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各30例,针刺组取迎香、上迎香、列缺、印堂、合谷、足三里治疗,药物组予氯雷他定片口服,加布地奈德喷鼻剂喷鼻。2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针刺组(93.3%)高于药物组(86.6%)。结论: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88.57%(31/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与传统针刺相当,且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方面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3.
陆永辉 《中国针灸》2013,33(1):20-24
目的:观察运用《灵柩》恢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中德两国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恢刺组(中国患者16例、德国患者15例)和常规针刺组(中国患者16例、德国患者15例)各31例.两组均取风池与肩井穴足少阳经脉循行路线连线上,颈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纵向间隙的“分肉之间”6~8个压痛点,恢刺组采用《灵枢》恢刺法,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治疗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颈部症状与体征评分变化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颈部症状与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恢刺组以上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均P<0.01);恢刺组总有效率为93.5%(29/31),优于常规针刺组的74.2%(23/31,P<0.05);恢刺组中国患者愈显率为93.8%(15/16),优于恢刺组德国患者的60.0%(9/15,P<0.05);常规针刺组中国患者与德国患者疗效相当(P>0.05).结论:《灵柩》恢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缓解颈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并且中国患者的疗效优于德国患者.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灵枢》经脉针刺深度以及与现代尺寸的关系、《灵枢》经脉针刺深度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分析探讨,认为《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是一种很理想的防治疾病的针刺深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灵枢》针刺深度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H  Tang XD 《中国针灸》2011,31(11):975-977
目的:观察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取章门、中脘、天枢、关元、期门、曲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按照《灵枢·经水》篇,针刺深度1~6分( 2~12 mm),行平补平泻手法,每周治疗2~3次,8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第1、第2疗程的疗效和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结果:第1疗程总有效率为52.4%(11/21),第2疗程为90.5%(19/21),第2疗程优于第1疗程(P<0.05).第1疗程IBS-SSS评分为143.58±70.15,第2疗程为115.98±72.6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第2疗程较第1疗程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针刺蝶腭神经节,有针感后出针,针刺双侧迎香和印堂穴,留针20min,隔2~3d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蝶腭神经节交替单侧取穴,共治疗4周。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鼻炎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91%(20/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17%(13/2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鼻炎症状评分及VAS评分均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症状评分和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鼻炎症状,优于口服氯雷他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变应性鼻炎40例,并设对照组40例以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67.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玉屏风散加味方对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大椎穴施以三重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远期防复发作用,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简便、长效的刺灸法。方法:将1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药组、三重法组,每组40例。针刺组取穴大椎、风池、百会、印堂等,施以补虚泻实针法,每天1次;针药组在针刺基础上联合口服开瑞坦(氯雷他定片)10mg,隔日服1次,连服30天;三重法组在针刺基础上联合大椎穴重刺络、重拔罐、重艾灸,前3天每天1次,之后隔日1次。3组均治疗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3组患者症状与体征积分,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单项症状分值变化,并比较3组远期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症状与体征积分、单项症状分值均降低(P0.001,P0.01,P0.05),且三重法组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三重法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总有效率为92.5%(36/40),优于针刺组的60.5%(23/38)及针药组的69.2%(27/39,均P0.01)。结论:针刺联合大椎穴施以三重法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可靠,且具有较好的预防远期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予穴位埋线配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对照组50例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药物治疗。观察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与西药对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3例。针刺组针刺鼻三针(迎香、上迎香、印堂,前额头痛时加攒竹)与背三针(大抒、风门、肺俞),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每次5mg,每日1次,共治疗20天。观察两组患者变应性鼻炎症状与体征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9%(31/33),优于西药组的72.7%(24/33,P0.01);两组治疗后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治疗后针刺组以上各项评分均低于西药组(症状评分:4.70±2.07vs 6.55±2.69,体征评分:0.85±0.67vs 1.45±0.62,总评分:5.36±2.70vs 8.00±2.91,均P0.01)。结论:靳三针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疗效较好,优于口服西药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  相似文献   

11.
经络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龙祥 《中国针灸》1994,14(3):43-46
本文在"经络学说的由来"一文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早期的经络学说演变为《灵枢·经脉》经络系统的具体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演变的原因及其文化背景,同时辑出三种与《经脉篇》不同的古代经络学说佚文,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经筋治痛谈经络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ong BQ  Li CR  Huang FY  Zhang SJ  Xue LG 《中国针灸》2011,31(8):711-713
通过对<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灵枢·经脉>及<灵柩·经筋>中对经脉、经筋的排序、属络脏腑、循行方向、衔接及主治疾病等的分析比较,发现古代针灸治疗的病症大都源于经筋病症.国家现有的标准腧穴中有62.59%的腧穴贴近经筋痛点,诠释了循经筋痛点是早期腧穴的源头.故而总结出经筋与经脉的关系是"一源二歧"的同胞,这为更好地认识经络起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岐黄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创立的,它源于《灵枢》九针、五刺法及经筋理论,是一种取穴精要、操作便捷、疗效显著的针刺疗法,特别对于颈肩腰腿痛治疗效果良好,在临床操作及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局部温热感,甚至有温热感循经传导的现象,参考历代对于“烧山火”手法的解析,提出岐黄针疗法“输刺”和“合谷刺”的复合操作手法也可能达到针下热感,从一定意义上讲岐黄针的复合刺法也是对“烧山火”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恢刺探微     
针对《灵枢·官针》恢刺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文献源头厘清恢刺法及其适应证"筋痹"之本义。认为恢刺为治疗筋痹的古典手法,主要为治疗因气机郁痹或气机不畅所致筋急而设;恢刺所用针具为毫针,操作须押手与刺手配合,押手探知筋病所在,沿病所旁侧进针,在其上下运用提插补法,针毕即可出针,属《内经》解结针法之一。在临床中对于颈椎病、腰部筋伤等急慢性病证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5.
The origin of Dou Han-qing's academic though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studied by analysis on relative contents in the books Weisheng Baojian, Jisheng Bacui and Zhenjiu Sishu Zhenjing Zhinan and the two papers "On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 and "Questions and answers of qi and blood", holding that DOU Han-qing's academic though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influenced more by Suwen (Plain Questions) and Nan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not by Lingshu (Miraculous Pivot).  相似文献   

16.
中医古代文献记载一直重视押手的重要作用,押手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是刺手不可取代的。押手揣摸、按压手法有助于腧穴的准确定位;弹努手法能激发经气、促使得气;爪切手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循摄和按压手法的配合应用能诱导气至病所。本文着重介绍押手的作用,目的在于提示临床医生重视押手在针刺过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Liu B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6):526-528
基于初始经脉模式与脏腑-经脉模式的构建,梳理、分析经脉表里关系的真正内涵与核心要义,认为两种经脉模式下的经脉表里关系各具不同的特点与意义,主要体现在:①初始经脉模式下,<灵柩·经别>六合理论是其经脉表里关系的核心;络脉(络穴)对经脉表里关系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②脏腑-经脉模式下,脏腑相合促进了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的匹配与沟通;气血的环周运行对经脉表里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寿康 《中国针灸》2003,23(12):725-727
以《灵枢·九针十二原》《难经·七十二难》等篇为据 ,说明在《内经》《难经》中 ,迎随不是某一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 ,只是一切针刺补泻法的代称和原则。对于迎随 ,后世大多宗于《难经》 ,发展为深浅迎随、针向迎随、流注盛衰时间迎随、补母泻子迎随等。现代多以针向迎随为补泻 ,但在临床上很少单独用。针向迎随在理论上不符合《灵枢》本义 ,在临床上只能在四肢穴作行气法用 ,没必要作为一种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存在  相似文献   

19.
石学敏院士经几十年来的古医籍考证,重审经络辨证,对六经之"厥"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灵枢.经脉》"是为……厥"的本意,通过"厥"之临床考证,总结其辨证施治的具体应用,并以此指导临床循经取穴,拟定补泻手法。证之临床,确有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