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目的探讨秩边透水道针法应用于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重庆市某医院收治的31例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16)与对照组(n=15)。对照组患者采用间隙导尿法、经皮膀胱电刺激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及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日平均单次尿量均多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及最大尿道闭合压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间隙导尿、经皮膀胱电刺激的基础上采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优于仅用间隙导尿及经皮膀胱电刺激,其可增加日平均单次尿量、增加膀胱最大容量、降低膀胱逼尿肌压力,并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说明秩边透水道针法可显著改善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动以及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结合康复训练对前列腺术后患者尿失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经尿道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27例)和对照组(n=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结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排尿症状、膀胱功能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日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膀胱内压力、膀胱容量均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能力、社会能力、躯体能力以及物质生活四个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经尿道前列腺术后产生尿失禁患者中采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结合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可以改善患者排尿症状,增强膀胱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TDP治疗仪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在沈阳市妇婴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且术后出现尿潴留的100例患者,依据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原则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55例)。两组均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DP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排尿阈值、导尿管留置时间及残余尿量。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排尿阈值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导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TDP治疗仪治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阈值,减少膀胱内残余尿量,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前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就诊的拟行手术治疗的39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观察组,上尿路疾病、下尿路功能正常需要手术治疗的35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指标,观察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和尿失禁症状严重程度。结果术前,观察组残余尿量(VPR)、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PPre-void)显著高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RMF)、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VMCC)、膀胱顺应性(BC)、最大逼尿肌排尿压(Pmax void)、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最大尿道压(PMU)、最大尿道闭合压(PMUC)及功能性尿道长度(lSF)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明显减轻。结论术前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可帮助患者获得满意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尿动力学检查方法探讨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术后进行排尿情况的记录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15例患者均可自主控制排尿,5例患者最大尿流率〈1 0 mL/s,1例夜间轻微尿失禁,排尿困难组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最大潴尿压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排尿良好,是较为适宜的膀胱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生物反馈治疗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性。方法以2015年4月-2017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86例压力性尿失禁老年女性为受试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分成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3周为1个疗程,研究组予以生物反馈治疗,每次治疗45min,每周3次,6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入组时、疗程完成时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1)两组入组时尿动力学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最大尿流率(MFR)、排尿量(VV)及残余尿量(PVR)较入组时均显著上升(P0.05),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研究组疗程结束时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CC)、排尿前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BC)、是否存在逼尿肌过度活跃(DO)、最大逼尿肌排尿压、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道闭合压(MCP)及功能性尿道长度(SFL)较入组时均显著上升(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疗程结束时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入组时膀胱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较入组时均显著下降,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较入组时均显著上升(P0.05),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入组时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Broom盆底肌肉运动自我效能量表(BPMS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I-QOL、BPMSES较入组时均显著上升,ICIQ-SF则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治愈率23.26%、总有效率79.07%,研究组治愈率41.86%、总有效率91.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女性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压力性尿失禁尿动力学参数,促进排尿,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刘广奎 《医疗装备》2021,(2):107-108
目的探讨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凌源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80例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试验组采取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IPSS)积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最大尿流率、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残余尿量、IPSS积分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最大尿流率、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IPSS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采用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保留膀胱颈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PKERP)治疗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PKRP)治疗,试验组采用PKERP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切除前列腺质量、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尿道功能[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性功能[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射精功能评分表(CIPE)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勃起功能障碍、尿道损伤、暂时性尿失禁、继发性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切除前列腺质量、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IIEF-5评分、CIP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IPSS评分、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给予单一盆底肌锻炼治疗,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的尿失禁影响问卷简版(IIQ-7)、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盆底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统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排尿量、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功能性膀胱容量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排尿量、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功能性膀胱容量有所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IIQ-7、PFDI-20、PFIQ-7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PISQ-12评分明显上升,且观察组PISQ-12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电值、最大尿道压、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漏尿情况、盆底肌功能及尿动力指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联合坦洛新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为OAB患者20例,在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的基础上加服坦洛新,治疗14d,统计20例患者的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单次最大尿量三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由原来的(18±5)次减少为(9±4)次,日平均单次尿量由原来的(98±32)mL提高到(25l±53)mL,日平均单次最大尿量由原来的(148±38)mL提高到(148±38)mL,三项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后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联合坦洛新能够有效改善OAB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患者并发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OAB)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庄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BPH合并OAB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采用坦索罗辛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索利那新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排尿动力学改善情况、症状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排尿量、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膀胱顺应性大于对照组,而膀胱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储尿期症状评分、排尿期症状评分和膀胱过度活动症评价量表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应用坦索罗辛基础上加用索利那新,可以进一步改善BPH并发OAB患者的排尿功能和减轻不良症状,而且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10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64例,分为A组(32例)和B组(32例),B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A组在B组的基础上给予骶神经刺激,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的尿流动力学,膀胱压力、残余尿量等。结果治疗前后A、B组内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慢性尿潴留患者的平均尿流率增加、尿残留量显著下降,逼尿肌过度活动症患者平均最大膀胱容量增加,最大膀胱内压减低,平均排尿次数、尿失禁发作次数与夜尿次数减少(P0.05)。治疗后,慢性尿潴留患者的平均尿残留量A组明显少于B组[(41.2±13.6)vs(128.6±43.9)m L,P0.05];逼尿肌过度活动症患者平均排尿次数A组明显少于B组[(6.67±2.2)vs(9.53±3.17)次/24 h,P0.05],组间各指标的改善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骶神经刺激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尿频、尿急、尿失禁的现象及尿流动力学特征,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TVT-O)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术后短暂性尿潴留的危险因素,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在浙江医院及合作医院实施TVT-O术的4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情况,收集患者年龄、产次、合并疾病、症状分级、尿动力指标、手术方式等资料,并分析术后发生短暂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治愈29例(72.50%),8例显效(20.00%)、2例好转(5.00%)、1例无效(2.50%),总有效率为97.50%(39/40);40例患者有6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尿潴留,发生率为15.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VT-O术后出现短暂性尿潴留与年龄、产次、最大尿流率、术前膀胱残余尿量存在密切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产次与TVT-O术后短暂性尿潴留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最大尿流率、术前膀胱残余尿量是TVT-O术后出现短暂性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36、6.152,P0.05)。结论 TVT-O术可明显缓解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临床症状,但术后短暂性尿潴留发生率较高,而最大尿流率、术前膀胱残余尿量是其中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TVT-O)术后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98例行TVT-O术治疗的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到术后排尿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76例患者术后排尿功能完全恢复,完全恢复率为88.89%,22例未完全恢复,未完全恢复率为11.11%,排尿功能完全恢复时间平均为(4.82±1.62)d。排尿功能完全恢复与未完全恢复患者的年龄、经阴道分娩次数、最大尿流率、术前膀胱残余尿量、既往尿失禁手术史、盆腔脏器脱垂或手术史、术后尿潴留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阴道分娩次数多、最大尿流率小、既往有尿失禁手术史、盆腔脏器脱垂或手术史、术后尿潴留等因素是影响患者术后排尿功能无法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影响到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TVT-O术后排尿功能恢复的因素较多,经阴道分娩次数多、最大尿流率小、既往有尿失禁手术史、盆腔脏器脱垂或手术史、术后尿潴留等因素均会影响到术后排尿功能的恢复,应针对上述因素加强干预,以促进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在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同时,是否会降低其远期疗效。方法:测定28例诊断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者TVT-O手术后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以及总体手术疗效及其在2年随访期限内的变化。结果:手术前患者最大尿流率为23+11ml/s,手术后1个月为(20.1+9.6)ml/s,较手术前有所下降(P<0.05),经过一段时间后最大尿流率呈线性逐渐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残余尿量手术后先增加然后逐渐稳定。总体手术疗效随手术后随访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在保证较低手术并发症的同时,实现了2年随访期限内基本稳定的治疗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密集针刺膀胱三角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138例,按照患者入院ID号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观察组采用密集型针刺膀胱三角区治疗,联合组采用常规体针联合密集型针刺膀胱三角区治疗。治疗40天后,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临床疗效和排尿日志相关指标。结果联合组的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和膀胱容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残余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日间歇导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和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集针刺膀胱三角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影响。方法纳入临床确诊的脊髓损伤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叩击法排尿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24小时排尿次数、留置导尿时间、膀胱恢复情况(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生活质量评分、感觉评分的差异。结果(1)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5.0%,而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升高,其有效率为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留置导尿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膀胱残余尿量、24小时排尿次数均降低,而膀胱容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者住院天数明显下降,而生活质量评分、感觉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析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电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80例确诊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分析对象,遵循单盲随机方式将患者每组4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饮水计划、清洁间歇导尿,对照组单纯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下24h尿失禁次数、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24h尿失禁频率、24h排尿频率、每次排尿量以及残余尿量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提升,观察组患者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收治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干预、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基础上辅以电针干预,对于改善尿失禁、尿量状态有积极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60例SU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组采取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排尿日记指标、ICI-Q-SF评分、1 h漏尿量、尿动力学参数。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总排尿次数、总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总排尿次数、总漏尿次数明显降低(均P0.05),最大排尿量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结束后和治疗后6个月,两组ICI-Q-SF评分和1 h漏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和治疗后6个月ICI-Q-SF评分和1 h漏尿量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Valsalva漏尿点压(PVLP)、正常膀胱压测定(NDCC)、逼尿肌非常规收缩持续时间(DUCD)、膀胱压最大容量(MCC)、逼尿肌非常规最大收缩压(MDUC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结束后PVLP、NDCC、尿道最大闭合压(MCP)、MCC显著升高(均P0.05),DUCD、MDUCP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有效改善女性SUI患者的尿道控尿能力,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雷火灸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TURP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20例。A组单纯采用膀胱训练,B组采用膀胱训练联合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C组采用膀胱训练联合雷火灸治疗,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3组治疗后24 h内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前列腺症状况[采用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估]及生命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改善情况,并记录3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3组24 h内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及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4 h内排尿次数、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均高于B组与C组,平均每次排尿量少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24 h内排尿次数、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均高于C组,平均每次排尿量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IPSS评分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