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曹泰华  刘双爱  赵祖国 《陕西医学杂志》2023,(11):1546-1549+1553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6例HR-HPV阳性并经病理确诊上皮类瘤变(CIN)或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42例正常体检女性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阴道微环境[乳酸杆菌、需氧菌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炎(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IL-2、IL-4、IFN-γ水平,分析IL-2、IL-4、IFN-γ与HR-HPV感染的关系,并进行HR-HPV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INⅠ级HR-HPV负荷量>1000患者比例低于宫颈癌、CINⅡ级、CINⅢ级患者,HR-HPV负荷量1~100患者比例大于宫颈癌、CINⅡ级、CIN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癌患者乳酸杆菌分级、pH值>4.5、BV、TV、VVC比例高于CINⅠ级患者(均P<0.05)。BV、TV、VVC、乳酸杆菌为HR-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  相似文献   

2.
梁银华  陈创杰  廖燕飞 《海南医学》2023,(10):1420-1423
目的 探讨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干扰素α-2b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吴川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34例CIN伴HR-HPV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LEEP术。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阴道放置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干扰素α-2b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干扰素α-2b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CIN疗效、阴道微生态环境及预后状况[预后指标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HR-HP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CIN治愈率为91.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菌群密集度Ⅱ~Ⅲ级、菌群多样性Ⅱ~Ⅲ级、乳酸菌Ⅰ~Ⅱa级、pH值≤4.5、H2O2阴性占比分别92.31%、88.46%、89.74%、91.03%、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1%、67.85%、69.64%、39.29%、44.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阴道微生态改变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在我院宫颈疾病科就诊的HR-HPV阳性和阴性妇女各200例,均检测阴道微生态指标,统计分析其变化与HR-HPV的相关性。结果:HR-HPV阳性组中细菌性阴道病(BV)55例(27.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3例(11.5%),PH>4.5的患者123例(61.5%),滴虫性阴道炎(TV)3例(1.5%),阴道清洁度≥III 98例(49.0%),与HR-HPV阴性组的各项阴道微生态指标比较,BV和PH值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V、VVC、阴道清洁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R-HPV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HSIL)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征,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9年6月—2021年6月德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HPV感染的HSIL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于该院健康查体HPV阴性且宫颈细胞学无异常的91例女性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阴道微生态特征。结果 85例HPV感染的HSIL患者中,最为常见的HPV类型为HPV16,之后依次为HPV52、HPV58、HPV18、HPV33;观察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性阴道炎(AV)、乳酸杆菌异常、阴道pH值上升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2组滴虫性阴道炎(TV)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PV感染HSIL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现象较为普遍,其中以BV与VVC最为常见,临床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治疗中及时清除致病菌、恢复阴道微生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郑东伟  韩艳玲 《中国乡村医生》2022,(32):158-160+163
目的:分析门诊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20年1-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8 379例初诊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患者阴道微生态情况以及阴道微生态情况与年龄的关系。结果:8 379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3 470例(41.41%),异常者4 909例(58.59%)。在阴道微生态异常的患者中,菌群抑制657例(13.38%),其他优势菌异常1 603例(32.65%),单纯性阴道炎1 796例(36.59%),混合性阴道炎843例(17.17%),菌群过度增殖10例(0.20%)。单纯性阴道炎中以细菌性阴道炎(BV)、霉菌性阴道炎(VVC)为主。混合性阴道炎中含2种菌群者以需氧菌性阴道炎(AV)+BV、BV+VVC为主。AV在41~5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0.39%);BV在51~6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18.38%);VVC在≤2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14.1%),且随年龄增大占比越来越小;滴虫性阴道炎(TV)在41~50年龄段占比最高(0.34%)。结论:阴道微生态异常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表现不同,建议治疗时应重视各年龄段女性阴道微生...  相似文献   

6.
黄梅  张琳  孙宇佳  聂小毳 《当代医学》2021,27(9):151-152
目的分析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癌前病变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在沈阳市妇婴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采用液基细胞学(TCT)+人乳头瘤病毒(HPV)进行宫颈癌筛查,对于高危型HPV阳性、TCT提示异常(包括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者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于可疑病变处取活检,将病理提示SIL患者120例设为研究组,同期120例HPV阴性、无宫颈病变受检者设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各项指标。结果 SIL组优势菌(乳酸杆菌)、H_2O_2阴性占比均低于对照组,SIL组BV、AV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菌群密集度(Ⅱ~Ⅲ级)、菌群多样性(Ⅱ~Ⅲ级)、pH≥4.6、VVC及T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优势菌为乳酸杆菌的比例降低、H2O2阴性比例较低、BV及AV的检出率增高是高危型HPV感染SIL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优势菌为乳杆菌的比例降低、H_2O_2阴性比例较低、BV及AV的检出率增高是高危型HPV感染SIL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观察阴道微生态指标可提示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改善阴道微环境对防治宫颈病变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阴道炎患者病原体感染及微生态状况,为阴道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阴道分泌物常规显微镜检联合需氧菌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五项预成酶谱分析技术对21 812例妇科就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1)21 812例阴道分泌物送检标本检出假丝酵母菌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BV、AV、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单一感染及各类混合感染共计13 510例,总检出率61.94%;13 510例感染标本中,单一感染6 391例占47.31%,混合感染7 119例占52.69%。混合感染中,AV合并VVC2 323例,占32.63%,构成比最高;其次为AV合并BV 2 113例占29.68%。(2)检测结果按4个月份段进行统计分析,VVC在1~3月检出844例(15.12%);混合感染在7~9月检出2 328例(42.48%),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1 812例阴道分泌物送检标本中,乳酸杆菌失衡检出率78.19%,常见阴道炎与阴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VVC、BV、AV、TV及混合感染菌群失调的检出百分比分别为83.85%、95.67%、100%、96.97%、100%。结论:本地区常见阴道炎及混合感染发生率高,阴道菌群失调多见,混合性阴道炎以AV混合感染为主,VVC和混合性阴道炎的感染与季节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阴道微生态异常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HPV感染提供思路,从而减少宫颈癌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要求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的患者共2400例,对其同时进行阴道微生态和HPV检查,按照阴道微生态结果分为微生态正常组864例、乳酸杆菌减少组824例、细菌性阴道病(BV)组392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VC)组217例、滴虫性阴道炎(TV)组17例、混合性阴道炎组86例,分别计算每组HPV感染率,并将乳酸杆菌减少组(12.01%)、BV组(24.74%)、VVC组(13.36%)、TV组(11.76%)、混合型阴道炎组(20.93%)的HPV感染率分别与微生态正常组HPV感染率(11.81%)比较,计算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判断上述各种类型阴道微生态异常是否影响HPV感染率。结果 BV组患者HPV感染率24.74%、混合型阴道炎组患者HPV感染率20.93%,与微生态正常组HPV感染率11.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杆菌减少组、VVC组、TV组HPV感染率与微生态正常组HPV...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术后的转归。方法:对109例高危型HPV感染的CINⅠ~Ⅲ患者进行LEEP治疗,术后6个月再次检测其宫颈HR-HPV的平均负荷量,同时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结果:LEEP术后6个月,CIN患者HR-HPV平均负荷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HR-HPV负荷量转阴率为73.39%(80/109),但各级别CIN HR-HPV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EEP术后6个月宫颈HPV-DNA负荷量,低度负荷量组8例中,7例为TCT正常者,1例为CIN;中度负荷量组10例中,7例为TCT正常者,3例为CIN;重度负荷量组11例中,7例为TCT正常者,4例为CIN。中、高度HR-HPV病毒负荷组与低度HR-HPV病毒负荷组之间CIN转归存在差异(P<0.05)。结论:LEEP是目前治疗CIN有效的方法,HR-HPV感染的宫颈CIN在LEEP术后,HR-HPV负荷量明显降低,宫颈CIN的转归与持续HR-HPV负荷量的高低密切相关,HC-Ⅱ动态监测HR-HPV负荷量,对术后宫颈CIN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宁波市中医院妇科就诊的HR-HPV感染阳性者60例为感染组,HR-HPV感染阴性者6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分析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与HR-HPV感染的关系。对清洁度、pH值、过氧化氢浓度、白细胞酯酶、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性阴道炎(A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和混合性感染这9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HR-HPV感染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清洁度、pH值、过氧化氢浓度、白细胞酯酶、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洁度、pH值、BV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OR=8.389、3.736、4.222)。结论:阴道微生态的失衡与HR-HPV感染密切相关,清洁度III°~IV°、pH值>4.5、BV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前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161例CIN伴高危型HPV阳性患者行LEEP术治疗,术后6个月再次检测HR-HPV,同时行阴道镜检查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结论: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病变的术前HR-HPV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HRHPV总转阴率为70.19%(113/161),不同级别CIN术后HPV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HPV清除率与年龄和病变程度无相关性。结论:LEEP治疗CIN疗效确切,同时可显著消除HR-HPV感染。HR-HPV检测不仅可以评估CIN治疗效果,还可以作为CIN术后随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虎 《包头医学院学报》2021,37(1):40-42,86
目的:探讨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行LEEP术后阴道微生态与HPV转归的相关性,为提高HSIL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行LEEP术的128例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术后随访1年,比较HPV转阴和HPV持续感染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指标,并分析HPV转阴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年,HPV转归阴性83例,年龄(40.34±5.69)岁,CINⅡ级48例、CINⅢ级35例;转归持续感染45例,年龄(39.89±5.42)岁,CINⅡ级25例、CINⅢ级20例。两组年龄、CIN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持续感染组菌群密集度Ⅳ级构成比、菌群多样性Ⅳ级构成比显著高于阴性组,且优势菌以革兰阳性大杆菌为主,占8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ugent评分、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评估进入方程,均为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行LEEP术后HPV持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的治疗不仅要重视HPV感染的监测,还应该关注患者阴道微生态的改变,及时纠正阴道微生态可促进HPV转归,改善疾病的预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行高频电波刀宫颈电圈环切术(LEEP)治疗后复发、残留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异常的关系.方法 HR-HPV阳性及TCT异常的CINⅡ~Ⅲ患者100例,均行LEEP,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复查HR-HPV及TCT.结果 10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3~9个月HR-HPV持续阳性23例,其中残留1例,复发4例;HPV阴性77例均无复发或残留;术后HR-HPV持续阳性组复发、残留率为21.7%(5/23),明显高于 HR-HPV阴性组的0.0%(0/77)(P<0.05).随访TCT仍异常19例,其中残留2例,复发2例,TCT未见异常81例,复发1例.术后TCT异常者组残留、复发率为21.05%(4/19),明显高于TCT正常组的1.2%(1/81)(P<0.05).HPV预测术后病变残留、复发的敏感性为100.0%(5/5),特异性为81.0%(77/95).TCT的敏感性为80.0%(4/5),特异性为84.2%(80/95).结论 CINⅡ~Ⅲ行宫颈锥切术后HR-HPV持续阳性、TCT持续异常提示病变残留或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于此类人群宜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4.
赵旌  周晓沪  刘芳 《新疆医学》2013,(12):31-32
目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价与分析.方法采用阴道pH、阴道涂片Gram染色镜检(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真菌孢子、滴虫和炎性反应等)、阴道微生物功能测定,评估750例体检者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微生态正常415例(55.3%),微生态失调者335例(44.7%).在335例微生态失调患者中,需氧菌阴道炎(AV)78例(23.3%),细菌性阴道病(BV) 132例(39.4%),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5例(4.48%),滴虫性阴道炎(TV)2例(0.6%),混合感染108例(32.2%).结论 阴道微生态评价有助于筛查无症状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对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预防阴道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并不一定会导致癌前病变或宫颈癌,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可能是造成HPV持续感染继而发生宫颈病变的伴随因素。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改变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妇产科门诊,同时行阴道分泌物微生态检测及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的324例患者(年龄21~72岁)为研究对象,分析阴道微生态异常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324例患者中HR-HPV阳性71例,阳性率21.91%(71/324);阴道微生态正常的178例中HR-HPV阳性43例,阳性率24.16%(43/178);阴道微生态异常的146例中HR-HPV阳性28例,阳性率19.18%(28/146)。阴道微生态异常结果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及BV中间型37例,HR-HPV阳性率40.54%(15/37);菌群抑制32例,HR-HPV阳性率18.75%(6/32);阴道菌群正常存在炎症反应7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而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R-HPV感染相关。本文拟通过文献分析对宫颈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关联做一全面的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 CNKI、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利用文献追溯等途径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女性宫颈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关联研究,收集病例-对照研究的原始文献,并根据文献中的原始资料评价HR-HPV感染与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感染率及乳酸杆菌异常率的关联,采用STATA14.0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 Meta分析,利用Egger's test评价发表偏倚。结果 总计纳入文献 20篇,共20项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女性中宫颈HR-HPV感染与BV、 VVC和乳酸杆菌异常关联,综合OR值分别为2.23(95%CI:0.99 ~ 2.13)、1.55(95%CI:1.12 ~ 2.12)和3.55(95%CI:2.21 ~ 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无发表偏倚。HR-HPV感染与TV的关联尚待讨论,综合OR值为1.45(95%CI:0.99 ~ 2.13),但无统计学意义,且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宫颈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存在密切关联,尤其是BV、VVC和乳酸杆菌异常是宫颈HR-HPV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民权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50例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例AV患者中,单纯AV患者105例(70.00%),混合感染者45例(30.00%)。单纯AV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以阴道分泌物颜色和质地的改变为主,同时伴有阴道分泌物量增多以及性交痛等。混合感染中,AV合并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临床症状以阴道分泌物有异味为主;AV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或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临床症状以外阴瘙痒为主。单纯AV阴道分泌物胺试验为阴性,AV合并BV为阳性,AV合并VVC者为阴性,AV合并TV者为阳性;AV及混合感染者阴道清洁度为Ⅲ~Ⅳ度,阴道乳杆菌普遍缺乏,pH>4.5。结论:AV易合并其他感染,尤以BV、VVC、TV多见。混合感染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诊断AV应注意有无其他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18.
匡贵榕  杨武  陈丽 《重庆医学》2014,(25):3350-3352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环形电切(LEEP)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确诊为CIN的患者行 LEEP术150例,于术前、术后3、6个月及此后每半年1次 HR-HPV检测,评价 CIN治疗后残留和复发的价值。结果术前150例CIN患者 HR-HPV总阳性率79.33%,CINⅠ、CINⅡ、CINⅢ的阳性率分别为50.00%、81.54%、92.72%;术后3、6个月总的转阴率分别为84.87%、88.23%,术后6个月HR-HPV持续阳性率为11.76%。结论 HR-HPV检测持续阳性者是CIN复发的高危人群,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且切缘阳性患者病灶的残留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LEEP后CIN且切缘阳性并行子宫全切术患者的病理资料,将LEEP后病理与子宫全切术后病理进行比较.结果 62例LEEP后CIN且切缘阳性的患者子宫全切后病灶残留率达56.5%(35/62).单内切缘、单外切缘阳性和内外切缘皆阳性患者的病灶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EP后切缘阳性部位与子宫全切后CIN不同级别的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1,P<0.05).LEEP后切缘阳性CIN Ⅱ级和CINⅢ级患者子宫全切后宫颈残留CIN病变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EP后切缘阳性的CIN Ⅱ级和CIN Ⅲ级患者,单内、单外切缘阳性和内外切缘皆阳性者宫颈腺体累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EP后CIN且切缘阳性患者的后续处理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内外切缘皆阳性患者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不能预测LEEP后是否有病灶残留;宫颈腺体累及率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切缘阳性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20.
张蓉艳  林巧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127-1128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疗效。方法 161例CINⅠ~Ⅲ级患者应用LEEP治疗,观察术后6个月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HR-HPV)感染情况。结果术后病检与阴道镜活检结果相比,诊断相同者占67.7%,CIN病理级别上升及下降均存在。术前阴道镜活检CIN(I62例)、I(I58例)及III级(41例),术前HR-HPV阳性例数分别为42例(67.74%)、48例(82.75%)及37例(90.24%),术后6个月为3例(4.8%)、5例(8.6%)及4例(9.7%)。结论 LEEP刀切除CIN具有操作简单及安全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