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食管癌和贲门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华川  陆士新 《中华肿瘤杂志》1994,16(3):172-176,T007
应用核酸杂交、PCR扩增、直接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林县原发性食管癌和贲门癌及其癌旁组织中抑癌基因P53人子结构改变。用Southem杂交法分析的35例食管鳞癌和27例组织中,有1例P53基因缺失,1例重排结构性改变,占7.4%。上述食管鳞癌标本,用PCR直接测序,发现50%915/30)的食管鳞癌有P53基因的的5-9外显子和相应内含突变。45%(5/11)食管癌旁组织中有P5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2.
定量病理学技术在大肠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定量病理学是用各种手段和分析方法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量化角度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变形态、机能和代谢特征的一门科学,是传统病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和补充[1]。近来定量病理学应用于大肠癌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成为大肠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就形态结构定量、DNA定量、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定量、分子病理学定量、免疫组化定量及三维结构重建等应用于大肠癌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组织中Rb基因突变与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华川  陆士新 《中华肿瘤杂志》1993,15(6):412-414,T023
应用PCR直接顺序和Northern blot杂交方法,分析了食管癌组织中Rb基因的突变和表达状况。应用PCR扩增Rb基因片段,发现5%(1/20)的食管癌有Rb基因17和21外显子缺失;1/6的食管癌旁组织中,有Rb基因17外显子缺失;还发现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诱发的人胎儿食管癌有Rb基因17和21外显子缺失。PCR直接测序,发现40%(4/10)癌组织中有Rb基因的突变,首次证实食管癌  相似文献   

4.
Ⅰ期胃癌预后分子生物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影响Ⅰ期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参数,建立判断Ⅰ期胃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模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Ⅰ期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ER2、EGFR、VEGF、p53、PCNA、ANXA1和p-mTO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患者年龄越大,生存期越短。(2)合并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较无贫血患者平均生存期缩短。(3)EGFR和p-mTOR表达阳性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缩短。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肿瘤相关性贫血、EGFR、p-mTOR及综合评分可以作为Ⅰ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建立Ⅰ期胃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模型可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Ⅰ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组织中抑癌基因APC,MCC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与直接测序方法,分析抑癌基因APC、MCC在食管癌中的变化,应用PCR扩增,发现1/10的食管癌组织有APC基因第11外显子缺失,1/10的食管癌组织有MCC基因第12外显子缺失,并发现1例食管癌旁癌组织有MCC基因基因第12个外显子缺失。PCR直接测序发现:2/10的食管癌标本有APC基因第11外显子突变,2/7的食管癌组织有MCC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以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MAL基因在人食管癌中表达显著下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MAL基因在人食管癌中的表达下调状况。方法采用Northern杂交和RT-PCR方法检测了MAL基因在41对配对的食管癌组织和相应癌旁食管粘膜中的表达;应用PCR和RT-PCR方法分析了MAL基因在3个食管癌细胞系EC109、EC8712和EC9706中的存在及其表达。  相似文献   

7.
PCR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体外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技术,并在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采用这一技术测定膀胱组织中的人乳头瘤病毒(HPV),同时光镜观察肿瘤细胞空穴症形态学特点,以初步探讨HPV与细胞空穴症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本院泌...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癌变的发生发展机制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积累及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发生在基因组DNA水平上,也可能在mRNA或蛋白质水平上。近年来对食管癌发生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该过程呈多阶段演变,并伴有多基因的交互及叠加作用,特别是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并进而发生癌变的重要基础。细胞周期调控、信号传导、细胞分化、损伤修复及凋亡等方面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导致肿瘤发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食管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探讨将有助于阐明其癌变机制,确立癌变过程的重要分子靶点,从而为肿瘤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敏感和特异的PCR技术及寡核苷酸探针检测c-Ha-ras癌基因第12位密码子的G→T突变,66例胃粘膜组织中(包括胃癌、不典型增生、肠化生,浅表性胃炎及正常胃粘膜),点突变7例,胃癌占6例,达28.57%(6/21),不典型增生1例,占5.56%(1/18).初步提示c-Ha-ras基因突变有可能发生于胃癌变的早期。应用PCR结合斑点杂交技术检测c-Ha-ras癌基因有可能与胃癌病理和临床研究相结合,提供早期诊断胃癌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单春,综述,杨瑞森,审校食管癌(EC)的发生涉及环境和遗传等诸多因素,其中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的异常起重要作用。本文就EC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1癌基因与EC1.1EGFR/c...  相似文献   

11.
分子杂交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苏长青*综述乐美兆审校早在60年代初期,Hal等(1961)采用探针与靶序列在液相中杂交,开创了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先河。近几年,分子杂交技术对组织学、病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及肿瘤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仅就分...  相似文献   

12.
RT—PCR检测甲状腺癌PTC癌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文  张波 《中国肿瘤》2000,9(8):379-380
对十甲状腺癌的分子发生机制的研究较少最近国外研究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经常出现ret癌基因一种新的活化形式PTC癌基因,PTC癌基因表达阳性证明肿瘤中存在ret癌基因的活化[1]。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文献报道,为此,我们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甲状腺癌中ret癌基因的活化形式PTC癌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乳头状癌的分子发生机制,以期检测PTC癌基因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35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25例、滤泡型癌10例)、5…  相似文献   

13.
PCR与癌基因、抑癌基因的研究近况阎天生综述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在它问世的短短几年中已经迅速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1],并在肿癌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而实...  相似文献   

14.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16基因变异的临床意义及地域性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一步了解P16基因的变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地域性差异。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来自林县高发区和浙江省的食管癌存档组织标本中P16蛋白的表达及其因变异进行了检测,并对食管癌组织中p16基因变异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地域性差异进行了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92例食管癌组织中,44例存在p16蛋白表达,22例检测到p16基因的丢失,只有5例出现PCR-SSCP的异常电泳  相似文献   

15.
杨琳 《抗癌之窗》2011,(6):21-21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肿瘤分子机制的深入认识,病理学诊断已经不仅局限于形态学诊断。分子病理诊断在病理学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在于:  相似文献   

16.
子宫颈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素暇  吴秋良 《癌症》1998,17(5):389-390
近年来,对宫颈癌组织中ER和PR的研究仍很局限,其临床价值也有争议[1]。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子宫颈癌组织进行ER、PR单克隆抗体检测,以探讨宫颈癌组织中ER、PR的水平及其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诸因素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MTS1/p16基因在人肺癌组织中的变化。方法:应用Southern杂交分析了46例肺癌组织标本,PCR技术分析89例肺癌组织标本。结果:Southern杂交检测p16基因的缺失率为17.4%(8/16),PCR检测p16基因缺失率为25.8%(23/89)。结论:MTS1/p16基因缺失在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的发生和演进涉及多种染色体异常的积累,是一复杂的过程,但迄今为止还未发现特征性的染色体改变。应用荧光原位杂交(M-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等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对食管癌染色体畸变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鉴于以上几种细胞遗传学方法在探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广泛应用,且其在方法学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现就其在探讨食管癌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改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microRNA(miRNA)表达的差异,为研究miRNA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新线索。方法 Trizol法抽提食管癌及癌旁组织总RNA,分离miRNA,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将组织中miRNA与哺乳动物miRNA芯片杂交,采用图像软件和SAM version 2.1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正常癌旁组织相比,有23个miRNAs在食管癌组织中有显著差异,包括18个上调和5个下凋。结论部分差异表达miRNAs可能参与食管癌癌变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索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ras癌基因、p53抑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的变化过程。其中癌基因突变激活及抑癌基因失活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 ,K -ras癌基因激活和 p53抑癌基因突变或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法同时检测了大肠癌K -ras、p53基因突变 ,旨在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大肠癌的发病机制。1材料与方法50例大肠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均为本院外科于大肠癌根治术中取材 ,同时以病变旁的正常大肠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