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创立的具有独到见解的、容纳多学科、涵盖多层面的全新脉学体系。论述了齐向华教授根据系统辨证脉学理论,从辨脉以审证求因、论治以脉为重等,提出应用病机脉象系统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并举验案以佐之。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作为我国常见脑血管病之一,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但因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选方用药困难,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基于"系统辨证脉学",总结中风病脉象要素,通过不同脉象要素之间的组合,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为治疗中风病处方用药及中医特色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7,(12):1008-1010
脉诊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的发展与创新,通过脉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表征出疾病发生发展的"证据链",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齐向华教授在融合古今脉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系统论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逐渐形成的具有独到见解的、容纳多学科、涵盖多层面的全新的脉学体系。该体系揭示了脉象  相似文献   

5.
齐向华教授在研究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在临证中将“大气下陷”分为虚实两端;在梳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烦躁焦虑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惊悸不安状态,精神萎靡状态),并构架出了相应的辨治体系;在传统脉诊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科学理论,融合现代脉法,创新性的构架出了“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根据“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指出大气下陷有三个病机层面:上焦气虚、下焦不固和气血沉积,进而总结出了“大气下陷”临床常见辨证脉象系统:下、进少退多、寸粗尺细、寸强尺弱,为临床辨治“大气下陷”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传承、创新后形成的独特的脉学体系,与传统脉学相比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过程较为漫长。在系统辨证脉学视角下,将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按传统辨证分型分为痰瘀滞络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3个证型,以及从气机角度出发分为气亢于上证、气郁于中证、气陷于下证3个证型,并运用系统辨证脉学指导辨证论治,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准确辨证、高效论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发展中医诊断客观化及人工智能辅助中医临床角度出发,分析系统辨证脉学的优势,厘清脉象信息人工智能分析的工作步骤,以及研究思路局限与瓶颈,提出"'并联'多种传感器,多维度收集脉象信息"及"运用特定传感器,加快人工智能训练速度"的脉象信息人工智能分析思路;阐述了"'脉象物理信息-脉象要素-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人工智能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是适应当今社会疾病而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包括郁闷不舒状态、精神萎糜状态、思虑过度状态、惊悸不安状态、烦躁焦虑状态5种异常心理状态。齐向华教授创立了以25对脉象要素为基础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并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总结,分析出5种心理紊乱状态各自的脉象特征。通过脉象要素的整体状态和局部表现系统判断患者的不同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从中医学理论过渡到患者的躯体症状,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也是心脑肾等血管病形成的危险基础。依据脉象与高血压形成的共性机制在于血管、心脏,运用"系统辨证脉学"中西汇通整合诊断模式,对高血压的整体疾病脉象和中医辨证脉象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建立高血压脉-症、脉-证、脉-病和脉-治相应的整体性和规范化辨治体系,实现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技术调整,对高血压的早期预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24-426
齐向华老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融合古今医家的脉法,创立了以25对脉象要素为基础的具有系统性与回溯性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并在"方证相应"的基础上创新归纳出"脉证方相应"规律。列举系统辨证脉学临证验案3则,并总结"脉证方相应"需遵循的四个原则,为系统辨证脉学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变是百病之始、百病之因,中医辨证的前提在于辨气,气变脉随之变,脉变可早于症状和体征出现。本文提出以脉辨气为先导的诊治与治未病思路。将气变根据气的运动状态和性质分为气逆、气陷、气郁、气闭、气脱和气虚六种状态。运用系统辨证脉学构建出气变系统的诊断体系,将对发展中医的诊断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几千年来一直具有无法被取代的地位,但是脉诊“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自身特点使得其推广和传承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齐向华教授创立了“系统辨证脉学”.“系统辨证脉学”学术特色独特,与“传统脉学”具有较大区别,具有系统性、辨证性、客观性、全面性和脉诊心理过程明晰的特点,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磊  张怀亮  牛媛媛 《光明中医》2016,(20):3008-3009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方法通过对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长期观察,对其临床分型进行系统的梳理,辨证施治,采用对症的治疗方法。结果通过对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病因、病机的有效把握,辨证施治,可以明显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名医黄玉璐(字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核心思想为人体气机以脾胃为枢轴,肝肾之气左升,心肺之气右降,循环周流,人体之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如果气失周流,则生逆乱,变生诸证.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文章立足于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将不同脉象要素组合,来分析患者的气机、病理状态,总结出在"一气周流"理论的框架下眩晕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6,(5):373-374
体质与性格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重要影响,《灵枢·通天》中按照阴阳的多少,将人的体质分为五种类型,即五态人,且分别对五态人的体质、性格做了描述。根据系统辨证脉学对少阴之人体质、性格的脉象进行初步整理。  相似文献   

16.
系统辨证脉学特色脉诊体系以脉象要素为工具,构建疾病过程的证据链,从而制定个性化系统治疗服务包,以获取临床最佳疗效.服务包融入了各类治法及技术,并且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针对机体的各个层次,有机的融汇于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循经灸法作为其中的技术之一,以其变化的应用原则及操作方法,具有独特的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7.
史继鑫  张君君 《新中医》2024,56(12):204-208
介绍马云枝教授诊治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经验。马云枝教授认为,运动神经元病主要由先天禀赋 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其病位在肌肉筋脉,与脾胃、肝、肾相关,病性以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诊 治运动神经元病通过辨别疾病病程分期、脏腑病位、标本虚实、病情轻重,以及常证变证,进而分别从湿热、 脾胃、肝肾及痰瘀诸方面对运动神经元病进行辨证论治,治法分别有清化湿热、通利筋脉,补脾益胃、健运升 清,滋补肝肾、滋阴清热,温补脾肾、强壮筋骨,益气养营、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8.
体质是机体气血阴阳的盈亏偏颇及发展变化趋向综合特征.不同体质类型患者在季节耐受度、形体、个性、脏腑气血等方面均不相同.但体质作为人体正常生理特征,较少被人们体察,因此,系统辨证脉学脉象可作为辨识体质类型的重要手段与指征.文章在《黄帝内经》基础上,主要论述五形人中木形人体质生理、病理特征及对应脉象特点,以期辨别木形人体质...  相似文献   

19.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亦有限。袁秀丽依据古法将该病分为“痿病”“喑痱”两个病证,概括为脾胃虚损、脾肾俱虚两个主要证型,并有痰湿阻络、气虚血瘀、湿热阻络等兼证。临证治疗该病师习古法、不拟古法,从中医角度对运动神经元病有如下认识:“先天虚、后天涩”为痿病之根,“养后天、健脾胃”为治痿之本,“祛病邪、畅脉道”为治痿之要,并以地黄饮子为主方,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