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癌高发现场化学病因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八五”期间,北京市肿瘤研究所对山东省临跑县3400名35岁一64岁居民进行了饮食调查、体检、胃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初步发现临胞县中年以上居民患胃癌前病变者十分普遍,98%的居民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0%的人患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IM)。20%的人患有胃粘膜异型性增生(DYS)。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癌前病变检出率逐渐增高。胃粘膜癌前病变在胃内分布也显示一定的规律:CAG在胃内分布比较弥漫,而IM和DYS分布较为局限,病变多发生在胃窦小弯或胃角,呈灶状分布。、胃粘膜癌前病变在胃窦小弯最早出现,随即扩展到胃… 相似文献
2.
我国胃癌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迄今,多数学者认为胃癌的病因似为多种致癌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胃癌的发生、发展与食物营养、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行为、饮用水源等因素有着显著的关系和生物效应,精神心理、家族遗传等也被认为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因子[1-10]。在多因素条件下,对胃癌致病的共同致癌效应估计中,国内曾报道了13个危险因子联合致癌的综合作用人群归因危险度(SPAR)已达到刚.15%”’。虽然,胃癌的病因最终阐明尚需一段时间,但我国目前的胃癌流行病学病因研究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较大进展。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胃癌高发现场高危人群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通过对我国辽宁庄河及山东临朐胃癌高发区胃癌及其高危人群的筛选及癌前状态的干预研究。建立切实切可行的胃癌筛查方案,模索胃癌化学干预中期生物学评估指标。方法:利用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双对比造影+胃镜、胃粘膜活检两轮筛查法进行胃癌及其高危人群的筛选;利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胃蛋白酶原C基因多态性检测,采用随机对照干预实验,对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及高危人群分别实施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中药阻断治疗及大蒜素+VitC治疗,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对全民进行以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为主的群体行为干预。结果:庄河现场早期胃癌检出率为56.82%;现场普查中发现的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7607%;作为胃癌初筛方法,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检测优于对比造影,国人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检测初筛胃癌的参考临界值(Cut-off)可以考虑由P1≤50+P1/P2≤3;胃癌组胃蛋白酶原C基因EcorR Ⅰ稀有片断出现频率高于正常组而常见片断有缺失,对4例携带稀有片断的胃癌家系成员进行追踪随访,发现有2例分别在2.5年及5年后罹患者早期胃部,IL-8、PCNA、P53粘、粘蛋白与Hp感染呈正相关而p16与其呈负相关;细胞凋亡下Hp感染相关性胃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结论:庄河现场及监朐已成可以开展前瞻性胃癌流行病学、病因学及大规模人群筛查及随机对照干预实验的胃癌高发区研究 基地、胃癌高危人群一、二级预防一、二级预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4.
5.
肿瘤预防学是肿瘤研究前沿科学,病因学预防(一级预防)是肿瘤预防研究的核心内容。胃癌仍是目前我国最高发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榜首。随着胃癌病因学研究进展,有针对性地对胃癌采取干预措施以实现胃癌预防已成为可能。“九五”期间,胃癌被列为我国重点进行预防研究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胃癌高发区辽宁庄河现场,针对胃癌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措施已经付诸实施。1胃癌高发研究现场的选择11基本情况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胃癌分布存在着地区差异。我国胃癌的地区分布特点是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但以西部山地丘陵地带和东南沿… 相似文献
6.
胃癌预防的研究———:(山东省胃癌高发现场14年工作回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酸煎饼、咸鱼、慢性胃炎、家族史及吸烟均是胃癌的危险因素,葱蒜类蔬菜有强保护作用。3400例胃镜检查CAG(慢性萎缩性胃)、IM(肠上皮化生)及DYS(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98%、53%及20%。如以最高病变诊断标准计算,则SG(浅表性胃炎)1.7%,CAG44.8%,IM33.0%,DYS20%。各种癌前病变发展至胃癌呈线性进展型,其OR(危险度)分别为:浅表型IM13.8, 相似文献
7.
山东临朐1987年被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定为全国胃癌高发研究现场。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在该地区建立胃癌研究现场,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合作开展了胃癌流行病学研究,1986年~1988年是病例对照研究,1989年~1994年是胃癌癌前病变、病变转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1995年~2003年是胃癌癌前病变的化学干预研究。目前在该现场进行的科研课题还有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胃癌高发现场的综合防治研究”,已进行监测调查胃镜检查3572人,预计到2000年底完成8000~10000人的筛查任务,国… 相似文献
8.
9.
狭义的残胃癌(GSC)为胃或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行胃部分切除术后5年以上的残胃发生的原发性胃癌,广义的GSC为胃切除术后残胃内发生的癌。近年来随着GSC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临床对GSC的诊断和预防尤其重要。本文就现有的研究对GSC病因学及预防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赞皇县胃癌筛查方法研究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放射免疫学方法对赞皇县胃癌高发区1504名成年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和胃泌素(GAS)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以ELISA方法对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居民血清PGⅠ、PGⅡ和GAS均明显偏离正态分布,赞皇县农村成年居民Hp感染均比较普遍,血清Hp抗体阳性率达到66.4%。内窥镜和病理学检查证实,血清PG异常居民的胃粘膜91%以上可见癌前病变,提示血清PG异常的居民是胃癌的高危人群,血清PG异常可作为胃癌前病变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武威市胃癌高发现场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回顾了武威市胃癌高发现场的历史及肿瘤登记的情况。介绍武威市的地理特征、人口、卫生及经济状况;重点介绍了武威市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30多年来在肿瘤防治特别是胃癌防治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与业绩。 相似文献
13.
探讨肝癌高发现场发现早期肝癌的有效方法,查明HBV感染与肝癌的关系。方法:本文应用ELISA方法筛检同安县肝癌高发人群,并对筛检后的HBsAg,AFP阳性人群进行前瞻观察。结果:检出原发性肝癌,HBsAg阳性肝癌检出率是HBsAg阴性肝癌检出率的11.6倍;前瞻观察结果,发现肝癌20例,HBsAg阳性者肝癌发生率是HBsAg阴性者肝癌发生率的6.11倍。 相似文献
14.
林州食管癌高发现场的防治战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是全国著名食管癌高发区,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长期保持在100/10万以上,严重危害着当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1959年中国医科院吴英他教授组织华北四省一市食管癌防治协作研究,河南医学院首先组织医疗科研人员到林县进行调查研究,建立防治研究试点。l%5年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组织医疗人员到林县参加临床研究。1969年中国医科院、中医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先后派出各学科组成的医疗科研队到林县参加合作研究。河南省卫生厅进一步加强了林县食管癌防治研究工作,组成了各个单位参加的河南省肿瘤防治研究队,林县高发现场形… 相似文献
15.
饮食因素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饮食因素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为制订胃癌的病因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哈市居民诊断为胃癌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各因素的比值比和95%可信限的计算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连续变量的趋势检验采用X~2检验法。结果 各变量经吸烟、饮酒、慢性胃疾病史及年龄调整后,可发现经常食用霉变食品、经常吃油炸食品、盐渍食品、饮食口味重盐等因素可明显增加胃癌相对危险性;而经常食用大蒜类、醋类和豆类食品可明显降低胃癌相对危险性。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常食用盐渍食品可增加胃癌相对危险性10倍;而经常食用大蒜、醋类及豆及其制品可降低胃癌相对危险性50%以上。结论 胃癌的发生与重盐、食品霉变等因素有明显的关系,而经常食用大蒜、醋类及豆制品可降低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1983年,Mar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 Hp)提出它可能引起胃癌发生的假设。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十分密切,1994年,WHO/IARC(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在综合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后,将Hp划为一类致癌原。近年来人们在Hp感染后胃癌发生机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假说。本文就该问题介绍如下:1 Hp感染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Forman D等通过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Hp阳性患者中,胃癌发生的相对 相似文献
18.
胃癌高低发区人体内外硝酸盐,亚硝酸盐水平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亚硝胺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是人类环境中的一种致癌物。在胃癌高发区研究人体内外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分布情况,对研究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为此,对河北胃癌高发区赞皇县人体内外硝酸盐、亚硝酸盐进行了研究,并选择省内胃癌低发区赤城县做对照。旨在分析胃癌高、低发区饮用水及居民血清、唾液、胃液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水平;研究高发区内不同胃粘膜病变组间血清、唾液、胃液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关系;探讨饮用水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为胃癌病因假说提供证据,为胃癌的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象和方法高发区赞皇… 相似文献
19.
第三纪岩层区居民饮水与胃癌高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3年以来,作者在河南省济源县对当地胃癌高发因素进行了长达25年的系统研究。第一阶段,发现当地胃癌高发与饮第三纪岩层间水或第三纪地层及其风化搬运沉积平原区的浅水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改善饮水的现场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改水5年后男女两性胃癌分别下降了38.5%和44.4%;改水10年则进一步下降了60.8%和67.6%,同时也看到了食管癌、肝癌大幅度下降。为证实这一高危因素对人体致癌的潜在危险,作者对这一水源进行了Ames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第三纪岩层间水的Ames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地质浅水(…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应用Warthin-starry染色对414例取自河北省胃癌死亡率较高的赞皇县山区居民(37.8/10万)胃窦部小弯侧近幽门处之胃粘膜进行了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检测。检出率为37.5%,在此基础上汇集了国内3个省共4个县受检人群的检出率进行回归统计,结果其相关系数高达0.963,Y=1.37X—11.91,P<0.05。表明人群中的HP的检出率与胃癌年死亡率之间高度相关,可视为胃癌病因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