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 PCI)前后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QTc、Tp-Te、Tp-Tec间期)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45例STEMI患者,其中行p PCI治疗(干预组)188例,未行p PCI(对照组)57例,采集其入院即刻及入院第3天标准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干预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入院即刻比较,QTc间期无明显变化(P=0.277),Tp-Te间期、Tp-Tec间期均明显减小(P<0.001);对照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入院即刻比较,QTc间期较前增大,Tp-Te间期、Tp-Tec间期均较前减小(P分别为:0.018,0.003,0.001);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入院第3天Tp-Te、Tp-Tec间期减小更明显。(2)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急诊PCI术可使Tp-Te间期、Tp-Tec间期明显减小,比药物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 M I)患者体表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T p-T e间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对近期临床的观察.方法 选取52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将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 M I患者入院24h内第1份12导联心电图的T p-T e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对测量结果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12导联平均Tp-Te间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Tp-Te间期明显延长,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后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QTc、Tp-Te、Tp-Tec间期)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45例STEMI患者,其中行pPCI治疗(干预组)188例,未行急诊PCI(对照组)57例,采集其入院即刻及入院第3天标准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干预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入院即刻比较,QTc间期无明显变化(P =0.277),Tp-Te间期、Tp-Tec间期均明显减小(P <0.001);对照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入院即刻比较,QTc间期较前增大,Tp-Te间期、Tp-Tec间期均较前减小(P 分别为:0.018,0.003,0.001);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入院第3天Tp-Te、Tp-Tec间期减小更明显。(2)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降低(P < 0.05)。结论:急诊PCI术可使Tp-Te间期、Tp-Tec间期明显减小,比药物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储红斌 《安徽医学》2014,35(1):66-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我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Tp-Te、Tp-Tec和Tp-Ted,观察其与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9例),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Tp-Tec和Tp-Ted的差别,分析Tp-Te及其相关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Tp-Te、Tp-Tec及Tp-Ted长于心肌梗死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Te、Tp-Tec及Tp-Ted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1,P〈0.05;r=0.703,P〈0.05;r=0.694,P〈0.05).结论 Tp-Te、Tp-Tec及Tp-Ted在AMI急性期较恢复期延长,Tp-Te、Tp-Tec及Tp-Ted可能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多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明  李维  关浩增  史文  苏卫红 《广西医学》2010,32(4):401-40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意义。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50例,冠心病组50例,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QTc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T波末间期(Tp-Te)和T波峰-T波末间期离散度(Tp-Te间期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延长(P〈0.001)。结论 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危险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梗死急性期间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组,将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6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7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记录两组急性期、恢复期心电图Tp-Te、Tp-Tec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急性期Tp-Te、Tp-Tec均较恢复期长,且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Tp-Te、Tp-Tec均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Tp-Te、TpTec延长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78例AMI患者(AMI组)和20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8例AMI患者中,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23例,其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5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MI患者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较健康成人长,且与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对AMI的预后有重要的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伟华  高丽意 《吉林医学》2022,(8):2198-2201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与QT间期比值(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的非糖尿病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两组患者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p-Te、Tp-Te/QT比值高于对照组,Q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Tp-Te、Tp-Te/QT比值高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低于非高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且具有较高的预测诊断价值。结论:糖尿病患者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呈明显正相关,且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冠心病患者QTc间期、QTd(QT离散度)、QT间期变异(QTv)改变及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和24h心电Holter测定3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8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QT间期、QTc(QTc=Q-T/R-R1/2)、QTd、QTcd(最长QTc与最短QTc之差)、QTcmax(最大QTc)、QT间期变异(QTv)以及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并与30例非糖尿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QTcmax、QTv较对照组增加差别显著(P<0.05)。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QTcmax、QTv较单纯2型糖尿病组增加。(2)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对照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相关性。(3)对照组QTv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糖尿病组QTv昼夜节律减小或消失。结论:QTd可作为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蔡少娟 《广东医学》2005,26(9):1252-125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QT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周内的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比较室性心动过速(VT)/室性颤动(Vf)患者及无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结果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83±26)ms显著大于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63±18)ms,P<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QT间期测量和QT离散度分析时,应选择在胸前V1~V3导联测量最大QT间期。而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增加可作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厚性心肌病梗阻程度与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肥厚性心肌病患者51例,梗阻型28例,非梗阻型23例,体表心电图分别测定QTd及校正后QT间期(QTc),动态心电图统计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及程度,多谱勒超声测定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并比较二组间差异.结果:肥厚梗阻与非梗阻型心肌病静息时QTd分别为(61.2=23.1)ms和(47.0±18.6)ms(P<0.05),QTc分别为(60.2±24.1)ms和(4 7.2±21.6)ms(P<0.05),发生Lowns2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1.5%和21.7%(P<0.001),LVOTG分别为(70.1±23.8)mmHg和(13.2±5.8)mmHg(1 mmHg=0.133 kPa)(P<0.001);梗阻型心肌病LVOTG与QTc呈正相关(r=0.48,P<0.05),24 h室性早搏次数与QTc亦有良好相关性(r=0.51,P<0.01).结论:肥厚性心肌病随左室流出道梗阻程度加重,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2.
梁春鸣 《医学文选》2005,24(4):490-49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45例AMI每例受试者分别测量溶栓前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各导联QT间期,各个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之差即为QTd。结果死亡组9例溶栓前QTd为(88·4±16·8)ms;存活组36例,溶栓前QTd为(56·1±14·1)ms,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QTd的时间与室颤关系密切,QTd越长,室颤发生率越高,且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上各导联时限变异的程度,其大小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一致。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测定了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并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7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RT后1年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未发生VA组141例和发生VA组38例。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CRT后1年室性心律失常指标[校正的QT间期(QTc)、校正后Tp-Te间期(Tp-Tec)],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s-CRP、sST2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hs-CRP、sST2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Pearson法分析血清hs-CRP与sST2以及二者分别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红蛋白(Hb)、心肌肌钙蛋白I(cTnI)、QTc、Tp-Tec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hs-CRP、sST2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电图结合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A)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并发VA分为VA组(124例)与非VA组(181例)。比较两组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血清CK-MB水平,分析AMI并发VA的影响因素,分析Tp-Te、Tp-Tec、血清CK-MB水平对AMI并发VA的诊断价值。 结果 VA组Kil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例数占比、肌钙蛋白I、血肌酐、白细胞计数、Tp-Te、Tp-Tec、血清CK-MB水平高于非VA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Kil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OR=2.832)、Tp-Te升高(OR=3.611)、Tp-Tec升高(OR=4.315)、血清CK-MB升高(OR=3.770)为AMI并发VA的影响因素(P<0.05)。Tp-Te、Tp-Tec、血清CK-MB水平及三者联合诊断AMI并发VA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90、0.802、0.813、0.895(P<0.05),且三者联合诊断的AUC值高于单独指标诊断的AUC值(P<0.05)。 结论 心电图(Tp-Te、Tp-Tec)结合血清CK-MB水平诊断AMI并发VA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健康人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健康人标准心电图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36~75岁健康人60例,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V2和V6导联的QT间期、Q-Tp间期(即QRS波的起点至T波顶点的时间间期),按QT间期减Q-Tp间期的差值计算Tp-Te间期,按Tp-Te间期/QT间期计算其比率,并分别比较2个导联以及不同性别之间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结果①V2导联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大于V6导联,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3±15)比(69±55)ms,P〈0.05;(0.24±0.04)比(0.17±0.06)ms,P〈0.05]。②V2导联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均为男性比女性长(P〈0.05)。结论提供健康人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重要信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安毅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178-1179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89例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2例) QTd为(92±31)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为(62±19)ms,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随QTd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增加(高).结论:QT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30例成功进行PCI治疗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心电图与同期未行PCI治疗的30例AMI患者入院时及24 h后12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测量QTcd。结果PCI组治疗前后为(63.25±7.25)ms和(42.75±6.15)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对照组QTcd为(63.45±7.15)ms和(61.15±6.15)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PCI治疗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QTcd,降低心律失常的危险度,从而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扩张型心肌病QT离散度增加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胜红  周刚  郭勇  陈凡 《重庆医学》2004,33(2):278-27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75例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5例)QTd为(82.3±21.57)ms、QTcd为(98.9±24.86)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0例)QTd为(61.5±18.33)ms、QTcd为(72.5±20.93)ms,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QTd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P< 0.01).结论 QTd或QTcd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p—Te间期与Tp.Te/QT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人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研究对象的QTc、Tp—Te间期以及Tp-Te/QT比值进行分析,选择QTc440ms、Tp—Te间期100ms、Tp—Te/QT0.25为节点,对80例AMI患者中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lignantarrhythmiaevents,MAE)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QTc、Tp—Te间期以及Tp—Te/QT的值分别为(432.3±18.2)ms、(107.5±12.3)ms和(0.2494-0.0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2.1±15.5)ms、(80.4±9.1)ms和(0.2284-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92,16.98,5.032,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QTc、Tp—Te间期以及Tp—Te/QT比值分别为(356.2±16.5)ms、(82.5±9.9)ms和(0.232±0.027),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37,15.11,3.929,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Te≥100ms和Tp-Te/QT≥0.25的AMI患者更易于发生MA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15和4.586,P〈0.05)。术前共22例发生MAE,占27.5%,术后5例发生MAE,占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8,P〈0.05)。结论QTc、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可作为一项心电图指标对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进行判断,Tp—Te间期≥100ms和Tp—Te/QT比值≥0.25可为MAE的发生做较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