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肺动脉对肺癌供血 ,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介入治疗 (DAIDoublearterialinfusion)中晚期肺癌的疗效进行分析 ,以进一步提高对中晚期肺癌的疗效。方法 对 2 6例中晚期肺癌行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双重插管化疗 ,对造影资料和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2 6例共行 32例次双重介入治疗。完全缓解 (CR) 4例 ,部分缓解 (PR) 19例 ,稳定 (S) 2例 ,进展 (P) 1例。总有效率达 96 % ,10例获得Ⅱ期手术切除。结论 双重介入治疗 (DA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肺动脉是主要的肺癌供血动脉 ;DAI可使高浓度化疗药物充分与肿瘤细胞接触 ,发挥最佳疗效。同时DAI弥补了单纯BAI治疗的某些不足 ,减少单纯BAI的次数和由BAI引起的并发症。各种组织细胞类型的中晚期肺癌应行双重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随着介入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探讨肺癌供血对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的影响、对支气管动脉作为肺癌的主要供血来源、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BAI)的选择及方法、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的栓塞剂选择和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等已普遍受到关注.本文就肺癌的供血、支气管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及栓塞并发症的预防等的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和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病人行 MSCT 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 CT 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其中6例(33.33%)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去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肺内段和纵隔段)和血管直径等情况。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三维成像中以容积显示技术(SVR 像)显示最佳。结论 MSCT 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与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肺癌组织内肺动脉灌注血管立体构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为探讨肺癌介入治疗宜采用的动脉,研究肺癌组织内肺动脉的立体构筑。方法:5 例手术切除肺癌标本应用10 % ABS丙酮液从肺动脉高压灌注进行肿瘤血管铸型,并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肺癌组织肺动脉立体构筑。78 例支气管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癌组织内毛细血管床。结果:按动脉分布,肺癌组织可分为三个不同区带:支气管动脉主要供应肺癌的中心区;肺癌外带肺动脉相对密集,呈向心直行并互相吻合;癌周组织带有粗大纡曲走行的动脉,向肺癌组织内或包膜内延伸。结论:证实肺动脉参与肺癌供血。认为晚期肺癌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中,宜辅以肺动脉灌注化疗(PAI)。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和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其中6例(33.33%)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去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肺内段和纵隔段)和血管直径等情况。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兰维成像中以容积显示技术(SVR像)显示最佳。结论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与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动脉灌注(BAI)治疗肺癌及经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的生存期随访,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及双介入治疗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肺癌病人随机分为2组,34例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34例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对全部病人生存期随访.结果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病人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52%、35.5%;双介入病人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4%、33%.两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药.4个月、23.8个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与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病人生存期无明显差异,且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使局部用药部分分流、增加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肺鳞癌的供血动脉进行动物实验与DSA造影研究,探讨肺动脉是否参与肺癌供血。方法:在48只大白鼠诱发肺鳞癌模型中,用2种颜色的硅酮灌注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肺癌的供血动脉。对原发支气管肺癌(病理证实为鳞癌)分别行支气管动脉(78例)和肺动脉(26例)DSA检查(用Philips VS000血管机)。结果:肺鳞癌供血动脉均为支气管动脉。在人体肺癌肺动脉造影中,42.3%(11/26)为正常:肺动脉萎缩闭塞38.5%(10/26),其中9例伴肺不张: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短路19.2%(5/26)。动物实验发现支气管动脉明显增粗,62.5%肺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萎缩、破坏,37.5%肺动脉表现基本正常。结论:诱发性肺鳞癌与人肺鳞癌均为支气管动脉供血,肺动脉不参与肺癌的供血。  相似文献   

8.
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50例确诊为肺癌的患者,应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内灌注药物,进行治疗,有效率达82%本文对肿瘤的血供与疗效及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肺转移瘤的血供情况与动脉灌注栓塞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iang GM  Zhao JW  Chen YX  Tian F 《癌症》2006,25(7):885-887
背景与目的: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肺癌,而在肺转移瘤中应用尚较少,其主要原因为对肺转移瘤血供的研究较少,且分歧较大。本研究旨在探讨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与动脉灌注栓塞疗效的关系.以提高肺转移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肺转移瘤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了解肿瘤的分布、血液供应情况.对少血供转移瘤给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富血供转移瘤给予碘油乳剂栓塞治疗。结果:33例共89个肺转移瘤在肺内分布情况:内中带63个(70.8%),外带26个(29.2%)。56个转移瘤富血供,33个转移瘤少血供。转移灶的支气管动脉供血类型与肿瘤的分布位置有关,内中带病灶以富血供为多.外带病灶以少血供或无支气管动脉供血的为多(P〈0.01);肿瘤病灶的大小与支气管动脉供血的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O.05);肿瘤介入灌注栓塞的疗效与支气管动脉供血的类型有关,富血供栓塞组的有效率(71.4%)明显高于少血供灌注组(42.4%)(P〈0.01),肝癌肺转移灶多数血供丰富,碘油沉积较好,随访中见病灶缩小明显,且病灶较稳定。结论:肺转移瘤仍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支气管动脉供血丰富的转移瘤可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肺癌组织内通读通读动脉灌注血管立体构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探讨肺癌介入治疗宜采用的动脉,研究肺癌组织内肺动脉的立体构筑。方法:5例手术切除肺癌标本应用10%ABS丙液从肺动脉高压灌注进行肿瘤篾这铸型,并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肺癌组织肺动脉立体构筑。78例支气管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癌组织内毛细血管床。结果:按动脉分布,肺癌组织可分炎三个不同区带:支气管动脉主要供应肺癌的中心区;吕外带肺动脉相对密集,呈向心直行并互相吻合;癌周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所致咯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组33例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材料为 PVA 颗粒、弹簧钢圈。结果术后即刻止血率100%,1例晚期肺癌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新的瘘口,行二次栓塞,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对于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所致咯血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措施。  相似文献   

12.
Tan LL  Han MJ  Li YB  Jiang JD  Li SX  Zhou SP 《癌症》2007,26(1):73-77
背景与目的:以往主要靠主动脉或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了解肺癌的供血血管及血供,但该方法具有较大的创伤性且操作复杂,部分病人不易接受,一次血管造影不能保证显示全部供血血管,且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成功率较低.本研究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和CT仿真内镜技术诊断与评价肺癌供血血管和血供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肺癌血供诊断提供一种无创伤性、安全、简便、全面有效的检查方法.方法:对72例经病理证实肺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血管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iection,MIP)和表面遮盖成像(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其中25例行支气管动脉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成像.每个肺癌病灶同时行VR彩色三维成像,用肺癌病灶VR彩色图像红色色彩程度代表其血供状况.结果:68例肺癌血管三维重建显示供血血管,其中59例肺癌仅见支气管动脉;5例肺癌仅见肋间动脉:4例肺癌呈混合型,包括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分支血管.4例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见支气管动脉进入其内.25例肺癌支气管动脉CTVE可较好显示其开口及血管内腔状况.72例肺癌VR彩色图像红色色彩程度分为4种类型:无色彩(11例),轻度(17例),中度(32例)和重度(12例),其增强后增加CT值分别为(6.16±2.23)Hu,(15.71±3.13)Hu,(25.47±2.71)Hu,(44.31±19.68)Hu.72例肺癌VR彩色成像红色色彩分布形态与其CT强化形态两者一致率为86.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和CT仿真内镜技术可较好显示肺癌供血血管及血供状况,是诊断与评价肺癌血供一种无创伤性、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双途径介入治疗晚期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自1990年至1993年, 对87例晚期肺癌患者采用支气管动脉及肺动脉双途径介入化疗, 收到满意疗效。 术后平均生存18个月。 与此同期单纯支气管动脉介入200例, 术后平均生存10.5个月, 经过双途径介入化疗大部分病人临床症状缓解, 提高了生活质量, 部分病人重新获得了手术机会, 生存期较单纯支气管动脉介入明显延长。 表明肺动脉与支气管动脉同时介入, 较单纯支气管动脉介入化疗疗效好, 可以互相弥补其不足, 更广泛地杀死癌细胞。 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目前,支气管动脉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供血已达成共识,而肺动脉是否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供血一直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肺动脉供血及其与肺癌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手术切除标本做好肺动脉标记,然后用碘普罗胺非离子型造影剂作选择性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肿瘤中肺动脉的供血及其与肺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肿瘤中有肺动脉供血者34例(79.07%),无供血者9例(20.93%);周围型肺癌显影率(100.00%)高于中央型肺癌(64.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鳞癌显影率(91.30%)高于腺癌(61.11%)(P〈0.05);低分化癌显影率(95.00%)高于高、中分化癌(65.22%)(P〈0.05);肿瘤越大,显影率越高(P〈0.05)。结论在支气管肺癌中,肺动脉参与了大多数肿瘤的血液供应,且肺动脉供血与肿瘤大体分型、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有关,与肿瘤的分期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近期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介入化疗栓塞对中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 68例肺癌患者给予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其分支及肿瘤血供情况,超选至靶血管,先行局部化疗药物灌注[卡铂(CBP)/表柔比星(EPI)/5-氟尿嘧啶(5-Fu)等],后以明胶海绵进行栓塞,间隔4~6周再次作化疗栓塞,68例共行136次。结果 68例大多供血丰富,二次介入治疗者肿瘤血供减少,治疗有效率(RR)为82.3 %;临床受益(CBR)率97 %,主要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特别是粒细胞减少,与常规静脉化疗的毒副作用类似,未见其他严重的毒副反应。结论 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肺癌有较佳的近期疗效与CBR率,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吕江  陈茂恩  李冲 《癌症进展》2016,14(7):703-705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外侧支血供动脉的发生情况及其对介入栓塞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3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外侧支血供的发生率、发生部位、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及肝外侧支供血动脉的发现时机等。结果350例患者中发生肝外侧支血供73例,占20.86%,其中肝外侧支动脉85条,主要以右膈下动脉、胃十二指肠及网膜动脉为主,分别占41.18%和18.82%。经1次介入治疗,肝外侧支血供动脉的发现率为6.86%,经多次介入治疗其发现率为14.00%,随着介入治疗次数的增多,肝外侧支血供动脉的发现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外侧支血供动脉中插管成功率为90.59%(77/85),手术结束1周后,甲胎蛋白(AFP)值下降者占87.67%(64/73)。结论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支血供动脉发生率较高,且分布复杂,对肝外侧支血供动脉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有利于提高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肺癌、贲门癌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延长患者生存期 ,我们开展了肺癌、贲门癌供血动脉支气管动脉、腹腔动脉插管介入化疗。由于介入化疗提高了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 ,同时具有总用药量少、全身副作用小、持续时间短、见效快等特点 ,因此 ,较静脉给药更为有效。在动脉插管介入化疗的基础上 ,1993年 12月至 1996年 8月 ,在对 74例 110次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中 ,运用了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研究所生产的γ 干扰素 [批准文号 :(95 )卫药试字(沪克隆 )S - 0 1号 ]。全部患者在该治疗中均安全 ,通过 2年随访显示 ,介入化疗和γ …  相似文献   

18.
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ang ZM  Chen KM  Gong J  Wu CX  Zheng YF 《癌症》2007,26(10):1107-1111
背景与目的: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在发现时多属肿瘤晚期,并伴其它脏器转移.双介入治疗系采用金属内支架解除腔内梗阻及肿瘤供血动脉插管化疗的一种姑息性介入治疗手段.本研究拟探讨双介入法治疗晚期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对65例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施行双介入治疗,包括33例胃窦及幽门部梗阻、22例十二指肠降段和水平段梗阻、以及10例胃十二指肠及胃空肠吻合口梗阻;其中9例合并肝转移.所有患者均行金属内支架植入及肿瘤供血动脉插管介入化疗.采用log-rank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内支架,并定期接受高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全组患者3个月累积生存率90%,6个月累积生存率66%,9个月累积生存率49%,1年累积生存率28%.中位生存期为11.9个月.结论:双介入疗法治疗晚期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经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和经肺动脉灌注高聚金葡素及化疗药物治疗中晚期支气管肺癌32例。对双重动脉灌注的机理、高聚金葡素的药理作用与疗效进行了分析。指出双重动脉灌注可增强疗效及减少支气管动脉灌注引起的并发症。高聚金葡素作为一种广谱抗肿瘤的新制剂,不良反应小,疗效肯定,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具有互补作用,可以作为肺癌介入治疗的新药源一种。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小卫  陈瑶 《中国肿瘤》2000,9(8):350-351
肿瘤介入治疗是介入放射学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它通过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穿刺或插管等操作对肿瘤性病变进行治疗。与传统的内、外科治疗相比,它具有疗效确切和微创等优点,故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1979年,日本学者中熊健一朗首先发现碘化油可选择性长期滞留于肝癌及子结节内,从此开创了将碘油应用于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化疗的新局面,使肝癌的非手术治疗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肿瘤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肿瘤供血动脉的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TAI/TAE)。该类治疗可形成肿瘤局部抗癌药物的高浓度,以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