提出升麻可以升提脾胃清阳,配以益气之品及风药则能补脾胃不足、散中焦郁火、升下陷之气。王好古收载治疗阴阳毒名方六首,方中均含升麻,强调升麻的解毒之功。罗天益继承易水三家用药经验,但并无创新。张、李二人以风药胜湿,用升麻引湿邪上升,继而以苦发之。张、李、罗三家于升麻葛根汤加减应用中,体现了升麻散阳明风邪、解肌、透疹之功。今之临床或可以此发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易水学派研究的特征及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纳入1980年1月至2014年12月易水学派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以关键词为基础对易水学派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925篇,入选关键词17253个,独立关键词3529个。将关键词分类汇总,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病症(2503)、古代医家(2393)、治法治则(2090);从各类前10位高频关键词占比分析,古代医家(85.37%)和学派学说(83.86%)占比最高,而病症占比(14.50%)最低。研究最关注的病症是脾胃病、内伤疾病以及虚证症状,最关注的医家是李东垣和张介宾,最关注的学说是阴火学说和脾胃学说。年度词频相关系数较高(r>0.7)的关键词涉及了易水学派中重要的著作(《脾胃论》)、重要的医家(李东垣)、重要的理论(阴火、相火)、重要的治则治法(甘温除大热、温补、升阳法)以及重要的方剂(升阳散火汤)。结论易水学派研究内容及所涉病种广泛,当前研究集中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其在中药理论、用药规律、组方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6.
17.
医家的临证经验是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医案作为医生临床实践的宝贵记录是《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以易水学派为例,论述了学派医案学习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庆祺 《江苏中医》1995,16(10):23-24
  相似文献   

19.
20.
<正>易水学派肇始于金代,因创始人张元素是河北易县(金之易州)人而称其为易水学派。该学派师承传人及私淑者,以张元素、李东垣、张景岳、薛已、李中梓、赵献可六大家最著名。元素之学,先后传于李东垣与王好古,李东垣之学传于罗天益。私淑李东垣的学者,有薛已、张景岳、李中梓诸家。赵献可又私淑薛己。传献可的学者,有高鼓峰、董废翁、吕晚村诸人。张璐对薛已和张景岳二家之学均有所承受。李中梓之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