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搜集和分析了《伤寒论》中有关条文,认为仲景藉脾胃证以阐述病因病机、诊断主证病名、鉴别病证病位、揭示误治变证、确立治疗原则、推测传变预后。  相似文献   

2.
以误治为切入点,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述误治概况、误治后的变证如何处理、临床如何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三个方面,对张仲景论述误治的内容进行了较全面梳理和系统整理,并深入探讨分析,提出了防止或减少误诊误治的思路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报》2013,(5):653-656
目的:由伤阴伤阳虽取决误治,变虚变实则缘于体质,探讨发汗后不同证候的辨证施治方法。方法:对《伤寒论》第62条、第63条、第64条、第65条、第66条、第68条、第70条进行分析。结果:同是失治或误治,一般情况下,伤阴伤阳或者伤气伤血,大多取决于误治方法;而变虚变实或者变寒变热,则取决于患者的体质,但最根本的是体质起决定作用。所以同是汗后,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变证。有汗后留邪,伤及气营,其证属虚,周身疼痛的,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有汗后变热,肺热炽盛,其证属实,喘而汗出的,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有汗后损伤心阳,心失所养,其证属虚,心悸不安的,如桂枝甘草汤证;有发汗损伤心阳,心阳不足,肾水上泛,其证虚实兼有,脐下悸动的,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有发汗后损伤脾阳,中焦气滞,其证虚实夹杂,腹部胀满的,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有汗后伤及气血营卫,出现恶寒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还有汗后邪气化热,胃家热盛的调胃承气汤证。结论:伤寒误治后的救治仍旧是以辨证论治为准,决不可以误治的方法作为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明代名医王纶创用"生化汤"为主方加减以治产后诸证,其论胎产不落前人窠臼,制方不失前人准绳。他学宗丹溪,旁及东垣;朝官暮医,医论通达。其《胎产医案》一书首论全孕方的临床应用范围、方药以及临证加减;次论产后生化血论,对生化方的机理论述颇为详细;再述产后血块、产户痛、脱肛、癫狂、血晕等产后三十余症之病因机理、误治变证的表现及其辨证施治,确立了针对不同选方用药等诸多精要法则,对当今产后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Ⅵ分经审证临床上根据六经的主证将疾病加以总体区分,再根据“经证”、“腑证”、合病(证)、并病(证)、兼证、变证、误治变证、杂证等进一步层层区分,最后找出相应处方的方法称为分经审证。主证是该经代表性的症状,如太阳的主证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阳明的主证是由于胃肠实热所致的高热、口渴、汗出、不恶寒而恶热,脉洪大或腹部胀痛,便秘,发热,脉沉实。  相似文献   

6.
对陈修园《南雅堂医案》中36个中风医案的症状、病因、病机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陈氏对中风医案的诊断与辨证规律。陈氏认为中风的病因以六淫为主,病机主要为津液代谢失常、邪正盛衰和阴阳失调,提出中风分真中风与类中风。并提倡辨证中风应当重视病因、病机、病证,以虚实、标本、内外立论,辨闭脱当分阴阳,对中风常证、急证、变证的辨证提出了独道见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王氏医案》中辨脉论治肺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王氏医案》中的六则医案,整理王氏以脉理释病机、辨治肺病及选方用药的思路。[结果]王氏所选六则肺病医案,均为他医误治,或久治、延治不愈的重症顽疾,或虚实难辨,或寒热错杂,或脏腑同病。王氏诊察三部九候之脏腑定位,细推气血阴阳之变化,明辨寒热虚实之真伪,以脉解证,以脉定证;阐述重症顽疾中滑数脉、弦滑脉、滑而缓脉的临床意义,寸滑如珠、尺中小细的脏腑定位,真脏脉如雀啄脉、解索脉的病因病机,指导精准用药,为后世医家拓展了辨证论治思路。[结论]脉诊对于临证,尤其是肺病重症顽疾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王氏临证重视脉诊,辨脉治肺经验丰富,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名医类案》中补中益气汤误治医案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纳入8则治疗过程记录翔实的医案,按照误治原因进行分类,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各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总结医案中内寓的临床经验。[结果]8则医案的主要误治原因分两大类,一为辨证不明:虚实不分,表里不明,即没有充分进行四诊合参,只依赖单一的症状而没有抓住核心病机,导致辨证失误,用药方向错误;二为用药不当:补益过度或病重药轻,虽方向正确,但没有把握好药物剂量,病仍不除,甚至损伤正气。[结论]误治医案从反面警示临床医者需谨守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以平为期的论治思想,在重视经典传承的同时,不应忽略总结误治经验,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临证误治病例分析三则李波(河南省满川县人民医院,河南465150)主题词咳嗽/中医药疗法,黄疸/中医药疗法误治,即为临证因理、法、方、药包涵了中医诊治疾病的整个过程,是中医辨治疾病的精粹。因此,对临证误治病案的深入探讨,天疑将加深医者对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0.
国医大师孙光荣认为医案是医家临证的第一手资料,中医名家的辨证论治及其学术思想都具体体现在医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中医医案不同于病历,病历是基础,医案是在病历基础上的升华。医案必须具备以下七大要求才能凸显中医特色优势:首重选题第一宗,疑难少新怪简凶;疗效确切资料齐,引经释义意涵宏;提要突出真亮点,案体叙述莫相冲;重点凸显辨治难,方药精准要注重;证候变化述亦变,变中要显思辨功;全案精华是按语,千锤百炼莫放松;心得启迪显特色,一个亮点全案红。  相似文献   

11.
温补法源于《内经》,经过后世医家的发展,日益完善。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等后世医家对温补法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到了清代温补之风盛行,医者妄用温补,病家只喜温补,以致造成了大量的误诊误治。清代著名医学家王孟英在其著作《王孟英医案》中因误诊误治而导致的病症占有相当数量。今仅对《王孟英医案》中部分因温补所致的医案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辨析温病卫分证的病变实质,以减少其失治误治,更好地发挥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病因、病位、病机、病变阶段等方面对温病卫分证进行阐释,辨析卫分证与表证的关系,总结卫分证的治则治法及代表性药物,并结合医案阐述卫分证的临床应用要点.[结果]从病因上说,温病卫分证多由风热病邪、燥热病邪引起;从病位上说,卫分证的主要病...  相似文献   

13.
论《伤寒论》之“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之"坏病",现均理解为"变证",不属六经范畴,可按照《伤寒论》第16条,其原意应指病仍在太阳,并非变证。细考之,"坏病"的原意,是指太阳病经过误治、或病人具有某种特殊体质、病证不按常规演变、因而需要观察证候变化以作相应治疗的一类病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想,本义并非能够指导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因为未经过误治的病证能预测疾病的传变,而坏病不能预测才需要随证治之。以此思想理解《伤寒论》太阳病篇17至30条,可发现原文顺序的有机联系,是坏病证治的具体示范。  相似文献   

14.
外感高热诊疗心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治疗的关键则是方证的准确识别。六经辨证为诸病而设,非为伤寒一病而设,高热的辨证治疗可遵循六经辨证规律。温病源自伤寒,而又羽翼伤寒,大量有效的温病方方证在高热诊疗中有重要价值。误治变证是疾病的特殊形式,高热过程中常见有误治变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重要治则。总结疾病的体质层次规律和疾病层次规律,临证时不拘泥于疾病的现代病名诊断与中医证候诊断,根据疾病的四诊信息,遵循"有是证用是方"、"见证施治"原则,中医在高热的临床诊疗中会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中35~40条原文可以看作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一份医案,翔实地记载了张仲景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后,对其出现多种变证的处理方法,充分反映了仲景辨证施治、证变法变、药随证转的治疗灵活性。从中能够提炼出小青龙汤的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对痰饮虚寒和夹热的不同,饮逆与冲气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建伟手书医案》所选医案体现的临证特色。[方法]在研读全书116则医案的基础上,总体把握连建伟教授的临证特色,并选择其中的14则典型医案加以探讨,据其脉证,析其方药,明其理法。[结果]连建伟教授的临证特色包括诊察辨证与立法处方两个方面。诊察辨证主要体现在"四诊合参,尤重舌脉",如参附汤证案、苓桂术甘汤证案(二)、大黄牡丹汤证案(二)所述。立法处方包括"病有标本,治有先后",如平胃散证案、八正散证案、猪苓汤证案所述";天人相应,三因制宜",如苏子降气汤证案、蒿芩清胆汤证案、血府逐瘀汤证案所述";病达其机,药尽其性",如温脾汤证案、茵陈蒿汤证案所述";随证施治,中病即止",如小青龙汤证案、真武汤证案、地黄饮子证案所述。[结论]连老临证并无标新立异之法,疗效却可靠卓著,这既得益于他诊察辨证中的四诊合参、见微得过,亦离不开立法处方中的方证相应,故连老的临证特色可进一步概括为"司常达变,守正出奇"。  相似文献   

17.
咳嗽是小儿最为常见的肺系证候之一,外感或内伤所致 的多种急慢性病证都有咳嗽的症状出现,一年四季均可发 生,以冬春尤多,一般预后良好,但若失治误治,变生他 证,则病久难愈。  相似文献   

18.
针对明清痰证医案的用药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以分析和探讨明清医家治疗痰证的用药特点。方法 以第5版《中华医典》中明清医案为来源,选取痰证医案,对医案药物功效、性味进行频数统计,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SPSS 19.0软件分别进行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对明清345则痰证医案的统计分析,共涉及相关疾病60种,使用药物达282味,累计频次3 415次。对排名为前48味的高频药物功效、药性、药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明清医家治疗痰证多选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理气药,药性以温、平、寒居多,药味多选苦、甘、辛等。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得出85条有效规则,药物聚类总结出天麻钩藤饮合涤痰汤、四君子汤、黄连温胆汤、化痰止咳平喘药对等治痰方药。结论 明清医家治疗痰证,注重健脾燥湿、宣肺理气与化痰并用,并详辨痰证病因、病性等,抓病证关键合治之。常用二陈汤、黄连温胆汤、四君子汤、天麻钩藤饮合涤痰汤等方药。  相似文献   

19.
年轻医生初入临床,误诊误治难免发生,总结3则误诊误治医案,于自己,希望将来能少出差错;于广大年轻医生,亦可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20.
年轻医生初入临床,误诊误治难免发生,总结3则误诊误治医案,于自己,希望将来能少出差错;于广大年轻医生,亦可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