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缺血性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方面.然而,疗效确切且已广泛用于临床的药物仍然屈指可数.在各种近乎泛滥的研究得出阴性结果之后,仍然没有哪一种神经保护药被批准用于急性卒中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性大规模抗血小板疗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预防高危人群缺血性卒中,对降低其发病率、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有十分肯定的疗效,主张推广使用长疗程、中等剂量(75~325mg/d)阿司匹林,作为预防性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
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卒中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危险、复发后残疾和死亡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这种状况已日益引人们的关注。对此,文章就近年来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防及教育等方面的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卒中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 ,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危险、复发后残疾和死亡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这种状况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此 ,文章就近年来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防及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是防止卒中复发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在心源性栓塞(特别是心房颤动所致)的二级预防中有效。抗血小板治疗对其他类型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降压和降脂治疗对预防缺血性卒中有积极的意义。控制血糖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尚不确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狭窄超过70%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有益,对无症状患者是否有益仍存在争议。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逐渐成为CEA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阿司芬林预防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大规模抗血小板疗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阿司芬林预防高危人群缺血性卒中,对降低其发病率、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有十分肯定的疗效。主张推广使用疗程、中等剂量阿司芬林,作为预防性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AF)作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得到确认.但在卒中预防实践中,如何正确选择AF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哪些AF患者适用抗凝治疗,哪种抗凝强度更加合理,以及如何权衡长期抗凝治疗的风险和效益,均存在一定的争论.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卒中是具有多种病因的一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许多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其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高半胱氨酸血症、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这些危险因素均可通过药物干预及生活方式的改善得到控制,是脑卒中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指对已有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发作史的病人给予干预措施 ,以降低卒中发作和复发的危险。除对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与卒中复发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纠正外 ,外科手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已广泛用于卒中的预防。文章就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指对已有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发作史的病人给予干预措施,以降低卒中发作和复发的危险。除对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与卒中复发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纠正外,外科手术、抗释药、抗血小板药物已广泛用于卒中的预防。文章就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机临床研究证实华法令可以减少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和心肌梗塞后病人的卒中危险率;非长期应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对阿司匹林有效,但不及华法令。非心原性脑缺血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都有效,但作用平平;一般不单用潘生丁或苯磺唑酮预防卒中,但与阿司匹林合用是否比单用阿 司匹林更有效还不清楚;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最佳剂量也未明了。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时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减少卒中危险率,对中度颈动脉狭窄是否有效仍不肯定。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预防作用不肯定。  相似文献   

13.
药物与外科手术预防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临床研究证实华法令可以减少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和心肌梗塞后病人的卒中危险率;非长期应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对阿司区林有效,但不及华法令。非心原性脑缺血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都有效,但作用平平;一般不单用潘生丁或苯磺唑预防卒中,但与阿司匹林合用是否比单用阿司匹林更有效还不清楚;阿中司匹林预防卒中的 最佳剂量也未明了。  相似文献   

14.
来自流行病学和观察性研究的证据支持,同型半胱氨酸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采用叶酸和维生素B类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可有效预防缺血性卒中.但是,绝大多数临床试验得出的结果 却为阴性.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秦文卓 《内科》2008,3(5):759-760
他汀类药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调脂类药物,在心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已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在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中他汀类药物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高质量证据、可能机制、安全性以及现状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尽管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尚未证实血胆固醇水平与卒中的联系,但在针对高危(主要是冠心病、糖尿病或高血压)和高龄人群的卒中一级预防研究中,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已被肯定。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脑出血风险。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有待于强化降低胆固醇水平卒中预防研究(SPARCL)的证实。  相似文献   

17.
急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卒中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危险因素和病理改变构成的脑血管突发事件。在中国,脑血管病死亡率居第一位;在世界范围,脑血管病死亡率于各种疾病中排列第二,致残率居于首位。多数研究证明,缺血性卒中完全可以通过有效干预,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因此,作者就国内外急性缺血性卒中预防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前脑血管疾病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卒中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第三位死因,也是最常见的致死、长期致残和住院的原因之一。卒中有诸多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是导致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而重视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对卒中的原发和继发性预防至关重要。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对具有诸多危险因素的高危病人,予以降压、降脂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对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依从性并不理想。在影响二级预防依从性的因素中,性别、年龄或病情严重程度与依从性的相关性尚无明确结论,但已婚、医疗报销比例较高、对疾病认识较好、早期干预、医生的重视程度和医患关系良好可改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范围内,卒中领域的研究无疑以缺血性卒中为主,而相关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如溶栓时间、抗凝治疗、非药物支架置入等.本文对新发表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