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BAO)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5月至2022年9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EVT的ABAO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围操作期相关参数以及随访资料。在术后90 d进行转归评价,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定义为转归良好, >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VT后转归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2例ABAO患者, 21例(50.0%)转归良好, 21例(50.0%)转归不良组。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后循环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pc-ASPECTS)、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以及血管成功再通、使用补救治疗措施和发生并发症的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BAO)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BAO患者。根据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3分)和转归不良组(4~6分)以及存活组和死亡组, 分别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和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术后24 h NIHSS评分对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5例ABAO患者, 年龄62岁(四分位数间距56~66岁), 男性28例(80%);19例(54.3%)转归良好, 16例(45.7%)转归不良, 其中死亡7例(20.0%)。单变量分析显示, 转归良好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卒中机械取栓后脑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TICI)再通分级TICI 2b与TICI 3患者的转归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机械血栓切除术后"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卒中患者,并分为TICI 2b(几乎完全再通)组和TICI 3(完全再通)组.转归良好定义为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结果 共纳入83例患者.TICI 2b级38例(45.8%),TICI 3级45例(54.2%);49例(59.0%)转归良好,34例(40.9%)转归不良.TICI 3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TICI 2b组(68.9%对47.4%;χ2=3.946,P=0.04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基线收缩压、三酰甘油、静脉溶栓、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后,TICI 3级是发病后3个月时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 OR)3.75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98~12.871;P=0.035],而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0.820,95% CI 0.715~0.941;P=0.005)和空腹血糖较高(OR 0.610,95% CI 0.410~0.906;P=0.014)是发病后3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机械血栓切除术后"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存在差异,TICI 3的患者显著优于TICI 2b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对前循环大面积缺血性卒中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C)需求及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在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发病24 h内的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转归指标包括DC需求和3个月时转归不良, 后者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C需求和3个月时功能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81例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男性203例(53.3%), 年龄(70.7±14.3)岁, 中位发病至入院时间4.5 h, 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7分, 中位基线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omputed Tomography Score, ASPECTS)为7分, 139例(36.5%)接受EVT, 64例(16.8%)有DC需求;376例(98.7%)完成3个月随访(5例未完成3个月随访者均无DC需求, 其中2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指数(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 S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成功再通患者转归不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且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HR定义为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比值。在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转归, 0~3分定义为转归良好, >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SH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成功再通患者90 d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59例患者, 男性98例(61.6%), 年龄(69.8±8.9)岁, 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2.6±4.3)分, SHR为1.17±0.46。105例(66.0%)转归良好, 54例(34.0%)转归不良。转归不良组SHR、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基线NIHSS评分以及侧支循环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99例,根据溶栓3个月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2组,mRS评分0~2分为良好转归组66例,3~6分为不良转归组33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DWI-ASPECTS评分、溶栓3个月后mRS、溶栓3个月后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不良转归组比较,良好转归组年龄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降低,DWI-ASPECTS评分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7,95%CI:1.019~1.180,P=0.013)、入院NIHSS评分(OR=1.207,95%CI:1.025~1.421,P=0.024)、DWI-ASPECTS评分(OR=0.543,95%CI:0.343~0.858,P=0.009)是不良转归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DWI-ASPECTS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87(95%CI:0.822~0.951),预测不良转归的最佳临界点为5.5,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81.8%。DWI-ASPECTS评分与MBI呈正相关(P=0.000)。列联分析显示,DWI-ASPECTS评分与血管再闭塞、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 DWI-ASPECTS评分是评估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 F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1月至2022年8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收集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资料。在发病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临床转归评估, >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AR与转归不良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FA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2例患者, 转归良好组114例(70.4%), 转归不良组48例(29.6%)。单变量分析表明, 转归不良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it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和FAR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 而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OR)1.176, 9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支架治疗与药物治疗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长期转归.方法 通过PubMed、Cochrane数据库、EMBASE、Google学术检索比较支架治疗与药物治疗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文献.对支架治疗与药物治疗后1年时卒中复发和复合血管事件风险以及2年复合血管事件风险和临床转归(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6项研究纳入分析,共包括920例有症状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组458例,药物治疗组为462例,平均年龄61.8岁,男性66%.汇总分析显示,支架组与药物治疗组在1年时卒中复发风险[合并优势比(odds ratio,OR)1.74,95%可信区间(confilence interval,CI)0.95 ~ 3.20;P=0.07]和复合血管事件风险(合并OR1.27,95% CI0.74~2.16;P=0.39)以及2年时复合血管事件风险(合并OR l.30,95% CI0.89~1.89;P=0.17)和临床转归(合并OR l.37,95% CI0.32 ~5.82;P=0.67)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接受支架置入或药物治疗的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年时卒中复发和复合血管事件风险以及2年时复合血管事件风险和临床转归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 LVO)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后发生低白蛋白血症(hypoalbuminemia, HA)的危险因素及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6月1日至2023年4月31日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卒中科首次确诊为前循环LVO-AIS并急诊行EMT的患者。根据术后(6~8 d)首次复查血清白蛋白, 将患者分为HA组(<35 g/L)和非HA组(≥35 g/L)。根据EMT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分析确定EMT后HA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对转归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44例患者, 男性107例(74.30%), 年龄中位数64岁(四分位数间距56~71岁);HA组50例(34.72%), 非HA组94例(65.28%);转归良好组60例(41.67%),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醒镇静和全身麻醉对高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VT的高龄(年龄≥80岁)AIS-LVO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分为清醒镇静组和全身麻醉组, 根据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麻醉方式对EVT后功能转归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7例高龄AIS-LVO患者, 男性35例(45.5%), 女性42例(54.5%);中位年龄82.0岁(四分位数间距80.0~84.0岁);中位基线NIHSS评分16.0分(四分位数间距10.0~20.0分)。21例(27.3%)采用清醒镇静, 56例(72.7%)采用全身麻醉;17例(22.1%)转归良好, 60例(77.9%)转归不良。与全身麻醉组相比, 清醒镇静组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特点及可能的病因。方法回顾性纳入217例发病≤2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青年组(18~45岁,106例)及中年组(46~55岁,111例)。比较青年组与中年组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并对伴有脑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1)青年组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69.8%(74/106),中年组为78.4%(87/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青年组与中年组脑动脉狭窄在颅、内外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分别为75.7%(56/74)和62.1%(54/87)]。青年组前循环狭窄发生率为71.6%(53/74),高于中年组的41.4%(36/87);中年组前、后循环均有狭窄的发生率为20.7%(18/87),高于青年组的8.1%(6/74),P均0.05。青年组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8.9%(33/56),高于中年组的27.8%(15/54),P0.05;中年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7.8%(15/54),高于青年组的12.5%(7/56),P0.05。(3)中年组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饮酒者所占的比例高于青年组,P0.01或P0.05。中年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青年组[93.1%(81/87)对比64.9%(48/74),P0.01],青年组不明原因的血管狭窄比例高于中年组[23.0%(17/74)对比2.3%(2/87),P0.01]。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中,青年组动脉夹层、烟雾病及血管炎发病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中年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发生率相近;青年卒中脑动脉狭窄以前循环为主,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少,而不明原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岛叶受累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首先探讨岛叶受累与转归的关联, 进而采用bootstrap法明确梗死体积在岛叶受累与转归不良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共纳入450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 其中岛叶受累者79例(17.6%), 左侧岛叶受累者41例(9.1%);111例(24.7%)转归不良, 其中5例(1.1 %)死亡。与岛叶未受累组相比, 岛叶受累组心房颤动患者构成比更高、发病至入院时间更短、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更高、梗死体积更大且转归不良患者构成比更高(P均<0.05)。此外, 左侧岛叶受累患者较右侧岛叶受累患者年龄更小、基线NIHSS评分更高、轻度卒中(N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战区总医院32例,南阳市中心医院2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8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诊断均符合颈动脉夹层标准。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6例患者分为非血管内取栓组(53例)和血管内取栓组(33例)。非血管内取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血管内取栓组采用Solitaire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等基线资料以及入院NIHSS评分、闭塞血管、住院期间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比例、颅内出血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两组患者血管闭塞部位、静脉溶栓、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血管内取栓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非血管内取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5%(15/33)比11. 3%(6/53),69. 7%(23/33)比45. 3%(24/53);均P 0. 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FAR)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血管内治疗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老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及预后情况,比较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基线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使用ROC曲线分析FAR水平对血管内治疗后90 d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转归不良组的年龄(P=0.001)、卒中史(P=0.003)、基线NIHSS评分(P=0.001)、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0~2级比例(P=0.019)、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构成比(P=0.037)、FPG水平(P=0.001)、FAR水平(P=0.001)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Hcy水平(P=0.034)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卒中史、基线NIHSS评分、侧支循环分级0~2级比例、sICH、FPG水平、Hcy水平等混杂因素后显示,FAR是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048,95%CI8.938~44.733,P=0.001)。FAR预测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转归不良的AUC为0.711,最佳截断值为0.0868,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72%和77.88%。结论FAR增高可用于预测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转归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前循环卒中患者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linical Trials 数据库和相关补充资料,纳入在前循环卒中患者中比较静脉溶栓治疗与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进行偏倚风险评价,提取研究基本特征和90 d时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0~2分)、死亡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等数据,应用 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其中血管内治疗组共1557例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组共1359例患者。纳入研究的质量整体较高,产生偏倚的风险较低。血管内治疗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对照组[优势比(odds ratio, OR)2.1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4~3.46;P <0.01],90 d死亡风险与静脉溶栓治疗组无显性差异(OR 0.86,95% CI 0.69~1.06;P =0.16),但 sICH 风险增高存在临界性统计学意义(OR 1.35,95% CI 1.00~1.84;P =0.05)。结论前循环卒中患者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显著优于静脉溶栓治疗,但在安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AIVAO)患者的临床影像特征、血管内治疗(E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脑血管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急诊EVT的AIVAO患者的临床、影像、EVT及随访资料,包括起病形式(进展型、急进型、缓解-加重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评分、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后循环Albert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桥脑中脑指数、急性梗死部位、责任血管与对侧椎动脉优势情况比较、病因分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心源性栓塞、夹层)、术中采用的开通技术(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支架置入、球囊扩张)、首发开通技术、补救措施[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血管再通分级(以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估,2b~3级为成功再灌注)、发病至血管首次再通时间、穿刺至血管首次再通时间,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如术中栓子逃逸、术中夹层、术后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等,并根据术后90 d随访结果,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并接受支架辅助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患者资料。对8例患者使用Apollo或Wingspan支架,4例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按照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评估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结果①基底动脉远段闭塞3例,近段闭塞4例,椎动脉颅内段延伸至基底动脉近段闭塞3例,基底动脉全程闭塞2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为20(15~24)分。②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0例达到充分再通标准。2例患者术中发生血管痉挛,无临床症状。1例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③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为10(4~22)分,同最初NIHSS评分相比,7例患者NIHSS评分改善≥5分。④4例术后3个月的功能转归良好,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可改善3个月时的临床结局。针对基底动脉闭塞不同病因需要个性化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患者的预测因素和早期临床转归。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分析醒后卒中的预测因素。根据出院时的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不良组(≥2分)与转归良好组(0~1分),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分析早期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20例,其中醒后卒中组103例(24.5%),非醒后卒中组317例(75.5%)。单变量分析显示,醒后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构成比(23.3%对34.7%;χ2=4.650, P =0.031)显著低于非醒后卒中组,而收缩压[(155.1±19.6)mmHg 对(150.4±20.9)mmHg,1 mmHg =0.133 kPa;t =2.013,P =0.04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10.0(5.0~14.0)分对7.0(4.5~10.0)分; Z =-2.648, P =0.008]以及小血管闭塞性卒中(21.4%对11.0%;χ2=7.056,P =0.008)和心房颤动(25.2%对11.8%;χ2=5.874,P =0.015)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非醒后卒中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线 NIHSS 评分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3~1.130;P =0.004]是醒后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 0.562,95% CI 0.327~0.969;P =0.038)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OR 0.557,95% CI 0.321~0.966;P =0.037)与非醒后卒中独立相关。在4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28例(54.3%)转归良好,192例(45.7%)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醒后卒中(31.2%对18.9%;χ2=8.645,P =0.003)和心房颤动(24.0%对11.8%;χ2=10.655, P =0.001)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 NIHSS 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11.0(9.0~14.0)分对5.0(2.0~7.0)分;Z =-15.335,P <0.001]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线 NIHSS 评分较高与早期转归不良独立相关(OR 2.011,95% CI 1.753~2.309;P <0.001),而醒后卒中与早期转归不良无独立相关性( OR 1.694,95% CI 0.779~3.683;P =0.183)。结论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醒后卒中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醒后卒中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转归不良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同侧支循环与对早期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同时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子项目评分与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入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静脉溶栓的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73例患者,根据头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CTP)成像检查选择目标患者,并评估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据此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侧支循环状态与入院时NIHSS评分子项目的关系,同时探讨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与溶栓后患者临床转归[主要结局:发病90 d时m RS评分0~1分;次要结局:早期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为0~1分,或较基线NIHSS评分降低8分)及发病后90 d时m RS评分为0~2分;安全性结局:脑出血转化及发病后90d死亡]的关系。结果 73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3例,侧支循环不良组30例。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及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分别为2. 00(1. 00,5. 00)分比7. 00 (3. 75,10. 00)分,1. 00 (0. 00,3. 00)分比5. 00 (1. 75,6. 25)分; Z值分别为-3. 793、3. 447,均P 0. 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构音障碍评分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OR值及95%CI分别为5. 058 (2. 249~11. 372)、1. 465 (1. 024~2. 094)、1. 633 (1. 069~2. 495)、2. 669(1. 072~6. 647),均P 0. 05]。在主要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67. 4%(29/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40. 0%(12/30)患者m RS评分为0~1分(OR=1. 686,95%CI:1. 068~3. 105,P=0. 020)。对于次要结局,侧支循环良好组53. 5%(23/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20. 0%(6/30)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OR=2. 672,95%CI:1. 241~5. 765,P=0. 004);侧支循环良好组86. 0%(37/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63. 3%(19/30)患者m RS评分为0~2分(OR=1. 359,95%CI:1. 009~1. 830,P=0. 024)。在安全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的患者中分别有2例和7例出现了出血转化(OR=0. 199,95%CI:0. 044~0. 894,P=0. 043);死亡风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 698,95%CI:0. 104~4. 682,P=1. 000)。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良好的侧支循环与较轻的临床症状有关,NIHSS评分子项目中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及构音障碍评分增加可反映侧支循环不良;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利于静脉溶栓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及良好的预后,可能降低出血转化风险,但不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程度预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价值。方法纳入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189例,根据侧支代偿程度分为初级代偿组49例、次级代偿组40例和三级代偿组24例及未开放组7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估生活质量,随访12个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与未开放组比较,其他3组术前、术后1、12个月NIHSS评分以及术后1、12个月m RS评分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2.030,95%CI:1.069~3.853)、脑卒中史(OR=1.842,95%CI:1.221~2.780)、糖尿病(OR=1.505,95%CI:1.267~1.789)及侧支循环建立程度(OR=2.052,95%CI:1.136~3.710)是影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程度与术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相关,且其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