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诊洗胃时牙垫+胶布组合固定法和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本院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诊洗胃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人。其中对照组采用牙垫+胶布组合固定法固定胃管,观察组采用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法固定胃管。比较两组采用不同胃管固定方法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洗胃需配合人数以及洗胃时间差异。结果 口腔内相关损伤和胃管移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差异(均P<0.05)。误吸发生率方面,观察组(5.00%)显著低于对照组(12.00%),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洗胃需配合人数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洗胃时间上,对照组用时多于观察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采用的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胃管法能显著降低洗胃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洗胃需配合人数,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固定器在急诊洗胃中固定洗胃管的效果。方法将52例中毒需急诊洗胃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加长胃镜咬口和助手,观察组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胃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误吸发生率、胃管脱落或被咬瘪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唇舌口腔黏膜损伤显著少于对照组,洗胃所需时间及置入胃管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降低了误吸的发生率(P<0.01)。结论应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胃管,可缩短置入胃管时间及洗胃全过程时间,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临床上常见的3种急诊洗胃胃管固定方法优劣。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300例急诊洗胃患者随机抽签分为A组(100例)注射器固定胃管,B组(100例)一次性口垫固定胃管,C组(100例)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3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3组洗胃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置管时间、洗胃时间。结果 3组患者在口腔内相关损伤和胃管脱落、咬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误吸方面,A组与B、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留置胃管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洗胃时间上,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胃管的方法在洗胃不良反应方面优于一次性口垫固定法及注射器固定法,并可以缩短洗胃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一次性气管导管固定器在口服中毒病人洗胃中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接受洗胃的166例自服中毒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1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口器固定胃管,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胃管,比较两组胃管固定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插管洗胃时间.[结果]观察组胃管固定不良反应发生率、插管洗胃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气管导管固定器可以在洗胃过程中对胃管固定起作用,能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缩短洗胃时间,减少毒素吸收,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提高中毒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行设计一种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新四孔固定器),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行经口气管插管的4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观察组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使用新四孔固定器固定,对照组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使用常规丝绸胶布交叉固定,比较两组的气管插管导管移位发生率、经口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固定耗时和拆除耗时、口腔清洁度。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导管移位发生率、护士气管插管导管护理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清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四孔固定器能有效降低经口气管插管导管移位发生率、减少护士气管插管导管护理耗时并提高患者口腔清洁度,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留置鼻胃管固定方法在咽喉癌术后病人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寻找一种能有效、安全的固定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到2018.1月咽喉癌术后病人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3M加压固定胶布固定鼻胃管。实验组采取白扁带固定法固定鼻胃管,比较两组鼻胃管脱落、移位发生率、固定更换频率、患者舒适度、疼痛评分等。结果:实验组的鼻胃管脱落或移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鼻胃管固定导管更换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导管患者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导管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管白编带固定法可以有效的增加胃管的牢固性,可防止胃管脱出,降低脱管率,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更换频率,延长更换时间,减少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导管保护套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52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使用口导管保护套固定气管导管,对照组使用传统固定法,观察、比较两组气管导管移位及皮肤、口腔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气管导管移位及皮肤、口腔黏膜损伤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口导管保护套固定,能有效减少气管导管移位,减轻皮肤和口腔黏膜损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法和胶布加寸带固定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经口气管插管的清醒患者按病例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法,观察组采用胶布加寸带固定法,比较2组导管意外脱管率、患者舒适度和口周皮肤受损、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种气管插管固定法在意外脱管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3%vs 16.7%,P〉0.05),观察组耐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7%vs 60.0%,P〈0.05),观察组口腔并发症及口周皮肤受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vs 36.7%,13.3%vs 33.3%,均P〈0.05)。结论2种固定方法均有效、安全,固定牢固,但在患者舒适度和降低口周皮肤受损、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胶布加寸带固定法优于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式经口气管插管防护固定器的研制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1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为观察组,采用改良式经口气管插管防护固定器固定插管,以18例使用传统一次性牙垫固定气管插管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使用中导管移位,颜面部压疮,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经口气管插管防护固定器在临床上使用,具有安全、方便、并发症少等特点,大大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昏迷患者插胃管法——经鼻腔气管导管插胃管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昏迷患者插胃管法——经鼻腔气管导管插胃管法何荷番骆莲聪黄珍治药物中毒的昏迷患者往往需要插胃管洗胃。另外,腹内脏器伤并有颅脑损伤的昏迷患者手术时亦常需插胃管施行胃肠减压。但由于患者昏迷后失去吞咽等配合能力,加上胃管硬度不够,往往插入困难。我们应用经鼻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共情共赢护理模式在急诊服毒洗胃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0月于本院行急诊洗胃的服毒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洗胃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共情共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各相关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急诊服毒洗胃病例干预后的置胃管配合度优良率、一次性置胃管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置胃管耗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共情共赢护理模式对急诊服毒洗胃患者实施干预,可显著提高该类患者的置胃管配合度、一次性置管成功,缩短置胃管耗时,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新型气管插管固定器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至我院急诊科就诊需行气管插管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n=50)采用新型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气管插管,对照组(n=47)采用传统方式固定气管插管,记录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固定效果、操作时间、病人的耐受程度以及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操作时间(2.5±0.9)min,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6.7±2.2)min(P0.05);观察组患者的耐受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0%与14.89%,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气管插管固定器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能够显著增强固定效果,缩短操作时间,提高病人的耐受程度,且具有更低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戴式"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选择12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一字型"固定法,观察组采用"头戴式"固定法。比较两组固定方法的气管插管移位情况、非计划拔管率及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移位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口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戴式"固定法比传统"一字型"固定方法效果更好,更适用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农药中毒患者采用气管导管引导下插胃管洗胃急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均先进行气管插管术,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方法插胃管洗胃;观察组20例采用气管导管引导下插胃管洗胃方法;对比两组急救成功率与插管时间。结果:观察组1次插管成功率,以及插管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vs 30%;100.0%vs 55%,P0.05);对照组插管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245.3±29.4s vs 95.8±16.4s,P0.05)。结论 :在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采用气管导管引导下插胃管洗胃急救插管一次成功率高,且插管时间短,减轻患者痛苦,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急诊救治中应用外固定器对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5年3月急诊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5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2007年1月前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5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外固定器迅速固定骨盆,伴有腹部或颅脑创伤需急诊手术者,术中给予外固定器对骨盆骨折处固定,对照组则不使用外固定器,对2组患者救治效果及愈合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随访1年,观察组感染、行走疼痛、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盆骨折急诊救治中应用外固定器可提高救治效果,利于骨折恢复,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后遗症,利于患者远期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338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168)和对照组(n=170),观察组应用口咽通气管同定气管导管,对照组采用牙垫固定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气管插管移位程度、非计划性拔管数、患者舒适度、口腔黏膜损伤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移位程度低.非计划性拔管、口腔黏膜损伤例数均较对照组短,患者舒适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应用口咽通气管可有效避免气管插管导管移位,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减轻口腔黏膜损伤,增加病人舒适度,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冻硬胃管插入法在急性中毒意识模糊患者洗胃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性抽样选择嘉兴市第二医院急诊科40例口服农药或药物中毒导致意识模糊且需急诊洗胃患者,按就诊单双日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插入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冻硬法插入胃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插管成功率和平均插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平均插管时间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改良冻硬胃管插入法是一种简便、快捷且安全的胃管插入方法,可用于急性中毒后意识模糊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躁动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固定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ICU 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82例经口气管插管躁动患者,一病区42例设为对照组,二病区40例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牙垫,实验组患者采用口咽通气管,观察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移位、口腔黏膜损伤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导管移位、口腔黏膜损伤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口咽通气管用于躁动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可有效固定导管、减少口腔黏膜损伤等,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9.
将我院收治的60例自服毒或误服毒需洗胃的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胃管固定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平均洗胃时间,探讨加压固定胶带留置胃管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平均洗胃时间及胃管固定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加压固定胶带留置胃管能够提高洗胃效果,采取优质护理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共情共赢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服毒洗胃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0例自杀性中毒实施洗胃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生命体征观察等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共情共赢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留置胃管情况、干预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胃管耗时、首次吸出液体时间和总洗胃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留置胃管成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好转离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呛咳、胃内反流和口腔黏膜损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中毒洗胃患者采用共情共赢护理模式有利于缩短洗胃时间,可提高留置胃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救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