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二线TKI治疗失败并接受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治疗的CML-CP和AP患者资料。结果共收集183例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线治疗和43例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三线治疗的CML-CP或AP患者。二线TKI治疗患者中,中位随访21(1~135)个月,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为80.4%,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为56.3%,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为38.3%,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78.7%和93.1%。二线TKI治疗中,Sokal积分为高危、女性、一线TKI治疗期间获得最佳反应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氟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氟马替尼治疗的56例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氟马替尼治疗初诊CML患者35例(A组),伊马替尼/达沙替尼不耐受(B组)和耐药(C组)转氟马替尼治疗患者分别为10和11例,评价3组患者使用氟马替尼治疗的分子学反应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3个月早期分子学反应(EMR)为40.0%,6和12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别为43.7%和46.2%。B组患者3个月EMR为50.0%,6和12个月MMR分别为70.0%和66.7%;在可评估患者中,6例转氟马替尼治疗后均达到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C组3例伊马替尼耐药转氟马替尼达到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但2例达沙替尼耐药转氟马替尼治疗失败。使用EUTOS长期生存(ELTS)评分系统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ELTS评分中高危组3个月EMR、6个月MMR和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分别为18.8%、15.4%和15.4%,较低危组的57.9%、63.2%和69.2%均显著更差(P=0.036,P...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的疗效差异,探讨最佳临床选择。方法:对近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3例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47例接受达沙替尼,43例接受尼洛替尼,73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各时间节点治疗反应及疗效,评估不良事件。结果:达沙替尼组、尼洛替尼组、伊马替尼组治疗3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分别为77%、79%和67%,12个月分别为92%、91%和90%。3组治疗3个月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分别为55%、53%和33%,而12个月分别为86%、88%和69%。3个月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率分别为11%、9%和1%,而12个月分别为49%、50%和28%。达沙替尼组2例(4%),尼洛替尼组2例(5%)出现疾病进展,而伊马替尼组6例(8%)出现疾病进展。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药物安全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第二代TKI达沙替尼及尼洛替尼可带来更快更深的缓解,从而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评价达沙替尼治疗原发或继发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对27例原发或继发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或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给予达沙替尼100-140 mg/d口服治疗,评估疗效、总体生存和耐受情况。结果表明:27例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中位达沙替尼治疗时间8(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4(3-75)个月。27例接受达沙替尼治疗的患者中,88.8%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44.4%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37%获得完全遗传学反应(CCyR),18.5%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伊马替尼耐药的进展期(CML-AP、CML-BC、骨髓复发Ph+AL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获CCyR率低于疾病稳定期(CML-CP、骨髓缓解Ph+ALL)患者(P=0.0377),且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达沙替尼治疗后获得CCyR的患者生存期(OS)较未达CCyR者明显延长(63个月vs 9个月,P=0.0126)。达沙替尼治疗后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反应如血小板减少(51.8%)、中性粒细胞减少(48.1%)、贫血(33.3%)和非血液学反应如胸腔积液(18.5%)、肺部感染(18.5%)、心包积液(11.1%)。3-4级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疾病进展期时改服达沙替尼者,均发生于服药12个月内。结论: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有效,且在疾病稳定期改服达沙替尼疗效和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基线ABL激酶区点突变对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 34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口服尼洛替尼400 mg,每日2次,中位随访时间14(1.5 ~50)个月.于治疗前(基线时)及治疗后每6个月检测ABL激酶区点突变,同时评估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疗效及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34例患者中慢性期13例、进展期21例(加速期11例及急变期10例).慢性期与进展期患者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率分别为70%及30% (P =0.027),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分别为70%及20%(P=0.005).慢性期与加速期患者4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8±11.6)%及(20.5±12.9)%(P<0.01).17例(50%)患者基线时检出ABL激酶区点突变.基线时有突变患者完全血液学反应(CHR)、MCyR、CCyR及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分别为56%、43%、37%及31%;无突变患者分别为59%、53%、41%和18%(P值均>0.05).具有体外对尼洛替尼高度敏感性突变[即半数抑制浓度( IC50)≤150 nmoL/L]、体外对尼洛替尼敏感性未知的突变及无突变患者的CHR、MCyR、CCyR率相当,而具有体外对尼洛替尼高度不敏感性突变(即IC5o> 150 nmol/L;Y253H、F359V/C、T315I)的患者CHR和MCyR率仅为17%,6例患者中无一例获得CCyR,治疗24个月内均疾病进展.结论 尼洛替尼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可产生持久性疗效,其疗效在CML慢性期优于进展期患者.尼洛替尼对基线时突变为Y253H、F359V/C、T315I的患者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伊马替尼和IFN-α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55例CML慢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伊马替尼组和伊马替尼联合INF-α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CCyR)、主要分子学反应率(MMR)和完全分子学反应率(CMR)以及总体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 在用药6个月时联合组的CCyR率高于伊马替尼组(60.6%对41.6%,P<0.05),从12个月时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6个月和12个月时联合组的MMR+CMR率高于伊马替尼组(71.2%对34.8%,77.3%对52.8%,P<0.05),从24个月时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Sokal积分进行风险分层后,低、中危患者的CCyR率在6个月时联合组均高于伊马替尼组(77.8%对52.6%,75.0%对46.7%,P<0.05),从12个月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危患者的MMR+CMR率在6和12个月时联合组均高于伊马替尼组(6个月:85.2%对36.8%,90.0%对36.7%,P<0.05;12个月:88.9%对57.9%,90.0%对56.7%,P<0.05),从24个月时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高危患者之间差异一直无统计学意义.伊马替尼组和联合组在用药6、12、24和36个月时的OS率分别为100%、100%、96.8%、90.0%和100%、100%、97.9%、93.1%,PFS率分别为97.8%、95.5%、91.9%、85.5%和98.5%、95.5%、91.5%、86.2%,OS率(μ=0.427,P=0.514)、PFS率(μ=0.556,P=0.4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常见不良反应均有血细胞减少、水肿、体重增加、骨痛、皮疹和肌肉痉挛,联合组还有流感症状、肝功能损伤、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肢体感觉障碍等,联合组有Ⅲ、Ⅳ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增加的趋势.结论 联合应用伊马替尼和IFN-α能够更快地获得细胞遗传学反应和分子学反应,尤其对于低、中危患者,而高危患者联合用药无明显意义.在用药36个月内,联合用药并未明显提高生存率,且有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35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400 mg,口服,每日2次,评估其疗效、不良反应、总体生存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35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小耐受的CML患者,中位尼罗替尼治疗时间1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尼罗替尼治疗相关的非血液学小良反应多为1~2级,主要为胆红素升高(76%)和皮疹(46%).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37%)、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均为26%).患者大多可耐受.进展期(包括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廊发牛率明显高于慢性期.35例接受尼罗替尼治疗的患者中,CML慢性期患者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为38.5%,明显高于进展期患者(22.2%).达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进展期患者发生疾病进展的比例明显高于慢性期.18个月预期总体生存率为(93.5±1.0)%.结论尼罗替尼为对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CML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并安全的治疗于段.尼罗替尼治疗慢性期CML更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17例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随访观察,总结其疗效。方法:117例慢性期CML患者,慢性早期95例,慢性晚期22例,伊马替尼中位治疗剂量为400(200~800)mg/d。初次服用患者分别于第3、6、12个月定期复查。以服药6个月时治疗反应分为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组、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组和无细胞遗传学缓解(NCyR)组,Kaplan-Meier法分析比较无进展生存(PFS)。结果:117例CML患者CCyR率为82.1%,75.0%在6个月内获得CCyR,原发耐药率为10.3%,死亡率为4.3%。慢性早期患者比慢性晚期患者获得CCyR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208;而慢性晚期患者的原发耐药率显著增高,P=0.013。慢性早期和慢性晚期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3.2%和94.7%,P=0.939。以服药6个月时治疗反应分组,CCyR组、PCyR组及NCyR组5年PFS率分别为90.0%、41.9%和0,P=0.000。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CML患者6个月内获得CCyR者PFS率明显高于未获得CCyR者,慢性早期患者疗效优于慢性晚期患者。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影响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的因素。85例CML慢性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300-600 mg/d。监测血常规指标、染色体核型及bcr-abl P210转录本表达。结果表明:中位随访21(9-78)个月,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100%,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MCyR)为8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67.1%,完全分子学缓解(CMoR)率为36.4%。中位达CHR时间为1(1-3)个月,中位达CCyR时间为6(1-24)个月,1年、2年和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8.7±1.3)%、(96.5±2.5)%、(90.1±6.6)%;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7.6±1.6)%、(96.1±2.2)%、(90.0±1.4)%。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获CHR、MCyR、CCyR率无统计学差异;初治组与复治组之间CHR、MCyR、CCyR率无统计学差异。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或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的患者OS与仅达到血液学缓解(CHR)的患者OS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6),但PFS尚无差别(p=0.20)。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WBC数100×109/L,Hb水平≥130 g/L,外周血嗜碱粒细胞比例≤0.05为预示患者易于达到MCyR或CCyR的独立有利因素(p值分别为0.024、0.036、0.024)。结论: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CML慢性期患者获得极高的血液学缓解率和较高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无论对于初治患者还是复治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均应作为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从2003年12月起对151例CML患者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评估其疗效、不良反应、总生存(OS)和疾病进展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可评估的患者142例,中位伊马替尼治疗时间21.5(6~78)个月.①慢性期患者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和完全分子学缓解(CMoR)率分别为98.9%、82.6%、76.1%和29.3%,与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②慢性期患者1年、2年和3年OS率分别为100%、(97.3±1.9)%和(95.8±2.4)%;加速期患者分别为(84.7±8.2)%、(77.0±10.4)%和(69.3±11.9)%;急变期患者分别为(62.9±8.9)%、(41.9±9.2)%和(28.5±9.1)%,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慢性期患者1年、2年和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98.9±1.1)%、(93.9±2.7)%和(93.9±2.7)%;加速期患者分别为(68.9±10.6)%、(61.3±11.9)%和(61.3±11.9)%;急变期患者分别为(36.4±8.8)%、(25.4±8.1)%和(10.1±8.2)%,三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1).③对92例慢性期患者进行分析,初发组获得MCyR和CCyR的比例显著高于干扰素治疗失败组(P值分别为0.015和0.010);伊马替尼治疗12个月获得的疗效与疾病进展显著相关,获得CCyR患者疾病进展比例低于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和未获得MCyR患者(P=0.0099);根据Sokal评分,低危组患者获得MCyR和CCyR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危和高危组患者(P值分别为0.0013和0.0024),且与疾病进展显著相关(P=0.0467).④伊马替尼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患者多可耐受.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CML慢性期患者获得较高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对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疗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获得分子学反应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伊马替尼一线治疗的成人CML-CP连续病例, 将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 采用竞争风险模型探索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及分子学反应4(MR4)的独立影响因素, 建立临床预测模型, 在验证集中完成内部验证。采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预测模型区分度。结果共纳入1 364例患者, 训练集909例, 验证集455例。在训练集中, 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ELTS评分中/高危、初诊时高WBC、低HGB水平与较低的MMR与MR4累积获得率显著相关。根据回归系数建立MMR临床预测模型:男性、ELTS评分中危及低HGB水平(<110 g/L)赋1分, ELTS评分高危、初诊时高WBC(≥130×109/L)赋2分;建立MR4临床预测模型:男性赋1分, ELTS评分中危与低HGB水平各赋2分, 初诊时高WBC(≥120×109/L)赋3分, ELTS评分高危赋4分。根据上述预测模型, 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确证达沙替尼在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9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其中慢性期59例、加速期25例、急变期35例.慢性期患者剂量为100 mg每日1次,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剂量为70 mg每日2次,评估患者血液学反应、遗传学反应、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疗程中位数分别为19.32、20.99及3.22个月.59例慢性期患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1.5%,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 30例(50.8%),其中25例(42.4%)为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达到MCyR的中位时间为12.1周;获得MCyR的慢性期患者无一例出现进展及死亡.25例加速期患者的CHR率、主要血液学缓解(MaHR)率分别为52.0%、84.0%,达到CHR、MaHR的中位时间为16.0、12.1周,获得MCyR 10例,其中9例为CCyR;加速期患者中位PFS期为25.7个月.35例急变期患者的CHR率、MaHR率分别为17.1%、31.4%,达到CHR、MaHR的中位时间均为12.1周;MaHR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1.2个月;8例急变期患者获得MCyR,MCyR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3.2个月;急变期患者的中位PFS、OS期分别为4.3、16.7个月.达沙替尼治疗相关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常见,但通过剂量调整以及支持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慢性期患者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ANC)、血小板减少比例分别为52.5%、61.0%,进展期患者发生率均在80%以上,仅1例进展期患者因为达沙替尼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而终止治疗.达沙替尼相关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包括1~2级胸腔积液、头痛、肺炎、腹泻,总体而言进展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慢性期患者.结论 达沙替尼治疗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各期CML患者可获得相对持久的血液学甚至细胞遗传学缓解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目的旨在评价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23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每日口服尼洛替尼600-800 mg,对他们的疗效、总体生存和耐受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3例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全部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9例(82.6%)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13例(56.5%)获得完全分子学缓解(CMR),中位尼洛替尼治疗时间13.5(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12-102)个月。尼洛替尼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大半为轻微的,而且可以逆转。结论: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疗效佳,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与第一代TKI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对本中心使用达沙替尼(n=10)、尼洛替尼(n=26)或伊马替尼(n=44)治疗≥3个月的CML患者进行T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检测,并将上述指标与患者的临床疾病缓解状态及预后评估相关联分析。结果: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治疗的3组CML患者外周血Th1比例(Th1/CD4+T)高于正常值上限的例数分别为80.0%、16.6%和27.5%,其中达沙替尼组Th1比例值30.86%±9.75%显著高于尼罗替尼组17.37%±9.35%(P 0.001)和伊马替尼组20.79%±9.01%(P 0.001)。3组患者外周血CD8+T比例(CD8+T/Lymphocyte)各组无显著差异(P 0.05), Th2比例(Th2/CD4+T)也无显著差异(P 0.05)。Treg比例(Treg/CD4+T)达沙替尼组1.31%±0.10%显著低于尼洛替尼组2.65%±0.97%(P 0.001)和伊马替尼组2.99%±1.40%(P 0.001)。统计分析所有用药治疗后的患者:Th1比例高于正常上限25.8%的患者(n=28)中:84.62%为C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71.43%为MMR(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71.43%为MR4.5; Th1比例正常范围内11.8%-25.8%的患者(n=45)中:90.7%为CCyR,75.56%为MMR,75.56%为MR4.5;而Th1比例低于正常下限11.8%的患者(n=21)中:57.14%为CCyR,47.62%为MMR,47.62%为MR4.5。结果显示Th1升高组及正常组具有更高的缓解率及更深的缓解度。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CML在TKI治疗中,Th1比例升高或正常提示更大的CCyR、MMR、MR4.5机率,而达沙替尼相比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能显著提升患者Th1水平、降低Treg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我国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血浆谷浓度水平,以及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对临床个体化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全国6家综合性医院入组的416例CML患者进行伊马替尼治疗后血浆谷浓度检测,评价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患者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的相关性以及与剂量、疗效的关系.结果 ①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患者年龄、体重和体表面积均无明显相关性.②中位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为1271( 109 ~4329) μg/L.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伊马替尼服用剂量有关,服用剂量<400 mg/d、400 mg/d和>400 mg/d组在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分别为(969±585)、(1341±595)和(1740±748)μg/L(P <0.01).③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与未获得CCyR患者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分别为(1337±571) μg/L和(1354±689)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55).④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对部分患者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结论 我国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大;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其获得CCy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增加伊马替尼剂量能提高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对于部分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6例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2例。三组患者分别接受达沙替尼(100 mg)、尼洛替尼(300 mg)和伊马替尼(400 mg)的治疗并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评价各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完全血液缓解率和血细胞减少无明显差异;达沙替尼组和尼洛替尼组的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率(70.84%)、(71.88%)和主要分析学缓解率(37.50%)(36.46%)明显高于伊马替尼组(45.83%)(11.46%),且伊马替尼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81.25%)明显高于达沙替尼组(56.25%)和尼洛替尼组(53.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使用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且不良反应轻,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51例CML病人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观察其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反应以及不良反应、总生存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CML慢性期病人治疗3个月时97.8%(45/46)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用药1年后,79.4%(27/34)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2.9%(1/34)获得次要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获得微小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未获得遗传学反应,29.4%(10/34)获得完全分子遗传学缓解;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7.0%、91.6%,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0%、85.3%、73.1%。3例CML加速期病人1例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2例CML急变期病人均死亡,总病程分别为9、15个月。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慢性期病人,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高,且不良反应少,但对加速期和急变期病人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获得分子学反应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伊马替尼一线治疗的成人CML-CP连续病例,将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采用竞争风险模型探索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及分子学反应4(MR4)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完成内部验证。采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预测模型区分度。结果共纳入1364例患者,训练集909例,验证集455例。在训练集中,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ELTS评分中/高危、初诊时高WBC、低HGB水平与较低的MMR与MR4累积获得率显著相关。根据回归系数建立MMR临床预测模型:男性、ELTS评分中危及低HGB水平(<110 g/L)赋1分,ELTS评分高危、初诊时高WBC(≥130×10^(9)/L)赋2分;建立MR4临床预测模型:男性赋1分,ELTS评分中危与低HGB水平各赋2分,初诊时高WBC(≥120×10^(9)/L)赋3分,ELTS评分高危赋4分。根据上述预测模型,将患者分为MMR与MR4低、中、高危组,不同危险组累积MMR、MR4获得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MMR和MR4预测模型的时间依赖性AUROC范围分别为0.70~0.84和0.64~0.81。结论通过联合性别、初诊时WBC、HGB水平和ELTS评分建立了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获得MMR及MR4的临床预测模型,该模型区分度、精确度良好,可帮助指导一线治疗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和患者生存情况,并初步探讨影响伊马替尼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95例CML患者随访至2006年10月31日,分析患者的治疗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①慢性期组伊马替尼治疗后12个月95.5%患者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其中遗传学资料完整的52例患者中初治19例,复治33例,初治组治疗后6、12、18、24、30个月的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分别为84.2%、84.2%、89.5%、89.5%和94.7%,复治组分别为36.4%、39.4%、39.4%、39.4%和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患者治疗后12、24、36、50个月预期生存率分别为(98.1±1.9)%、(87.8±7.1)%、(81.9±8.7)%和(81.9±8.7)%.②加速期组伊马替尼治疗后12个月70%患者获得CHR,10%获得MCyR;治疗后12、24和36个月预期生存率分别为(63.0±17.7)%、(15.8±14.3)%和(15.8±14.3)%.③急变期组伊马替尼治疗后6个月57.9%患者获得CHR;治疗后12、24个月预期生存率分别为(40.6±12.3)%和0.④对慢性期组进行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伊马替尼治疗前有无其他治疗是影响无进展生存和获得MCyR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①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用于CML慢性期,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作为替换治疗药物或用于加速、急变期治疗,因此伊马替尼应明确作为首选的一线治疗药物.②伊马替尼治疗加速期和急变期CML也能获得一定血液学、遗传学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与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9年7月新诊断的58例Ph染色体阳性CML慢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伊马替尼组和干扰素联合化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马替尼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效应率、5年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干扰素联合化疗组(P〈0.05)。结论:伊马替尼和干扰素联合化疗都可作为CML慢性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应依据不同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