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指导。方法采用Ridit及Kappa检验比较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在DN四种不同的中医证候中,中医证候出现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阳衰瘀阻的演变规律,经Ridit分析,各组总体均数R值的99%不重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医证候演变与DN的临床分期的临床前期、早期、临床期和终末期四期的病证演变规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Kappa检验示:临床前期与阴虚燥热证对比,Kappa=0.804;早期与气阴两虚证对比,Kappa=0.826;临床期与阴阳两虚证对比,Kappa=0.768,终末期与阳衰瘀阻证对比,Kappa=0.642,一致性均较强。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29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Kappa、Ridit检验并比较其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结果:借助Ridit检验得知,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经Kappa检验得知,第1、2期与阴虚燥热证之间强相关;气阴两虚证与第3期间中度相关,而阴阳两虚证与第4期之间以及阳衰瘀阻证与第5期之间差相关。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肾病而言,其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3-16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DN)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初步探讨其与肾功能、尿蛋白、血糖和血脂的相关性。对335例DN患者的分期、本证和标证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临床前期136例,早期102例,临床期55例,终末期42例,并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临床前期患者中气阴两虚证92例,占67.65%,阴虚燥热型44例,占32.35%,未出现阴阳两虚证;早期居首位的为气阴两虚证89例,占87.25%,阴虚燥热证13例,占12.75%;临床期、终末期患者中阴阳两虚证发生率上升至首位,分别占63.64%、80.95%。阴虚燥热证与气阴两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和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与阴虚燥热证和气阴两虚证比较,阴阳两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SCr、TC、TG、L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Hb A1c水平与中医证型无关;与瘀血证比较,痰湿证及水湿证的尿蛋白、BUN、SCr、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水湿证患者SCr水平高于痰湿证,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N中医证型演变规律: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BUN、SCr、TC、TG、LDL-C水平与中医证型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本文阐述了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是由消渴迁延而致。究其病机,乃因燥热阴虚日久耗气而致气阴两虚,病情持续发展则阴损及阳可出现阴阳两虚,后期则出现阳衰浊毒瘀阻,且病变过程中又每多夹瘀。故主张本病辨证可分燥热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及阳衰浊毒瘀阻4型,并且每型可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各期相对应,以便临床施治。强调中医辨证治疗的重点应放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期,才能取得较佳疗效并能防止变证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规律及其和糖尿病肾病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纳入医院随访1年以上且经病理学诊断的DN患者,按照Tervaet提出的糖尿病肾病病理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经肾活检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患者353例,病理分期情况,Ⅰ期52例,Ⅱa期90例,Ⅱb期29例,Ⅲ期141例,Ⅳ期41例;中医辨证分型情况,本虚证中,阴虚燥热证13例,气阴两虚证151例,脾肾气虚证140例,阴阳两虚证49例;标实证中,寒湿证19例,湿热证68例,瘀证212例,痰瘀证54例;中医证型在不同的病理分期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肾脏生存率方面,本虚证中,阴虚燥热证生存率最高,阴阳两虚证生存率最低;在标证中,痰瘀证患者生存率最低。结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分型在不同的病理分期中的分布有规律可循,气阴两虚证、瘀血证发生率高于其他证型;病理分期中的具体指标和不同的中医分型具有相关性;中医分型和糖尿病肾病的生存率相关,阴阳两虚证、痰瘀证患者生存率低,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曾洁  浦莉俊  郑敏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12-24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本证(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湿证、瘀证、痰瘀互结证)辨证分型,同时检测血糖、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9例,以阴虚燥热证(62.7%)及气阴两虚证(30.5%)为主,多兼有湿证(78.0%),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以脾肾气虚证(72.0%)为主,多兼有瘀证(62.0%),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1例,以阴阳两虚证(81.8%)为主,多为痰瘀互结证(72.7%)。本证中脾肾气虚证及阴阳两虚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而C肽水平低于其他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瘀血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湿证组,C肽水平低于湿证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关(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本证的演变规律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为湿证-瘀证-痰瘀证。C肽、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可反映中医证型的动态变化,与中医主证标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彭国平  胡锡元  梁淼  熊玮  崔金涛 《中医杂志》2012,53(16):1394-139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DN患者489例,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肾血流灌注程度分级;再用脉冲波多普勒(PW)观察叶间动脉血流频谱,测量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结果随着病情的发展,中医证候出现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阳衰瘀阻的演变规律;肾动脉血流灌注随之逐渐降低,经Ridit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髓质内叶间动脉血流频谱指标VS、VD、VM值呈逐渐降低,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阳衰瘀阻组与正常对照组及阴虚燥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肾髓质内叶间动脉血流频谱指标PI及RI值呈逐渐增高,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阳衰瘀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N的肾血流动力学与中医证候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其诊断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06-408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的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制定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DN患者489例,正常对照组50例,检测其生化指标(空腹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计算尿蛋白排泄率;尿、血β2-微球蛋白;血肌酐,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结果:①随着病情的发展,中医证候出现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阳衰瘀阻的演变规律;②随证型的变化,患者空腹血糖逐渐升高,各证型组与正常组,及各证型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③随证型的变化,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尿β2-微球蛋白逐渐升高,但阳衰瘀阻证较阴阳两虚证逆向降低;血β2-微球蛋白及血肌酐、尿素氮值逐渐增高,肌酐排泄率逐渐降低;24 h尿蛋白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尿β2-微球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血β2-微球蛋白、肌酐清除率,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阳衰瘀阻证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阴虚燥热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证型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DN的生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其分型参考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脏病(DKD)的辨证分型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理论基础,在病程各个阶段其中医证型往往存在差异。归纳总结了DKD进展过程中医证型的变化,发现脾肾气虚证是DKD主要证型,认为DKD中医证型迁移过程主要为“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阳衰湿浊瘀阻型”。进一步归纳DKD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样凋亡微弱诱导因子(TWEAK)等炎症因子与DKD进展及中医证型变迁有关。此外,DKD中医证型从阴虚燥热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变化至阴阳两虚证,25羟-维生素D水平也发生改变,能够为DKD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与治疗。方法:对1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析,进行中医症候分型,并分别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结果:130例患者中,45例属于肝肾气阴两虚证,占34.6%,77例属于脾肾气阳两虚证,占59.2%,8例属于气血阴阳俱虚证,占6.2%。结论:脾肾气阳两虚证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证型和病机特征,气血阴阳俱虚证是糖尿病肾病的最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中医证候及症状的分布规律及差异。方法:收集215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资料,进行辨证,并对不同分期证候及症状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中,本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Ⅳ期患者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证中均以血瘀证分布最广。2在相关证候研究中,随疾病由Ⅲ向Ⅳ期进展,阳虚证、血瘀证、血虚证有增多的趋势,而阴虚证、痰湿证有减少的趋势,其中只有阳虚证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4,P=0.01)。3在相关症状研究中,Ⅲ、Ⅳ期患者在阳虚、血瘀、痰湿类症状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以气虚证、血瘀证最为多见,证候演变基本符合"阴虚-气虚-阳虚"的趋势。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证候及症状的特征,为其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中医辨治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期以阴虚燥热为主,治以养阴清热为主消渴方加减;临床糖尿病肾病期以湿瘀气阴两虚为主,治以除湿化瘀、健脾补肾,实脾饮与知柏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加减;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以肾虚湿毒上泛为主要病机,治法应以补肾泄浊温胆汤与真武汤加减;在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据情选用大黄制剂、雷公藤制剂、解毒化湿药以及单味中药,这不失为控制糖尿病肾病蛋白尿行之有效且安全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14.
于江  肖虹  刘宇 《中国中医急症》2021,(2):227-229,27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CIN)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调查方法,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临床病例共466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CIN分为CIN组与非C1N组,记录患者基础资料、生化、手术、中医四诊、辨证分型等相关信息.观察分析CIN患者的中医...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医证候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450例DPN患者的病历资料经整理后统一辨证分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滞证6个单证。结果:单证频率前3位依次为:血瘀证(70.89%)、阴虚证(64.89%)、气虚证(57.33%);以复合证型为主(89.11%),其中以虚实夹杂为主(89.78%),阴阳两虚血瘀最多见(23.44%);本虚角度上来讲,不同病程组证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大于10年组中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最多(34.16%);不同病程组痰瘀互结证出现率较高(17.77%-28.00%),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周围神经症状、针刺痛觉、糖尿病病程、舒张压水平是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瘀是DPN的关键病机;DPN后期出现阴阳两虚为本的病机演变。  相似文献   

16.
文本挖掘糖尿病肾病临床试验中医诊疗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临床试验中医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收集DN中医临床试验相关文献,建立Access数据库,运用SQL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Cytoscape软件对结果可视化,分析DN临床试验中医诊疗特点。结果:DN临床试验中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浮肿,常见病机为络脉瘀阻、伤阴耗气、血行不畅,常见证候为气阴两虚证、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补阳还五汤、真武汤,常用中药为黄芪、丹参、地黄。结论:DN病机特点以脉络瘀阻、气阴两虚为主,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瘀、温阳滋阴补肾为主。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可以从DN临床试验文献中探索中医诊疗规律,为临床辨证用药及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DN)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DN患者162人按照III、IV、V期进行分组,对不同分期的证候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II期主要以气阴两虚为主,偶可见血瘀证。IV期病情出现复杂表现,主要以阴阳两虚为主,血瘀证表现相对明显。V期阴阳两虚明显,虚实错综复杂,血瘀证明显加重。结论: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证候特点,其本质是虚实夹杂证,从III期气阴两虚开始,阴损及阳,最后发展为V期的阳虚,血瘀作为主要的兼证贯穿DN的整个病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我院3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糖尿病患者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主证中气阴两虚证最多,有246例,所占比例为81.45%,其与气虚质和阳虚质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质为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素,阳虚质为气阴两虚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糖尿病中医体质主证中气阴两虚最多,气虚质为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素,阳虚质为气阴两虚证的保护性因素,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端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及超声心动参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评价NT-proBNP、超声心动参数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160例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Ⅳ级的CHF患者入院后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行超声心动检查。检验不同中医证型与NT-proBNP及超声心动参数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心功能分级越高,NT-proBNP值越大(r=0.498,P〈0.05);NT-proBNP水平与中医证型亦有相关性,即NT-proBNP水平按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水停证→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顺序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416,P〈0.05)。超声心动左室射血分数(EF)在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与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的患者中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56.2%)〉气虚血瘀水停证(37.0%)〉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6.9%);心功能Ⅲ级患者中气虚血瘀水停证(52.5%)〉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34.4%)〉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13.1%);心功能Ⅳ级中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65.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19.2%)〉气虚血瘀水停证(15.4%)。结论NT-proBNP、超声心动EF值可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能反映中医证型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医证型由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水停证→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转化,心功能呈现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