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360例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对中医证型、脏腑病位、证候要素、年龄、原发疾病、CKD分期、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不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CKD 3-4期患者脏腑病位主在肾293(81.4%)与脾245(68.1%),虚性证候要素主为气虚236(65.6%)和阴虚137(38.1%),实性证候要素主为湿热215(59.7%)和血瘀201(55.8%);本虚证以脾肾亏虚证189(52.5%)为主,标实证多兼夹,多见湿热证215(34.7%)及血瘀证201(32.5%);标实证在本虚证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中患者主分布在45~59岁154例(42.8%)、69~74岁113例(31.4%),原发病主为慢性肾炎150例(41.7%),年龄、原发疾病在本虚证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分期在本虚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实证中年龄、原发疾病、CKD分期分布均无统计...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内容较多,除了对中医证候概念标准化分类外,在临床实验室指标、临床证候分型、证候分布规律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有效的研究工作,并且使用数学、蛋白组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开展了全面详实的研究工作,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学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为了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尝试将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创新、发展、科学、规范的思维方法。使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更加详尽、真实、可信,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中医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充分发挥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中医临床证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本院肾内科住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资料共132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四诊描述、血压以及临床主要化验指标,根据中医临床症候表现,依据统一标准辨证,统计主要症状出现频次和积分,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分布与肾功能、血压及实验室指标(GFR、24h Upro、Scr、BUN、UA、SBP、DBP、TC、TG、LDL、Hb、Alb)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2例CKD患者有81.81%都有倦怠乏力的症状,其次表现如腰膝酸软、夜尿、易感冒等脾(肺)肾气虚的都有70%以上的症现率;口干咽燥、自汗盗汗症现率位居前6位。实验室指标显示,脾肾阳虚证患者尿蛋白量明显增加,收缩压气阴两虚证高于脾肾气虚证。结论:CKD患者临床表现以气虚、气阴两虚症状为主;脾肾阳虚证患者尿蛋白量明显增加,收缩压气阴两虚证高于脾肾气虚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征为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学资料制定中医证候学观察量表,采用频数分析、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各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挖掘。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病例478例,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1~70岁之间,对其四诊信息进行频数分析得出头晕、视物模糊、颈部强直、双目干涩、肩背部沉重、失眠、胸闷、憋气(气短)、心慌心悸、颈部疼痛、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最为常见,舌象以舌质红、舌质暗、白苔为主,脉象多为弦脉、滑脉、细脉等;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病性要素主要有肾虚、气虚、痰浊、血瘀、阴虚、火热、阳虚、气滞等,病位要素主要与肾、心、肝、脾有关;利用因子分析得到的19个公因子得分作为变量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发现聚成4类时分布最为合理,其中气虚血瘀型占34.31%,肾虚血瘀型占29.71%,阴虚火旺型占27.62%,痰浊瘀阻型占8.37%。结论 慢性脑缺血是以瘀血、气虚、痰浊、肾虚为主的一类虚实夹杂的疾病,主要病位在肝、肾、脾,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肾虚血瘀、阴虚火旺、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7.
早期慢性肾脏病尿蛋白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早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尿蛋白的相关性,为阐明早期CKD患者中医证候辨证规律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9例早期CKD患者中医证候和尿蛋白等资料,进行中医证候与尿蛋白的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其中,尿蛋白包括24 h尿蛋白定量(Upro)、尿白蛋白(UAlb)、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N-乙酰-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尿β-半乳糖苷酶(UGAL)等。 结果 在早期CKD患者中,作为尿蛋白独立相关因素的中医证候包括“腰酸、食少纳呆、小溲黄赤、泛酸、夜尿多、浮肿、泡沫尿、咳嗽、畏寒肢冷”等;UAlb升高与脾肾气虚证素“腰酸、食少纳呆”相关;UNAG升高与“浮肿、泡沫尿、夜尿多、咳嗽”相关;UGAL升高与脾肾阳虚证素“腰酸、畏寒肢冷”相关;Uβ2 MG与“浮肿”相关;脾肾气虚证者UAlb、UNAG异常升高,与肝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者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早期CKD患者而言,出现尿蛋白的主要脏器与肾、脾有关,其基本病机是脾肾两虚;UAlb与脾肾气虚证相关,可以作为其微观证素之一;UNAG也与脾肾气虚证有一定关系;湿热证可能是独立证型。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评价黄芪当归合剂与慢性肾脏病(CKD)不同原发病、不同CKD分期以及不同中医证候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标签、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照试验设计,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CKD 3~4期患者,在维持原CKD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当归合剂(黄芪、当归各30 g),每日1剂,疗程3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1、2、3个月末血肌酐(S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24 h尿蛋白定量(U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以及相关中医证候要素积分的变化,并分别比较不同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及高血压肾损害)、不同CKD分期(CKD 3期及CKD 4期)以及符合气血两虚证与非气血两虚证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的差异。结果黄芪当归合剂可使78.12%(25/32)的受试者肾功能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月末患者SCr下降[(12.08±10.11)%],eGFR上升[(21.14±18.55)%],ALB上升[(2.76±1.97)%],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中医证候要素积分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月末患者气虚、血虚及阴虚证积分下降,而湿热、浊毒证积分升高(均P〈0.05)。除了高血压肾损害的阴虚证候要素积分差值较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间质病升高(P〈0.05),不同CKD原发病以及不同CKD分期患者之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气血两虚证与非气血两虚证患者SCr下降率分别为(19.82±8.30)%和(5.24±10.75)%,气虚两虚证患者SCr下降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医证候要素积分差值方面,与非气血两虚证比较,气血两虚证患者治疗后气虚和血虚证候要素积分差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当归合剂可改善CKD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ALB,对CKD相关的气虚、血虚及阴虚证亦有改善,尤其适合CKD患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尿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64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患者中医证候规律,探讨其与尿蛋白的关系,为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统一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来自湖北省中医院肾病门诊及住院部的64例CKD 3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血压、基础病因、病程等,实验室指标:尿蛋白包括β2-微球蛋白(U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尿N-乙酞-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等。统计患者中医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分型,对各证型出现的频率予以统计,并结合尿蛋白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中医证候以"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纳呆腹胀、气短懒言、夜尿频多"等脾肾气虚证最多;脾肾气虚证患者UNAG异常升高,与非脾肾气虚证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NAG与"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症状有依存关系。结论:在64例CKD 3期患者中,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最多;UNAG升高与脾肾气虚证之间有联系;可以将升高的UNAG作为CKD 3期患者脾肾气虚证候诊断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肾多脏,多由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引起,正虚是其发病基础,湿热疫毒是其发病外因,正虚交织、肝、脾、肾气血阴阳俱损是其病理演变.笔者通过从传统研究、中医体质研究、证候要素研究等方面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旨在揭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1971-1974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特点,总结临床常见症状及证型在不同性别的分布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在西苑医院2010年5月—2012年1月住院的AECOPD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中医证候及症状调查。通过证候调查,分析AECOPD患者中医症状和证型的性别差异。结果:共289例AECOPD患者参与此次调查,其中男183例,女106例。结果如下:(1)中医证型统计结果表明,男性患者以实证为主,而虚实夹杂证则更多见于女性。在实证中女性气滞血瘀及肝郁气滞证发生率高;虚证中男性肺肾阴虚证更多,其余证型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2)中医症状频数方面,除肺系主症外,男性以肾系兼症为主,而女性以心系和肝系兼症多见。结论: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AECOPD患者在中医证型、症状频数等方面均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焦安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9)
观察符合诊断条件的CRF患者120例,拟定脾胃证候诊断标准及中医脾胃证候积分,以探讨临床症状分布、临床体征分布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CRF患者脾胃证候有本虚标实之分,脾胃本虚中以脾胃气虚证在CRF各期中出现频次最高,脾胃标实证中以脾胃湿浊在CRF各期中最为多见,脾胃本虚标实证中则以脾胃气虚湿阻证更为常见;脾胃证候的演变规律,以脾胃亏虚为病之常,脾胃升降失常为病之变,脾胃阳衰为病之甚;脾胃虚证的病机演变依次为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脾胃阳虚→脾不统血;脾胃功能失调是病变的重要环节,且贯穿于慢性肾衰竭的始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基本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结合现代数理统计的方法,对29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证候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从总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证候来看,排在前4位的是:脾胃虚弱证(160例,占54.1%),肝胃不和证(151例,占51.0%),肝郁脾虚证(113例,占38.2%),脾虚气滞证(110例,占37.2%).结论:脾胃虚弱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病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肝郁脾虚为其常见的基本证候,其次为脾胃湿热和胃阴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有关眩晕的古代中医文献调研与现代治疗眩晕的文献研究,将眩晕和常见的伴随症状、体征组成中医证候要素调查表.结果:调查显示临床症状出现率最高的是头重,其次头痛、胸闷作恶、视力减退等,出现率低的临床症状有纳少神疲、口唇紫暗、唇甲淡白等.舌象是以舌淡暗、薄白苔为主,舌体及舌质多正常.脉象共有20种,单一脉象5种,两种组合有12种,三种组合为3种,细脉、弦脉、沉脉在复合脉象中出现率和此三者的组合脉象比例较高.结论:此次分析归纳“眩晕”的证候要素规律为中医研究“慢性脑缺血”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03~2012年慢性盆腔炎的文献资料,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文献信息调研,论述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常见证型分布及常见证型的主要临床症状。结果:分析得出湿热瘀结证和气滞血瘀证为慢性盆腔炎主要证型,各证型均可见到下腹痛、腰骶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等症状。结论: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基础证型有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血瘀肾虚证、寒湿瘀滞证、气虚血瘀证等,为本虚标实之证,这些证型的分布规律体现了慢性盆腔炎的基本病机;各证型临床症状均有"瘀"的临床表现,说明瘀血内阻贯穿疾病的始终,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8.
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收集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05例,填写病例调查表,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统一证候判断,研究证候与调查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205例银屑病患者主要证候有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热血瘀证、血热血燥证及血瘀血燥证。这6个主要证候在不同年龄组、不同病期和不同现病程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屑病进行期以血热证为主,常兼血瘀、血燥;静止期最多见的是血热血瘀证;消退期以血燥证多见,故不能简单地以西医分期代替中医辨证分型来论治银屑病。 相似文献
19.
广西地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慢性肾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肾炎患者106例,采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分析不同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肾功能、实验室检查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肾炎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上存在差异;中医本证以气阴两虚证为多,标证以湿热证发生率高;中医主证中各证型的肾功能变化呈现规律性,中医证候在实验室指标上存在差异。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最多见,受地域影响,湿热为贯穿其病程始终的重要兼夹证。脾肾阳虚者病程最长,年龄较轻者证候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肺肾气虚和气阴两虚证;年长者以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了近13年COPD急性加重期的文献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症状证候要素统计描述及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因子和聚类分析。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的常见证候有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和肺肾气虚证。痰热壅肺证的主症:咳喘、痰黄或痰黏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瘀阻肺证的主症:咯痰气喘、唇甲紫绀、舌质暗红、苔腻、脉沉涩;肺肾气虚证的主症:咳喘、神疲乏力、腰腿酸软、畏风、脉虚弱。结论上述3个证型可作为该病辨证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